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加强学生课外阅读,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交流能力就会得到提高,他们就会在丰富多彩的知识海洋中遨游,让他们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享受着学习的乐趣。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转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时,要专心致志阅读文章,学会不断提出问题,理解书的内容的良好阅读习惯。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其方法有:摘抄优美的、段落、词句,还要在文章中作批语,写读后感。这样就会让学生阅读效果更加省力、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课外阅读中培养感悟能力
语言的理解,不仅要懂得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蕴含情感语言。因此,感悟作品的语言,对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1、坚持不懈地读书。人常说:教之有法,学之有道。任何学习都一个漫长而美好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在阅读的过程并不是把书拿来一看就完成了,必须自己在读书的同时,借助工具书,认真地读、思考理解书的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样的阅读过程就会积累知识、拓展思维、提高能力、培养良好道德品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懂得文章的真正意义和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2、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学会自我欣赏,用心感受。阅读,表面来看是一种读书方法,实际是一种读书中的自我享受、自我陶醉。学生学会欣赏自己阅读,一方面欣赏自己好像蜜蜂在舒适、清静、美丽花丛中吸取蜂蜜一样,在辛勤劳动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悟。如:读了这本书,自己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等,从中提升自己的素养。另一方面学会欣赏文中的语言表达、情感、乐感的美,才会感到心旷神怡的惬意,才会感受书的意境和美感。
3、建立自己的知识财富。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价、写感受来表达自己对书中的人或事的思想感情。如有一个学生阅读完《爱的教育 》后,她感受是这样写的:在这本书中,有正义和邪恶的较量;有快乐和悲伤的情感;又成功和失败交替。我最崇拜的人是卡隆,他善解人意,樂于帮助他人,充满智慧和正义感;卡罗纳那种宽宏大量的品德;洛贝谛可以不顾一切的去救那个陌生的孩子;还有活泼开朗的柯莱蒂、弱不禁风的纳利、聪明的德罗西、残疾的科罗西……他们都各有被人认可的不同品格。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慨就是:其实每个人都有爱心,只是在不同环境中呈现出来只要每个人都拥有爱新,整个世界就会拥有巨大的爱!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任何一本书都富有教育意义的语句。如果能把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积累库中,为写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三、借助教材激活学生的好奇思维
书中所表达的意义是读者通过认真阅读发掘出来的,书未经阅读,只是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它隐藏着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就有待于人们去发现、思考、辨析。从而架起一座沟通作者与读者情感的桥梁。如: 学习《穷人》一文后,问:同学们,你们还想了解托尔斯泰写的其它有趣的故事吗? 那就去看一看《列夫托尔斯泰文集》吧;在学习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后,问: 同学们,你们还想学到更多的诗歌吗? 那你就去看一看《唐诗三百首》吧。它一定会把你带进一个引人入胜诗文的情感世界; 又如,学了《索溪峪的“野”》一文,问:同学们,你们还想更多地领略一下中国的大好河山吗? 那你就去看一看《中国风景名胜》吧!这样就能激活学生好奇心,更加激发其课外阅读的欲望。
四、师生互动分享读书的快乐
课外阅读指导,让师生互动,合作沟通,共同探讨,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等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1、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分享阅读心得。老师创造民主的阅读氛围,和学生一起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是阅读教学改革重要环节。教师主动参与与学生交流、合作,让学生的身心和谐地发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每个教师延伸努力的方向。如:有一次,本班的小颖同学问我:“老师你读了雨果的《悲惨世界》,这部名著吗?我说:“读过。”她又问:“你是不是觉得冉阿让是个罪人、坏人呀?”我沉思一下微笑地说:“单从表面他可能觉得他很坏,但是如果你深入其内心本质。他有着无比崇高的人格。我们看人和事时不能单从表面,应该更具体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来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小颖和围在一起的几个学生都点点头。这样互动交流,不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好坏、美丑的能力,还让小学生明白更多的道理。
2、课外阅读小组讨论是理智的思想交流。我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外阅读交流,就让学生自己自愿组织四——六人的课外阅读交流小组,每两星期组织一次读书交流,让学生学会了对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了学生倾听、思考、感悟的能力。有一次,我参加了某小组交流,一个学生说:“我读了《三国演义》我最佩服诸葛亮,他足智多谋,想问题很周到。我从身上学到了做事要顾全大局。”另一个说:“我比较喜欢关文长,勇猛善战的性格,我从他受到的启迪是:做事不要怕困难。有的说,我喜欢曹操……”从他们的交流中,我感到欣慰,他们已经学会了读书了。同时,他们在交流,我发现一个同学在说出自己读书的感受时,有其他不专心,在玩东西。我等他说完后,我就说:“当大家一起交流自己学习心得时,别人说出自己的见解时要专心静听,这是对别人意见的尊重,这样才有收获。我还提醒大家有时还要草草地记下他们想要支持或者反对的观点,灵活、敏捷地做出反应。自始以后无论是发言的,还是听的都学会专心听说。我还告诉大家,发言者必须合乎逻辑地提出他的看法,并且很好地证明他的看法。这也是一个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练习倾听的好机会。讨论时观点的碰撞,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建立家校读书互动机制,带动了亲子课外阅读的开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校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关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教师要充分挖掘家长资源,通过“亲子阅读”,建立学习型家庭,营造了孩子成长的环境,让孩子感受人间亲情,感悟生活哲理,感触现实世界。为了更好促进家长配合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拓展孩子读书的空间。要求家长为孩子办好区图书馆流动车的借书卡,同时,每个月都要反馈孩子在读书的情况,有的家长还阅读孩子借回的书,并和孩子进行交流。通过建立家校读书互动机制,带动了亲子课外阅读的开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总之,课外阅读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良好品格形成的最好途径,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思想所带来的效应远远超过我们单纯的课堂教学所能达到的效果。所以说,学生在课外阅读的知识海洋中享受自己美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转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阅读习惯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因此,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在阅读时,要专心致志阅读文章,学会不断提出问题,理解书的内容的良好阅读习惯。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其方法有:摘抄优美的、段落、词句,还要在文章中作批语,写读后感。这样就会让学生阅读效果更加省力、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课外阅读中培养感悟能力
语言的理解,不仅要懂得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蕴含情感语言。因此,感悟作品的语言,对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1、坚持不懈地读书。人常说:教之有法,学之有道。任何学习都一个漫长而美好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在阅读的过程并不是把书拿来一看就完成了,必须自己在读书的同时,借助工具书,认真地读、思考理解书的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这样的阅读过程就会积累知识、拓展思维、提高能力、培养良好道德品格、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懂得文章的真正意义和文中所表达的感情。
2、提高课外阅读能力,学会自我欣赏,用心感受。阅读,表面来看是一种读书方法,实际是一种读书中的自我享受、自我陶醉。学生学会欣赏自己阅读,一方面欣赏自己好像蜜蜂在舒适、清静、美丽花丛中吸取蜂蜜一样,在辛勤劳动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悟。如:读了这本书,自己学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等,从中提升自己的素养。另一方面学会欣赏文中的语言表达、情感、乐感的美,才会感到心旷神怡的惬意,才会感受书的意境和美感。
3、建立自己的知识财富。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价、写感受来表达自己对书中的人或事的思想感情。如有一个学生阅读完《爱的教育 》后,她感受是这样写的:在这本书中,有正义和邪恶的较量;有快乐和悲伤的情感;又成功和失败交替。我最崇拜的人是卡隆,他善解人意,樂于帮助他人,充满智慧和正义感;卡罗纳那种宽宏大量的品德;洛贝谛可以不顾一切的去救那个陌生的孩子;还有活泼开朗的柯莱蒂、弱不禁风的纳利、聪明的德罗西、残疾的科罗西……他们都各有被人认可的不同品格。读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慨就是:其实每个人都有爱心,只是在不同环境中呈现出来只要每个人都拥有爱新,整个世界就会拥有巨大的爱!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任何一本书都富有教育意义的语句。如果能把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积累库中,为写作文准备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三、借助教材激活学生的好奇思维
书中所表达的意义是读者通过认真阅读发掘出来的,书未经阅读,只是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它隐藏着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这就有待于人们去发现、思考、辨析。从而架起一座沟通作者与读者情感的桥梁。如: 学习《穷人》一文后,问:同学们,你们还想了解托尔斯泰写的其它有趣的故事吗? 那就去看一看《列夫托尔斯泰文集》吧;在学习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后,问: 同学们,你们还想学到更多的诗歌吗? 那你就去看一看《唐诗三百首》吧。它一定会把你带进一个引人入胜诗文的情感世界; 又如,学了《索溪峪的“野”》一文,问:同学们,你们还想更多地领略一下中国的大好河山吗? 那你就去看一看《中国风景名胜》吧!这样就能激活学生好奇心,更加激发其课外阅读的欲望。
四、师生互动分享读书的快乐
课外阅读指导,让师生互动,合作沟通,共同探讨,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等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1、创造民主和谐的氛围,师生分享阅读心得。老师创造民主的阅读氛围,和学生一起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是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是阅读教学改革重要环节。教师主动参与与学生交流、合作,让学生的身心和谐地发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是每个教师延伸努力的方向。如:有一次,本班的小颖同学问我:“老师你读了雨果的《悲惨世界》,这部名著吗?我说:“读过。”她又问:“你是不是觉得冉阿让是个罪人、坏人呀?”我沉思一下微笑地说:“单从表面他可能觉得他很坏,但是如果你深入其内心本质。他有着无比崇高的人格。我们看人和事时不能单从表面,应该更具体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来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小颖和围在一起的几个学生都点点头。这样互动交流,不但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好坏、美丑的能力,还让小学生明白更多的道理。
2、课外阅读小组讨论是理智的思想交流。我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外阅读交流,就让学生自己自愿组织四——六人的课外阅读交流小组,每两星期组织一次读书交流,让学生学会了对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了学生倾听、思考、感悟的能力。有一次,我参加了某小组交流,一个学生说:“我读了《三国演义》我最佩服诸葛亮,他足智多谋,想问题很周到。我从身上学到了做事要顾全大局。”另一个说:“我比较喜欢关文长,勇猛善战的性格,我从他受到的启迪是:做事不要怕困难。有的说,我喜欢曹操……”从他们的交流中,我感到欣慰,他们已经学会了读书了。同时,他们在交流,我发现一个同学在说出自己读书的感受时,有其他不专心,在玩东西。我等他说完后,我就说:“当大家一起交流自己学习心得时,别人说出自己的见解时要专心静听,这是对别人意见的尊重,这样才有收获。我还提醒大家有时还要草草地记下他们想要支持或者反对的观点,灵活、敏捷地做出反应。自始以后无论是发言的,还是听的都学会专心听说。我还告诉大家,发言者必须合乎逻辑地提出他的看法,并且很好地证明他的看法。这也是一个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练习倾听的好机会。讨论时观点的碰撞,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建立家校读书互动机制,带动了亲子课外阅读的开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校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关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教师要充分挖掘家长资源,通过“亲子阅读”,建立学习型家庭,营造了孩子成长的环境,让孩子感受人间亲情,感悟生活哲理,感触现实世界。为了更好促进家长配合教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拓展孩子读书的空间。要求家长为孩子办好区图书馆流动车的借书卡,同时,每个月都要反馈孩子在读书的情况,有的家长还阅读孩子借回的书,并和孩子进行交流。通过建立家校读书互动机制,带动了亲子课外阅读的开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总之,课外阅读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良好品格形成的最好途径,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一旦养成,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思想所带来的效应远远超过我们单纯的课堂教学所能达到的效果。所以说,学生在课外阅读的知识海洋中享受自己美好的人生观,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