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课以其在学习模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等方面的突出优势,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形式。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与微课教学有着高效的融合点,已成为计算机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重要工具。本文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微课应用的优势进行了阐述,并对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实践分析,将为计算机教学的深入改革提供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微课;计算机;教学应用
总书记曾高度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在这一感召下计算机教师就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展开了多元的实践,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微课等新形式正在影响以理論+实践为主导的传统课堂模式[1]。面对这一新的改革契机,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计算机教学改革及教学方法创新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一探讨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意义。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微课应用的优势
“微课”以其最佳的自主学习效果,丰富的流媒体形式展示形式,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有效点缀和补充,便捷的终端播放和传播方式成为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选。值得关注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础理论枯燥、知识内容琐碎、操作技巧繁多,这给计算机教室的教学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学生往往也会因为断续性的学习及反复性的练习导致其在课程的学习中逐步丧失了兴趣。微课具有在学习模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操作技巧等以微课形式植入传统的授课模式中,不仅拓展了课堂的空间,提高学生学科的参与性,还可以提升计算机实践能力。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微课应用的原则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微课教学实践中应遵循低成本、精选性、共享性及恰当性原则。在微课的制作中,对于一线的教师而言,应遵循低成本这一基本原则,避免因过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而导致教学投入与产出的失衡。在微课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应遵循精选性的原则,应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特点选择微课的制作点,不可求全、求面[2]。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微课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在微课的实践中,应注重对微课的区域化共享,加大对区域精品微课的评选和推广,避免微课的重复性制作。在对微课的应用实践中,不可因模式的推广而过分的提升微课教育应用的占比,应强化微课的工具性而不是模式性。
3.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课程体系的建设
计算机应用基础功含有计算机基础理论、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应用五个阶段性的目标,对于教师而言,应积极地发挥自身在互联网+时代微课课堂建设中的能动性,主动谋求碎片化、片段化的微课课程与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的互融性发展。对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互联网+思维下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和改造,在实践中充分地发挥出微课的价值与优势。以Excel的微课体系建立而言,首先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大纲,对Excel的课程实施进行内容的划分,将其或分为表格排序、数据分析、图表制作等“微知识点”,并针对性地建立其体系化的微课设计。
3.2转变授课的方式
教师在微课的运用中,应将任务实践和主动求知相融合,使学生能够在微课中所获得的片段化的知识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梳理和整合,从而形成对某一问题的掌握和解答。就这一模式出发,微课的课堂变成了两个中心环节及微课的视频学子和学生的课后练习。其课程教学将由最初的先将后练,变为自学自练。如在Word的排版学习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将所学的页面设置、字体设置等内容进行知识的整合。同时鼓励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展开实践,对于在操作中遇到的集中问题,教师可针对性地展开讲解,弥补微课实施中的环节留白,从而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知识的求索者[3]。
3.3多元的交流途径
互联网+时代将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学校应创造条件,定期地开展微课作课教师就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和技能层面的学生面对面交流活动,从而能够使学校微课的学习者能够与微课的作课教师实现线下交流,从而有效弥补在线上交流时间不足、表达不畅等问题[4]。同时,在微课课程的实施进程中,也可创新性地将传统教育中的线下习题和测试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线上学习的评估方式之一,从而使得对学习者学业能力的评定与传统教育学习者的评定实现更好的衔接。
3.4丰富的学习样式
互联网+时代微课海量的课程资源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自主求知要求,也可作为丰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片段。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开放式的媒体交流模式,也为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提供了平台,在这一模式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对传统教学框架的框架进行形式和内涵层面的丰富。如:可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的教授中缩减讲授时长,而让学生通过微课来获得知识点的附加信息,在通过网络报告的形式来展开学习者之间的讨论,最后由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教师进行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中的微课实践中,教师应用能力以及运用的理论和模式,尚都处于初期阶段。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新金瓶梅和的微课应用在实现理论化和模式化的同时,可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多元的交流途径和丰富的学习样式,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养为核心目标,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突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安琪. 微课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 科学中国人,2017,0(2X):244.
[2]徐炜. 体验式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以典型项目“制作学生档案页”为例[J]. 教育观察,2015,0(13X).
[3]黄瑛. 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信息周刊,2018,000(001):P.172-173.
[4]朱林. 浅析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方法[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9).
关键词:微课;计算机;教学应用
总书记曾高度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在这一感召下计算机教师就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展开了多元的实践,获得了一定的成果。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微课等新形式正在影响以理論+实践为主导的传统课堂模式[1]。面对这一新的改革契机,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计算机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计算机教学改革及教学方法创新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这一探讨具有十分鲜明的时代意义。
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微课应用的优势
“微课”以其最佳的自主学习效果,丰富的流媒体形式展示形式,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有效点缀和补充,便捷的终端播放和传播方式成为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选。值得关注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础理论枯燥、知识内容琐碎、操作技巧繁多,这给计算机教室的教学提出了较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学生往往也会因为断续性的学习及反复性的练习导致其在课程的学习中逐步丧失了兴趣。微课具有在学习模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中,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操作技巧等以微课形式植入传统的授课模式中,不仅拓展了课堂的空间,提高学生学科的参与性,还可以提升计算机实践能力。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微课应用的原则
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微课教学实践中应遵循低成本、精选性、共享性及恰当性原则。在微课的制作中,对于一线的教师而言,应遵循低成本这一基本原则,避免因过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而导致教学投入与产出的失衡。在微课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应遵循精选性的原则,应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特点选择微课的制作点,不可求全、求面[2]。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微课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在微课的实践中,应注重对微课的区域化共享,加大对区域精品微课的评选和推广,避免微课的重复性制作。在对微课的应用实践中,不可因模式的推广而过分的提升微课教育应用的占比,应强化微课的工具性而不是模式性。
3.微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课程体系的建设
计算机应用基础功含有计算机基础理论、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应用五个阶段性的目标,对于教师而言,应积极地发挥自身在互联网+时代微课课堂建设中的能动性,主动谋求碎片化、片段化的微课课程与传统课堂教学内容的互融性发展。对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互联网+思维下的有针对性的设计和改造,在实践中充分地发挥出微课的价值与优势。以Excel的微课体系建立而言,首先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大纲,对Excel的课程实施进行内容的划分,将其或分为表格排序、数据分析、图表制作等“微知识点”,并针对性地建立其体系化的微课设计。
3.2转变授课的方式
教师在微课的运用中,应将任务实践和主动求知相融合,使学生能够在微课中所获得的片段化的知识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梳理和整合,从而形成对某一问题的掌握和解答。就这一模式出发,微课的课堂变成了两个中心环节及微课的视频学子和学生的课后练习。其课程教学将由最初的先将后练,变为自学自练。如在Word的排版学习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将所学的页面设置、字体设置等内容进行知识的整合。同时鼓励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展开实践,对于在操作中遇到的集中问题,教师可针对性地展开讲解,弥补微课实施中的环节留白,从而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一个知识的求索者[3]。
3.3多元的交流途径
互联网+时代将微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学校应创造条件,定期地开展微课作课教师就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和技能层面的学生面对面交流活动,从而能够使学校微课的学习者能够与微课的作课教师实现线下交流,从而有效弥补在线上交流时间不足、表达不畅等问题[4]。同时,在微课课程的实施进程中,也可创新性地将传统教育中的线下习题和测试作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线上学习的评估方式之一,从而使得对学习者学业能力的评定与传统教育学习者的评定实现更好的衔接。
3.4丰富的学习样式
互联网+时代微课海量的课程资源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自主求知要求,也可作为丰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重要片段。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开放式的媒体交流模式,也为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提供了平台,在这一模式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应对传统教学框架的框架进行形式和内涵层面的丰富。如:可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的教授中缩减讲授时长,而让学生通过微课来获得知识点的附加信息,在通过网络报告的形式来展开学习者之间的讨论,最后由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科教师进行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中的微课实践中,教师应用能力以及运用的理论和模式,尚都处于初期阶段。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新金瓶梅和的微课应用在实现理论化和模式化的同时,可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多元的交流途径和丰富的学习样式,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养为核心目标,推动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突破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王安琪. 微课在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 科学中国人,2017,0(2X):244.
[2]徐炜. 体验式教学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以典型项目“制作学生档案页”为例[J]. 教育观察,2015,0(13X).
[3]黄瑛. 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信息周刊,2018,000(001):P.172-173.
[4]朱林. 浅析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和方法[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