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须多阅读经典名著,但现在初中生名著阅读的情况不容乐观,是赶鸭子上架,为了应付考试而阅读。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立足学情精心指导有效方法,并且实施阅读效果监控,才能深入推动学生名著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让学生领略到名著的无限风光。
【关键词】名著阅读;兴趣;方法;效果监控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共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名著阅读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论及其地位时,余秋雨指出:“名著和其他作品在文化地位上是不平等的,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近年中考,名著阅读已当做独立考查的板块出现,其分值不容小觑。但据调查,现中学生主要热衷于漫画、玄幻、言情、武侠小说和《故事会》、《花季雨季》等消遣性书刊,不太愿意、不爱去看那些经典名著。如何引导学生爱读、多读、会读名著,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是我长期教学实践中的些许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唤起对名著阅读的欲望——“我要读”、“我爱读”而非“要我读”。因此,教师最重要的前提工作就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自觉地进行阅读。
(一)言传身教,以“己”激趣
很多教师往往只践行“教”的职责,却忽略了自己“学”的必要性。如果教师自己不去博览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却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新课标要求的名著,这无疑跟一个笨嘴拙舌的人培养雄辩的演说家有何两样?其实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很容易受教师影响。试想一个教师自己都没有仔细阅读过名著,对名著的作者生平、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一知半解,甚至只局限于教科书对名著的简介或一些练习的参考答案,又怎能在课堂上对名著进行精彩讲解,又怎能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呢?教师既要言传更要身教,甘当表率,要读懂读透经典名著,同时把自己阅读的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自然提高了。
(二)课内延伸,以“本”激趣
教科书里有的课文是名著节选,讲解此课文时,教师可有意识地进行延伸,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教师在教完后可拓展延伸,告知学生,这只是《昆虫记》中关于蝈蝈的介绍,里面还有许多其他昆虫的介绍,也十分出彩。这样,学生就有了阅读《昆虫记》的兴趣,同时又激发了其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梦想。
(三)携手影视,以“看”激趣
现在许多名著都被拍摄成了影视作品,在较短时间内,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听享受。教师可适时让学生收看相关影视,如四大名著、《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鲁滨孙漂流记》等。等学生看过后,引导学生读读原著,领略二者之间的差异,让他们体会到影视作品虽能带来艺术的震撼,但欣赏的过程是瞬间的、粗略的,而阅读原著所获得的是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无限的想象力,这些才是恒久的,从而使其不舍本逐末,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原著。
(四)介绍名家故事,以“经历”激趣
我手写我心,名家的成长经历及心声,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她)的作品中。学习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我对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做了详细介绍,概括为:苦难的人生、战斗的人生、辉煌的人生,让学生对巨著的思想及内容有了初步感知,激发情感共鸣和阅读期盼。同时,也可以在第二课堂举行专题活动。
二、精心引导,培养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有了兴趣是好事,但仅凭一腔热情,走马观花地读书,不懂得赏析、积累,也是收效甚微。所以,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一)整体认知阅读
应引导学生在阅读名著前,先看这部书的前言、后记、目录,以便对此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也可以充分利用每一册末尾的“名著导读”为大家引路。在“导读”中,有作者的生平介绍,作品的内容简介,有对作品艺术特色的总结,以及对该作品的阅读建议。学生先认识了这些内容,就犹如拿到了一把打开此书的钥匙。
(二)探究阅读
在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要对名著的精彩部分和难点进行精读,可从内容或形式方面进行探究评析。
(三)鼓励个性化阅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引导学生独立地与作者、文本对话,对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解读,使名著阅读呈现一片生机。
三、实施多元的检查激励制度,实现效果监控
(一)课前讲故事比赛
此形式较适合七年级学生。因为其刚从小学升入中学,思维比较稚嫩,还停留在小学生的阅读层次上,对作品的故事情节较感兴趣,因而想了解学生对《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爱的教育》等名著的阅读情况,可在班级中开展课前5分钟讲故事比赛,使学生在倾听中感受故事的精彩,既锻炼了其口才,又检查了他们的阅读情况。
(二)写读后感
若停留在作品的故事情节浅层次的阅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而在学生读完一本名著后,要鼓励他们写点感想,放飞思想的翅膀。教师也可以根据作品情况给出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题目。我们可以将学生优秀的读后感张贴在班级的“习作展示台”或校园网站上,以写促读,效果明显。
(三)开展名著阅读知识竞赛
近几年中考,名著考查的力度和难度逐年提升,因而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名著阅读的具体情况,定期举办“名著知识竞赛”。可从作者、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艺术特点等方面出题,题目难度适宜,以考查学生是否认真阅读完整本名著为基准,并对那些在竞赛中优胜者给予奖励。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知识的积累,也加大了他们对名著阅读的渴望。
名著跨越国界,穿越古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更广阔,更具典型意义。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爱上经典名著,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将阅读名著当成学习和生活的必需。这样,才能爱读、多读、会读名著,领略到名著的无限风光。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出版
[2]《中国教育报》
[3]《语文教学研究》 华师大出版社200704
【关键词】名著阅读;兴趣;方法;效果监控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共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名著阅读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论及其地位时,余秋雨指出:“名著和其他作品在文化地位上是不平等的,它们好像军事上的制高点。”近年中考,名著阅读已当做独立考查的板块出现,其分值不容小觑。但据调查,现中学生主要热衷于漫画、玄幻、言情、武侠小说和《故事会》、《花季雨季》等消遣性书刊,不太愿意、不爱去看那些经典名著。如何引导学生爱读、多读、会读名著,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是我长期教学实践中的些许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要善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唤起对名著阅读的欲望——“我要读”、“我爱读”而非“要我读”。因此,教师最重要的前提工作就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自觉地进行阅读。
(一)言传身教,以“己”激趣
很多教师往往只践行“教”的职责,却忽略了自己“学”的必要性。如果教师自己不去博览古今中外经典名著,却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新课标要求的名著,这无疑跟一个笨嘴拙舌的人培养雄辩的演说家有何两样?其实学生在阅读名著时,很容易受教师影响。试想一个教师自己都没有仔细阅读过名著,对名著的作者生平、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一知半解,甚至只局限于教科书对名著的简介或一些练习的参考答案,又怎能在课堂上对名著进行精彩讲解,又怎能激发学生对名著阅读的兴趣呢?教师既要言传更要身教,甘当表率,要读懂读透经典名著,同时把自己阅读的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自然提高了。
(二)课内延伸,以“本”激趣
教科书里有的课文是名著节选,讲解此课文时,教师可有意识地进行延伸,引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教师在教完后可拓展延伸,告知学生,这只是《昆虫记》中关于蝈蝈的介绍,里面还有许多其他昆虫的介绍,也十分出彩。这样,学生就有了阅读《昆虫记》的兴趣,同时又激发了其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梦想。
(三)携手影视,以“看”激趣
现在许多名著都被拍摄成了影视作品,在较短时间内,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听享受。教师可适时让学生收看相关影视,如四大名著、《骆驼祥子》、《海底两万里》、《鲁滨孙漂流记》等。等学生看过后,引导学生读读原著,领略二者之间的差异,让他们体会到影视作品虽能带来艺术的震撼,但欣赏的过程是瞬间的、粗略的,而阅读原著所获得的是优美的文字、深邃的思想、无限的想象力,这些才是恒久的,从而使其不舍本逐末,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原著。
(四)介绍名家故事,以“经历”激趣
我手写我心,名家的成长经历及心声,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她)的作品中。学习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我对作者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做了详细介绍,概括为:苦难的人生、战斗的人生、辉煌的人生,让学生对巨著的思想及内容有了初步感知,激发情感共鸣和阅读期盼。同时,也可以在第二课堂举行专题活动。
二、精心引导,培养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有了兴趣是好事,但仅凭一腔热情,走马观花地读书,不懂得赏析、积累,也是收效甚微。所以,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一)整体认知阅读
应引导学生在阅读名著前,先看这部书的前言、后记、目录,以便对此书的写作背景、作者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也可以充分利用每一册末尾的“名著导读”为大家引路。在“导读”中,有作者的生平介绍,作品的内容简介,有对作品艺术特色的总结,以及对该作品的阅读建议。学生先认识了这些内容,就犹如拿到了一把打开此书的钥匙。
(二)探究阅读
在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要对名著的精彩部分和难点进行精读,可从内容或形式方面进行探究评析。
(三)鼓励个性化阅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引导学生独立地与作者、文本对话,对作品做出个性化的解读,使名著阅读呈现一片生机。
三、实施多元的检查激励制度,实现效果监控
(一)课前讲故事比赛
此形式较适合七年级学生。因为其刚从小学升入中学,思维比较稚嫩,还停留在小学生的阅读层次上,对作品的故事情节较感兴趣,因而想了解学生对《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爱的教育》等名著的阅读情况,可在班级中开展课前5分钟讲故事比赛,使学生在倾听中感受故事的精彩,既锻炼了其口才,又检查了他们的阅读情况。
(二)写读后感
若停留在作品的故事情节浅层次的阅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而在学生读完一本名著后,要鼓励他们写点感想,放飞思想的翅膀。教师也可以根据作品情况给出具有一定启发性的题目。我们可以将学生优秀的读后感张贴在班级的“习作展示台”或校园网站上,以写促读,效果明显。
(三)开展名著阅读知识竞赛
近几年中考,名著考查的力度和难度逐年提升,因而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名著阅读的具体情况,定期举办“名著知识竞赛”。可从作者、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艺术特点等方面出题,题目难度适宜,以考查学生是否认真阅读完整本名著为基准,并对那些在竞赛中优胜者给予奖励。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知识的积累,也加大了他们对名著阅读的渴望。
名著跨越国界,穿越古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更广阔,更具典型意义。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都爱上经典名著,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和习惯,将阅读名著当成学习和生活的必需。这样,才能爱读、多读、会读名著,领略到名著的无限风光。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出版
[2]《中国教育报》
[3]《语文教学研究》 华师大出版社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