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衍明:混街头比读书好

来源 :大众致富指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i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旺旺食品在中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可爱的旺仔形象更是一度风靡中国,但它的主人蔡衍明却鲜为人知。
  蔡衍明十九岁接手家业,化危机为转机,一手将公司由濒临倒闭边缘,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米果制造商。同时,近年来,旺旺集团版图不断扩张,不但开起大陆第一家台资医院,更积极建构横跨两岸的连锁饭店体系。从1992年开始,旺旺集团把视野投向市场更广大的中国内地,目前在内地的投资额高达5亿美元。
  
  蔡衍明2008年引人关注,只因为他在旺旺上市过程中,出人意料地来了一个漂亮的大回环。他2007年将旺旺从新加坡退市,就在大家以为他准备回归私有化之时,他又突然带领旺旺奔赴港交所,不仅完成了一个200天退市上市的传奇,还将旺旺的市值从35亿美元提至51亿美元。
  蔡衍明对狗情有独钟,在中国旺旺的主页上公司文化部分为数不多的几则企业故事里,两则都与“狗”有关,其中蔡衍明与宠物小狗“黑皮”的故事更被摆在突出位置。他一度将“黑皮”小狗“很自信,也很敢斗”的精神自比,以此激励自己。公司取名旺旺则源于蔡衍明崇尚风水文化。他觉得“旺旺”的寓意良好。
  
  江湖小子
  
  蔡衍明不是儒商,而是充满江湖气,这恐怕与他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
  出身于台北富贵家庭的他,在家里排行老幺,从小就深受父亲宠爱,不爱读书,却爱当老大,他曾回忆说:“以前念书的時候,早上起来,窗户打开,楼下的人都在排队等我逃课。因为我口袋零用钱多啊!”
  对蔡衍明来说,大部分知识都来自电影与街头,在父亲开设的中央戏院中,他一天能看上十部电影,从小看到的世界便与一般人不同。对于读书,他毫无热情,他反而觉得“在街头看一年,胜过读三年书。”19岁时,蔡衍明的父亲从朋友那里接下了宜兰食品厂。因为父亲没有时间经营,蔡衍明便主动请战去厂里当起了总经理。没有文化,也没有管理知识的蔡衍明刚到厂里时,完全找不到头绪,他回忆说:“我账也看不懂,人也不认识,我又不敢问。损益表是赚是赔,我也不知道。”
  虽然一时还摸不中生意的命门,但蔡衍明还是拼命想着如何挣钱。当时,宜兰食品厂是一家外销加工厂,主要生产鱼罐头。蔡衍明觉得做OEM要看别人脸色,于是决定将其转型为内销品牌,并开始生产“浪味鱿鱼丝”。然而生意的状况却出乎蔡衍明的预料,做内销要赊账,东西卖出去却收不回来钱,一年多下来,蔡衍明赔掉一个多亿,不仅将厂里原有的资本全部赔光,还需要家族贴钱来补救。
  凡事要强的蔡衍明经受不起这样的打击,更讨厌败家子的名声,为挽回自尊,蔡衍明此后性情大变,“我以前很乐观、很招摇,拜把子一大堆。从那时候开始就自动收敛,因为一个人成功,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失败。”
  一直寻求东山再起的蔡衍明三年后终于发现机会。他观察到台湾稻米资源过剩,便盘算着从事日本米果生意。23岁的蔡衍明找到日本三大米果厂之一的岩冢制,希望与其合作。一开始,64岁的桢计作社长对这个合作很不赞同,怕小伙子办事不牢,坏了自己的名声。
  蔡衍明锲而不舍,两年后,他终于用诚心打动了桢计作。在获得米果制造的技术输出后,蔡衍明便很快推出了旺旺产品,并迅速占据了台湾米果市场老大的地位。感恩的蔡衍明一直将桢计作称为“旺旺之父”。
  
  意外收获
  
  1992年,蔡衍明在台湾的生意已经相当成功,但台湾市场的局限性太大,“不够刺激!”对于为何选中大陆,蔡衍明的回答相当中肯,“我不会英文,不去内地还去哪里?”和其它台商不一样,蔡衍明并没有选择沿海城市,而选择了湖南。理由是旺旺投资额仅仅千万级别,在外资汇集的沿海城市,不会引起政府重视,而在湖南,旺旺作为当地第一家台资企业必定能得到许多优惠政策。
  另外,湖南充裕的稻米资源又使原料供应有了保证。 此后的发展印证了蔡衍明独到的眼光。
  旺旺在内地的开局并不顺利。最初,蔡衍明计划通过郑州糖酒会这个窗口,向内地经销商介绍米果产品,也收到三百多份订单,但是,会后却没有经销商来交钱提货。这让蔡衍明有点措手不及,员工提议将产品运回台湾,但蔡衍明觉得这样一来会产生大量的运输成本,于是仍决定将产品在内地出售。
  两个月过去了,销售仍然没有起色。眼看食品就要过保质期,情急之下,蔡衍明决定将这批产品分送给上海、南京、长沙、广州等地的同学试吃。没有想到试吃活动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旺旺食品独特的口感、漂亮的包装立即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旺旺”的名号不胫而走。
  蔡衍明抓住时机,以大手笔的广告投入增加宣传力度,“你旺我旺大家旺!”的台词很快人尽皆知,可爱的旺仔贴画更是随处可见。旺旺一炮打响,在大陆投产的当年就创收2.5亿元人民币。
  
  狙杀对手
  
  蔡衍明的成功,使内地的众多食品厂家看到了米果市场的巨大商机。1994年后,有两百多家规模不等的食品厂都开始进行米果生产。其后,更有同样来自台湾,实力雄厚的康师傅加入这场米果战。竞争的剧烈使得米果价格迅速下跌,由最初的1公斤50元下降至30元。蔡衍明在内地第一次面对严峻的市场挑战。
  面对危机,蔡衍明发动了一场全面的价格狙击战,他推出了四个副品牌的低价米果,并一口气将米果价格骤降到1公斤5元,力度之大令人咂舌,“除根之后,才好做,”蔡衍明说道,身上的“江湖气”与“街头”尽显。
  但是,价格大幅度下跌也意味着将盈利进一步压缩,这对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蔡衍明拼命地扩充生产规模、盖厂房,以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但是这又涉及到一笔不小的资金。
  “一下子要盖很多工厂,我们又没有那么多钱。那个时候我就提出给各县政府写信。”在信中,蔡衍明向政府表示希望在贵地投资,但条件是政府出资盖好厂房出租给他。
  当时中国大陆正值招商引资热潮,各地方政府之间也在竞争。蔡衍明发了1000多封信,果然就有政府回应。在不少政府的支持下,蔡衍明很快又掀起几番价格战,将竞争对手阻杀得所剩无几,米果老大的地位再无人撼动。
  
  两度上市
  
  1996年,蔡衍明决定将旺旺挂牌上市,当时,在台湾申请上市的程序非常复杂,而新加坡政府又正大力吸纳中国企业去当地交易所上市,于是蔡衍明舍近求远,选择在新加坡挂牌。但是,新加坡股市交投不够活跃,自从旺旺控股上市后表现一直平淡,虽然每年净利率达16%,却只有15倍的市盈率。而同年在香港上市的康师傅市盈率一度达到40倍。
  按照中国旺旺董事兼财务总监朱纪文的说法,一方面是新加坡股市交投不够活跃,自从旺旺控股上市后表现一直很平淡;另一方面,诸如康师傅、统一、蒙牛等同类型公司都在香港上市,而新加坡股市除中国旺旺外没有同类型的公司,所以很难吸引投资者注意。
  但在蔡衍明眼里,这个原因被简化了。“被提到说差人家很多,成就感没有了,叛逆感就出来了。”蔡衍明对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正在低头玩弄着手里面的名片,嘴里哈哈笑着。
  蔡衍明的叛逆感在去年终于冒出来了,当时很多投行和基金希望能够给蔡衍明提供支持,“那个时候很多种基金啊,希望提供资金来帮我们上市,然后将来上了市他们赚些钱。”
  不过权衡之后,蔡衍明有了自己的想法,“干脆就自己来吧。”接下来,借款过程倒是很顺畅,朱纪文介绍说,开始谈的时候不是8.5亿美元,而是10亿美元,因为并不知道上市要用多少钱。
  和三家主办行谈判的时候,要求每家先过5亿美元额度。这样即便有一家淘汰掉,两家加起来还是10亿,如果主办行找不到银行支持,就要自己出5亿美元借出。蔡衍明没有低估银行对他的信任:“他们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都全部搞定。”
  蔡衍明背负着创纪录的债务度过了200多天,“一动我才知道压力这么大,因为我个人20几年没有借钱。我说这个压力很大,然后他们(银行)说他们压力还大呢,他们没有给个人借过这么多钱。”
  事件结束于2008年3月26日,此时,正当受全球次级债风暴影响,香港股市数周之内,股指狂泻,多家新股叫停上市计划,而中国旺旺依旧“固执”地完成香港上市。不过,蔡衍明此役也是成果斐然。现在中国旺旺的市值已由退市前的30亿美元增至51亿美元。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旺旺在这200多天里完成了公司的重组。当初在新加坡上市时,旺旺旗下的食品饮料、酒店、医院、地产等多个事业部共同捆绑,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主体认识不清,对股价造成了一定影响。退市之后,旺旺把核心业务食品饮料业务单独剥离在港上市,旗下医院、酒店、房地产等业务则分拆至另一家新成立的“神旺控股”公司中,为蔡衍明家族私有。
  
  千亿不是终点
  
  蔡衍明现在投资了医院、酒店,但他还是说:“做主业比较刺激啊。在国内随时可能会有人跟你斗、有人跟你干,国内这个市场太大了。”2007年,势头正劲的中国旺旺在休闲食品业创下了百亿人民币的营收,但对于50岁的蔡衍明来说,这才是刚刚上路。
  2008年,经过战略整合后的中国旺旺则更加专注于发展米果主业。其H股上市时所募集的资金中,65%将用作扩大食品及饮料产能,包括建设新生产设施;25%用作提升分销网络,包括在中国新增55个销售办事处;余下10%用作一般营运资金。
  这正是蔡衍明的兴趣所在,虽然我们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蔡衍明讪讪地说:“这个钱呢,目前股票在大跌,没多少啦。”
  在中国旺旺,每一个员工都记得蔡衍明说的一句话:“百亿不是起点,千亿不是终点。”蔡衍明对此分析得头头是道:“随便挑美国一个(米果)品牌看,在美国国内市场,去年就做了差不多80亿美元。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大,中国人的胃也不比美国人的小吧?将来有可能做中国第一大,那就有可能是世界第一大。”
  蔡衍明的家庭状况一直比较神秘,据熟悉他的人介绍,他至少有7个女人,共生了九个孩子。
  相比于事业上的成就,私底下的蔡衍明总说自己更得意于能“搞定家庭”。因为这个庞大的家庭组织里还没有上演过“豪门恩怨”,也没有被媒体爆出过任何绯闻,而他自己坦言,不管是否登记过,只要是他的女人生的孩子,一概都认。
  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蔡衍明也反对多读书。他甚至制定了一个规矩,孩子到18岁都不再升学,全部进入公司。这遭到不少非议,但蔡衍明笃信“混街头比读书可以学到更多”。
其他文献
卖只是一单生意,而租花就产生了循环的经济效益。蔡礼兆的这些花木是专门用来向一些单位出租,收取租金。     首次租摆生意  吃亏赢得好口碑     1999年的时候蔡礼兆还没有自己的基地,一条信息却成了他租花生意的关键转折点。一家金融单位点名要在门口摆放两棵极品的榕树,这对于刚起步的蔡礼兆来说是个难题,一是好榕树很难找,二是有的话价格也要几千块。   得到这条信息,没有基地的蔡礼兆花了5000多块
期刊
目前,快递行业可谓是十足的朝阳产业。但是,即便近两年迅速发展,如今全国的快递业务量还不到GDP的0.3%,与发达国家达到的1%左右相比,差距甚大。我国每年快递业务量约20亿件,发展空间巨大。尤其是在目前经济增长放缓的前提下,快递行业的增长速度仍然维持在20%以上。快递行业的迅速发展对相关人才的要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前景吸引投资    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相关部门统计的数据显示,在工商
期刊
金融危机之下,药店员工的工资不降反升?近来,福建厦门的不少药店老总都眉头紧锁——这边新店即将开张,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营业员,一些连锁药店不得不把店员的工资上调10%或20%以吸引人才;那边不少连锁药店也纷纷给店员加薪,提防被同行“挖墙脚”。    圈地热情高涨    在人才告急的表象之下,市场似乎正在酝酿新的扩张潮。据了解,在最近的两个月间,单是厦门大学附近不大的商圈范围内,就相继开出了近十家药店
期刊
我们的计划是走大店路线,特别是5000平方米以上的店铺。"昨日,美特斯邦威旗下的ME&CITY负责人在东方宝泰的商业沙龙上的观点甫一抛出,就引来了许多品牌的附和。依妙、百丽、斯登堡餐饮连锁等品牌运营商纷纷透露了自己下一步开大店的计划。不过,不少业内人士也表示盲目扩张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   刚刚在广州中山四路推出首个概念店的百丽国际旗下的鞋业负责人表示:“今年百丽开店数量达到60家,由于消
期刊
经营水晶店的利润相当可观,一般很快就可收回成本,利润是保持在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二百之间。巨大的利润带巨大的回报,因此开家水晶店可谓很多创业者的首选,但开家水晶店到底应该怎样做?投资是怎样的?  其实开家水晶店在房租不高的情况下,投资一般在3-5万元就可以了,很适合于小本创业者,特别是很多女性创业群,他们对饰品天身的热爱让他们对这个行业有很大的敏感度,很适合投资开店。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开家水晶店所需
期刊
刘宇家住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当地每到晚上条条街道灯火辉煌,酒馆餐厅家家爆满。刘宇估算过他常去的是一家韩国烤肉店一天的营业额。这家15张桌子的韩国烤肉店,每天的营业额在3000元以上,纯利润达到1500元,一个月能赚三四万元,一年有四五十万元收入。  经过观察分析,刘宇决定自己也开一家韩国烤肉店。他选择了居民小区附近的一处门面,但他没开餐厅的经验,只能选择加盟连锁的方式。刘宇通过多种渠道,了解韩国烤
期刊
一个在校女大学生,却已是拥有一中型超市的老板。是怎样的毅力让一个年仅21岁的女子坚持梦想、艰苦创业呢?近日,记者采访了她,感受她创业途中的艰辛、困苦与快乐。    第一桶金    廖慧兰,宁都县黄陂人,现在是赣南师范学院中文系06级在校大学生。  高中毕业那年暑假,廖慧兰发挥自己的商业头脑,办了一个“学生辅导班”,掏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创班之初,生源匮乏,廖慧兰便积极调动同学帮她宣传,经过一系列筹
期刊
今天我来教你怎样做化妆品生意,希望大家的化妆品生意越来越火!   化妆品专卖店是指以销售各类日化产品为主营业务的零售店,通常有日化商店、日化超市、化妆品品牌或品类专卖店、兼做基础皮肤护理但以销售化妆品为主的美容店。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提高,80年代中期化妆品专卖店蓬勃兴起,并于90年代中期达到鼎盛时期,然而9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零售通路的剧烈变革与整合,在大卖场、连锁超市等新型终端的强势挤压
期刊
都说城乡差距大,可是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一处僻壤的艾家村,却有一百多户人家三百多口村民,像城里人一样,也能享受到天天在家洗热水澡的无限舒畅!原来这里家家户户都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自从有了这玩意儿,艾家村往日“日暮西下、炊烟弥漫”的景象一去不复返,只见100多台太阳能热水器整齐划一地排列在村民的屋顶上,与南部山区的蓝天和白云遥相互应,构成了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而这所有的一切,都不得不感谢申文明的——
期刊
云南农村亿万富豪夏耀周的造城梦和为此展开的争论,成为当前中国新农村建设运动中观念冲突的缩影。  “花三千万元为乡亲们村中造城”的大胆构想,将云南富豪夏耀周推到了舆论的前沿。  按照夏耀周的计划,他所在的云南高寒山区通南铺村将成为当地第一个“村中城市”,城市建成后,村里141户村民将洗脚上田告别传统农村生活——男子进矿上班,妇女到农庄工作,每户居民还将拥有一套200多平方米的欧式联排别墅。大家将像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