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旺旺食品在中国有很高的知名度,可爱的旺仔形象更是一度风靡中国,但它的主人蔡衍明却鲜为人知。
蔡衍明十九岁接手家业,化危机为转机,一手将公司由濒临倒闭边缘,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米果制造商。同时,近年来,旺旺集团版图不断扩张,不但开起大陆第一家台资医院,更积极建构横跨两岸的连锁饭店体系。从1992年开始,旺旺集团把视野投向市场更广大的中国内地,目前在内地的投资额高达5亿美元。
蔡衍明2008年引人关注,只因为他在旺旺上市过程中,出人意料地来了一个漂亮的大回环。他2007年将旺旺从新加坡退市,就在大家以为他准备回归私有化之时,他又突然带领旺旺奔赴港交所,不仅完成了一个200天退市上市的传奇,还将旺旺的市值从35亿美元提至51亿美元。
蔡衍明对狗情有独钟,在中国旺旺的主页上公司文化部分为数不多的几则企业故事里,两则都与“狗”有关,其中蔡衍明与宠物小狗“黑皮”的故事更被摆在突出位置。他一度将“黑皮”小狗“很自信,也很敢斗”的精神自比,以此激励自己。公司取名旺旺则源于蔡衍明崇尚风水文化。他觉得“旺旺”的寓意良好。
江湖小子
蔡衍明不是儒商,而是充满江湖气,这恐怕与他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
出身于台北富贵家庭的他,在家里排行老幺,从小就深受父亲宠爱,不爱读书,却爱当老大,他曾回忆说:“以前念书的時候,早上起来,窗户打开,楼下的人都在排队等我逃课。因为我口袋零用钱多啊!”
对蔡衍明来说,大部分知识都来自电影与街头,在父亲开设的中央戏院中,他一天能看上十部电影,从小看到的世界便与一般人不同。对于读书,他毫无热情,他反而觉得“在街头看一年,胜过读三年书。”19岁时,蔡衍明的父亲从朋友那里接下了宜兰食品厂。因为父亲没有时间经营,蔡衍明便主动请战去厂里当起了总经理。没有文化,也没有管理知识的蔡衍明刚到厂里时,完全找不到头绪,他回忆说:“我账也看不懂,人也不认识,我又不敢问。损益表是赚是赔,我也不知道。”
虽然一时还摸不中生意的命门,但蔡衍明还是拼命想着如何挣钱。当时,宜兰食品厂是一家外销加工厂,主要生产鱼罐头。蔡衍明觉得做OEM要看别人脸色,于是决定将其转型为内销品牌,并开始生产“浪味鱿鱼丝”。然而生意的状况却出乎蔡衍明的预料,做内销要赊账,东西卖出去却收不回来钱,一年多下来,蔡衍明赔掉一个多亿,不仅将厂里原有的资本全部赔光,还需要家族贴钱来补救。
凡事要强的蔡衍明经受不起这样的打击,更讨厌败家子的名声,为挽回自尊,蔡衍明此后性情大变,“我以前很乐观、很招摇,拜把子一大堆。从那时候开始就自动收敛,因为一个人成功,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失败。”
一直寻求东山再起的蔡衍明三年后终于发现机会。他观察到台湾稻米资源过剩,便盘算着从事日本米果生意。23岁的蔡衍明找到日本三大米果厂之一的岩冢制,希望与其合作。一开始,64岁的桢计作社长对这个合作很不赞同,怕小伙子办事不牢,坏了自己的名声。
蔡衍明锲而不舍,两年后,他终于用诚心打动了桢计作。在获得米果制造的技术输出后,蔡衍明便很快推出了旺旺产品,并迅速占据了台湾米果市场老大的地位。感恩的蔡衍明一直将桢计作称为“旺旺之父”。
意外收获
1992年,蔡衍明在台湾的生意已经相当成功,但台湾市场的局限性太大,“不够刺激!”对于为何选中大陆,蔡衍明的回答相当中肯,“我不会英文,不去内地还去哪里?”和其它台商不一样,蔡衍明并没有选择沿海城市,而选择了湖南。理由是旺旺投资额仅仅千万级别,在外资汇集的沿海城市,不会引起政府重视,而在湖南,旺旺作为当地第一家台资企业必定能得到许多优惠政策。
另外,湖南充裕的稻米资源又使原料供应有了保证。 此后的发展印证了蔡衍明独到的眼光。
旺旺在内地的开局并不顺利。最初,蔡衍明计划通过郑州糖酒会这个窗口,向内地经销商介绍米果产品,也收到三百多份订单,但是,会后却没有经销商来交钱提货。这让蔡衍明有点措手不及,员工提议将产品运回台湾,但蔡衍明觉得这样一来会产生大量的运输成本,于是仍决定将产品在内地出售。
两个月过去了,销售仍然没有起色。眼看食品就要过保质期,情急之下,蔡衍明决定将这批产品分送给上海、南京、长沙、广州等地的同学试吃。没有想到试吃活动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旺旺食品独特的口感、漂亮的包装立即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旺旺”的名号不胫而走。
蔡衍明抓住时机,以大手笔的广告投入增加宣传力度,“你旺我旺大家旺!”的台词很快人尽皆知,可爱的旺仔贴画更是随处可见。旺旺一炮打响,在大陆投产的当年就创收2.5亿元人民币。
狙杀对手
蔡衍明的成功,使内地的众多食品厂家看到了米果市场的巨大商机。1994年后,有两百多家规模不等的食品厂都开始进行米果生产。其后,更有同样来自台湾,实力雄厚的康师傅加入这场米果战。竞争的剧烈使得米果价格迅速下跌,由最初的1公斤50元下降至30元。蔡衍明在内地第一次面对严峻的市场挑战。
面对危机,蔡衍明发动了一场全面的价格狙击战,他推出了四个副品牌的低价米果,并一口气将米果价格骤降到1公斤5元,力度之大令人咂舌,“除根之后,才好做,”蔡衍明说道,身上的“江湖气”与“街头”尽显。
但是,价格大幅度下跌也意味着将盈利进一步压缩,这对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蔡衍明拼命地扩充生产规模、盖厂房,以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但是这又涉及到一笔不小的资金。
“一下子要盖很多工厂,我们又没有那么多钱。那个时候我就提出给各县政府写信。”在信中,蔡衍明向政府表示希望在贵地投资,但条件是政府出资盖好厂房出租给他。
当时中国大陆正值招商引资热潮,各地方政府之间也在竞争。蔡衍明发了1000多封信,果然就有政府回应。在不少政府的支持下,蔡衍明很快又掀起几番价格战,将竞争对手阻杀得所剩无几,米果老大的地位再无人撼动。
两度上市
1996年,蔡衍明决定将旺旺挂牌上市,当时,在台湾申请上市的程序非常复杂,而新加坡政府又正大力吸纳中国企业去当地交易所上市,于是蔡衍明舍近求远,选择在新加坡挂牌。但是,新加坡股市交投不够活跃,自从旺旺控股上市后表现一直平淡,虽然每年净利率达16%,却只有15倍的市盈率。而同年在香港上市的康师傅市盈率一度达到40倍。
按照中国旺旺董事兼财务总监朱纪文的说法,一方面是新加坡股市交投不够活跃,自从旺旺控股上市后表现一直很平淡;另一方面,诸如康师傅、统一、蒙牛等同类型公司都在香港上市,而新加坡股市除中国旺旺外没有同类型的公司,所以很难吸引投资者注意。
但在蔡衍明眼里,这个原因被简化了。“被提到说差人家很多,成就感没有了,叛逆感就出来了。”蔡衍明对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正在低头玩弄着手里面的名片,嘴里哈哈笑着。
蔡衍明的叛逆感在去年终于冒出来了,当时很多投行和基金希望能够给蔡衍明提供支持,“那个时候很多种基金啊,希望提供资金来帮我们上市,然后将来上了市他们赚些钱。”
不过权衡之后,蔡衍明有了自己的想法,“干脆就自己来吧。”接下来,借款过程倒是很顺畅,朱纪文介绍说,开始谈的时候不是8.5亿美元,而是10亿美元,因为并不知道上市要用多少钱。
和三家主办行谈判的时候,要求每家先过5亿美元额度。这样即便有一家淘汰掉,两家加起来还是10亿,如果主办行找不到银行支持,就要自己出5亿美元借出。蔡衍明没有低估银行对他的信任:“他们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都全部搞定。”
蔡衍明背负着创纪录的债务度过了200多天,“一动我才知道压力这么大,因为我个人20几年没有借钱。我说这个压力很大,然后他们(银行)说他们压力还大呢,他们没有给个人借过这么多钱。”
事件结束于2008年3月26日,此时,正当受全球次级债风暴影响,香港股市数周之内,股指狂泻,多家新股叫停上市计划,而中国旺旺依旧“固执”地完成香港上市。不过,蔡衍明此役也是成果斐然。现在中国旺旺的市值已由退市前的30亿美元增至51亿美元。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旺旺在这200多天里完成了公司的重组。当初在新加坡上市时,旺旺旗下的食品饮料、酒店、医院、地产等多个事业部共同捆绑,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主体认识不清,对股价造成了一定影响。退市之后,旺旺把核心业务食品饮料业务单独剥离在港上市,旗下医院、酒店、房地产等业务则分拆至另一家新成立的“神旺控股”公司中,为蔡衍明家族私有。
千亿不是终点
蔡衍明现在投资了医院、酒店,但他还是说:“做主业比较刺激啊。在国内随时可能会有人跟你斗、有人跟你干,国内这个市场太大了。”2007年,势头正劲的中国旺旺在休闲食品业创下了百亿人民币的营收,但对于50岁的蔡衍明来说,这才是刚刚上路。
2008年,经过战略整合后的中国旺旺则更加专注于发展米果主业。其H股上市时所募集的资金中,65%将用作扩大食品及饮料产能,包括建设新生产设施;25%用作提升分销网络,包括在中国新增55个销售办事处;余下10%用作一般营运资金。
这正是蔡衍明的兴趣所在,虽然我们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蔡衍明讪讪地说:“这个钱呢,目前股票在大跌,没多少啦。”
在中国旺旺,每一个员工都记得蔡衍明说的一句话:“百亿不是起点,千亿不是终点。”蔡衍明对此分析得头头是道:“随便挑美国一个(米果)品牌看,在美国国内市场,去年就做了差不多80亿美元。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大,中国人的胃也不比美国人的小吧?将来有可能做中国第一大,那就有可能是世界第一大。”
蔡衍明的家庭状况一直比较神秘,据熟悉他的人介绍,他至少有7个女人,共生了九个孩子。
相比于事业上的成就,私底下的蔡衍明总说自己更得意于能“搞定家庭”。因为这个庞大的家庭组织里还没有上演过“豪门恩怨”,也没有被媒体爆出过任何绯闻,而他自己坦言,不管是否登记过,只要是他的女人生的孩子,一概都认。
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蔡衍明也反对多读书。他甚至制定了一个规矩,孩子到18岁都不再升学,全部进入公司。这遭到不少非议,但蔡衍明笃信“混街头比读书可以学到更多”。
蔡衍明十九岁接手家业,化危机为转机,一手将公司由濒临倒闭边缘,打造成为全球最大米果制造商。同时,近年来,旺旺集团版图不断扩张,不但开起大陆第一家台资医院,更积极建构横跨两岸的连锁饭店体系。从1992年开始,旺旺集团把视野投向市场更广大的中国内地,目前在内地的投资额高达5亿美元。
蔡衍明2008年引人关注,只因为他在旺旺上市过程中,出人意料地来了一个漂亮的大回环。他2007年将旺旺从新加坡退市,就在大家以为他准备回归私有化之时,他又突然带领旺旺奔赴港交所,不仅完成了一个200天退市上市的传奇,还将旺旺的市值从35亿美元提至51亿美元。
蔡衍明对狗情有独钟,在中国旺旺的主页上公司文化部分为数不多的几则企业故事里,两则都与“狗”有关,其中蔡衍明与宠物小狗“黑皮”的故事更被摆在突出位置。他一度将“黑皮”小狗“很自信,也很敢斗”的精神自比,以此激励自己。公司取名旺旺则源于蔡衍明崇尚风水文化。他觉得“旺旺”的寓意良好。
江湖小子
蔡衍明不是儒商,而是充满江湖气,这恐怕与他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
出身于台北富贵家庭的他,在家里排行老幺,从小就深受父亲宠爱,不爱读书,却爱当老大,他曾回忆说:“以前念书的時候,早上起来,窗户打开,楼下的人都在排队等我逃课。因为我口袋零用钱多啊!”
对蔡衍明来说,大部分知识都来自电影与街头,在父亲开设的中央戏院中,他一天能看上十部电影,从小看到的世界便与一般人不同。对于读书,他毫无热情,他反而觉得“在街头看一年,胜过读三年书。”19岁时,蔡衍明的父亲从朋友那里接下了宜兰食品厂。因为父亲没有时间经营,蔡衍明便主动请战去厂里当起了总经理。没有文化,也没有管理知识的蔡衍明刚到厂里时,完全找不到头绪,他回忆说:“我账也看不懂,人也不认识,我又不敢问。损益表是赚是赔,我也不知道。”
虽然一时还摸不中生意的命门,但蔡衍明还是拼命想着如何挣钱。当时,宜兰食品厂是一家外销加工厂,主要生产鱼罐头。蔡衍明觉得做OEM要看别人脸色,于是决定将其转型为内销品牌,并开始生产“浪味鱿鱼丝”。然而生意的状况却出乎蔡衍明的预料,做内销要赊账,东西卖出去却收不回来钱,一年多下来,蔡衍明赔掉一个多亿,不仅将厂里原有的资本全部赔光,还需要家族贴钱来补救。
凡事要强的蔡衍明经受不起这样的打击,更讨厌败家子的名声,为挽回自尊,蔡衍明此后性情大变,“我以前很乐观、很招摇,拜把子一大堆。从那时候开始就自动收敛,因为一个人成功,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还会失败。”
一直寻求东山再起的蔡衍明三年后终于发现机会。他观察到台湾稻米资源过剩,便盘算着从事日本米果生意。23岁的蔡衍明找到日本三大米果厂之一的岩冢制,希望与其合作。一开始,64岁的桢计作社长对这个合作很不赞同,怕小伙子办事不牢,坏了自己的名声。
蔡衍明锲而不舍,两年后,他终于用诚心打动了桢计作。在获得米果制造的技术输出后,蔡衍明便很快推出了旺旺产品,并迅速占据了台湾米果市场老大的地位。感恩的蔡衍明一直将桢计作称为“旺旺之父”。
意外收获
1992年,蔡衍明在台湾的生意已经相当成功,但台湾市场的局限性太大,“不够刺激!”对于为何选中大陆,蔡衍明的回答相当中肯,“我不会英文,不去内地还去哪里?”和其它台商不一样,蔡衍明并没有选择沿海城市,而选择了湖南。理由是旺旺投资额仅仅千万级别,在外资汇集的沿海城市,不会引起政府重视,而在湖南,旺旺作为当地第一家台资企业必定能得到许多优惠政策。
另外,湖南充裕的稻米资源又使原料供应有了保证。 此后的发展印证了蔡衍明独到的眼光。
旺旺在内地的开局并不顺利。最初,蔡衍明计划通过郑州糖酒会这个窗口,向内地经销商介绍米果产品,也收到三百多份订单,但是,会后却没有经销商来交钱提货。这让蔡衍明有点措手不及,员工提议将产品运回台湾,但蔡衍明觉得这样一来会产生大量的运输成本,于是仍决定将产品在内地出售。
两个月过去了,销售仍然没有起色。眼看食品就要过保质期,情急之下,蔡衍明决定将这批产品分送给上海、南京、长沙、广州等地的同学试吃。没有想到试吃活动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旺旺食品独特的口感、漂亮的包装立即受到孩子们的喜爱,“旺旺”的名号不胫而走。
蔡衍明抓住时机,以大手笔的广告投入增加宣传力度,“你旺我旺大家旺!”的台词很快人尽皆知,可爱的旺仔贴画更是随处可见。旺旺一炮打响,在大陆投产的当年就创收2.5亿元人民币。
狙杀对手
蔡衍明的成功,使内地的众多食品厂家看到了米果市场的巨大商机。1994年后,有两百多家规模不等的食品厂都开始进行米果生产。其后,更有同样来自台湾,实力雄厚的康师傅加入这场米果战。竞争的剧烈使得米果价格迅速下跌,由最初的1公斤50元下降至30元。蔡衍明在内地第一次面对严峻的市场挑战。
面对危机,蔡衍明发动了一场全面的价格狙击战,他推出了四个副品牌的低价米果,并一口气将米果价格骤降到1公斤5元,力度之大令人咂舌,“除根之后,才好做,”蔡衍明说道,身上的“江湖气”与“街头”尽显。
但是,价格大幅度下跌也意味着将盈利进一步压缩,这对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蔡衍明拼命地扩充生产规模、盖厂房,以规模效应来降低成本。但是这又涉及到一笔不小的资金。
“一下子要盖很多工厂,我们又没有那么多钱。那个时候我就提出给各县政府写信。”在信中,蔡衍明向政府表示希望在贵地投资,但条件是政府出资盖好厂房出租给他。
当时中国大陆正值招商引资热潮,各地方政府之间也在竞争。蔡衍明发了1000多封信,果然就有政府回应。在不少政府的支持下,蔡衍明很快又掀起几番价格战,将竞争对手阻杀得所剩无几,米果老大的地位再无人撼动。
两度上市
1996年,蔡衍明决定将旺旺挂牌上市,当时,在台湾申请上市的程序非常复杂,而新加坡政府又正大力吸纳中国企业去当地交易所上市,于是蔡衍明舍近求远,选择在新加坡挂牌。但是,新加坡股市交投不够活跃,自从旺旺控股上市后表现一直平淡,虽然每年净利率达16%,却只有15倍的市盈率。而同年在香港上市的康师傅市盈率一度达到40倍。
按照中国旺旺董事兼财务总监朱纪文的说法,一方面是新加坡股市交投不够活跃,自从旺旺控股上市后表现一直很平淡;另一方面,诸如康师傅、统一、蒙牛等同类型公司都在香港上市,而新加坡股市除中国旺旺外没有同类型的公司,所以很难吸引投资者注意。
但在蔡衍明眼里,这个原因被简化了。“被提到说差人家很多,成就感没有了,叛逆感就出来了。”蔡衍明对我们说这句话的时候,正在低头玩弄着手里面的名片,嘴里哈哈笑着。
蔡衍明的叛逆感在去年终于冒出来了,当时很多投行和基金希望能够给蔡衍明提供支持,“那个时候很多种基金啊,希望提供资金来帮我们上市,然后将来上了市他们赚些钱。”
不过权衡之后,蔡衍明有了自己的想法,“干脆就自己来吧。”接下来,借款过程倒是很顺畅,朱纪文介绍说,开始谈的时候不是8.5亿美元,而是10亿美元,因为并不知道上市要用多少钱。
和三家主办行谈判的时候,要求每家先过5亿美元额度。这样即便有一家淘汰掉,两家加起来还是10亿,如果主办行找不到银行支持,就要自己出5亿美元借出。蔡衍明没有低估银行对他的信任:“他们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都全部搞定。”
蔡衍明背负着创纪录的债务度过了200多天,“一动我才知道压力这么大,因为我个人20几年没有借钱。我说这个压力很大,然后他们(银行)说他们压力还大呢,他们没有给个人借过这么多钱。”
事件结束于2008年3月26日,此时,正当受全球次级债风暴影响,香港股市数周之内,股指狂泻,多家新股叫停上市计划,而中国旺旺依旧“固执”地完成香港上市。不过,蔡衍明此役也是成果斐然。现在中国旺旺的市值已由退市前的30亿美元增至51亿美元。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旺旺在这200多天里完成了公司的重组。当初在新加坡上市时,旺旺旗下的食品饮料、酒店、医院、地产等多个事业部共同捆绑,导致投资者对公司主体认识不清,对股价造成了一定影响。退市之后,旺旺把核心业务食品饮料业务单独剥离在港上市,旗下医院、酒店、房地产等业务则分拆至另一家新成立的“神旺控股”公司中,为蔡衍明家族私有。
千亿不是终点
蔡衍明现在投资了医院、酒店,但他还是说:“做主业比较刺激啊。在国内随时可能会有人跟你斗、有人跟你干,国内这个市场太大了。”2007年,势头正劲的中国旺旺在休闲食品业创下了百亿人民币的营收,但对于50岁的蔡衍明来说,这才是刚刚上路。
2008年,经过战略整合后的中国旺旺则更加专注于发展米果主业。其H股上市时所募集的资金中,65%将用作扩大食品及饮料产能,包括建设新生产设施;25%用作提升分销网络,包括在中国新增55个销售办事处;余下10%用作一般营运资金。
这正是蔡衍明的兴趣所在,虽然我们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蔡衍明讪讪地说:“这个钱呢,目前股票在大跌,没多少啦。”
在中国旺旺,每一个员工都记得蔡衍明说的一句话:“百亿不是起点,千亿不是终点。”蔡衍明对此分析得头头是道:“随便挑美国一个(米果)品牌看,在美国国内市场,去年就做了差不多80亿美元。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大,中国人的胃也不比美国人的小吧?将来有可能做中国第一大,那就有可能是世界第一大。”
蔡衍明的家庭状况一直比较神秘,据熟悉他的人介绍,他至少有7个女人,共生了九个孩子。
相比于事业上的成就,私底下的蔡衍明总说自己更得意于能“搞定家庭”。因为这个庞大的家庭组织里还没有上演过“豪门恩怨”,也没有被媒体爆出过任何绯闻,而他自己坦言,不管是否登记过,只要是他的女人生的孩子,一概都认。
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蔡衍明也反对多读书。他甚至制定了一个规矩,孩子到18岁都不再升学,全部进入公司。这遭到不少非议,但蔡衍明笃信“混街头比读书可以学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