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是新课改《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这就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知识学实践,谈谈一管之见。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其可能性
(一)教学生活化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是以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为主,往往让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力求获得“标准的”唯一的答案。结果,儿童被老师按在数学的符号堆里,整天做数学题,割裂了数学与生活的必然联系。因此,当现实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时却不会解决,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生活化的可能性
小学数学的新课程与以前相比,更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相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他们提供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数学本身就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符合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习过程。儿童头脑中的数学就是对生活的再认,从生活实际引入概念,从生活实际发现问题,最后再回归现实。儿童学习数学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来源于数学知识或来自生活,要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放在目前智力发展区。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孩子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的发展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再过渡到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有“透视”作用,和抽象思维互补、共振。因而,要加强数学生活化,才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华罗庚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他们好奇心强,对生活充满兴趣,乐于了解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会使学生更喜欢数学、愿学数学。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密切不容置疑。《九章算术》中就出现了“鸡兔同笼”等实际问题。现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应用性更强。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的练习设计恰恰反映这一特点,其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及其它学科密切联系的习题,如股市行情、出租车费、电脑上网、市场营销等问题就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教学中选用充满生活化的实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作用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来改造现实生活,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把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一直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的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体验
(一)在生活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由此说明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好数学知识。
(二)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为此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學生实际,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只有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才能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提高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即让孩子自己会学、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感悟数学就在身边。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设置“生活背景”,培养数学意识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后,可让学生充当某些角色,如营业员,车间工人,调度员等。在这样模拟身份的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实际计算、测量能力。在体验活用知识的快乐中不但巩固了知识,还能体验到数学美和创造美。
此外,“让生活中的数学更语言化,数学中的语言更生活化”在现代数学教学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概念本身抽象概括,与儿童的认识能力并非完全相符。所以要鼓励学生课堂中多讲、多问,使数学符号具有儿童化的语言功能。如果思维已生活化了,语言仍依据书本上的文字,未免有些教条,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才能贴近儿童生活,才能符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求。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联系,不仅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更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其可能性
(一)教学生活化的现状
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是以书本上的知识传授为主,往往让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力求获得“标准的”唯一的答案。结果,儿童被老师按在数学的符号堆里,整天做数学题,割裂了数学与生活的必然联系。因此,当现实生活中遇到数学问题时却不会解决,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二)教学生活化的可能性
小学数学的新课程与以前相比,更加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的亲身体验相联系。《数学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从他们提供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数学本身就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1、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符合小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相结合的一种学习过程。儿童头脑中的数学就是对生活的再认,从生活实际引入概念,从生活实际发现问题,最后再回归现实。儿童学习数学是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来源于数学知识或来自生活,要创设问题情境,把问题放在目前智力发展区。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数学学习的本质是孩子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思维活动。思维能力的发展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形象思维,再过渡到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有“透视”作用,和抽象思维互补、共振。因而,要加强数学生活化,才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华罗庚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由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点,他们好奇心强,对生活充满兴趣,乐于了解生活。因此,数学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会使学生更喜欢数学、愿学数学。
2、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密切不容置疑。《九章算术》中就出现了“鸡兔同笼”等实际问题。现在,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应用性更强。新课标数学实验教材的练习设计恰恰反映这一特点,其中有许多与现实生活及其它学科密切联系的习题,如股市行情、出租车费、电脑上网、市场营销等问题就反映了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应用性。
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教学中选用充满生活化的实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作用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利用数学思想数学概念来改造现实生活,因此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把课堂教学中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紧密联系,一直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努力的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无穷趣味,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体验
(一)在生活化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在现实世界中,可以通过我们的感觉和经验构造我们的学习,也就是人类适应经验的过程,是知识增长的过程。”由此说明从学生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好数学知识。
(二)捕捉生活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数学的学习是枯燥的,特别是学习计算,学生的情绪更低。为此要结合教材特点和學生实际,以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只有激发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才能兴趣盎然地学习新课程,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提高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即让孩子自己会学、会用,会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使学生感悟数学就在身边。我们可以将其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接近实际情境的实践活动中去解决数学问题。这种模拟生活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优越性,体会到数学与社会的关系,懂得了数学的真正价值,提高他们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四)设置“生活背景”,培养数学意识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知识后,可让学生充当某些角色,如营业员,车间工人,调度员等。在这样模拟身份的活动中,既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实际计算、测量能力。在体验活用知识的快乐中不但巩固了知识,还能体验到数学美和创造美。
此外,“让生活中的数学更语言化,数学中的语言更生活化”在现代数学教学中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概念本身抽象概括,与儿童的认识能力并非完全相符。所以要鼓励学生课堂中多讲、多问,使数学符号具有儿童化的语言功能。如果思维已生活化了,语言仍依据书本上的文字,未免有些教条,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只有生活化的数学语言才能贴近儿童生活,才能符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求。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联系,不仅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更为学生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