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坛又失去一位艺术大师。
著名华人艺术家朱德群先生,曾与吴冠中、赵无极并称为“留法三剑客”,他的去世也意味着我们送走了旅法中国现代主义艺术家群体中最后一位大师。
朱德群、赵无极、吴冠中,原为杭州艺专同窗,毕业后胸怀远大抱负,相继赴法国习西洋绘画。吴冠中学成回国,朱德群与赵无极则驻足法兰西。最终三人殊途同归,均成为当代世界美术史上声名显赫的大家。而朱德群更被西方绘画史家誉为“把东方艺术细腻与西方绘画浓烈融汇得最成功的画家”。
纵观朱德群的足迹,可见其传奇与艰难经历:35岁前经历诸多变乱,从故乡白土镇到萧县,从徐州到杭州再到抗战中的湖南沅陵,自大后方的昆明到重庆,再到解放之前渡海赴台;1955年后定居巴黎,在那里停止漂泊,同时在艺术上完成升华。
朱德群,1920年生于安徽萧县白土镇(时属江苏)一个颇具文化修养的医生世家。1935年考入杭州艺专,追随林风眠学习西洋油画。正是曾留学巴黎的林风眠,将朱德群引进雷诺瓦、毕加索、马蒂斯和塞尚的世界。这些艺术大师的作品对于年轻的朱德群来说,无疑是一全新发现,为他日后义无反顾地去法国追寻现代主义艺术之源,留下牢固的印迹。
除林风眠之外,他受教最深的是两位西画教授吴大羽及方干民。两人都曾留法,授课重视素描基础及理论,尤其注重从19世纪印象派到20世纪野兽派这一阶段的发展历程。吴大羽尤为推崇后期印象派的塞尚。
1937年,包括杭州艺专在内的众多高校由沿海迁往内陆。两年西迁途中,朱德群与老师同学诸君,游历安徽、湖北、湖南、贵州、四川和云南,深感祖国河山之秀丽。这段旅程也让他重新发现中国文明的博大精深——古老的文明,独特的风景和多元的民族。这些记忆,即使在他远离家乡后也从未忘记。
早在杭州艺专的求学年月,朱德群还有另一收获,即与后来的中国画坛巨匠吴冠中等人结下深厚友谊。吴冠中曾多次表示,当年学电机的自己,因为邂逅朱德群才改变了人生道路。1935年,朱德群参加军训时与当时就读于工业职业学校电机系的吴冠中结识,吴冠中表示自己学电机并不太适合,倒很喜欢画画。军训之后,杭州艺专放暑假,朱德群就带他到学校,每天一起切磋素描和水彩画。后来吴冠中下定决心,放弃己读了一年的电机专业,于1936年成为低朱德群一级的校友,从此走上绘画道路。
1949年后,朱德群的生活依然动荡,曾先后辗转任教于台北师大、台湾师范学院等院校。1955年,他与董景昭女士,即他未来的妻子踏上赴欧旅程,同年定居世界艺术之都——巴黎。
其实,上世纪50年代初期的台湾,局面已稍得安定,但朱德群仍决意出国去巴黎。那时从台湾出国的画家很少,尤其到海外去学艺术者,朱德群可谓第一人。台湾年轻的一辈,从事西洋画者,均都对他寄予厚望。
在光怪陆离的巴黎,朱德群过上了清贫而快乐的生活——身处陋室,语言不通,只有一边学习法语,一边勤奋锤炼绘画技艺。1956年,他前往参观巴黎现代美术馆的尼古拉·斯塔尔回顾展,深受震撼。此次展览不可思议地启发了他内心深藏的能量,并最终促使他放弃具象画,进入极端抽象。
朱德群努力在西方抽象艺术中运用中国水墨画效果,制造出未曾有过的宽阔意境。这一年,他在法国比较沙龙展出一幅抽象风景画,之后在法国及欧洲的展览接连不断,得到艺术界广泛好评。历经多年打拼,朱德群于1997年当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也是法兰西艺术院第一位华裔院士。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学者苏立文先生,亦对朱德群的成就有过极高评价。苏利文认为,在大量港台和海外华人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中,能够超越地域限制,从两岸三地再到海外华人世界,并凝聚不同流派、不同理念艺术观点的,唯有朱德群一人。事实上,在众多现代中国艺术家中,朱德群占有一个极为特殊的地位,他是唯一与大陆、台湾,以及海外都有密切关系的画家。
誉满海内外之际,朱德群仍多年保持着勤奋的习惯,坚持每天作画四五个小时,不断地工作,不懈地焕发灵感。
2000年以来,朱德群专门为中国的艺术馆创作出一系列巨幅画作,如为上海大剧院所作之经典作品。2003年作为上海大剧院五周年的生日贺礼,朱德群专门创作了《复兴的气韵》。此画挂在大剧院进门的一整面墙上,气势非凡。凡进上海大剧院的观众,第一眼所见必是此画。
朱德群拥有丰富奇妙的人生经历,足迹遍及世界各国,并与东西方艺术家共同探索艺术的至美,从而融合东西学精髓,最终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风格。可以说,他不但在艺术史上留下了一个注记,更为新兴的东西方文化联结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