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斯洛伐克有着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创作。米兰·卢夫斯是斯洛伐克最著名的现代诗人之一,有“斯洛伐克最伟大的诗人”之称。他50岁才开始诗歌创作,作品的主题大多是关于家庭、父母、上帝、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米兰·卢夫斯的五首小诗,《你是谁》《蜡烛之歌》《最后的爱》《世界迷宫》《孩子们》,能让读者欣赏到斯洛伐克人谦逊而不屈的生存心态和人生态度,领略小国家大诗人的情怀和文学意趣。
关键词:斯洛伐克;诗歌创作;米兰·卢夫斯
斯洛伐克,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它在国际上似乎都是默默无闻的,国人对它也不很熟悉,很少有关于它的消息见诸媒体。不仅是这个国家,即便它的历史、文化等等,国内也鲜有介绍。机缘巧合,笔者有幸在斯洛伐克工作生活了几年,对那里的人们和文化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今天,笔者就想把那里优秀的文学作家和作品分享给大家,以期给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园地里增添一些新的形象和色彩。
米兰·卢夫斯(Milan Rúfus),斯洛伐克最著名的现代诗人之一,有“斯洛伐克最伟大的诗人”之美誉。他50岁才开始诗歌创作,作品的主题大多是关于家庭、父母、上帝、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可谓诗坛大器晚成的优秀诗人。
卢夫斯1928年12月10日出生于斯洛伐克日利纳的兹娃日纳·珀鲁巴(Záva?ná Poruba)。1948至1952年,就读于欧洲古老名校、现在斯洛伐克的最高学府考门斯基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讲授19世纪与20世纪的捷克文学,直到1990年退休。其间,1971至1972年到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教授斯洛伐克语及文学。卢夫斯被誉为20世纪斯洛伐克最伟大的诗人,尽管他的诗歌经常令人感到悲伤,但他也写明快的儿童读物,他还是史学家和翻译家。他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一生都在读书、教书、写书,可谓著作等身。曾出版诗集、散文集、童话,并翻译俄国诗人叶赛宁、莱蒙托夫、普希金和捷克诗人赛弗尔特、胡儒宾的诗集,也翻译易卜生的戏剧等。他的第一本诗集是《A? dozrieme》(译名《当我们成熟》),代表作有诗集《穷人之桌》《山》《严厉的面包》《忠诚》等。他的诗集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遍及欧洲大陆。卢夫斯一生获得过许多嘉奖,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先后获得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文学奖、国际金钥匙奖等殊荣。2008年他的诗歌获得鹤峰会诗歌奖,由此他的诗歌也被翻译成汉语。2006年美国也开始注意这位中欧诗人。2009年米兰·卢夫斯这位斯洛伐克诗坛巨擘于布拉迪斯拉发逝世。从1991到2008近20年间,他几乎每年都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遗憾的是,生前并未能拿下这个世界瞩目的大奖,抱憾而去。
下面笔者把翻译的他的几首小诗介绍给大家,以飨读者。
请告诉我你是谁/——你是谁?/赤着脚 你/让泥土凡胎的陶制/不停地旋转? 日复一日/你做那么多不堪一击的陶器!/用鲜活的水浇灌它/用盲鸡的金蛋凝铸它 河边汲水的坛子,摔破了……/这些陶土的碎片/就让它们/复归泥土吧 /带着些许的苍白/沉默,如一个静默无语者,/却能在沉默中听到/那压抑着的愤怒 你不停地旋转,旋转/你是自己的主宰,/是自己的战车之神!
——《你是谁》①
一公斤的黑暗价值几何?/一根白色的头发又值多少? /是我们在过我们的生活,/还是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活着?/请告诉我,/到底谁左右着谁呢?/蜡烛上的火焰/没有人能把它们分开。 我们祈望着,/我们探寻着,/怀揣着恐惧,/彰显着勇敢,/而那支蜡烛/为火焰贡献出它自己
——《蜡烛之歌》
最后的爱/对女人的爱,/对孩子的爱,/对生活的爱。/即使我们对它已倾尽所有,/它仍是上天馈赠的礼物/——所以我们仍要为爱而感谢。 感谢它/正如暗夜中星星对于航行中的船/它就是那最亮的一颗 是爱塑造了我们/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光彩/开启一段/穿越未知世界的短暂旅程。 爱 ——如精致酒杯中盛放着的神的葡萄酒/天堂突然离我们那么近 坐在摇篮旁的爱,/跪在坟墓边的爱 爱——人类的盛宴/一不小心却能把它伤害 高于人类爱情之上的——是上帝的爱/它虔诚地挂在十字架上
——《最后的爱》
周围的一切/似乎太遥远/而且越来越空旷/——正是这空旷充斥在我们中间 时光中灵魂光滑的皮肤/会更快地起皱; 那些知识堆/难道恰是非法的垃圾场?/邪恶的烟雾有时会从那里冒出/(就像在某些地方人们又互相厮杀) 贫乏的有钱人/未完成的诗篇 而它捉弄人的种种,/却又不计其数! 它在我们还活着时/想要把神/从我们身上赶走
——《世界迷宫》
他们始终表里如一,如动物的小兄弟們/他们却知道我们尚不知道的;/他们只喝清澈的水,/他们把尘垢吹走,丢弃污秽;/他们小小的头枕在草地上,/而通常躺着的时候,/他们能倾听到世界,仿佛/它病了一般。 无论告诉他们什么,他们永远不会大声说出来,/犹如他们把从邻居家树上偷摘的苹果/掖在衬衫下面 渐渐地,他们感到忧伤。/他们预料到/这一天,/骑着马的小王子,带着权杖/和这个苹果 从他们每个人身上离开 这实际就是结束/随后而来的事情/不过是周而复始的重复/对人类来说,/从开始它就是命中注定/游戏之外的境遇/是衰竭 是焦虑 ——《孩子们》
米兰·卢夫斯的这五首小诗,篇幅都不长,是诗人在生活中触发的点滴感受和由此产生的感悟。小诗虽短,却带给人沉甸甸的感覺;诗人擅长从生活细节着眼,从日常人们已习以为常的人、事、物或言语行为中产生创作灵感、发现创作题材。比如他的《最后的爱》《世界迷宫》《孩子们》,是诗人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内省和对人生的观察、体悟,用诗化的语言,把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孩子,最重要的情感——爱情,最重要的场景——世界,用他男性坚硬的笔触写出的不屈而又敏锐的感受。
诗作《孩子们》通过对纤尘不染的纯真孩童,如无知无求无私无妄的小动物般质洁的天性,淳朴得从不参与世事纷争,真正与天地自然融洽相处的天地之子,一旦长大成人,就离开了那可爱的孩童世界,而沾染上成人的世俗污浊之气,进入到那让人“焦虑”、让人“衰竭”的无可奈何的成人世界,这是人性的循环,也是人类和世界的循环,正如诗人所言是“命中注定”的“周而复始”。诗人对人世间这种失望的情绪也表现在他的《世界迷宫》中,因为他认为人世间现实的一切似乎都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正是这空旷充斥在我们中间”;甚至他悲观地认为人类的知识也同时制造着邪恶,逐渐让神性的光辉远离人类,才使得人类跌入“世界的迷宫”,被这个“迷宫”(人类未知的命运)所捉弄。人世间唯有可以慰藉和守护的就是《最后的爱》,在诗人的意念中,唯有爱是人世间“最后”的最值得珍视的,如“精致酒杯中盛放着的神的葡萄酒”,是离天堂最近的接近神性的东西;也是在暗夜中给人光亮、在路途中给人方向的生命之源。爱,成为诗人笔下世间唯一让人放不下的希望!
虽然诗人对人世充满了失望,但他似乎并没有放弃对生活和生命的追求,即便是默默无闻的制陶匠,也有着对生活的坚守、对命运的不屈、对世事的抗争,这就是诗人在《你是谁》中流淌于笔尖的斗志,读来让人不由得周身热血涌动,似乎看到一个凝眉怒目的赤膊汉子,面容沉滞、双唇紧绷,沾满泥浆的双手沉着而有力地护佑着不停旋转的陶坯,你似乎能感觉到他的喉结在颈项中的滚动,好似那里藏着一颗如雷般的怒吼,或许即将喷薄而出,或许在于无声处暗藏于胸,不知道它会在怎样的际遇下爆发。“你是谁”?——是我,是他,是无数不愿屈服于命运的勇者的灵魂。
除了对人和人世的观察与思考,诗人也从身边生活中看到的事物落笔,从它们的性状与特点生发开去,借助联想与比拟,赋予事物人的脾性,生发出对人性的探究与理解。他的《蜡烛之歌》就是这样一首以物喻人之作。中国人曾用“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奉献者、师者,而卢夫斯是用蜡烛比喻在世间煎熬生活着的人们,蜡烛与烛火,就好比人之于生活,不知是蜡烛成就了烛火的光焰,还是烛火使蜡烛散发出明亮?而蜡烛不燃烧出烛火,就没有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可燃烧,就要毁灭自己。反之,烛火依傍于蜡烛,产生出光亮和火焰的美丽;不依傍,也就没有了烛火。这就如人与生活,到底是人成就了生活,还是生活满足了人类?人和生活就这样成为了一对悖论。
米兰·卢夫斯的诗歌作品有着强烈的社会生活感受,常常带有悲观色彩,对人生、社会有着学者般的质疑和文学家感性的不懈探究。他的创作受象征主义的影响,20世纪后叶,他的创作多关注于人类的行为,对人类和世界生活以及人性道德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观点;他的作品也涉及爱情、真理、美,以及生命中的痛苦与悲剧等题材。卢夫斯的诗歌作品给人的感觉比较灰色沉郁,一方面是由于他对现实世界和现实社会都心怀不满,另一方面也与斯洛伐克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有关,这个中欧小国历史上多次遭受外族入侵,民众普遍有着弱小民族的谦卑和不屈心态;加之后来长期受前苏联的辖制,许多斯洛伐克本土作家都会受到前苏联文学的影响。卢夫斯也不例外,他作品的风格既有着西伯利亚般的阴冷,也兼具着如战斗民族般的不屈和抗争。
注释:
①本文所选诗歌素材由作者所教授学生L'ubomíra Bodnárová提供。
作者简介:
尚毅,硕士研究生,河南轻工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华传统文化、应用文写作。
张珍珠,硕士,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商学院研究生。
关键词:斯洛伐克;诗歌创作;米兰·卢夫斯
斯洛伐克,不论过去还是现在,它在国际上似乎都是默默无闻的,国人对它也不很熟悉,很少有关于它的消息见诸媒体。不仅是这个国家,即便它的历史、文化等等,国内也鲜有介绍。机缘巧合,笔者有幸在斯洛伐克工作生活了几年,对那里的人们和文化有了一些接触和了解,今天,笔者就想把那里优秀的文学作家和作品分享给大家,以期给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园地里增添一些新的形象和色彩。
米兰·卢夫斯(Milan Rúfus),斯洛伐克最著名的现代诗人之一,有“斯洛伐克最伟大的诗人”之美誉。他50岁才开始诗歌创作,作品的主题大多是关于家庭、父母、上帝、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可谓诗坛大器晚成的优秀诗人。
卢夫斯1928年12月10日出生于斯洛伐克日利纳的兹娃日纳·珀鲁巴(Záva?ná Poruba)。1948至1952年,就读于欧洲古老名校、现在斯洛伐克的最高学府考门斯基大学历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讲授19世纪与20世纪的捷克文学,直到1990年退休。其间,1971至1972年到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教授斯洛伐克语及文学。卢夫斯被誉为20世纪斯洛伐克最伟大的诗人,尽管他的诗歌经常令人感到悲伤,但他也写明快的儿童读物,他还是史学家和翻译家。他是一位真正的学者,一生都在读书、教书、写书,可谓著作等身。曾出版诗集、散文集、童话,并翻译俄国诗人叶赛宁、莱蒙托夫、普希金和捷克诗人赛弗尔特、胡儒宾的诗集,也翻译易卜生的戏剧等。他的第一本诗集是《A? dozrieme》(译名《当我们成熟》),代表作有诗集《穷人之桌》《山》《严厉的面包》《忠诚》等。他的诗集已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遍及欧洲大陆。卢夫斯一生获得过许多嘉奖,在国际上享有很高声誉,先后获得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文学奖、国际金钥匙奖等殊荣。2008年他的诗歌获得鹤峰会诗歌奖,由此他的诗歌也被翻译成汉语。2006年美国也开始注意这位中欧诗人。2009年米兰·卢夫斯这位斯洛伐克诗坛巨擘于布拉迪斯拉发逝世。从1991到2008近20年间,他几乎每年都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遗憾的是,生前并未能拿下这个世界瞩目的大奖,抱憾而去。
下面笔者把翻译的他的几首小诗介绍给大家,以飨读者。
请告诉我你是谁/——你是谁?/赤着脚 你/让泥土凡胎的陶制/不停地旋转? 日复一日/你做那么多不堪一击的陶器!/用鲜活的水浇灌它/用盲鸡的金蛋凝铸它 河边汲水的坛子,摔破了……/这些陶土的碎片/就让它们/复归泥土吧 /带着些许的苍白/沉默,如一个静默无语者,/却能在沉默中听到/那压抑着的愤怒 你不停地旋转,旋转/你是自己的主宰,/是自己的战车之神!
——《你是谁》①
一公斤的黑暗价值几何?/一根白色的头发又值多少? /是我们在过我们的生活,/还是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活着?/请告诉我,/到底谁左右着谁呢?/蜡烛上的火焰/没有人能把它们分开。 我们祈望着,/我们探寻着,/怀揣着恐惧,/彰显着勇敢,/而那支蜡烛/为火焰贡献出它自己
——《蜡烛之歌》
最后的爱/对女人的爱,/对孩子的爱,/对生活的爱。/即使我们对它已倾尽所有,/它仍是上天馈赠的礼物/——所以我们仍要为爱而感谢。 感谢它/正如暗夜中星星对于航行中的船/它就是那最亮的一颗 是爱塑造了我们/让我们的生命焕发光彩/开启一段/穿越未知世界的短暂旅程。 爱 ——如精致酒杯中盛放着的神的葡萄酒/天堂突然离我们那么近 坐在摇篮旁的爱,/跪在坟墓边的爱 爱——人类的盛宴/一不小心却能把它伤害 高于人类爱情之上的——是上帝的爱/它虔诚地挂在十字架上
——《最后的爱》
周围的一切/似乎太遥远/而且越来越空旷/——正是这空旷充斥在我们中间 时光中灵魂光滑的皮肤/会更快地起皱; 那些知识堆/难道恰是非法的垃圾场?/邪恶的烟雾有时会从那里冒出/(就像在某些地方人们又互相厮杀) 贫乏的有钱人/未完成的诗篇 而它捉弄人的种种,/却又不计其数! 它在我们还活着时/想要把神/从我们身上赶走
——《世界迷宫》
他们始终表里如一,如动物的小兄弟們/他们却知道我们尚不知道的;/他们只喝清澈的水,/他们把尘垢吹走,丢弃污秽;/他们小小的头枕在草地上,/而通常躺着的时候,/他们能倾听到世界,仿佛/它病了一般。 无论告诉他们什么,他们永远不会大声说出来,/犹如他们把从邻居家树上偷摘的苹果/掖在衬衫下面 渐渐地,他们感到忧伤。/他们预料到/这一天,/骑着马的小王子,带着权杖/和这个苹果 从他们每个人身上离开 这实际就是结束/随后而来的事情/不过是周而复始的重复/对人类来说,/从开始它就是命中注定/游戏之外的境遇/是衰竭 是焦虑 ——《孩子们》
米兰·卢夫斯的这五首小诗,篇幅都不长,是诗人在生活中触发的点滴感受和由此产生的感悟。小诗虽短,却带给人沉甸甸的感覺;诗人擅长从生活细节着眼,从日常人们已习以为常的人、事、物或言语行为中产生创作灵感、发现创作题材。比如他的《最后的爱》《世界迷宫》《孩子们》,是诗人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内省和对人生的观察、体悟,用诗化的语言,把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孩子,最重要的情感——爱情,最重要的场景——世界,用他男性坚硬的笔触写出的不屈而又敏锐的感受。
诗作《孩子们》通过对纤尘不染的纯真孩童,如无知无求无私无妄的小动物般质洁的天性,淳朴得从不参与世事纷争,真正与天地自然融洽相处的天地之子,一旦长大成人,就离开了那可爱的孩童世界,而沾染上成人的世俗污浊之气,进入到那让人“焦虑”、让人“衰竭”的无可奈何的成人世界,这是人性的循环,也是人类和世界的循环,正如诗人所言是“命中注定”的“周而复始”。诗人对人世间这种失望的情绪也表现在他的《世界迷宫》中,因为他认为人世间现实的一切似乎都是虚妄的不真实的,“正是这空旷充斥在我们中间”;甚至他悲观地认为人类的知识也同时制造着邪恶,逐渐让神性的光辉远离人类,才使得人类跌入“世界的迷宫”,被这个“迷宫”(人类未知的命运)所捉弄。人世间唯有可以慰藉和守护的就是《最后的爱》,在诗人的意念中,唯有爱是人世间“最后”的最值得珍视的,如“精致酒杯中盛放着的神的葡萄酒”,是离天堂最近的接近神性的东西;也是在暗夜中给人光亮、在路途中给人方向的生命之源。爱,成为诗人笔下世间唯一让人放不下的希望!
虽然诗人对人世充满了失望,但他似乎并没有放弃对生活和生命的追求,即便是默默无闻的制陶匠,也有着对生活的坚守、对命运的不屈、对世事的抗争,这就是诗人在《你是谁》中流淌于笔尖的斗志,读来让人不由得周身热血涌动,似乎看到一个凝眉怒目的赤膊汉子,面容沉滞、双唇紧绷,沾满泥浆的双手沉着而有力地护佑着不停旋转的陶坯,你似乎能感觉到他的喉结在颈项中的滚动,好似那里藏着一颗如雷般的怒吼,或许即将喷薄而出,或许在于无声处暗藏于胸,不知道它会在怎样的际遇下爆发。“你是谁”?——是我,是他,是无数不愿屈服于命运的勇者的灵魂。
除了对人和人世的观察与思考,诗人也从身边生活中看到的事物落笔,从它们的性状与特点生发开去,借助联想与比拟,赋予事物人的脾性,生发出对人性的探究与理解。他的《蜡烛之歌》就是这样一首以物喻人之作。中国人曾用“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奉献者、师者,而卢夫斯是用蜡烛比喻在世间煎熬生活着的人们,蜡烛与烛火,就好比人之于生活,不知是蜡烛成就了烛火的光焰,还是烛火使蜡烛散发出明亮?而蜡烛不燃烧出烛火,就没有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可燃烧,就要毁灭自己。反之,烛火依傍于蜡烛,产生出光亮和火焰的美丽;不依傍,也就没有了烛火。这就如人与生活,到底是人成就了生活,还是生活满足了人类?人和生活就这样成为了一对悖论。
米兰·卢夫斯的诗歌作品有着强烈的社会生活感受,常常带有悲观色彩,对人生、社会有着学者般的质疑和文学家感性的不懈探究。他的创作受象征主义的影响,20世纪后叶,他的创作多关注于人类的行为,对人类和世界生活以及人性道德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观点;他的作品也涉及爱情、真理、美,以及生命中的痛苦与悲剧等题材。卢夫斯的诗歌作品给人的感觉比较灰色沉郁,一方面是由于他对现实世界和现实社会都心怀不满,另一方面也与斯洛伐克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历程有关,这个中欧小国历史上多次遭受外族入侵,民众普遍有着弱小民族的谦卑和不屈心态;加之后来长期受前苏联的辖制,许多斯洛伐克本土作家都会受到前苏联文学的影响。卢夫斯也不例外,他作品的风格既有着西伯利亚般的阴冷,也兼具着如战斗民族般的不屈和抗争。
注释:
①本文所选诗歌素材由作者所教授学生L'ubomíra Bodnárová提供。
作者简介:
尚毅,硕士研究生,河南轻工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华传统文化、应用文写作。
张珍珠,硕士,毕业于英国华威大学商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