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进腊月,大街上就充满了令人温暖的中国红,让人心里为之一振: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采购年货,外出的人们急急地买好回家的车票,孩子们欢呼跳跃地盼着早日穿上新衣服……回忆起影像世界里那些温馨、感人的故事,想像即将上演的亲情电影,我们备感亲切。作为一部电影得以感动我们的元素之一,那些电影是讲述了怎样的亲情故事呢?
壹
“港产贺岁片”开了一个好头。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端以来,既是一种“电影档期”,也是一种“电影类型”。香港电影人在最初的年代,也是把它理解为一种电影类型来操作。它融合了亲情故事题材、喜剧类型,以及吉祥、喜庆的传统文化氛围烘托。每到年关,香港都会推出这样的几部大牌明星、人气偶像云集的“贺岁片”,明星们往往不计报酬、倾情出演,即使最小的配角也常常会有大牌。影片少不了结尾的喜气洋洋的“大团圆”环节——剧组成员集体亮相、向观众拜年道贺。
这些讲述亲情故事、专门为辞旧迎新制作的电影,你仅仅从片名便可感到“贺岁”的意图。比如《福星高照》(洪金宝,1985年)、《恭喜发财》(新艺城,1985年)、《富贵逼人》(高志森,1987年)、《八星报喜》(杜琪峰,1988年)、《金玉满堂》(徐克,1995年)、《富贵人间》(许冠文,1995年)、《运财智多星》(王晶,1996年)。甚至电影海报都力求春意盎然,不但红彤彤,还出现诸如对联、爆竹等道具。这样的“港产贺岁片”总是广受期待的。就像内地的“春节晚会”一样,它也是一种“新年俗”,构成了香港电影传统的一部分。
贰
“大团圆结局”并不完全适合于生活中的亲情故事。来自于生活的亲情故事,因为残缺而越发具有美学价值,因为体尝不幸与寒冷而越发感觉到点滴温暖的弥足珍贵。很多电视台总有几档把镜头对准于社会角落、反映人间疾苦的生活类纪实电视节目,“人文关怀”的背后,“收视率”则是一个更重要的决定性支撑因素。
冯小刚自2004年贺岁片《手机》开始,改走“黑色幽默”路线,似乎他的兴趣更大程度上已经从“搞笑”转向:《手机》中的严守一在影片的最后一刻充满了无限惶恐与孤独,而《天下无贼》看起来更像是“悲剧”,男主人公的死已经从情节上背离了“大团圆结局”的思维定势。
《天下无贼》以一个女人的眼泪收场,这让人联想到了《没完没了》的结局,以及吴倩莲的笑——那种笑,笑中带泪,泪中有笑。葛优在电影中说:“没有钱,我就没有姐姐了。”为了给姐姐——他在世界上的唯一的亲人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他看起来是一个“只认钱不认人”的男人——影片在叙述的最后时刻终于交代了他背后的这个“姐姐”,使一个亲情故事的讲述顿时有了足够的辛酸底蕴。因而更为打动我们。
叁
过年了,对于中国人而言,在外奔波的游子们总要回家。你的生命里总有一个对你具有“寻根”意义的归宿地,这就是家。家可以不是一个具体的城市或者乡村,有亲人在哪里,血脉相连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所以这时候,过年回家,又是一个重温亲情的最好契机。
导演张元那部成为经典的影片《过年回家》,如今甚至在大一点的超市商场里都可以买得到碟片,而在当年,它是张元首部获准在国内公演的电影。一个女孩过年回家,张元从一个小小的故事切入,把人性赖以依托的亲情撕裂了,又讲述它的慢慢愈合。女警官领着从监狱出来的陶兰寻找她的家,面对着被拆得面目全非的城市,家又在哪里?此时陶兰的内心,没有亲情的感觉,没有家。
张元这部电影里,这个有点特殊的一家三口的大年夜,气氛沉寂而压抑。万家团圆的夜晚,一家人却需要在彼此沉默中把经年累月的内心创痕尽力愈合。此时,人性的宽容像一道月光,像一道烟花划过夜空,它一闪而过,便有着神奇的力量。
肆
影片《我的兄弟姐妹》并不深刻,但就是因为抓住了我们内心最为朴素的情感——亲情,而具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小演员睁着水汪汪的天真无邪的大眼睛看着镜头,兄弟姐妹童年分离时的撕心裂肺,以及长大以后的不能自已,对我们也会具有触电般的魔力。还记得那句台词:“我们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小水滴,结成冰,化成水,永远也不分开了。”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我永远也无法体验那种兄弟姐妹血脉相连的感觉,因而也就分外羡慕。
而张艺谋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更像是一部被诗化的故事。和他早年的很多影片类似,电影里关于亲情,关于父母,关于乡土,关于忠诚与信仰,关于勇气和爱,这些最为普遍的情感统统都被符号化了。于是,我的父亲母亲的故事,是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叙述出的一个唯美寓言。
与张艺谋相比,导演侯孝贤的影片的叙述就要更为温婉平和。《恋恋风尘》讲的正是对于乡土与亲人们的眷恋之情,却都是琐碎的生活场景。在朱天文的剧本里,我们常常看到的不是故事,而全然是记忆里的那些场景,那些影像,那些人物,那些琐细嘈切的话语的片段……老榕树下眺望远方的阿婆,坐在家门前的竹躺椅上看云起云落的阿公,每天早出晚归的父亲,阿云和阿远在夕阳下牵手……这样的叙述方式,表现在侯孝贤的电影里,就全然成为诗一样的回忆。
伍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峻老人笔下的理想世界,毋宁说依然是属于农业社会的田园生活。一旦有了现代工业文明的介入,宫崎峻的动画世界便显得惶恐不安。最终,工业文明取代了农业社会,而宫崎峻的动画世界就成为对于田园生活的永恒怀想——就像《龙猫》里的乡村,以及《幽冥公主》里的绿色世界。当田园生活和乡村、亲情最终被工业、被战争颠覆、瓦解以后,我们看到了《再见萤火虫》的结局里的春天:哥哥清太点燃了柴禾,焚烧起躺着妹妹尸体的藤制小棺。他对自己说:“我再也没有爸爸、妈妈和妹妹了。”
影片开始于哥哥清太之死,两个孩子、相依为命的兄妹俩深入灵魂的故事倒叙。少年清太说:1944年9月21日,我死了。悲剧的预设已经没有任何余地,故事的讲述成为死的序曲:我们看到妈妈之死,兄妹相依为命的生活,妹妹之死……直到结尾的那句“我再也没有爸爸、妈妈和妹妹了”。在这个万物都已经悄然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少年清太却失去了他生命里所有最为亲近的人,而我想此时宫崎峻老人的内心也是非常绝望和悲观的。
陆
叙述亲情故事的影片一直以来是好莱坞“圣诞”、“贺岁”档期的主流题材之一,并且长盛不衰。2004年美国圣诞档期的一部亲情喜剧《拜见亲家》,12月22日上映以来便广受关注,并且取得了不菲的票房成绩。影片不乏令人捧腹的搞笑场面,诙谐而又一团和气。一对沉浸在甜蜜中的情侣兴奋地憧憬着他们的婚礼,但按照风俗,双方的父母必须共度一个周末。于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准岳父杰克,带着全家和忐忑不安的准女婿福克,拜见未来的亲家。
本片是好莱坞2000年卖座电影《拜见岳父大人》的续集,当年那部成本不高的喜剧曾获得意外成功,所以这部续集中除了导演本人,也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原班人马。主演本·史蒂勒2004年还有一部获得票房佳绩的电影《疯狂闪避球》上映,而他主演的另两部喜剧《警界双雄》和《遇见波莉》也获得过不错“笑果”,可以说是一位风头正劲的喜剧演员。复出的芭芭拉·史翠珊和达斯汀·霍夫曼等大牌明星也参与了本片,一起组成了好莱坞近年来喜剧电影的全明星阵容,加起来共拥有19项奥斯卡提名和6座奥斯卡奖杯,仿佛整个好莱坞最擅长演戏的人都有了——这一切只为了讲述一个轻松诙谐的亲情故事,并且博你一笑。
柒
作为主流商业电影,我们在好莱坞制造的大多数电影里看到的亲情故事,更大程度上是类型化的。表现最为显而易见的是好莱坞制造的许多以亲情为题材的卡通片,甚至连卡通人物的笑容都是类型化、脸谱化的,千篇一律地挤着夸张并且僵硬的笑容,这笑容固然弱智,倒也和蔼可亲、“卡哇咿”,哄小孩子开心肯定是不会犯错的。
卡通片《斑马竞赛》2005年1月14日起在全美上映,作为又一部实景人物和卡通角色相得益彰的“真人卡通秀”,影片运用全球通晓的剧情创造出一个可爱的孩子、一个父亲和一只只个性鲜活的小动物,历经很多失败之后,最终成功,并得到了人性中最值得珍惜的东西——关于亲善、勇敢和爱的价值观。虽然影片那在逆境中寻求梦想的桥段完全没有逃脱老套剧情的束缚,但电影在美国上映后还是迎来了开门红,很多大人都乐此不疲地领着孩子观看。影片是部动画片,但制作人员更愿意把它当作体育片、家庭片,这是一部属于大人领着孩子看的电影。
也许“看电影”的状态本就该被这样诠释:一家人在假期坐在一起其乐融融,既和睦,又不累。实际上,亲情不是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一切活动的润滑剂了,包括看电影。
壹
“港产贺岁片”开了一个好头。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发端以来,既是一种“电影档期”,也是一种“电影类型”。香港电影人在最初的年代,也是把它理解为一种电影类型来操作。它融合了亲情故事题材、喜剧类型,以及吉祥、喜庆的传统文化氛围烘托。每到年关,香港都会推出这样的几部大牌明星、人气偶像云集的“贺岁片”,明星们往往不计报酬、倾情出演,即使最小的配角也常常会有大牌。影片少不了结尾的喜气洋洋的“大团圆”环节——剧组成员集体亮相、向观众拜年道贺。
这些讲述亲情故事、专门为辞旧迎新制作的电影,你仅仅从片名便可感到“贺岁”的意图。比如《福星高照》(洪金宝,1985年)、《恭喜发财》(新艺城,1985年)、《富贵逼人》(高志森,1987年)、《八星报喜》(杜琪峰,1988年)、《金玉满堂》(徐克,1995年)、《富贵人间》(许冠文,1995年)、《运财智多星》(王晶,1996年)。甚至电影海报都力求春意盎然,不但红彤彤,还出现诸如对联、爆竹等道具。这样的“港产贺岁片”总是广受期待的。就像内地的“春节晚会”一样,它也是一种“新年俗”,构成了香港电影传统的一部分。
贰
“大团圆结局”并不完全适合于生活中的亲情故事。来自于生活的亲情故事,因为残缺而越发具有美学价值,因为体尝不幸与寒冷而越发感觉到点滴温暖的弥足珍贵。很多电视台总有几档把镜头对准于社会角落、反映人间疾苦的生活类纪实电视节目,“人文关怀”的背后,“收视率”则是一个更重要的决定性支撑因素。
冯小刚自2004年贺岁片《手机》开始,改走“黑色幽默”路线,似乎他的兴趣更大程度上已经从“搞笑”转向:《手机》中的严守一在影片的最后一刻充满了无限惶恐与孤独,而《天下无贼》看起来更像是“悲剧”,男主人公的死已经从情节上背离了“大团圆结局”的思维定势。
《天下无贼》以一个女人的眼泪收场,这让人联想到了《没完没了》的结局,以及吴倩莲的笑——那种笑,笑中带泪,泪中有笑。葛优在电影中说:“没有钱,我就没有姐姐了。”为了给姐姐——他在世界上的唯一的亲人支付昂贵的医疗费用,他看起来是一个“只认钱不认人”的男人——影片在叙述的最后时刻终于交代了他背后的这个“姐姐”,使一个亲情故事的讲述顿时有了足够的辛酸底蕴。因而更为打动我们。
叁
过年了,对于中国人而言,在外奔波的游子们总要回家。你的生命里总有一个对你具有“寻根”意义的归宿地,这就是家。家可以不是一个具体的城市或者乡村,有亲人在哪里,血脉相连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所以这时候,过年回家,又是一个重温亲情的最好契机。
导演张元那部成为经典的影片《过年回家》,如今甚至在大一点的超市商场里都可以买得到碟片,而在当年,它是张元首部获准在国内公演的电影。一个女孩过年回家,张元从一个小小的故事切入,把人性赖以依托的亲情撕裂了,又讲述它的慢慢愈合。女警官领着从监狱出来的陶兰寻找她的家,面对着被拆得面目全非的城市,家又在哪里?此时陶兰的内心,没有亲情的感觉,没有家。
张元这部电影里,这个有点特殊的一家三口的大年夜,气氛沉寂而压抑。万家团圆的夜晚,一家人却需要在彼此沉默中把经年累月的内心创痕尽力愈合。此时,人性的宽容像一道月光,像一道烟花划过夜空,它一闪而过,便有着神奇的力量。
肆
影片《我的兄弟姐妹》并不深刻,但就是因为抓住了我们内心最为朴素的情感——亲情,而具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小演员睁着水汪汪的天真无邪的大眼睛看着镜头,兄弟姐妹童年分离时的撕心裂肺,以及长大以后的不能自已,对我们也会具有触电般的魔力。还记得那句台词:“我们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小水滴,结成冰,化成水,永远也不分开了。”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我永远也无法体验那种兄弟姐妹血脉相连的感觉,因而也就分外羡慕。
而张艺谋的影片《我的父亲母亲》更像是一部被诗化的故事。和他早年的很多影片类似,电影里关于亲情,关于父母,关于乡土,关于忠诚与信仰,关于勇气和爱,这些最为普遍的情感统统都被符号化了。于是,我的父亲母亲的故事,是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叙述出的一个唯美寓言。
与张艺谋相比,导演侯孝贤的影片的叙述就要更为温婉平和。《恋恋风尘》讲的正是对于乡土与亲人们的眷恋之情,却都是琐碎的生活场景。在朱天文的剧本里,我们常常看到的不是故事,而全然是记忆里的那些场景,那些影像,那些人物,那些琐细嘈切的话语的片段……老榕树下眺望远方的阿婆,坐在家门前的竹躺椅上看云起云落的阿公,每天早出晚归的父亲,阿云和阿远在夕阳下牵手……这样的叙述方式,表现在侯孝贤的电影里,就全然成为诗一样的回忆。
伍
日本动画大师宫崎峻老人笔下的理想世界,毋宁说依然是属于农业社会的田园生活。一旦有了现代工业文明的介入,宫崎峻的动画世界便显得惶恐不安。最终,工业文明取代了农业社会,而宫崎峻的动画世界就成为对于田园生活的永恒怀想——就像《龙猫》里的乡村,以及《幽冥公主》里的绿色世界。当田园生活和乡村、亲情最终被工业、被战争颠覆、瓦解以后,我们看到了《再见萤火虫》的结局里的春天:哥哥清太点燃了柴禾,焚烧起躺着妹妹尸体的藤制小棺。他对自己说:“我再也没有爸爸、妈妈和妹妹了。”
影片开始于哥哥清太之死,两个孩子、相依为命的兄妹俩深入灵魂的故事倒叙。少年清太说:1944年9月21日,我死了。悲剧的预设已经没有任何余地,故事的讲述成为死的序曲:我们看到妈妈之死,兄妹相依为命的生活,妹妹之死……直到结尾的那句“我再也没有爸爸、妈妈和妹妹了”。在这个万物都已经悄然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少年清太却失去了他生命里所有最为亲近的人,而我想此时宫崎峻老人的内心也是非常绝望和悲观的。
陆
叙述亲情故事的影片一直以来是好莱坞“圣诞”、“贺岁”档期的主流题材之一,并且长盛不衰。2004年美国圣诞档期的一部亲情喜剧《拜见亲家》,12月22日上映以来便广受关注,并且取得了不菲的票房成绩。影片不乏令人捧腹的搞笑场面,诙谐而又一团和气。一对沉浸在甜蜜中的情侣兴奋地憧憬着他们的婚礼,但按照风俗,双方的父母必须共度一个周末。于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准岳父杰克,带着全家和忐忑不安的准女婿福克,拜见未来的亲家。
本片是好莱坞2000年卖座电影《拜见岳父大人》的续集,当年那部成本不高的喜剧曾获得意外成功,所以这部续集中除了导演本人,也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原班人马。主演本·史蒂勒2004年还有一部获得票房佳绩的电影《疯狂闪避球》上映,而他主演的另两部喜剧《警界双雄》和《遇见波莉》也获得过不错“笑果”,可以说是一位风头正劲的喜剧演员。复出的芭芭拉·史翠珊和达斯汀·霍夫曼等大牌明星也参与了本片,一起组成了好莱坞近年来喜剧电影的全明星阵容,加起来共拥有19项奥斯卡提名和6座奥斯卡奖杯,仿佛整个好莱坞最擅长演戏的人都有了——这一切只为了讲述一个轻松诙谐的亲情故事,并且博你一笑。
柒
作为主流商业电影,我们在好莱坞制造的大多数电影里看到的亲情故事,更大程度上是类型化的。表现最为显而易见的是好莱坞制造的许多以亲情为题材的卡通片,甚至连卡通人物的笑容都是类型化、脸谱化的,千篇一律地挤着夸张并且僵硬的笑容,这笑容固然弱智,倒也和蔼可亲、“卡哇咿”,哄小孩子开心肯定是不会犯错的。
卡通片《斑马竞赛》2005年1月14日起在全美上映,作为又一部实景人物和卡通角色相得益彰的“真人卡通秀”,影片运用全球通晓的剧情创造出一个可爱的孩子、一个父亲和一只只个性鲜活的小动物,历经很多失败之后,最终成功,并得到了人性中最值得珍惜的东西——关于亲善、勇敢和爱的价值观。虽然影片那在逆境中寻求梦想的桥段完全没有逃脱老套剧情的束缚,但电影在美国上映后还是迎来了开门红,很多大人都乐此不疲地领着孩子观看。影片是部动画片,但制作人员更愿意把它当作体育片、家庭片,这是一部属于大人领着孩子看的电影。
也许“看电影”的状态本就该被这样诠释:一家人在假期坐在一起其乐融融,既和睦,又不累。实际上,亲情不是已经成为现实生活一切活动的润滑剂了,包括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