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概念图像的多样性:出土文献中的“心”之诸说

来源 :哲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ohua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对外在超自然神灵和规范的信仰到对人的道德能力和主体的自觉,人的自我和“心灵”概念在东周特别是在战国子学中,被充分关注、思考和认知。出土文献尤其是上博简《凡物流形》、清华简《心是谓中》、郭店简《性自命出》(又见题名为《性情论》的上博简)和马王堆帛书《五行》(经文又见郭店简)等文本则提供了有关“心灵”概念的新文献,结合传世文献进行探讨和比较,就呈现出了早期中国“心灵”概念图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其他文献
在合宜社会语境下,对政治美德和美德政治的探讨需要重新敏锐于一些根本追问,从而不容回避地回答四类问题:谁是政治主体,向谁要求美德;在实现政治美德的现实条件中,哪些前提不容让步;如何确保政治共同体及其制度不致成为阻碍个体成员美德实现与政治参与的额外"构成性运气";以及,既然存在着能力、胜任资格、美德三者之间的循序渐进,它们之间的恰当关联方式是什么,处在不同的能力-美德水平和自我实现阶段的共同体成员之间的恰当义务关系又是什么。为了回应这些根本关注,本文强调一种"承担责任的权利",据此提出一个强判断和一个
明清之际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中西思想文化首次发生全面而直接的对话,其中的重要产物之一,是“中国哲学”之名的最初建立。从“中国哲学家”到“中国哲学”,是耶稣会士学问的推进,并凸显出“人文”和“理性”的面向;从“中国哲学”到“中国哲学史”,则开始有自觉的方法论反思,进而开启了成为一门学科之可能性。这是西方知识界对“中国哲学”的认定、理解和研究之最初历程,也就构成了对中国哲学正当性最早的充足证言。“中国哲学”是全球化进程中成立的一门新学问,其实质是“哲学”进入“中国叙事”,它深入参与到了四百年来人们对普遍性哲学的
许可法则是康德后期伦理学著作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涉及普遍的法则如何运用到现实的问题。在1793年《伦理学讲义——维格兰提伍斯》中,康德把许可法则规定为禁令的例外,是实现法权状态的必然手段,这一规定是理解康德其他著作中这一概念用法的基础。同时,《道德形而上学》的法权学说中的许可法则是实践理性对仅仅许可行动的立法,起到扩展自由概念的作用,也对应相应的禁令。此外,康德在德性学说里也讨论过许可法则的概念。由于德性学说是对准则的立法,“决疑论”承担起许可法则的作用,因而学界对许可法则的研究有必要扩展到德性学说。
《与熊纯如书》是严复晚年的私人书信集,也是我们解读其晚年思想的重要文献。受社会有机体论的影响,严复强调在社会转型期,社会自身的成长要比外部的制度变革来得重要。在他看来,政府的职责在于维持社会秩序、提供公正的司法,保障民众的生命财产,除此之外,应尽可能“听人人之自谋”、“任民自为”,而不宜“代大匠斫”。在清末民初进步主义思潮大行其道之际,这种保守主义的思想不为时人所重,不过,在今人看来,这种转型思想不乏参考价值,值得重新审视。
本文以胡塞尔的一组题为“哲学史中的目的论”遗稿为关键文本,来揭示他的哲学史观的基本问题。首先,阐明胡塞尔如何通过揭示哲学理念之始创和再创将整个哲学史阐释为一个目的论性质的发展过程;其次,论证他所谓“哲学史中的目的论”的实质是“理性目的论”;最后,批判性地反思在胡塞尔哲学史观中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精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增进全国社科系统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所长之间的工作对话,促进中国特色“哲学与文化”智库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决定于2019年11月在成都市金堂县召开全国社科系统第30届哲学大会暨全国社科院系统哲学所2019年所长联席会议。
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提出的“以时间消灭空间”这一论断,是探究马克思空间生产思想的重要入口。从资本的流通层面来看,该论断揭示了资本力求攻克空间阻碍、追求“时间的节约”与“稳定连续性”的本性与趋势。回到生产的基础性视域,资本“以时间消灭空间”的空间生产过程既表现为大工业驱动的生产集中与分工协作体系,也进一步彰显为资本的历史起源与“空间”吞噬“时间”的本质过程。“以时间消灭空间”的后果,一方面呈现为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全球同一性逻辑,彰显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革命性与传播文明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资本
仅仅从“普遍联系”“普遍规律”“普遍适用”的视角来理解辩证法,并没有真正地把辩证法与科学区别开来,因此,恩格斯又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视角规定了辩证法,以凸显辩证法的哲学性质,即“辩证的哲学”,这是恩格斯辩证法思想中的显性的主题。恩格斯并非“连提都没有提到”主体和客体的辩证法,相反,恩格斯以实践为基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核心,并结合社会关系阐述了主体和客体的辩证法,这是恩格斯辩证法思想中的隐性的主题。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力图描绘一幅既是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又超出自然界范围的辩证图景,从而重建自然哲学,但
唐宋时期的“《孟子》升格运动”,尤其是《孟子》被列入“四书”,具有了“经”的地位,这与宋代理学的兴起有着决定性的关系。从一定意义上说,孟子思想是宋代理学的思想中坚,宋儒的“内圣”和“外王”都与孟子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予以说明:一、性善论与理学家的判教;二、工夫论与高尚的道德境界;三、民本思想与“格君心之非”。
上古时代,朴素的自然哲学观念是礼乐生成与运行的理论基础,[DK]“气”是其核心概念。作为传统礼学基础文献的“三礼”[DK]([DK]《仪礼》《周礼》《礼记》)对气论均有较深入的涉及,其中以《礼记》的讨论尤为集中。《礼记》之气论的自然哲学意蕴,主要体现于阴阳五行框架内的物理性之气、生理性之气以及二者与礼乐的产生、实践及义理建构之间的密切关系,并由此形成“以气释礼”的礼学解释学传统。而在礼学经典文本的形成过程中,其以气论为核心的自然哲学思想与春秋以来日益强烈的人文理性精神相汇通,构成了推动中国思想与历史理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