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在人的发展方面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音乐教育是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学科。创造性思维活动在音乐学科中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音乐教师应让学生在愉悦的乐声中快乐地创造着,在自由编创的过程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展现生命的潜能,发展生动活泼的个性。那么,如何在快乐的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明确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以培养“创造力”为核心内容
音乐作品是作曲家把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通过想象用旋律再现出来的,其艺术魅力是他的独创性。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的特点:在整个音乐教育过程中必须牢固地确立让学生随着音符的跳动,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音乐作品的需要,是人的感知、情感的需要。国外的音乐教育模式——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和达尔克罗滋教学法虽然各有特点,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即教育思想核心都是建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来领悟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这对我们无疑是有借鉴作用的。
二、善于挖掘音乐创造教育因素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音乐教育内容在创造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需要教师善于挖掘,巧妙设计,精心构思。教师要以自身的创造精神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充分启发学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及对生活的联想。萨克斯管太师悉尼·贝切特在教学生时说:“我今天只教你一个音符,看你能有几种演奏方法——降半音、升半音让它哞叫,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演奏,这才是用音乐表达你的情感,跟说话一样。”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入手,运用形象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学中来。如讲音高,可边唱边做柯尔文手势,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中去体会各音的音高:讲音的长短,可让学生通过走、跳、跑等各种动作感悟音符的时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我在音乐教学中当学完歌曲后,让学生反复聆听或演唱,然后进行律动表演,创编动作,发挥学生想象力、表现力,再加以归纳、提炼,一组优化的律动组合便创造出来了。
三、创立唱、动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
音乐是情感艺术,要留给学生大量的空间,去想、去说、去做、去听、去演、去感受和体验。我们要改变陈旧的以唱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创立以唱、动结合的课堂结构,够建新的音乐创作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唱中感知,在动中展现自己的创造。我在音乐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形式是:(1)创编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编写节奏乐谱,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小瓶、小罐、沙子等制作打击乐器,进行创编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的韵律美,感受生命的律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2)创作歌词(谱)。在教学《我爱我的家乡》歌曲时,我让学生在学会演唱歌曲基础上,培养学生重新填写歌词,让学生写写自己的家乡,当学生唱着自己创作的歌词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时,那种快乐犹如从心灵深处绽放出的美丽的花朵。(3)创作画面。在教学中,我常让学生结合音乐创设画面,以次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教学《踏雪寻梅》时,先让学生听音乐感受乐曲情绪,而后请学生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并随意地画出,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表现的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高雅意境,最后让学生投入地演唱,使学生在学习中音符与想象共飞,歌声与创造同行。(4)创编故事。在教学中,选择一些有情节的歌曲,让学生创编故事,不仅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唱《捉泥鳅》时,让学生先自学歌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或不理解的可以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然后根据歌词、图片让学生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可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创造实践可使学生明白音乐创作并不是神秘莫测,学生充满真情的流露,既是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也是他们创造音乐的结果。运用各种音乐要素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接受的信息约20%来自听觉,约80%来自视觉,认知心理学家曾测试过。我们应利用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实践。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对于触发学生灵感,启发智慧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電化教学手段克服以往的空洞的说教,把聆听与观察密切联系起来,图文并茂,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音乐的美。如欣赏《动物狂欢节》将各种动物表演的画面播放,当森林音乐会展现在孩子面前时,他们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陶醉在音乐里。电教手段声色俱佳,形象逼真,为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宽思路,给开阔想象视野,发展求新思维提供了环境。
在音乐教学中要特别提倡求异思维,多思善想,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把音乐学习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才会学得生动,学得快乐,才能主动发展。教师只要把握好创造教育的契机,一定有利于学生创造意识和美好个性的养成。
一、明确音乐教育的目标是以培养“创造力”为核心内容
音乐作品是作曲家把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通过想象用旋律再现出来的,其艺术魅力是他的独创性。这就决定了音乐教育的特点:在整个音乐教育过程中必须牢固地确立让学生随着音符的跳动,发展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音乐作品的需要,是人的感知、情感的需要。国外的音乐教育模式——奥尔夫教学法、柯达伊教学法和达尔克罗滋教学法虽然各有特点,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即教育思想核心都是建立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上,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展开想象的翅膀来领悟艺术作品的丰富内涵。这对我们无疑是有借鉴作用的。
二、善于挖掘音乐创造教育因素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音乐教育内容在创造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需要教师善于挖掘,巧妙设计,精心构思。教师要以自身的创造精神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充分启发学生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及对生活的联想。萨克斯管太师悉尼·贝切特在教学生时说:“我今天只教你一个音符,看你能有几种演奏方法——降半音、升半音让它哞叫,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演奏,这才是用音乐表达你的情感,跟说话一样。”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入手,运用形象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教学中来。如讲音高,可边唱边做柯尔文手势,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中去体会各音的音高:讲音的长短,可让学生通过走、跳、跑等各种动作感悟音符的时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我在音乐教学中当学完歌曲后,让学生反复聆听或演唱,然后进行律动表演,创编动作,发挥学生想象力、表现力,再加以归纳、提炼,一组优化的律动组合便创造出来了。
三、创立唱、动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
音乐是情感艺术,要留给学生大量的空间,去想、去说、去做、去听、去演、去感受和体验。我们要改变陈旧的以唱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创立以唱、动结合的课堂结构,够建新的音乐创作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唱中感知,在动中展现自己的创造。我在音乐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形式是:(1)创编节奏。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编写节奏乐谱,启发学生自己动手用小瓶、小罐、沙子等制作打击乐器,进行创编节奏的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的韵律美,感受生命的律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2)创作歌词(谱)。在教学《我爱我的家乡》歌曲时,我让学生在学会演唱歌曲基础上,培养学生重新填写歌词,让学生写写自己的家乡,当学生唱着自己创作的歌词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时,那种快乐犹如从心灵深处绽放出的美丽的花朵。(3)创作画面。在教学中,我常让学生结合音乐创设画面,以次来激活学生思维,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教学《踏雪寻梅》时,先让学生听音乐感受乐曲情绪,而后请学生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画面并随意地画出,帮助学生理解歌曲表现的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高雅意境,最后让学生投入地演唱,使学生在学习中音符与想象共飞,歌声与创造同行。(4)创编故事。在教学中,选择一些有情节的歌曲,让学生创编故事,不仅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教唱《捉泥鳅》时,让学生先自学歌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或不理解的可以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然后根据歌词、图片让学生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样可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创造实践可使学生明白音乐创作并不是神秘莫测,学生充满真情的流露,既是他们对音乐的感受,也是他们创造音乐的结果。运用各种音乐要素和表现手段进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四、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接受的信息约20%来自听觉,约80%来自视觉,认知心理学家曾测试过。我们应利用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实践。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它对于触发学生灵感,启发智慧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我们要充分利用電化教学手段克服以往的空洞的说教,把聆听与观察密切联系起来,图文并茂,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音乐的美。如欣赏《动物狂欢节》将各种动物表演的画面播放,当森林音乐会展现在孩子面前时,他们情不自禁地欢呼雀跃,陶醉在音乐里。电教手段声色俱佳,形象逼真,为理解音乐作品的情感寓意拓宽思路,给开阔想象视野,发展求新思维提供了环境。
在音乐教学中要特别提倡求异思维,多思善想,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把音乐学习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学生才会学得生动,学得快乐,才能主动发展。教师只要把握好创造教育的契机,一定有利于学生创造意识和美好个性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