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和心理干预联合肺康复训练操对慢阻肺患者的疗效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minsir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以营养补充和心理干预联合肺康复训练操为主的综合管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的疗效。

方法

选择昆明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10月就诊的260例慢阻肺稳定期患者,依据肺功能分轻、中、重、极重度,各组按随机数字表法再分成对照组和综合管理组。对照组予劝导戒烟、疫苗接种、氧疗、规范药物使用等常规治疗,综合管理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营养补充、心理干预、肺康复训练操。12个月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预计值)、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的比值(FEV1/FVC)、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体质指数(BMI)、血清白蛋白(ALB)水平、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评分、上臂围、6 min步行距离(6MWD)、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慢阻肺评估测试(CAT)评分、中文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急性加重次数等。

结果

综合管理组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51.1±7.2)比(47.0±9.1)mmHg](1 mmHg=0.133 kPa);NRS2002评分[(1.1±1.1)比(2.2±1.0)分]、焦虑评分[(4.1±2.2)比(5.6±2.7)分]、抑郁评分[(4.1±2.0)比(5.5±2.6)分]、SGRQ总分[(36.8±20.8)比(48.6±19.5)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MWD显著长于对照组[(368.4±72.0)比(343.4±75.0)m](P<0.05);轻、中、重度患者急性加重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FEV1%预计值、FEV1/FVC、PaCO2、BMI、ALB、上臂围、mMRC及CA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营养干预、心理干预联合肺康复训练操的综合肺康复管理措施可降低慢阻肺患者的营养风险,改善焦虑抑郁,提高生活质量,减少轻、中、重度患者急性加重次数。

其他文献
期刊
报道颅内原发性孤立性粒细胞肉瘤(GS)1例临床资料,该例患者因不明原因头痛,检查头颅MRI发现左侧枕叶类圆形异常信号影,在T1WI呈稍低和稍高信号影,在T2WI及FLAIR呈等及高信号,增强扫描见肿瘤实质部分及壁明显强化。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不明原因增高,骨髓穿刺活体组织检查不支持急慢性白血病,最终开颅术后病理学诊断为粒细胞肉瘤。
目的比较冠心病左主干和多支血管病变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1年内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连续入选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8年1至7月期间,840例接受再血管化治疗的复杂冠心病患者,年龄(61±9)岁,男性占74%(622/840)。其中420例行OPCABG,另外420例行PCI治疗。使用欧洲五维健康量表(
期刊
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抗瓜氨酸化α烯醇化酶多肽1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诊断价值以及疾病活动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抗瓜氨酸化α烯醇化酶多肽1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指导治疗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目的基于聚类分析法探讨肺动脉压力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表型及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6年4月于北京朝阳医院及宣武医院住院的慢阻肺患者319例,年龄>40岁且处于慢阻肺稳定期,收集临床资料并进行1年随访,终点事件为急性加重或全因死亡。将年龄、体质指数、吸烟指数、急性加重史、改良的英国医学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评分、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超声心动图估测的肺动脉收缩压及右室内
大动脉炎为全层动脉炎,主要累及主动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好发于青年女性,部分患者呈隐匿性起病,直至血管狭窄、闭塞才出现症状,这时损伤往往已不可逆。大动脉炎患者皮肤受累不常见。本文报道1例以四肢破溃起病的青年女性患者,经皮肤活体组织检查病理学诊断为坏疽性脓皮病,在随诊过程中出现头晕、左上肢乏力,检查提示全身多发大动脉闭塞、狭窄,同时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增厚,中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轻-中度二尖瓣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