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课程都是通过实验来辅助完成的,因此在课堂当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验,同时,通过实验这种动手能力较强的方法对于一般的教学模式有着更大的活动性,因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各种实际技能,提高自身能力。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将学习过程从知识的被动接受向知识的主动获取转化。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过程中,正确地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开展实验教学?在此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摆正实验理念,从“讲实验”、“看实验”转轨到“做实验”、“想实验”
目前多数学校的实验教学仍是传统教学模式,它注重间接掌握知识的讲授教学,侧重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学生的要求只限于了解实验目的、会用实验仪器、记住实验数据、会写实验报告。
学生分组实验也是教师设计好后让学生在实验室去操作验证实验结果,有的甚至是教师在黑板上从开头讲到结束,学生根本不动手,只观看和硬背实验结果、实验步骤。做实验变成了讲实验,教师是实验的主体,学生成了实验“观察者”和“验证者”。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所要求的能力,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应用能力,而是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能力。这些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它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实验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对知识的改组能力,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领域、寻找新知识,达到培养“探索者”和“发现者”。
实验教学要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发展的新要求,物理实验应改变教师讲实验,学生看实验的传统模式。让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操作,最终由学生得出实验结果的做实验,让学生成为实验的“操作者”和“设计者”。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从失败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获得新知识和培养能力。教师在思想上要正确转轨,摆正实验教学理念。使实验成为学生的实验,自己成为学生实验的参与者和协同者。给学生创设探究和发现问题的情景;多给学生营造问题空间,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
二、认清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我们的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实验教学还很缺乏,尤其是农村由于金费不足实验器材还不到位。而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除了完成书本上的指定实验以外还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的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同时在教学中引进近代物理学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新成就。这样就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更容易接受。例如“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可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平衡时,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引力小于斥力。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抓住实验要点,掌握知识规律,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新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同时并不放弃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没有谁轻谁重。强调学生自主实验,重实验过程、能力培养,也注重传统实验教学中的教师引导,从实验中掌握知识规律的教学优点。
实验时教师可适当提高要求:在学生体验实验过程的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实验要点、找到规律,更好掌握基础知识。如:教学凸透镜成像实验,学生知道了凸透镜各种像在活中的应用后,经过亲身体验找到了它的成像规律。教师只需稍稍引导,让学生抓住二倍焦点和一倍焦点处的成像情况,加以比较、分析像的虚实、大小,物距与像距大小之间的关系,学生定会发现一倍焦距点是像虚实分界点,二倍焦距点是像大小以及物距和像距大小的分界点。于是把凸透镜成像规律归纳为“一倍焦点分虚实,二倍焦点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大,物遠像近、像小”。同样,做过光的反射和折射实验后,要求学生认真分析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反射角和入射角;折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折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学生一定会找到它们之间的规律并归纳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的反射规律和“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不等”的折射规律。抓住“相等”与“不等”两个关键词,学生一定能牢固掌握反射规律和折射规律,学生一但掌握了这种方法对以后的实验会受益非浅。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将学习过程从知识的被动接受向知识的主动获取转化。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教授学生物理知识过程中,正确地演示和指导学生实验,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那么如何在新课改下开展实验教学?在此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摆正实验理念,从“讲实验”、“看实验”转轨到“做实验”、“想实验”
目前多数学校的实验教学仍是传统教学模式,它注重间接掌握知识的讲授教学,侧重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学生的要求只限于了解实验目的、会用实验仪器、记住实验数据、会写实验报告。
学生分组实验也是教师设计好后让学生在实验室去操作验证实验结果,有的甚至是教师在黑板上从开头讲到结束,学生根本不动手,只观看和硬背实验结果、实验步骤。做实验变成了讲实验,教师是实验的主体,学生成了实验“观察者”和“验证者”。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创新教学所要求的能力,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应用能力,而是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能力。这些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它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实验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对知识的改组能力,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验过程,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探究新领域、寻找新知识,达到培养“探索者”和“发现者”。
实验教学要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发展的新要求,物理实验应改变教师讲实验,学生看实验的传统模式。让学生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自己设计、自己组织、自己操作,最终由学生得出实验结果的做实验,让学生成为实验的“操作者”和“设计者”。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从失败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获得新知识和培养能力。教师在思想上要正确转轨,摆正实验教学理念。使实验成为学生的实验,自己成为学生实验的参与者和协同者。给学生创设探究和发现问题的情景;多给学生营造问题空间,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
二、认清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目前,我们的学生普遍感到物理“难学”,其原因之一就是物理实验教学还很缺乏,尤其是农村由于金费不足实验器材还不到位。而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他们非常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除了完成书本上的指定实验以外还必须研究教材中哪些地方学生感到抽象、容易混淆、接受困难,并结合教学实际,研究解决的方法,努力开发一些直观的演示,同时在教学中引进近代物理学的某些思想方法和现代科学的新成就。这样就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更容易接受。例如“分子间作用力”的演示,可在两只乒乓球间夹上一段弹簧,球的外侧套上橡皮筋,平衡时,引力等于斥力;增大球距时,引力大于斥力;缩小球距时,引力小于斥力。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多地拓宽了学生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抓住实验要点,掌握知识规律,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新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同时并不放弃学生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两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没有谁轻谁重。强调学生自主实验,重实验过程、能力培养,也注重传统实验教学中的教师引导,从实验中掌握知识规律的教学优点。
实验时教师可适当提高要求:在学生体验实验过程的同时,引导学生抓住实验要点、找到规律,更好掌握基础知识。如:教学凸透镜成像实验,学生知道了凸透镜各种像在活中的应用后,经过亲身体验找到了它的成像规律。教师只需稍稍引导,让学生抓住二倍焦点和一倍焦点处的成像情况,加以比较、分析像的虚实、大小,物距与像距大小之间的关系,学生定会发现一倍焦距点是像虚实分界点,二倍焦距点是像大小以及物距和像距大小的分界点。于是把凸透镜成像规律归纳为“一倍焦点分虚实,二倍焦点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大,物遠像近、像小”。同样,做过光的反射和折射实验后,要求学生认真分析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光线,反射角和入射角;折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折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学生一定会找到它们之间的规律并归纳出“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的反射规律和“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不等”的折射规律。抓住“相等”与“不等”两个关键词,学生一定能牢固掌握反射规律和折射规律,学生一但掌握了这种方法对以后的实验会受益非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