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文建立在对若干财经类高校实验教学展开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高校实验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的某些模糊认识,提出如何有效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项目及其内容及实施策略才是问题的关键,“信息材料---环境模拟---案例分析”将构成实验教学的完整模式,并对如何效率推进实验教学提出了论文的观点。
【关键词】实验教学 高等院校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036-02
应该说,具有创新性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是国内绝大多数财经类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通用目标,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如何通过一些具体措施及手段使这种相对宽泛的目标具体化乃至实现,这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共同课题。近年来,受制于整个大学生就业环境压力以及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办学水平评估推动,各高校纷纷把强化实验教学作为达成以上目标的一种主要教学改革手段,实验教学投入也随之成为学校办学经费的一个重要投向。本文旨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并充分肯定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补充和完善现行教学体系与手段的前提下,对高校如何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提高有限办学资源使用效率的方面提出论文的观点。
1 实验教学展开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1.1 对实验教学本质内涵上的理解偏颇。我们目前强调的“实验教学”,原则上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而从自然科学移植到社会科学、特别是财经类高教领域内的一种有别于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含指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通过人为地创造或模拟一种近似于现实的环境,利用实验过程检测学生对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掌握程度,同时实现对学生运用理论与方法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并非以往我们不重视高等教学的实践教育环节,理论联系实际是高等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只不过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深入,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以及毕业生就业环境的严峻,使得高等院校必须把实验教学环节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位置,并加以特殊的强调与重视,本质反映的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社会的要求。区别于自然科学,财经类实验教学在同样需要通过各种实验环节完成实验过程的同时,一是在实验材料上更多的表现为非物理化的信息材料;二是在实验前提条件(环境)的满足方面,难以实现自然科学实验所能达到的完美程度。这是学科性质差异在实验教学领域内的具体表现。在对实验教学开展的实践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许多高校为了在形式上表现出所开实验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往往直接沿用自然科学实验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或进行简单的过程复制,但实际效果由于对两种实验之间的差异性把握不准,导致实验教学效果很多时候并没有实现预期目的,有的虽付出较大成本却使实验教学最终流于形式,或者成为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评估检查的一项“工程”,进而影响了有限教学资源的效率使用。在学科性质上,我们不否认自然科学比社会科学具有更强的科学性与严密性,因此需要借鉴自然科学教育过程中的先进理论与方法,这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学、特别是研究中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必须正视的是,由学科性质不同导致的实验教学要求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在实践中,我们更多需要借鉴的是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过程”所反映的科学本质内涵,并非全部形式。经验证明,但凡科学的精髓都是一样,在于追求与发现规律,但从不否认特点。
1.2 对有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上的认识偏差。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进步,使得社会各领域的运行效率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高等教育处于人才培养的社会高端领域,自然成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密集区。因此,把该项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实验教学的推进过程,应该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众所周知,作为一种高科技的技术性工具,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实中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让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以往需要大量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还能通过技术模拟出现实中难以用物质材料创造出来的空间或平台,进而实现时间、空间上的跨越,减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也是一切自然科学工具的共同特征。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工具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所能改变的仅是通过工作平台与环境的变化而使效率迅速提高,但并不能改变指导工作的灵魂和方法。换言之,并没有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与进步而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人们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思路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如果把该认识引申到高校的实验教学的推进过程,所反映出的道理是,在高等教育规模逐步扩大的今天,我们必须寻求如何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一先进科技手段,去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的教育质量保证问题。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特点在于可以在不违反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使稀缺、优秀的教学资源呈系数倍的扩张。但在对实验教学开展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高校的实验教学效果并没有随着设备与技术的升级而出现明显的改善,相反倒由于参与实验教学的管理部门的增加,出现了一些影响实验教学深入展开的其他问题,如目前许多高校在实验教学开展过程中大面积反映出的“如何协调实验教学管理机制”,如目前各高校的实验教学开展过程中,都普遍着实验教学工作的各部门分工职责不清及相互推卸的问题。实际上,问题的出现除了一些其他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外,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们对现代科技手段利用的认识上存在模糊。必须认识到实验教学毕竟属于教学形式的一种,反映的基本内涵也仍然是教学规律所要求的使学生在另一种环境下,运用和巩固课堂理论教学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发生变化的不过是授课的环境和手段,即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是实验教学的核心,计算机机网络技术手段是促进教学效果提高的辅助手段。因此,我们认为制约目前实验教学有效深入的问题关键有时并不主要在于技术条件的先进程度,而如何有效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项目的具体内容及其实施策略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这必然涉及到目前包括与理论课程配套的内容设计、开设顺序与学时安排、实验项目考核与实验报告设计等等,还将涉及到整个教学内容体系的调整或、甚至重新设计。这不仅需要人们必须克服传统教学习惯的束缚,还要求许多现行制度必须进行配套改革。
1.3 主管部门对高校行政考核指标体系上存在的误导倾向。以上在对实验教学理论认识方面出现的偏颇,有时不仅体现在许多高校实验教学推进过程,甚至也表现在我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实验教学评估指标的具体制定中。
在我们对一些高校实验教学开展进行调查的访谈中,注意到这样一种较为集中的倾向,具体表现为访谈者在对实验教学展开动力和重要性的认识上,似乎并非来自自身主观上的一种迫切需要,而是更多来自于上级主管部门的教学评估压力。首先,这反映出各高校在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上程度不一,或者尽管认识到位,但由于开展条件的限制而存在的疑虑;但从另一个侧面,也暴露出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对实验教学开展状况的评估指标或许存在着某些问题。以目前教育部对高校实验教学开展的评估指标体系为例,其中突出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定性表现为侧重实验教学开展的条件,忽视实验教学的开展内容;定量表现为条件指标一目了然,内容指标模糊不清。当然,作为管理部门的政策很难对某种具体教学手段的指标可以做事无巨细的设定,因为这也会影响基层教学部门的创新行为。但是,在以垂直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导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政策指标必然会成为高校自身行为决策的标准尺度,高校为了达到的要求,必然创造条件首先满足容易展示的、或者检查评估过程中让专家一目了然的条件指标。如果我们检查高校的教学事业费构成情况,近年来各高校在完成网络设备升级换代的费用决不会占较少的比例。但如果侧重实验教学内涵指标的检查,必然会暴露出许多问题。
2 实验教学推进中的经验借鉴
如果说改革使得中国经济充满活力,那么,开放则是保持这种活力的重要推动力,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明显地呈现出与国家开放程度的正相关,其中我们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与发展过程也是如此。
一般,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的财经类学科专业设置上,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学院与商学院之分(接近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管理两个学院)。某种意义上,国内高校在财经类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手段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受欧美发达国家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发。为明确起见,我们以目前国内财经类院校广泛开设的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为例,说明这种借鉴过程的演变。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里,经济学院和商学院里的“Finance”往往意味着不同研究对象领域内的知识传授,差异的核心主要是由于两者研究对象的不同而使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等均存在明显区别,进而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手段或侧重点也存在差异。简单而言,经济学院主要以整体宏观经济,特别是一国的货币政策、货币运行、国际收支等具体货币性因素(宏观货币经济学)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和相关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教学中主要侧重对学生基础宏观理论、研究方法、分析工具和思辨模式的培养与训练;而商学院在讲述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同时,在研究对象上更侧重金融市场中微观经济主体的财务决策行为,教学中更加突出案例分析与讲述的典型示范作用。也有人以此推出似乎经济学院侧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商学院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并不是由办学模式不同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其实两者都存在着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差异不过是体现在一所大学的办学层次与人才培养定位等方面。客观地讲,目前我国高校的金融学专业更多是偏重于发达国家大学的经济学院模式,侧重宏观知识面的传授,目前正处于向商学院模式转化的阶段。所以,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接轨,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的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自然成为我们在财经类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借鉴样本。然而,在发达国家大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他们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在实验教学展开上的特征差异,因此,实验教学运行的主流模式基本是建立在:由“信息材料——环境模拟——案例分析”这样的过程,即信息材料和环境是形成案例的必备条件,而案例才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完整表现形式。从中我们也不免悟出,在信息传播如此之快的今天,为什么美国哈弗大学商学院的“哈弗案例”能成为世界各国大学广泛借鉴的教育经典,但却始终没有出现“哈弗实验”的实际缘由。所以,财经类大学在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实验教学的最有效形式在于“案例教学”,而围绕如何制作能够适应教学需要的经典案例并传授如何运用理论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才是实验教学展开的核心。但是如果学生对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一知半解,也注定是茫然地面对眼前浩瀚的信息数据而无所适从。
3 推进高校实验教学的两种展开思路
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实验教学开展的现状,我们认为我国高校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或许存在以下两种可能。一种是维持目前现状,通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考核评估以及市场条件下学校面临压力增大的自觉认识,而使实验教学自发地演进,当然以上分析所指出的问题也会出现。但本文同时也尝试提出另一种思路,即在承认目前国家教育行政力量已较多介入高校管理的现状下,不妨把实验教学也纳入国家高等教育的统一规划层面,下面将就此思路提出论文的观点。
不能否认无论各高校出于何种现实动机,实验教学在总体上仍然是处于各自分散进行的状态;但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高校的相同学科、相同专业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方面又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毫不夸张地说,一名财经类高校的教授,基本可以用自己的教学文件随机走入另一所同级别学校相同专业和年级的课堂完成同一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因为在现行环境下,在同等办学层次和水准的高校,特别是众多省属高校,其同专业、同年级的某些相同课程,在设置时间、教学大纲,甚至学时设计、教学进度等方面没有很大差异,即人才培养计划的趋同、甚至相同性。这里我们姑且不对如此现象出现是否合理进行是非评说,在假定该局面还要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话,如果考虑相同课程配套实验教学的进行,为何也不能在首先划分学校种类、层次的前提下而统一筹划呢?如考虑以省区的同类高校为试点。如此实施的明显益处在于,通过规模化而使包括人才、技术、资金等有限实验教学资源实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实验教学的总体效率并保证质量。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完全可以解释如此进行的合理性。首先,高等教育虽说不是义务教育,但由于它涉及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与衰落,使得它必然带有公共品的性质,因此国家把涉及到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大面积问题统一解决,并形成一种对高校公共教育产品进行有偿供给的模式存在着合理依据;其次,目前各个高校实验教学的分散推进状态,无论在资金投入能力还是高级复合型人才占有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制约;第三,制约实验教学开展的重要实验软件约束可以得到缓解。由于高校高级复合人才的短缺,使得在实验软件程序自身开发方面存在明显的实力不足,因此只能依赖外部商业性软件公司。而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性公司在软件开发上,鉴于成本以及单个学校使用规模与资金实力的限制,很少会有动力去开发适合高校实验教学的软件,有的教学软件至多是给真正实际业务部门(有资金实力的企事业法人)开发的系统软件中的边角料,但这并不证明它们不具有技术开发的实力。试想,如果我们能够以规模化的形式、通过征求使用部门的意见和要求,并组织该课程领域专家评估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渠道,是可以解决目前制约广大高校在实验教学开展中所遇到的实验软件程序难题的。因此,在客观认识高等教育属性以及高校办学外部环境变化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把推进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到更高层次的宏观意义上去理解。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004.
[2] 李硕豪.大学办学特色研究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 张新.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金融研究.2003(8).应该说,具有创新性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是国内绝大多数财经类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通用目标,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如何通过一些具体措施及手段使这种相对宽泛的目标具体化乃至实现,这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共同课题。近年来,受制于整个大学生就业环境压力以及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办学水平评估推动,各高校纷纷把强化实验教学作为达成以上目标的一种主要教学改革手段,实验教学投入也随之成为学校办学经费的一个重要投向。本文旨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并充分肯定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补充和完善现行教学体系与手段的前提下,对高校如何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提高有限办学资源使用效率的方面提出论文的观点。
1 实验教学展开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1.1 对实验教学本质内涵上的理解偏颇。我们目前强调的“实验教学”,原则上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而从自然科学移植到社会科学、特别是财经类高教领域内的一种有别于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含指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通过人为地创造或模拟一种近似于现实的环境,利用实验过程检测学生对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掌握程度,同时实现对学生运用理论与方法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并非以往我们不重视高等教学的实践教育环节,理论联系实际是高等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只不过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深入,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以及毕业生就业环境的严峻,使得高等院校必须把实验教学环节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位置,并加以特殊的强调与重视,本质反映的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社会的要求。区别于自然科学,财经类实验教学在同样需要通过各种实验环节完成实验过程的同时,一是在实验材料上更多的表现为非物理化的信息材料;二是在实验前提条件(环境)的满足方面,难以实现自然科学实验所能达到的完美程度。这是学科性质差异在实验教学领域内的具体表现。在对实验教学开展的实践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许多高校为了在形式上表现出所开实验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往往直接沿用自然科学实验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或进行简单的过程复制,但实际效果由于对两种实验之间的差异性把握不准,导致实验教学效果很多时候并没有实现预期目的,有的虽付出较大成本却使实验教学最终流于形式,或者成为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评估检查的一项“工程”,进而影响了有限教学资源的效率使用。在学科性质上,我们不否认自然科学比社会科学具有更强的科学性与严密性,因此需要借鉴自然科学教育过程中的先进理论与方法,这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学、特别是研究中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必须正视的是,由学科性质不同导致的实验教学要求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在实践中,我们更多需要借鉴的是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过程”所反映的科学本质内涵,并非全部形式。经验证明,但凡科学的精髓都是一样,在于追求与发现规律,但从不否认特点。
1.2 对有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上的认识偏差。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进步,使得社会各领域的运行效率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高等教育处于人才培养的社会高端领域,自然成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密集区。因此,把该项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实验教学的推进过程,应该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众所周知,作为一种高科技的技术性工具,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实中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让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以往需要大量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还能通过技术模拟出现实中难以用物质材料创造出来的空间或平台,进而实现时间、空间上的跨越,减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也是一切自然科学工具的共同特征。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工具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所能改变的仅是通过工作平台与环境的变化而使效率迅速提高,但并不能改变指导工作的灵魂和方法。换言之,并没有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与进步而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人们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思路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如果把该认识引申到高校的实验教学的推进过程,所反映出的道理是,在高等教育规模逐步扩大的今天,我们必须寻求如何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一先进科技手段,去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的教育质量保证问题。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特点在于可以在不违反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使稀缺、优秀的教学资源呈系数倍的扩张。但在对实验教学开展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高校的实验教学效果并没有随着设备与技术的升级而出现明显的改善,相反倒由于参与实验教学的管理部门的增加,出现了一些影响实验教学深入展开的其他问题,如目前许多高校在实验教学开展过程中大面积反映出的“如何协调实验教学管理机制”,如目前各高校的实验教学开展过程中,都普遍着实验教学工作的各部门分工职责不清及相互推卸的问题。实际上,问题的出现除了一些其他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外,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们对现代科技手段利用的认识上存在模糊。必须认识到实验教学毕竟属于教学形式的一种,反映的基本内涵也仍然是教学规律所要求的使学生在另一种环境下,运用和巩固课堂理论教学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发生变化的不过是授课的环境和手段,即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是实验教学的核心,计算机机网络技术手段是促进教学效果提高的辅助手段。因此,我们认为制约目前实验教学有效深入的问题关键有时并不主要在于技术条件的先进程度,而如何有效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项目的具体内容及其实施策略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这必然涉及到目前包括与理论课程配套的内容设计、开设顺序与学时安排、实验项目考核与实验报告设计等等,还将涉及到整个教学内容体系的调整或、甚至重新设计。这不仅需要人们必须克服传统教学习惯的束缚,还要求许多现行制度必须进行配套改革。
1.3 主管部门对高校行政考核指标体系上存在的误导倾向。以上在对实验教学理论认识方面出现的偏颇,有时不仅体现在许多高校实验教学推进过程,甚至也表现在我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实验教学评估指标的具体制定中。
在我们对一些高校实验教学开展进行调查的访谈中,注意到这样一种较为集中的倾向,具体表现为访谈者在对实验教学展开动力和重要性的认识上,似乎并非来自自身主观上的一种迫切需要,而是更多来自于上级主管部门的教学评估压力。首先,这反映出各高校在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上程度不一,或者尽管认识到位,但由于开展条件的限制而存在的疑虑;但从另一个侧面,也暴露出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对实验教学开展状况的评估指标或许存在着某些问题。以目前教育部对高校实验教学开展的评估指标体系为例,其中突出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定性表现为侧重实验教学开展的条件,忽视实验教学的开展内容;定量表现为条件指标一目了然,内容指标模糊不清。当然,作为管理部门的政策很难对某种具体教学手段的指标可以做事无巨细的设定,因为这也会影响基层教学部门的创新行为。但是,在以垂直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导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政策指标必然会成为高校自身行为决策的标准尺度,高校为了达到的要求,必然创造条件首先满足容易展示的、或者检查评估过程中让专家一目了然的条件指标。如果我们检查高校的教学事业费构成情况,近年来各高校在完成网络设备升级换代的费用决不会占较少的比例。但如果侧重实验教学内涵指标的检查,必然会暴露出许多问题。
2 实验教学推进中的经验借鉴
如果说改革使得中国经济充满活力,那么,开放则是保持这种活力的重要推动力,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明显地呈现出与国家开放程度的正相关,其中我们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与发展过程也是如此。
一般,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的财经类学科专业设置上,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学院与商学院之分(接近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管理两个学院)。某种意义上,国内高校在财经类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手段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受欧美发达国家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发。为明确起见,我们以目前国内财经类院校广泛开设的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为例,说明这种借鉴过程的演变。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里,经济学院和商学院里的“Finance”往往意味着不同研究对象领域内的知识传授,差异的核心主要是由于两者研究对象的不同而使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等均存在明显区别,进而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手段或侧重点也存在差异。简单而言,经济学院主要以整体宏观经济,特别是一国的货币政策、货币运行、国际收支等具体货币性因素(宏观货币经济学)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和相关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教学中主要侧重对学生基础宏观理论、研究方法、分析工具和思辨模式的培养与训练;而商学院在讲述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同时,在研究对象上更侧重金融市场中微观经济主体的财务决策行为,教学中更加突出案例分析与讲述的典型示范作用。也有人以此推出似乎经济学院侧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商学院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并不是由办学模式不同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其实两者都存在着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差异不过是体现在一所大学的办学层次与人才培养定位等方面。客观地讲,目前我国高校的金融学专业更多是偏重于发达国家大学的经济学院模式,侧重宏观知识面的传授,目前正处于向商学院模式转化的阶段。所以,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接轨,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的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自然成为我们在财经类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借鉴样本。然而,在发达国家大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他们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在实验教学展开上的特征差异,因此,实验教学运行的主流模式基本是建立在:由“信息材料——环境模拟——案例分析”这样的过程,即信息材料和环境是形成案例的必备条件,而案例才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完整表现形式。从中我们也不免悟出,在信息传播如此之快的今天,为什么美国哈弗大学商学院的“哈弗案例”能成为世界各国大学广泛借鉴的教育经典,但却始终没有出现“哈弗实验”的实际缘由。所以,财经类大学在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实验教学的最有效形式在于“案例教学”,而围绕如何制作能够适应教学需要的经典案例并传授如何运用理论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才是实验教学展开的核心。但是如果学生对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一知半解,也注定是茫然地面对眼前浩瀚的信息数据而无所适从。
3 推进高校实验教学的两种展开思路
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实验教学开展的现状,我们认为我国高校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或许存在以下两种可能。一种是维持目前现状,通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考核评估以及市场条件下学校面临压力增大的自觉认识,而使实验教学自发地演进,当然以上分析所指出的问题也会出现。但本文同时也尝试提出另一种思路,即在承认目前国家教育行政力量已较多介入高校管理的现状下,不妨把实验教学也纳入国家高等教育的统一规划层面,下面将就此思路提出论文的观点。
不能否认无论各高校出于何种现实动机,实验教学在总体上仍然是处于各自分散进行的状态;但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高校的相同学科、相同专业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方面又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毫不夸张地说,一名财经类高校的教授,基本可以用自己的教学文件随机走入另一所同级别学校相同专业和年级的课堂完成同一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因为在现行环境下,在同等办学层次和水准的高校,特别是众多省属高校,其同专业、同年级的某些相同课程,在设置时间、教学大纲,甚至学时设计、教学进度等方面没有很大差异,即人才培养计划的趋同、甚至相同性。这里我们姑且不对如此现象出现是否合理进行是非评说,在假定该局面还要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话,如果考虑相同课程配套实验教学的进行,为何也不能在首先划分学校种类、层次的前提下而统一筹划呢?如考虑以省区的同类高校为试点。如此实施的明显益处在于,通过规模化而使包括人才、技术、资金等有限实验教学资源实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实验教学的总体效率并保证质量。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完全可以解释如此进行的合理性。首先,高等教育虽说不是义务教育,但由于它涉及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与衰落,使得它必然带有公共品的性质,因此国家把涉及到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大面积问题统一解决,并形成一种对高校公共教育产品进行有偿供给的模式存在着合理依据;其次,目前各个高校实验教学的分散推进状态,无论在资金投入能力还是高级复合型人才占有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制约;第三,制约实验教学开展的重要实验软件约束可以得到缓解。由于高校高级复合人才的短缺,使得在实验软件程序自身开发方面存在明显的实力不足,因此只能依赖外部商业性软件公司。而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性公司在软件开发上,鉴于成本以及单个学校使用规模与资金实力的限制,很少会有动力去开发适合高校实验教学的软件,有的教学软件至多是给真正实际业务部门(有资金实力的企事业法人)开发的系统软件中的边角料,但这并不证明它们不具有技术开发的实力。试想,如果我们能够以规模化的形式、通过征求使用部门的意见和要求,并组织该课程领域专家评估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渠道,是可以解决目前制约广大高校在实验教学开展中所遇到的实验软件程序难题的。因此,在客观认识高等教育属性以及高校办学外部环境变化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把推进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到更高层次的宏观意义上去理解。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004.
[2] 李硕豪.大学办学特色研究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 张新.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金融研究.2003(8).
【关键词】实验教学 高等院校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6-0036-02
应该说,具有创新性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是国内绝大多数财经类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通用目标,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如何通过一些具体措施及手段使这种相对宽泛的目标具体化乃至实现,这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共同课题。近年来,受制于整个大学生就业环境压力以及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办学水平评估推动,各高校纷纷把强化实验教学作为达成以上目标的一种主要教学改革手段,实验教学投入也随之成为学校办学经费的一个重要投向。本文旨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并充分肯定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补充和完善现行教学体系与手段的前提下,对高校如何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提高有限办学资源使用效率的方面提出论文的观点。
1 实验教学展开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1.1 对实验教学本质内涵上的理解偏颇。我们目前强调的“实验教学”,原则上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而从自然科学移植到社会科学、特别是财经类高教领域内的一种有别于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含指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通过人为地创造或模拟一种近似于现实的环境,利用实验过程检测学生对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掌握程度,同时实现对学生运用理论与方法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并非以往我们不重视高等教学的实践教育环节,理论联系实际是高等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只不过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深入,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以及毕业生就业环境的严峻,使得高等院校必须把实验教学环节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位置,并加以特殊的强调与重视,本质反映的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社会的要求。区别于自然科学,财经类实验教学在同样需要通过各种实验环节完成实验过程的同时,一是在实验材料上更多的表现为非物理化的信息材料;二是在实验前提条件(环境)的满足方面,难以实现自然科学实验所能达到的完美程度。这是学科性质差异在实验教学领域内的具体表现。在对实验教学开展的实践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许多高校为了在形式上表现出所开实验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往往直接沿用自然科学实验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或进行简单的过程复制,但实际效果由于对两种实验之间的差异性把握不准,导致实验教学效果很多时候并没有实现预期目的,有的虽付出较大成本却使实验教学最终流于形式,或者成为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评估检查的一项“工程”,进而影响了有限教学资源的效率使用。在学科性质上,我们不否认自然科学比社会科学具有更强的科学性与严密性,因此需要借鉴自然科学教育过程中的先进理论与方法,这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学、特别是研究中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必须正视的是,由学科性质不同导致的实验教学要求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在实践中,我们更多需要借鉴的是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过程”所反映的科学本质内涵,并非全部形式。经验证明,但凡科学的精髓都是一样,在于追求与发现规律,但从不否认特点。
1.2 对有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上的认识偏差。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进步,使得社会各领域的运行效率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高等教育处于人才培养的社会高端领域,自然成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密集区。因此,把该项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实验教学的推进过程,应该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众所周知,作为一种高科技的技术性工具,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实中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让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以往需要大量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还能通过技术模拟出现实中难以用物质材料创造出来的空间或平台,进而实现时间、空间上的跨越,减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也是一切自然科学工具的共同特征。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工具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所能改变的仅是通过工作平台与环境的变化而使效率迅速提高,但并不能改变指导工作的灵魂和方法。换言之,并没有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与进步而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人们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思路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如果把该认识引申到高校的实验教学的推进过程,所反映出的道理是,在高等教育规模逐步扩大的今天,我们必须寻求如何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一先进科技手段,去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的教育质量保证问题。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特点在于可以在不违反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使稀缺、优秀的教学资源呈系数倍的扩张。但在对实验教学开展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高校的实验教学效果并没有随着设备与技术的升级而出现明显的改善,相反倒由于参与实验教学的管理部门的增加,出现了一些影响实验教学深入展开的其他问题,如目前许多高校在实验教学开展过程中大面积反映出的“如何协调实验教学管理机制”,如目前各高校的实验教学开展过程中,都普遍着实验教学工作的各部门分工职责不清及相互推卸的问题。实际上,问题的出现除了一些其他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外,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们对现代科技手段利用的认识上存在模糊。必须认识到实验教学毕竟属于教学形式的一种,反映的基本内涵也仍然是教学规律所要求的使学生在另一种环境下,运用和巩固课堂理论教学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发生变化的不过是授课的环境和手段,即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是实验教学的核心,计算机机网络技术手段是促进教学效果提高的辅助手段。因此,我们认为制约目前实验教学有效深入的问题关键有时并不主要在于技术条件的先进程度,而如何有效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项目的具体内容及其实施策略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这必然涉及到目前包括与理论课程配套的内容设计、开设顺序与学时安排、实验项目考核与实验报告设计等等,还将涉及到整个教学内容体系的调整或、甚至重新设计。这不仅需要人们必须克服传统教学习惯的束缚,还要求许多现行制度必须进行配套改革。
1.3 主管部门对高校行政考核指标体系上存在的误导倾向。以上在对实验教学理论认识方面出现的偏颇,有时不仅体现在许多高校实验教学推进过程,甚至也表现在我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实验教学评估指标的具体制定中。
在我们对一些高校实验教学开展进行调查的访谈中,注意到这样一种较为集中的倾向,具体表现为访谈者在对实验教学展开动力和重要性的认识上,似乎并非来自自身主观上的一种迫切需要,而是更多来自于上级主管部门的教学评估压力。首先,这反映出各高校在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上程度不一,或者尽管认识到位,但由于开展条件的限制而存在的疑虑;但从另一个侧面,也暴露出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对实验教学开展状况的评估指标或许存在着某些问题。以目前教育部对高校实验教学开展的评估指标体系为例,其中突出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定性表现为侧重实验教学开展的条件,忽视实验教学的开展内容;定量表现为条件指标一目了然,内容指标模糊不清。当然,作为管理部门的政策很难对某种具体教学手段的指标可以做事无巨细的设定,因为这也会影响基层教学部门的创新行为。但是,在以垂直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导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政策指标必然会成为高校自身行为决策的标准尺度,高校为了达到的要求,必然创造条件首先满足容易展示的、或者检查评估过程中让专家一目了然的条件指标。如果我们检查高校的教学事业费构成情况,近年来各高校在完成网络设备升级换代的费用决不会占较少的比例。但如果侧重实验教学内涵指标的检查,必然会暴露出许多问题。
2 实验教学推进中的经验借鉴
如果说改革使得中国经济充满活力,那么,开放则是保持这种活力的重要推动力,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明显地呈现出与国家开放程度的正相关,其中我们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与发展过程也是如此。
一般,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的财经类学科专业设置上,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学院与商学院之分(接近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管理两个学院)。某种意义上,国内高校在财经类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手段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受欧美发达国家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发。为明确起见,我们以目前国内财经类院校广泛开设的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为例,说明这种借鉴过程的演变。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里,经济学院和商学院里的“Finance”往往意味着不同研究对象领域内的知识传授,差异的核心主要是由于两者研究对象的不同而使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等均存在明显区别,进而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手段或侧重点也存在差异。简单而言,经济学院主要以整体宏观经济,特别是一国的货币政策、货币运行、国际收支等具体货币性因素(宏观货币经济学)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和相关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教学中主要侧重对学生基础宏观理论、研究方法、分析工具和思辨模式的培养与训练;而商学院在讲述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同时,在研究对象上更侧重金融市场中微观经济主体的财务决策行为,教学中更加突出案例分析与讲述的典型示范作用。也有人以此推出似乎经济学院侧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商学院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并不是由办学模式不同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其实两者都存在着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差异不过是体现在一所大学的办学层次与人才培养定位等方面。客观地讲,目前我国高校的金融学专业更多是偏重于发达国家大学的经济学院模式,侧重宏观知识面的传授,目前正处于向商学院模式转化的阶段。所以,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接轨,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的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自然成为我们在财经类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借鉴样本。然而,在发达国家大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他们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在实验教学展开上的特征差异,因此,实验教学运行的主流模式基本是建立在:由“信息材料——环境模拟——案例分析”这样的过程,即信息材料和环境是形成案例的必备条件,而案例才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完整表现形式。从中我们也不免悟出,在信息传播如此之快的今天,为什么美国哈弗大学商学院的“哈弗案例”能成为世界各国大学广泛借鉴的教育经典,但却始终没有出现“哈弗实验”的实际缘由。所以,财经类大学在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实验教学的最有效形式在于“案例教学”,而围绕如何制作能够适应教学需要的经典案例并传授如何运用理论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才是实验教学展开的核心。但是如果学生对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一知半解,也注定是茫然地面对眼前浩瀚的信息数据而无所适从。
3 推进高校实验教学的两种展开思路
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实验教学开展的现状,我们认为我国高校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或许存在以下两种可能。一种是维持目前现状,通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考核评估以及市场条件下学校面临压力增大的自觉认识,而使实验教学自发地演进,当然以上分析所指出的问题也会出现。但本文同时也尝试提出另一种思路,即在承认目前国家教育行政力量已较多介入高校管理的现状下,不妨把实验教学也纳入国家高等教育的统一规划层面,下面将就此思路提出论文的观点。
不能否认无论各高校出于何种现实动机,实验教学在总体上仍然是处于各自分散进行的状态;但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高校的相同学科、相同专业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方面又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毫不夸张地说,一名财经类高校的教授,基本可以用自己的教学文件随机走入另一所同级别学校相同专业和年级的课堂完成同一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因为在现行环境下,在同等办学层次和水准的高校,特别是众多省属高校,其同专业、同年级的某些相同课程,在设置时间、教学大纲,甚至学时设计、教学进度等方面没有很大差异,即人才培养计划的趋同、甚至相同性。这里我们姑且不对如此现象出现是否合理进行是非评说,在假定该局面还要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话,如果考虑相同课程配套实验教学的进行,为何也不能在首先划分学校种类、层次的前提下而统一筹划呢?如考虑以省区的同类高校为试点。如此实施的明显益处在于,通过规模化而使包括人才、技术、资金等有限实验教学资源实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实验教学的总体效率并保证质量。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完全可以解释如此进行的合理性。首先,高等教育虽说不是义务教育,但由于它涉及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与衰落,使得它必然带有公共品的性质,因此国家把涉及到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大面积问题统一解决,并形成一种对高校公共教育产品进行有偿供给的模式存在着合理依据;其次,目前各个高校实验教学的分散推进状态,无论在资金投入能力还是高级复合型人才占有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制约;第三,制约实验教学开展的重要实验软件约束可以得到缓解。由于高校高级复合人才的短缺,使得在实验软件程序自身开发方面存在明显的实力不足,因此只能依赖外部商业性软件公司。而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性公司在软件开发上,鉴于成本以及单个学校使用规模与资金实力的限制,很少会有动力去开发适合高校实验教学的软件,有的教学软件至多是给真正实际业务部门(有资金实力的企事业法人)开发的系统软件中的边角料,但这并不证明它们不具有技术开发的实力。试想,如果我们能够以规模化的形式、通过征求使用部门的意见和要求,并组织该课程领域专家评估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渠道,是可以解决目前制约广大高校在实验教学开展中所遇到的实验软件程序难题的。因此,在客观认识高等教育属性以及高校办学外部环境变化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把推进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到更高层次的宏观意义上去理解。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004.
[2] 李硕豪.大学办学特色研究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 张新.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金融研究.2003(8).应该说,具有创新性的应用、复合型人才是国内绝大多数财经类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通用目标,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如何通过一些具体措施及手段使这种相对宽泛的目标具体化乃至实现,这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共同课题。近年来,受制于整个大学生就业环境压力以及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办学水平评估推动,各高校纷纷把强化实验教学作为达成以上目标的一种主要教学改革手段,实验教学投入也随之成为学校办学经费的一个重要投向。本文旨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并充分肯定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补充和完善现行教学体系与手段的前提下,对高校如何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提高有限办学资源使用效率的方面提出论文的观点。
1 实验教学展开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1.1 对实验教学本质内涵上的理解偏颇。我们目前强调的“实验教学”,原则上是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而从自然科学移植到社会科学、特别是财经类高教领域内的一种有别于理论教学的教学方式;含指在一定的前提条件下,通过人为地创造或模拟一种近似于现实的环境,利用实验过程检测学生对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掌握程度,同时实现对学生运用理论与方法能力的培养。实际上,并非以往我们不重视高等教学的实践教育环节,理论联系实际是高等教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只不过是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深入,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以及毕业生就业环境的严峻,使得高等院校必须把实验教学环节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位置,并加以特殊的强调与重视,本质反映的是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社会的要求。区别于自然科学,财经类实验教学在同样需要通过各种实验环节完成实验过程的同时,一是在实验材料上更多的表现为非物理化的信息材料;二是在实验前提条件(环境)的满足方面,难以实现自然科学实验所能达到的完美程度。这是学科性质差异在实验教学领域内的具体表现。在对实验教学开展的实践调查中我们发现,目前许多高校为了在形式上表现出所开实验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往往直接沿用自然科学实验过程中的某些环节或进行简单的过程复制,但实际效果由于对两种实验之间的差异性把握不准,导致实验教学效果很多时候并没有实现预期目的,有的虽付出较大成本却使实验教学最终流于形式,或者成为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评估检查的一项“工程”,进而影响了有限教学资源的效率使用。在学科性质上,我们不否认自然科学比社会科学具有更强的科学性与严密性,因此需要借鉴自然科学教育过程中的先进理论与方法,这在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学、特别是研究中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必须正视的是,由学科性质不同导致的实验教学要求是存在较大差异的,在实践中,我们更多需要借鉴的是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过程”所反映的科学本质内涵,并非全部形式。经验证明,但凡科学的精髓都是一样,在于追求与发现规律,但从不否认特点。
1.2 对有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上的认识偏差。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现代科技进步,使得社会各领域的运行效率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高等教育处于人才培养的社会高端领域,自然成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密集区。因此,把该项技术有效地运用到实验教学的推进过程,应该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众所周知,作为一种高科技的技术性工具,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实中的最大优势,在于它可以让人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以往需要大量时间才能完成的工作,还能通过技术模拟出现实中难以用物质材料创造出来的空间或平台,进而实现时间、空间上的跨越,减低成本、提高效率,这也是一切自然科学工具的共同特征。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工具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所能改变的仅是通过工作平台与环境的变化而使效率迅速提高,但并不能改变指导工作的灵魂和方法。换言之,并没有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与进步而使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人们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思路发生本质性的变化。如果把该认识引申到高校的实验教学的推进过程,所反映出的道理是,在高等教育规模逐步扩大的今天,我们必须寻求如何有效地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这一先进科技手段,去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中的教育质量保证问题。因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特点在于可以在不违反教学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使稀缺、优秀的教学资源呈系数倍的扩张。但在对实验教学开展的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高校的实验教学效果并没有随着设备与技术的升级而出现明显的改善,相反倒由于参与实验教学的管理部门的增加,出现了一些影响实验教学深入展开的其他问题,如目前许多高校在实验教学开展过程中大面积反映出的“如何协调实验教学管理机制”,如目前各高校的实验教学开展过程中,都普遍着实验教学工作的各部门分工职责不清及相互推卸的问题。实际上,问题的出现除了一些其他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外,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我们对现代科技手段利用的认识上存在模糊。必须认识到实验教学毕竟属于教学形式的一种,反映的基本内涵也仍然是教学规律所要求的使学生在另一种环境下,运用和巩固课堂理论教学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发生变化的不过是授课的环境和手段,即合理的教学内容设计是实验教学的核心,计算机机网络技术手段是促进教学效果提高的辅助手段。因此,我们认为制约目前实验教学有效深入的问题关键有时并不主要在于技术条件的先进程度,而如何有效设计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项目的具体内容及其实施策略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这必然涉及到目前包括与理论课程配套的内容设计、开设顺序与学时安排、实验项目考核与实验报告设计等等,还将涉及到整个教学内容体系的调整或、甚至重新设计。这不仅需要人们必须克服传统教学习惯的束缚,还要求许多现行制度必须进行配套改革。
1.3 主管部门对高校行政考核指标体系上存在的误导倾向。以上在对实验教学理论认识方面出现的偏颇,有时不仅体现在许多高校实验教学推进过程,甚至也表现在我们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实验教学评估指标的具体制定中。
在我们对一些高校实验教学开展进行调查的访谈中,注意到这样一种较为集中的倾向,具体表现为访谈者在对实验教学展开动力和重要性的认识上,似乎并非来自自身主观上的一种迫切需要,而是更多来自于上级主管部门的教学评估压力。首先,这反映出各高校在对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上程度不一,或者尽管认识到位,但由于开展条件的限制而存在的疑虑;但从另一个侧面,也暴露出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对实验教学开展状况的评估指标或许存在着某些问题。以目前教育部对高校实验教学开展的评估指标体系为例,其中突出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定性表现为侧重实验教学开展的条件,忽视实验教学的开展内容;定量表现为条件指标一目了然,内容指标模糊不清。当然,作为管理部门的政策很难对某种具体教学手段的指标可以做事无巨细的设定,因为这也会影响基层教学部门的创新行为。但是,在以垂直管理和行政约束为主导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政策指标必然会成为高校自身行为决策的标准尺度,高校为了达到的要求,必然创造条件首先满足容易展示的、或者检查评估过程中让专家一目了然的条件指标。如果我们检查高校的教学事业费构成情况,近年来各高校在完成网络设备升级换代的费用决不会占较少的比例。但如果侧重实验教学内涵指标的检查,必然会暴露出许多问题。
2 实验教学推进中的经验借鉴
如果说改革使得中国经济充满活力,那么,开放则是保持这种活力的重要推动力,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也明显地呈现出与国家开放程度的正相关,其中我们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与发展过程也是如此。
一般,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的财经类学科专业设置上,存在着明显的经济学院与商学院之分(接近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管理两个学院)。某种意义上,国内高校在财经类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手段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受欧美发达国家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启发。为明确起见,我们以目前国内财经类院校广泛开设的金融学专业的实验教学为例,说明这种借鉴过程的演变。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里,经济学院和商学院里的“Finance”往往意味着不同研究对象领域内的知识传授,差异的核心主要是由于两者研究对象的不同而使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等均存在明显区别,进而导致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手段或侧重点也存在差异。简单而言,经济学院主要以整体宏观经济,特别是一国的货币政策、货币运行、国际收支等具体货币性因素(宏观货币经济学)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和相关性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教学中主要侧重对学生基础宏观理论、研究方法、分析工具和思辨模式的培养与训练;而商学院在讲述经济学基础理论的同时,在研究对象上更侧重金融市场中微观经济主体的财务决策行为,教学中更加突出案例分析与讲述的典型示范作用。也有人以此推出似乎经济学院侧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而商学院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并不是由办学模式不同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其实两者都存在着研究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差异不过是体现在一所大学的办学层次与人才培养定位等方面。客观地讲,目前我国高校的金融学专业更多是偏重于发达国家大学的经济学院模式,侧重宏观知识面的传授,目前正处于向商学院模式转化的阶段。所以,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实现高等教育的国际接轨,欧美发达国家大学的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自然成为我们在财经类应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借鉴样本。然而,在发达国家大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他们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在实验教学展开上的特征差异,因此,实验教学运行的主流模式基本是建立在:由“信息材料——环境模拟——案例分析”这样的过程,即信息材料和环境是形成案例的必备条件,而案例才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完整表现形式。从中我们也不免悟出,在信息传播如此之快的今天,为什么美国哈弗大学商学院的“哈弗案例”能成为世界各国大学广泛借鉴的教育经典,但却始终没有出现“哈弗实验”的实际缘由。所以,财经类大学在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实验教学的最有效形式在于“案例教学”,而围绕如何制作能够适应教学需要的经典案例并传授如何运用理论进行案例分析的方法,才是实验教学展开的核心。但是如果学生对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一知半解,也注定是茫然地面对眼前浩瀚的信息数据而无所适从。
3 推进高校实验教学的两种展开思路
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实验教学开展的现状,我们认为我国高校实验教学的发展趋势或许存在以下两种可能。一种是维持目前现状,通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考核评估以及市场条件下学校面临压力增大的自觉认识,而使实验教学自发地演进,当然以上分析所指出的问题也会出现。但本文同时也尝试提出另一种思路,即在承认目前国家教育行政力量已较多介入高校管理的现状下,不妨把实验教学也纳入国家高等教育的统一规划层面,下面将就此思路提出论文的观点。
不能否认无论各高校出于何种现实动机,实验教学在总体上仍然是处于各自分散进行的状态;但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高校的相同学科、相同专业在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方面又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毫不夸张地说,一名财经类高校的教授,基本可以用自己的教学文件随机走入另一所同级别学校相同专业和年级的课堂完成同一门课程的授课任务。因为在现行环境下,在同等办学层次和水准的高校,特别是众多省属高校,其同专业、同年级的某些相同课程,在设置时间、教学大纲,甚至学时设计、教学进度等方面没有很大差异,即人才培养计划的趋同、甚至相同性。这里我们姑且不对如此现象出现是否合理进行是非评说,在假定该局面还要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话,如果考虑相同课程配套实验教学的进行,为何也不能在首先划分学校种类、层次的前提下而统一筹划呢?如考虑以省区的同类高校为试点。如此实施的明显益处在于,通过规模化而使包括人才、技术、资金等有限实验教学资源实现最有效的利用,提高实验教学的总体效率并保证质量。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完全可以解释如此进行的合理性。首先,高等教育虽说不是义务教育,但由于它涉及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振兴与衰落,使得它必然带有公共品的性质,因此国家把涉及到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大面积问题统一解决,并形成一种对高校公共教育产品进行有偿供给的模式存在着合理依据;其次,目前各个高校实验教学的分散推进状态,无论在资金投入能力还是高级复合型人才占有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制约;第三,制约实验教学开展的重要实验软件约束可以得到缓解。由于高校高级复合人才的短缺,使得在实验软件程序自身开发方面存在明显的实力不足,因此只能依赖外部商业性软件公司。而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性公司在软件开发上,鉴于成本以及单个学校使用规模与资金实力的限制,很少会有动力去开发适合高校实验教学的软件,有的教学软件至多是给真正实际业务部门(有资金实力的企事业法人)开发的系统软件中的边角料,但这并不证明它们不具有技术开发的实力。试想,如果我们能够以规模化的形式、通过征求使用部门的意见和要求,并组织该课程领域专家评估论证的基础上,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渠道,是可以解决目前制约广大高校在实验教学开展中所遇到的实验软件程序难题的。因此,在客观认识高等教育属性以及高校办学外部环境变化的前提下,我们有必要把推进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提高到更高层次的宏观意义上去理解。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004.
[2] 李硕豪.大学办学特色研究综述[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 张新.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J].金融研究.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