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农村教育成绩斐然。然而加快农村教育的的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和民族教育的发展任重道远。为什么农村孩子考入高中、大学那么难?为什么高中都办在城里?回乡或进城打工的农村青年为什么绝大部分无一技之长?农村学生的辍学现象是表象还是本质?……对这些问题虽不能用一句话回答,但可以作一个客观的调查、较系统的分析。笔者作为一个农村中学的教育工作者,可以为研究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些依据。
一、农村中学教育的症结和发展的问题
1、农村学生“升学难,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
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初中毕业生60%以上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农村普通初中教育、职业教育在课程设计、教材内容方面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发展的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劳动技能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毕业后农村青年不能尽快地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根据对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分析,在农村自然就业状态下和弃农打工潮流中,农业收入维持现状困难、就业无路、劳动力“过剩”都是农村职业教育难以走出低谷的重要原因。
2、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建立适用的农村教育体系,只强调全国教育的计划性,忽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不平衡性。(2)教育结构单一,采用以升学为主线的教育结构体系。(3)教育结构、教学内容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4)农村教育出口存在问题,即升入更高一级学校(高中、大学)的学生过少。(5)辍学率高也是比较核心的问题。职业教育的出口不畅,这点正是农村教育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农村考生升学的比例太低,因而许多学生既考不上,又不被重视,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如果多数学生能考上高中和大学,踏踏实实地学习和掌握1-2门职业技能或是进城打工或是返乡就业,就业后还有机会到高校深造,人人体验成功,有发展机遇,那么,这应该是充满希望的未来型农村教育。
二、对农村教育改革的一些想法
1、农村教育改革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是为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科技素质,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1)明确农村教育发展目标和服务方向,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科技素质。当然,还要遵照党中央的农村政策,以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依据,以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发展效益农业、环境保护为两翼,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为总目标。(2)建立健全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在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时,不能以地方政府经费困难为由而推卸办学责任,坚决杜绝盲目集中农村学校,使原本能就近上学的农村孩子因经济困难、交通不便而纷纷辍学的现象发生。
2、发展农村高中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农村教育在发展阶段上仍处于低文化阶段,主要表现为普及教育的基础性和文化知识的启蒙性。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人口居住分散、交通十分不便,农村占国土面积的80%以上,决定了农村教育空间的复杂性和学校布局的分散性。因此,农村高中不能太集中,数量也不能太少,更不应该都在城市办学。在经济困难、交通不便和升学无望的情况下,很多农村孩子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六年左右。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是农村教育任重道远的主旋律。发展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延伸,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很难想象,在基础教育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发展职业教育和终生教育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也难以消除城乡差别。如果能够达到几个乡镇一所高中,就可以让众多的农村初中生升学有望,再带动农村中小学的发展,从而逐步改善普及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水平。我国农村人口集中、城市化进程缓慢,不可能出现象西方那样农村急剧荒废的现象,乡镇将成为现实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
3、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有的高职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县职教育中心等都有条件发展高职教育。没有出口的农村教育只能够在低谷中徘徊。高职面向农村必须在招生方面有优惠和特殊政策,优先录取农村考生。加大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可使中学阶段的学生经过职业教育后回到农村创业或是进城打工,能有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也是解决农村教育的一大举措。
4、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1)农村教育结果的显著性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特点决定了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教育类型、层次、形式以及区域性都要体现农村教育的特点。农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农村各种适用型人才,通过基础教育与职业学校相结合,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农民最关心农村教育的直接效应,即教育结果的显著性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经升学转出的农村人口和经职业培训后的农村孩子,进城也罢,回乡也好,都可以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也有利于提高城乡人口的整体素质。(2)我国有56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元一体”、异彩纷呈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也因区域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加上56个民族的不同文化习俗,决定了我国农村教育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民族性。农村经济的区域性决定了农村教育不能搞“一刀切”,需要分地区、分阶段、分层次、有区别地逐步推广,循序渐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还要符合党和国家制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3)农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是农村终身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选择。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农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文、社会、法治、公民道德、生态环保、卫生保健、教育深入人心。我国农村教育的基本取向是以基础教育为主,突出抓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而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占76%,这说明职业教育的任务还很艰巨。现在农村技术仍需改进,教育的课程、教材需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农民教育中采用农民切身经验介绍的方法更有效,更容易打动农民的心。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培养可以出师的新一代农民。培养农村小学的师资也是当务之急,这就要通过农村体系建设,由农业院校示范带动中小学。
5、农村教育与农业教育相衔接
农村教育离不开农村、农业和农民,但又不能局限于农业。在农村城市化的大潮中,我国更多的农民需要成为市民,农村青少年无须都去当农民,但是应该鼓励扶持有志者到农村创业。协同省地市教育部门和农业部门,依托现有分布在各地市的农业教育院校,建立地市级农村教育示范基地。(1)农民职业教育从过去的集中培训向根据农民实际需求,由学校或培训机构开展自主、灵活、开放式的培训和跟踪配套服务转变。农业产业也好,农民接受职业教育也好,主体都是农民。因此,一定要掌握农民的意愿和积极性,政府不能再以计划经济的做法取代农民和学校的主体作用,一定要遵循市场与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2)调整优化职业教育结构。通过调整优化,统筹协调,统一运作,形成合力,提高效益。对各种名目繁多、达不到质量标准和弄虚作假的各种成人学校、培训机构,要进行整顿和调整,以提高农村教育的规模、质量和效益。
6、农村社会文化教育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考虑到我国地区差异,要使先进文化、信息从城郊、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在农村发达地区率先实施社区文化教育是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发展的新亮点。农业环保、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成为农业教育的新内容。农村家政等农村生活、文化、环境建设等问题也被提到议事日程,日益被广大农村居民所接受。
一、农村中学教育的症结和发展的问题
1、农村学生“升学难,就业无路,致富无术”是农村教育的主要症结
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初中毕业生60%以上回到农村,尤其是农业地区和西部地区,这一比例更高,这些学生大多返乡务农。农村普通初中教育、职业教育在课程设计、教材内容方面与农业生产经营、城乡发展的实际需要相脱节。学到的基础文化、劳动技能也都解决不了很多农村产业技术与经营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毕业后农村青年不能尽快地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中,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根据对农村教育发展的现实情况分析,在农村自然就业状态下和弃农打工潮流中,农业收入维持现状困难、就业无路、劳动力“过剩”都是农村职业教育难以走出低谷的重要原因。
2、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建立适用的农村教育体系,只强调全国教育的计划性,忽视农村教育的特殊性、不平衡性。(2)教育结构单一,采用以升学为主线的教育结构体系。(3)教育结构、教学内容与农村经济发展不相适应。(4)农村教育出口存在问题,即升入更高一级学校(高中、大学)的学生过少。(5)辍学率高也是比较核心的问题。职业教育的出口不畅,这点正是农村教育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农村考生升学的比例太低,因而许多学生既考不上,又不被重视,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如果多数学生能考上高中和大学,踏踏实实地学习和掌握1-2门职业技能或是进城打工或是返乡就业,就业后还有机会到高校深造,人人体验成功,有发展机遇,那么,这应该是充满希望的未来型农村教育。
二、对农村教育改革的一些想法
1、农村教育改革创新的根本出发点是为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科技素质,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1)明确农村教育发展目标和服务方向,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科技素质。当然,还要遵照党中央的农村政策,以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依据,以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发展效益农业、环境保护为两翼,以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突破口,以推进农村社会全面发展为总目标。(2)建立健全农村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在调整农村学校布局时,不能以地方政府经费困难为由而推卸办学责任,坚决杜绝盲目集中农村学校,使原本能就近上学的农村孩子因经济困难、交通不便而纷纷辍学的现象发生。
2、发展农村高中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农村教育在发展阶段上仍处于低文化阶段,主要表现为普及教育的基础性和文化知识的启蒙性。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人口居住分散、交通十分不便,农村占国土面积的80%以上,决定了农村教育空间的复杂性和学校布局的分散性。因此,农村高中不能太集中,数量也不能太少,更不应该都在城市办学。在经济困难、交通不便和升学无望的情况下,很多农村孩子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六年左右。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是农村教育任重道远的主旋律。发展高中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延伸,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很难想象,在基础教育十分薄弱的情况下,发展职业教育和终生教育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也难以消除城乡差别。如果能够达到几个乡镇一所高中,就可以让众多的农村初中生升学有望,再带动农村中小学的发展,从而逐步改善普及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的水平。我国农村人口集中、城市化进程缓慢,不可能出现象西方那样农村急剧荒废的现象,乡镇将成为现实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
3、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有的高职院校、中等专业学校、县职教育中心等都有条件发展高职教育。没有出口的农村教育只能够在低谷中徘徊。高职面向农村必须在招生方面有优惠和特殊政策,优先录取农村考生。加大发展职业教育的力度,可使中学阶段的学生经过职业教育后回到农村创业或是进城打工,能有效地转移农村劳动力,也是解决农村教育的一大举措。
4、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1)农村教育结果的显著性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特点决定了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教育类型、层次、形式以及区域性都要体现农村教育的特点。农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农村各种适用型人才,通过基础教育与职业学校相结合,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农民最关心农村教育的直接效应,即教育结果的显著性和教育内容的实用性。经升学转出的农村人口和经职业培训后的农村孩子,进城也罢,回乡也好,都可以加快城乡经济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也有利于提高城乡人口的整体素质。(2)我国有56个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多元一体”、异彩纷呈的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也因区域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加上56个民族的不同文化习俗,决定了我国农村教育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民族性。农村经济的区域性决定了农村教育不能搞“一刀切”,需要分地区、分阶段、分层次、有区别地逐步推广,循序渐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还要符合党和国家制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3)农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是农村终身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选择。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农村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文、社会、法治、公民道德、生态环保、卫生保健、教育深入人心。我国农村教育的基本取向是以基础教育为主,突出抓好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目前,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而没有接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占76%,这说明职业教育的任务还很艰巨。现在农村技术仍需改进,教育的课程、教材需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农民教育中采用农民切身经验介绍的方法更有效,更容易打动农民的心。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培养可以出师的新一代农民。培养农村小学的师资也是当务之急,这就要通过农村体系建设,由农业院校示范带动中小学。
5、农村教育与农业教育相衔接
农村教育离不开农村、农业和农民,但又不能局限于农业。在农村城市化的大潮中,我国更多的农民需要成为市民,农村青少年无须都去当农民,但是应该鼓励扶持有志者到农村创业。协同省地市教育部门和农业部门,依托现有分布在各地市的农业教育院校,建立地市级农村教育示范基地。(1)农民职业教育从过去的集中培训向根据农民实际需求,由学校或培训机构开展自主、灵活、开放式的培训和跟踪配套服务转变。农业产业也好,农民接受职业教育也好,主体都是农民。因此,一定要掌握农民的意愿和积极性,政府不能再以计划经济的做法取代农民和学校的主体作用,一定要遵循市场与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2)调整优化职业教育结构。通过调整优化,统筹协调,统一运作,形成合力,提高效益。对各种名目繁多、达不到质量标准和弄虚作假的各种成人学校、培训机构,要进行整顿和调整,以提高农村教育的规模、质量和效益。
6、农村社会文化教育是实现农村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考虑到我国地区差异,要使先进文化、信息从城郊、沿海地区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辐射。在农村发达地区率先实施社区文化教育是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发展的新亮点。农业环保、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成为农业教育的新内容。农村家政等农村生活、文化、环境建设等问题也被提到议事日程,日益被广大农村居民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