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了解和探究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质,为预防矫治青少年犯罪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对50名看守所犯罪青少年和常态青少年发放“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MMPI)
”问卷,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数据,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犯罪青少年组与常态青少年组比较结论:犯罪青少年的人格问题十分普遍和明显,矫治机构应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方能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犯罪青少年;人格特质;MMPI
【中图分类号】G445
我国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为犯罪数量越来越多,犯罪年龄越来越小,犯罪行为更加残忍和不计后果,犯罪危害性也越来越严重。国内外对于犯罪青少年人格特质方面的相关研究中学者认为,人类的行为活动总是受到具有倾向性作用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支配和制约[1-3]。犯罪人格是犯罪人群所持有的稳定而独特的反社会心理特征的总称,是“犯罪人群基于较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并通过实施了刑法意义上的危害社会行为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反社会的行为倾向。”[4-5]为此,本研究探究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质,分析影响其人格特质的相关因素,为犯罪青少年心理特质的研究和预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对象、工具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于2012年6月对平湖市看守所在押的50名犯罪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年龄:17—19周岁(平均年龄18周岁),性别:男性33人,女性17人;家庭经济状况优越的1人,一般的6人,贫困的40人。对照組:湖州师范学院常态青少年人群随机抽取50名,其性别、年龄、家庭经济状况等与犯罪青少年组无差异。核实数据,删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97%。
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修订版。该量表是我国学者宋维真研究、修订的MMPI-1版本,共556道题目,每个问题涉及一种行为态度或认知内容。MMPI-1适用于16岁以上的青年人,被试应具有小学毕业以上的文化水平,被试可以根据测试指导语的要求完成测试,测试无时间限制,但应尽快完成。可个别施测也可团体施测。测验结果分为临床量表、附加量表和心理防御机制量表三个分量表[6]。
1.3统计分析
所得资料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犯罪青少年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比较用单样本t检验。
2结果
2.1犯罪青少年组与对照组临床量表差异分析
结果显示,犯罪组MMPI人格测试临床量表经t分析检验出的结果,其中以F(诈病分数)、HS(疑病)、Pd(变态)、Pt(精神衰弱)和Sc(精神分裂症)等项尤为显著。而在维度项K(校正分数)、Mf(男性/女性)中分值无显著性差异,
2.2犯罪青少年组与对照组附加量表差异分析
结果显示,犯罪相关量表维度项中的VL(暴力综合)、CR(犯罪综合)和EC(恶性犯罪综合)的得分,犯罪组均高于对照组。
2.3犯罪青少年组与对照组心理防御机制量表差异分析
结果显示,犯罪组与对照组MMPI附加量表中得分比较犯中的RG(退缩)、DP(转移)、PR(投射)项,犯罪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3讨论
MMPI临床量表中除维度项L(说谎分数)、K(校正分数)、Ma(躁狂)和Si(社会内向)外,其余维度项的得分两组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说明犯罪青少年存在广泛性人格缺陷。他们不能客观认识现实,情绪不稳,做事不计后果,缺乏同情心,对人抱有敌意,社会适应不良等特质[7]。分析显示,犯罪组附加量表维度项中的VL(暴力综合)、CR(犯罪综合)和EC(恶性犯罪综合)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质中暴力倾向明显,恶性犯罪的危险性很高,在他们的人格特质中还存在明显的神经质成分,内在适应不良和适应环境困难,心理能量不足。他们虽有通常人的智力水平,但却不能正常发挥,办事效率低;容易出现消极行为及攻击行为。[8]犯罪青少年其行为冲动,多具有被动-攻击性质,行为具有较多的反社会倾向。
心理防御机制量表的分数高低反映了被试使用该项防御机制的程度。研究表明,心理防御机制属于个人的“应对风格”,是相对不随意的,它是弗洛伊德对人类心理学最具有创造性贡献。[9]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用以理解和解释现象和行为之理论性或假设性的心理过程。若应用恰当,它有助于适应社会生活,维持相对健康的心理,若使用不当,便会妨碍人际交往,甚至出现精神病理表现。本研究结果显示,犯罪青少年大多采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如RG(退缩)、DP(转移)和PR(投射),表现为幼稚性、冲动性、过分推卸责任,认为自己的不幸都是别人造成的,是别人与自己作对,因此在生活上总与人发生矛盾,并存在烦躁、暴怒等不良情绪,成为犯罪的潜在因素之一。同时,犯罪青少年大多是由于对犯罪后果的认识不足,自制力差,因一时的冲动而引起犯罪行为。所以,青少年罪犯的人格特质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性和低掩饰性。当然这也可能与青少年年龄较小和生活阅历浅有关。
(最后笔者在此感谢皖医心理系主任刘新民教授对本文的悉心指正)
4参考文献
[1]阮文广,张应文.浙江省流动人口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研究.心理科学,2010,2:94-96
[2]《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答问》,康树华.福建省漳平市人民法院,2003,4:81-83
[3]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第1版.辽宁出版社,1986,6:48-50
[4]张文,刘艳红.犯罪人格理论的反思与重构[J].中外法学,2001,21:77-87
[5]李惠民.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5):496
[6]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查表使用指导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88,1
[7]许文新.《心理治疗基础》.贵州教育出版社,2001:133-137.
[8]丁毅华,赵介城.神经症MMPI测查聚类分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8(3):138-141
[9]罗大华(主编).犯罪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16
”问卷,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数据,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犯罪青少年组与常态青少年组比较结论:犯罪青少年的人格问题十分普遍和明显,矫治机构应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方能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犯罪青少年;人格特质;MMPI
【中图分类号】G445
我国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为犯罪数量越来越多,犯罪年龄越来越小,犯罪行为更加残忍和不计后果,犯罪危害性也越来越严重。国内外对于犯罪青少年人格特质方面的相关研究中学者认为,人类的行为活动总是受到具有倾向性作用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支配和制约[1-3]。犯罪人格是犯罪人群所持有的稳定而独特的反社会心理特征的总称,是“犯罪人群基于较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理因素的影响,并通过实施了刑法意义上的危害社会行为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反社会的行为倾向。”[4-5]为此,本研究探究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质,分析影响其人格特质的相关因素,为犯罪青少年心理特质的研究和预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对象、工具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法,于2012年6月对平湖市看守所在押的50名犯罪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其中年龄:17—19周岁(平均年龄18周岁),性别:男性33人,女性17人;家庭经济状况优越的1人,一般的6人,贫困的40人。对照組:湖州师范学院常态青少年人群随机抽取50名,其性别、年龄、家庭经济状况等与犯罪青少年组无差异。核实数据,删除无效问卷,获得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97%。
1.2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修订版。该量表是我国学者宋维真研究、修订的MMPI-1版本,共556道题目,每个问题涉及一种行为态度或认知内容。MMPI-1适用于16岁以上的青年人,被试应具有小学毕业以上的文化水平,被试可以根据测试指导语的要求完成测试,测试无时间限制,但应尽快完成。可个别施测也可团体施测。测验结果分为临床量表、附加量表和心理防御机制量表三个分量表[6]。
1.3统计分析
所得资料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犯罪青少年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比较用单样本t检验。
2结果
2.1犯罪青少年组与对照组临床量表差异分析
结果显示,犯罪组MMPI人格测试临床量表经t分析检验出的结果,其中以F(诈病分数)、HS(疑病)、Pd(变态)、Pt(精神衰弱)和Sc(精神分裂症)等项尤为显著。而在维度项K(校正分数)、Mf(男性/女性)中分值无显著性差异,
2.2犯罪青少年组与对照组附加量表差异分析
结果显示,犯罪相关量表维度项中的VL(暴力综合)、CR(犯罪综合)和EC(恶性犯罪综合)的得分,犯罪组均高于对照组。
2.3犯罪青少年组与对照组心理防御机制量表差异分析
结果显示,犯罪组与对照组MMPI附加量表中得分比较犯中的RG(退缩)、DP(转移)、PR(投射)项,犯罪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3讨论
MMPI临床量表中除维度项L(说谎分数)、K(校正分数)、Ma(躁狂)和Si(社会内向)外,其余维度项的得分两组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说明犯罪青少年存在广泛性人格缺陷。他们不能客观认识现实,情绪不稳,做事不计后果,缺乏同情心,对人抱有敌意,社会适应不良等特质[7]。分析显示,犯罪组附加量表维度项中的VL(暴力综合)、CR(犯罪综合)和EC(恶性犯罪综合)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说明犯罪青少年的人格特质中暴力倾向明显,恶性犯罪的危险性很高,在他们的人格特质中还存在明显的神经质成分,内在适应不良和适应环境困难,心理能量不足。他们虽有通常人的智力水平,但却不能正常发挥,办事效率低;容易出现消极行为及攻击行为。[8]犯罪青少年其行为冲动,多具有被动-攻击性质,行为具有较多的反社会倾向。
心理防御机制量表的分数高低反映了被试使用该项防御机制的程度。研究表明,心理防御机制属于个人的“应对风格”,是相对不随意的,它是弗洛伊德对人类心理学最具有创造性贡献。[9]心理防御机制是人们用以理解和解释现象和行为之理论性或假设性的心理过程。若应用恰当,它有助于适应社会生活,维持相对健康的心理,若使用不当,便会妨碍人际交往,甚至出现精神病理表现。本研究结果显示,犯罪青少年大多采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如RG(退缩)、DP(转移)和PR(投射),表现为幼稚性、冲动性、过分推卸责任,认为自己的不幸都是别人造成的,是别人与自己作对,因此在生活上总与人发生矛盾,并存在烦躁、暴怒等不良情绪,成为犯罪的潜在因素之一。同时,犯罪青少年大多是由于对犯罪后果的认识不足,自制力差,因一时的冲动而引起犯罪行为。所以,青少年罪犯的人格特质表现出情绪不稳定性和低掩饰性。当然这也可能与青少年年龄较小和生活阅历浅有关。
(最后笔者在此感谢皖医心理系主任刘新民教授对本文的悉心指正)
4参考文献
[1]阮文广,张应文.浙江省流动人口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研究.心理科学,2010,2:94-96
[2]《预防青少年犯罪问题答问》,康树华.福建省漳平市人民法院,2003,4:81-83
[3]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M].第1版.辽宁出版社,1986,6:48-50
[4]张文,刘艳红.犯罪人格理论的反思与重构[J].中外法学,2001,21:77-87
[5]李惠民.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5):496
[6]明尼苏达多项个性测查表使用指导书.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88,1
[7]许文新.《心理治疗基础》.贵州教育出版社,2001:133-137.
[8]丁毅华,赵介城.神经症MMPI测查聚类分析.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9,8(3):138-141
[9]罗大华(主编).犯罪心理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