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效率低,是语文教学的顽症,虽然也有不少的教师教学成绩不错,但大多以增加师生的负担为代价,故依然是低效率的。这是高中生对语文学习普遍不感兴趣的结果,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成功的一种强烈愿望。有兴趣,学习就会进展迅速,保持率也很高;而“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乌申斯基)。所以笔者认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生之所以对语文学习特别不感兴趣,是因为形成了语文学习的边际报酬递减效应。边际报酬递减效应是经济领域的一个概念,是说投入与产出之间在达到效率高峰后,再投入就会产生边际报酬递减效应,即投入越来越多,产出的效率却越来越低,甚至会产生负效率。语文学习是一个开放系统,人从一出生就在接受听说训练,进入学校学习,不仅在初中毕业以前进行了较系统的听、说、读、写训练,学习了较完备的语文基础知识,而且影视报刊、人际交流、各种活动都会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一定影响,其他各科的学习也含有语文学习的因素,故学生在初中已达到了语文学习效率的高峰期,进入高中后自然产生边际递减效应。高投入而低效率自然无法使学生产生兴趣。在高中要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就必须加大投入,增加学习时间以增加知识的质和量,或在不增加时间前提下增加知识的质和量。高中科目多,难度大,要靠增加时间不现实,即使是靠冲击其他学科获得了时间,而且也提高了分数,但从效率的角度讲,依然是低效率的,学生也必然毫无兴趣的被动学习。故最好在不增加时间的前提下增加知识的质和量。课本知识是固定的,要增加知识量就得把学生引向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增加质量得靠老师的科学讲授。
要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最好的办法是进行课堂扩展阅读,即每周用一至二节语文课时间来开设课外阅读课。实践证明,学生对课外阅读极感兴趣。课外阅读的内容十分广泛,切合高中生求知欲强烈的心理需要;课外阅读的内容新鲜多变,切合时代和学生生活需要,使他们觉得学了有用,学生可以选自己有兴趣的来读。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课外阅读能引起学生兴趣,更关键的还在于课外阅读能大大提高课内学习的效率。这是由语文的学习内容和语文学习的特殊性决定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封面语),这形象地说明了语文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以及应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特点。语文学科以文章作为最基本的组成单位,而每篇文章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深浅度,它是作者思想、生活、知识、技巧等各方面水平的综合反映,又同时包含了语音、文字、语法、修辞、标点、逻辑、语文常识等多种因素。就文章的内容而言,它又包含了辞典意义、作品蕴含的意义、读者主观理解的意义三个方面,其中只有辞典意义是较固定的,能使学生在特定阶段掌握。作品蕴含的意义宛如丰富的地下矿藏,读者只能无限地接近而不能穷尽,接受者的主观理解更会因时代、年龄、经历、学识等不同而变化万千。这种语文内容的特殊性,构成了语文学习的特殊性:学生对一篇文章的学习,不是仅仅局限于特定的单元时间的学习,而是一个长期深化的渐进过程;语文学习的反复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新内容来完成,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旧知帮助理解新知,新知也会反过来促进旧知的深入理解;学习者的背景知识越多,生活经历越丰富,学习者的思维的敏捷度越高,接受知识的灵敏度越大,越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形成知识的迁移。课堂扩展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课内学习的反复,它广泛的知识容易形成学生丰厚的知识背景,这就使语文学习能有良好的效果,良好的效果能使学习兴趣更加旺盛和持久。
高中学生不爱学语文,与教师的讲授不得法也关系甚大。语文由于综合性特强的特点,容易形成复习旧知→引入新课→介绍作者和背景→学习新字、词→划分段落→归纳中心→分析写作特点→归结本节课应掌握的内容→布置作业这样的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结果不该有的教学环节、不该讲的教学内容占了大多数课堂教学时间,且多用灌输法,无法使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乐趣,当然也会因厌倦学习而使教学内容印象模糊,从而巩固率极差。这就必然造成教学的低效率。低效率既是低兴趣的原因,又是低兴趣的结果。笔者认为,讲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讲解的生动幽默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的讲授要符合高中学生好曲折、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好曲折,决定了我们不能将教学结论灌给学生,而要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去通过探求获得结论。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灵活运用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容易激发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和获取成功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教学程序曲折多,就将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变成了生动有趣的探求知识的过程。如笔者教《祝福》,指导学生理解祥林嫂的悲剧,先指导学生用第一人称将祥林嫂的故事有层次地叙述出来,学生很快得出了祥林嫂遭遇可悲的结论。学生以为这是最好的理解时,教学程序为之一折,从另一角度引导学生得出祥林嫂的可悲就可悲在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地位。当学生以为这次一定是标准答案时,又引导学生得出了祥林嫂可悲就可悲在她一心要维护的封建礼教反而害死了她,虽然被害死了却不知凶手是谁的结论。这样一会儿“山重水复疑无路”,一会儿“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设计自然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好奇,是智力发展的动力,满足了学生的好奇,智力水平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要切合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从两方面来组织教学:一、要精心设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二、讲授的角度要出乎学生的意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而学生的兴趣来源于学习材料和教师的讲授。从学习材料的角度讲,只有引进课外阅读才能使学生感到有兴趣;从教师讲授的角度讲,既要生动,更要注意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促进学生将间接兴趣转化为更高级的直接兴趣,即对语文学习本身感兴趣。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兴趣,即使提高了学习分数也一定是低效率的学习。
高中生之所以对语文学习特别不感兴趣,是因为形成了语文学习的边际报酬递减效应。边际报酬递减效应是经济领域的一个概念,是说投入与产出之间在达到效率高峰后,再投入就会产生边际报酬递减效应,即投入越来越多,产出的效率却越来越低,甚至会产生负效率。语文学习是一个开放系统,人从一出生就在接受听说训练,进入学校学习,不仅在初中毕业以前进行了较系统的听、说、读、写训练,学习了较完备的语文基础知识,而且影视报刊、人际交流、各种活动都会对学生学习语文产生一定影响,其他各科的学习也含有语文学习的因素,故学生在初中已达到了语文学习效率的高峰期,进入高中后自然产生边际递减效应。高投入而低效率自然无法使学生产生兴趣。在高中要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就必须加大投入,增加学习时间以增加知识的质和量,或在不增加时间前提下增加知识的质和量。高中科目多,难度大,要靠增加时间不现实,即使是靠冲击其他学科获得了时间,而且也提高了分数,但从效率的角度讲,依然是低效率的,学生也必然毫无兴趣的被动学习。故最好在不增加时间的前提下增加知识的质和量。课本知识是固定的,要增加知识量就得把学生引向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增加质量得靠老师的科学讲授。
要有效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最好的办法是进行课堂扩展阅读,即每周用一至二节语文课时间来开设课外阅读课。实践证明,学生对课外阅读极感兴趣。课外阅读的内容十分广泛,切合高中生求知欲强烈的心理需要;课外阅读的内容新鲜多变,切合时代和学生生活需要,使他们觉得学了有用,学生可以选自己有兴趣的来读。这些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课外阅读能引起学生兴趣,更关键的还在于课外阅读能大大提高课内学习的效率。这是由语文的学习内容和语文学习的特殊性决定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封面语),这形象地说明了语文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以及应随社会变化而变化的特点。语文学科以文章作为最基本的组成单位,而每篇文章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深浅度,它是作者思想、生活、知识、技巧等各方面水平的综合反映,又同时包含了语音、文字、语法、修辞、标点、逻辑、语文常识等多种因素。就文章的内容而言,它又包含了辞典意义、作品蕴含的意义、读者主观理解的意义三个方面,其中只有辞典意义是较固定的,能使学生在特定阶段掌握。作品蕴含的意义宛如丰富的地下矿藏,读者只能无限地接近而不能穷尽,接受者的主观理解更会因时代、年龄、经历、学识等不同而变化万千。这种语文内容的特殊性,构成了语文学习的特殊性:学生对一篇文章的学习,不是仅仅局限于特定的单元时间的学习,而是一个长期深化的渐进过程;语文学习的反复完全可以通过学习新内容来完成,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旧知帮助理解新知,新知也会反过来促进旧知的深入理解;学习者的背景知识越多,生活经历越丰富,学习者的思维的敏捷度越高,接受知识的灵敏度越大,越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形成知识的迁移。课堂扩展阅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课内学习的反复,它广泛的知识容易形成学生丰厚的知识背景,这就使语文学习能有良好的效果,良好的效果能使学习兴趣更加旺盛和持久。
高中学生不爱学语文,与教师的讲授不得法也关系甚大。语文由于综合性特强的特点,容易形成复习旧知→引入新课→介绍作者和背景→学习新字、词→划分段落→归纳中心→分析写作特点→归结本节课应掌握的内容→布置作业这样的比较固定的教学模式。结果不该有的教学环节、不该讲的教学内容占了大多数课堂教学时间,且多用灌输法,无法使学生产生探索知识的乐趣,当然也会因厌倦学习而使教学内容印象模糊,从而巩固率极差。这就必然造成教学的低效率。低效率既是低兴趣的原因,又是低兴趣的结果。笔者认为,讲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讲解的生动幽默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教师的讲授要符合高中学生好曲折、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好曲折,决定了我们不能将教学结论灌给学生,而要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去通过探求获得结论。
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灵活运用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容易激发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和获取成功感,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教学程序曲折多,就将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变成了生动有趣的探求知识的过程。如笔者教《祝福》,指导学生理解祥林嫂的悲剧,先指导学生用第一人称将祥林嫂的故事有层次地叙述出来,学生很快得出了祥林嫂遭遇可悲的结论。学生以为这是最好的理解时,教学程序为之一折,从另一角度引导学生得出祥林嫂的可悲就可悲在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地位。当学生以为这次一定是标准答案时,又引导学生得出了祥林嫂可悲就可悲在她一心要维护的封建礼教反而害死了她,虽然被害死了却不知凶手是谁的结论。这样一会儿“山重水复疑无路”,一会儿“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设计自然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好奇,是智力发展的动力,满足了学生的好奇,智力水平就会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要切合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从两方面来组织教学:一、要精心设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二、讲授的角度要出乎学生的意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学生的兴趣,而学生的兴趣来源于学习材料和教师的讲授。从学习材料的角度讲,只有引进课外阅读才能使学生感到有兴趣;从教师讲授的角度讲,既要生动,更要注意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促进学生将间接兴趣转化为更高级的直接兴趣,即对语文学习本身感兴趣。如果不注意培养学生兴趣,即使提高了学习分数也一定是低效率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