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侗族村寨的坡上,除了风水林之外,你必能寻到一片寄托这蓝色的土壤,茂密生长的蓝靛草就是侗族蓝的秘密,这染色的方子已经传承千年。
芦笙的乐调听起来很像清风拂过芦草,在广西柳州境内的三江、融水等地,侗苗族村寨里的芦笙曲如同不期而至的友人,时常轻轻拂过耳膜,朴素中带着浑然天成的自然气息。这里是城市轻狂与浮躁远未驾临的原乡,若你有幸和当地人在鼓楼下摆开长桌,吃一顿不分你我的百家宴,你才终于懂得—举着筷子到处跑的家宴,到底有多酣畅。
干冲侗寨 歌圩场上的酸鱼味
干冲侗寨曾因大火遭劫,只要站在村口的半山上打量村寨,很容易从木料的深浅颜色区分出哪些吊脚楼已逾古稀,而哪些才刚刚落成。黝黑与杏黄色的房屋勾勒了村寨的年轮,这个远近闻名的“千户侗寨”守着自己的生长法则,连绵的黑色瓦顶组成一道视觉风暴,造型上酷似一盘黑胶唱片,清唱着侗族人的情歌。
还真赶上了寨子里的歌圩,几乎所有村民都聚拢到歌圩现场。即便你是毫无方向感的游客,也可以在几分钟之内找到这里,因为歌圩往往在广场举办,而侗寨广场的一角,必有一座俏丽的鼓楼挺立在那里。看歌圩的观众,因年龄和性别区别而各有专席,比方年轻女子,喜欢秀出几十斤重的银饰,打着漂亮的花伞围在广场旁,随时都想上去献歌一首;淘气的小童结伴爬上晒谷子的竿架,纯粹只为热闹;中年妇人则统一穿着靛蓝的素衣,在吊脚楼二楼撑开一角窗户,眼神齐齐地盯着歌者;最淡定的还是村里的长者,一口烟袋加几句闲聊,就可以在鼓楼的二楼上坐忘凡尘,兼着听几句小曲。歌圩如同一场演唱会,布置得条理分明。
在色彩的喜好方面,侗族人和蒙古族人一样向往天高云淡,只不过爱喝牛奶、抬头看白云的蒙古人崇尚白色,而侗族人看惯了蓝天,把自己也裹成了“蓝精灵”。侗族村寨的坡上,除了风水林之外,你必能寻到一片寄托这蓝色的土壤,茂密生长的蓝靛草就是侗族蓝的秘密,这染色的方子已经传承千年,甚至在日本各地也有用蓝靛草染布的手艺,而侗族蓝仍然做到了极致深蓝。你在日光下远远望见侗族人,身上的衣衫会蕴出幽幽的银光,如同饱经千年的青瓷一样,有了时间打磨的包浆。
“生也莫分死莫分,青藤缠树树缠藤;哪怕背个烂笆篓,讨米同靠一边门。”歌圩上的全民演唱会还在继续,适龄男女青年开始用眼眸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也有按捺不住馋虫侵扰的村民,早已从家里端出比花儿美丽的五色米和酸鱼来,自顾自蹲在队伍里大啖起来。正好遇上一年一度的“牛王节”,侗家的传统就是给辛勤耕耘一年的牛儿放假,用五色糯米犒劳老伙计;歌圩的由来,大概也和这牛儿放假有莫大关系。五色米固然好看,但真正的诱惑还在酸鱼,那股酸味的霸道程度毫不亚于榴莲,迅速弥漫在歌圩现场,又迅速让所有人都觉得肚子发瘪。很快,歌圩就成了露天排档,我悄悄问身边那位吃得正香的大姐,“你家酸鱼放多久了?”“两年多啦。”“还不坏?”“有放40年的!”难道这酸鱼也和茅台一样,越陈越香?不过这酸鱼背后的历史,就和东北的酸菜一样朴素:侗族人爱食鱼,在没有冰箱的年代,夏季里打来的鱼放不住,于是请进坛子腌起来,反倒成就了一道风靡侗寨的别样美味。
冠小村 芦笙舞助兴百家宴
出三江县城,在尖俏峰林与梯田之间行驶约1个小时,就能抵达和赵州桥齐名的程阳风雨桥。和鼓楼一样,风雨桥代表着侗族建筑的精华荟萃,娴熟的工匠将图纸记忆在心,不用一颗钉子,全凭木料之间的榫卯契合而成。这座盘桓在林溪河上、长64米的风雨桥,历来是附近侗族人谈情说爱的爱桥,也如盘龙出涧一样,守卫着附近的程阳八寨。
三江的龙气,其实并不仅限于程阳风雨桥蜿蜒的气势,还有侗族百家宴上长龙一般的美食诱惑。下午4点光景,前往冠小村的路上就不时能看见肩挑扁担的侗族大姐和阿婆边聊天边赶路,扁担两头的竹箩筐里装的宝贝显然不是猪笼草,而是每个厨娘亲手烹饪的小菜。源源不断的队伍汇集到冠小村的广场上,和别的侗寨一样,广场一头是一座七层塔楼,另一头是戏楼,两边又有长廊连通,将广场合拢成一个四合院似的空间。正因如此,侗族百家宴也被称为“合拢饭”。
卸下扁担的阿婆们将箩筐堆积在长廊一角,很容易就能嗅到侗家特有的酸香味,竹筐的缝隙丝毫挡不住菜香的弥漫。距离开饭的时间还早,或者说,整个现场完全找不到百家宴的任何踪影,只能见到一袭对襟黑衣的男子聚在一起练习芦笙,缠头巾上的雉翎在夕阳里显得流光溢彩;也有执著的阿婆片刻不偷闲,兀自在鼓楼里的纺车旁忙碌着。鼓楼中间有一个两米见方的大火塘,周围环绕长凳,村里遇有重要事宜时,这里充当着集会的场地。
突然间,村口传来齐整悦耳的侗族民歌,一队表情中充满好奇的法国游客已经抵达村口,显然,来此享用百家宴的并不只有我们。“外国人特别喜欢看芦笙表演,吃百家宴。原来一年只搞几次百家宴,现在生意红火,最热闹的时候两三天就要张罗一次。”身边的李阿婆告诉我,这群法国人要想进村“是要付出点代价的”。阿婆所说的代价可不是欧元,而是酒胆和酒量。几位生猛的法国大哥大概是听过武松“单挑十八碗”的传奇,和侗族姑娘设在村口的拦路酒较上了劲,但中国米酒和勃艮第红酒显然不属一个系统,仰脖几杯下去就开始面红耳赤,打着醉拳倚在长廊上打盹。
照例是迎宾的芦笙舞,芦笙和花伞几乎裹住了整个广场,加上游客的呼啸与欢呼,现场真有些里约热内卢狂欢节的味道。欢歌热舞告一段落之后,侗家人开始摆出桌椅,只花了不到十分钟,整个广场又成了宴席的海洋。法国游客也不见外,帮着侗家人从竹箩筐里端出菜碗,乐呵呵坐定等着开吃。
猪牛鸡鸭、鱼虾螺蚌、白菜黄瓜、竹笋萝卜、蒜苗芋头……虽然只是简单的素碗盛来,有些还咧着破口,却丝毫掩饰不了菜香味激情的碰撞。长条凳也成了摆设,游客和侗家人像是来到了冷餐会现场,站起身来推杯换盏,或走来窜去,这桌夹一口肉,旁桌添一口芋头,走着聊着就饱了三分。侗家人把这种四处游走的吃法谓之“转转菜”,而一向习惯了分餐的法国人倒也入乡随俗,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丝毫见不到半点拘束。除了酸鱼酸肉,百家宴上最吸引我的是小碗里一团青绿色的糊状物,用勺子抿一口,先是少许土腥味,接着就是浓重的青草香。问老乡究竟何物,答曰—“苔藓”。原来侗家人惯用的水井口沿大多长有青苔,新鲜水灵,直接刮下来食用,既环保又不乏特色。
李阿婆告诉我,冠小村百家宴时,几乎村里每家每户都会主动参加,每家只出两荤两素四道菜,一场下来只赚一二十块钱,但大家都乐得和外乡游客一起热闹热闹,也算排解了相对寂寞的农家生活。现场,法国人喝完米酒之后兴致高涨,集体到台前唱起法国民歌,侗家人在台下同样看得情绪高涨。那一刻,分不出谁是游客,谁又是主人。
勾滩苗寨 偶遇山神芒篙
在距离三江100多公里的融水县,也有众多独特的民俗节庆隐藏在九万大山的深处。融水是苗族自治县,境内的田头、勾滩、香粉、十八坡、长赖等村寨都有风情独特的苗族民俗,比如田头,就能看到别处罕有的斗马大赛,到了农闲时节,融水几乎天天都能赶坡,民俗节目数不胜数。
搭上渡船,在一汪碧水的当地苗族母亲河贝江中游弋片刻,就能抵达凤尾竹林里的可爱的苗寨—勾滩。广场上,二十多个盛装打扮的苗族男女正在且歌且舞,一段表达爱意的踩脚舞演绎得出神入化,传递着“爱你就是踩你”的朴素情谊。舞罢,又和先我们而来的游客玩起坐草墩、竹竿舞等苗族传统小游戏。
最意外的是,竟然看到了苗族传统芒篙舞的表演。早就听闻桂北山区有信奉“芒篙”的习俗,“芒篙”是苗人信奉的山神,传说在很久远的年代,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苗族祖先时常遭遇盗贼偷窃,于是他们找来古树皮制成面具,用古藤制成蓑衣,在农历正月十七这天手舞足蹈,跳起声势浩大的芒篙舞。盗贼们惊慌失措,误以为天神下凡而不战而退,从此苗寨得享太平。
今天,贝江之畔的勾滩苗寨在每年正月十七仍然会举行盛大的芒篙节,而在平时,若有游客到访,同样可以欣赏到助兴的芒篙舞,只是为了方便起见,舞者将新鲜的绿色藤草换成了麻布衣服。
在一声声高昂清脆的芦笙调中,头戴狰狞傩面的芒篙舞者在人群前簇后拥中来到村子中心的图腾柱旁,又有一群少女手持苗族传统乐器“芒筒”围绕身边,低音的芒筒声和铿锵的铜锣声此起彼伏。芒篙舞者将双臂撑开,随着旋律的节点摆动身姿;他的出现似乎为整个现场施加了符咒,所有人都在粗犷豪迈的舞蹈中体会苗族先民对神灵的敬畏。高潮时,舞者突然跳上众人手擎的竹竿,在众人的欢呼中为村寨祈福纳祥。而当你还没有转过神来时,苗族男女又照例请出了米酒,你若推辞不饮,他们便左右捏住你的耳朵,表达对你的钟情与喜爱。几乎所有人都招架不住,在贝江边的清风与犀利歌声中酣嘴而去。
一袭对襟黑衣的男子聚在一起练习芦笙,缠头巾上的雉翎在夕阳里显得流光溢彩;也有执著的阿婆片刻不偷闲,兀自在鼓楼里的纺车旁忙碌着。
TIPS
交通: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都有直飞柳州的航班,从柳州市区乘坐大巴可以很方便地到达三江、融水,行程分别为3小时和1小时。
景点:周边有程阳八寨、白莲洞、立鱼峰、蟠龙山等景点可以顺便游览。
美食:推荐试试地道的柳州螺蛳粉、蜂巢香芋角、苗家羊瘪汤等。
住宿:柳州市区的商务酒店通常200元内就能拿下,而诸如丽笙酒店、柳州饭店等豪华五星级酒店的价格也在600元内。三江和融水县城的经济型酒店标间一般在150元以内。
芦笙的乐调听起来很像清风拂过芦草,在广西柳州境内的三江、融水等地,侗苗族村寨里的芦笙曲如同不期而至的友人,时常轻轻拂过耳膜,朴素中带着浑然天成的自然气息。这里是城市轻狂与浮躁远未驾临的原乡,若你有幸和当地人在鼓楼下摆开长桌,吃一顿不分你我的百家宴,你才终于懂得—举着筷子到处跑的家宴,到底有多酣畅。
干冲侗寨 歌圩场上的酸鱼味
干冲侗寨曾因大火遭劫,只要站在村口的半山上打量村寨,很容易从木料的深浅颜色区分出哪些吊脚楼已逾古稀,而哪些才刚刚落成。黝黑与杏黄色的房屋勾勒了村寨的年轮,这个远近闻名的“千户侗寨”守着自己的生长法则,连绵的黑色瓦顶组成一道视觉风暴,造型上酷似一盘黑胶唱片,清唱着侗族人的情歌。
还真赶上了寨子里的歌圩,几乎所有村民都聚拢到歌圩现场。即便你是毫无方向感的游客,也可以在几分钟之内找到这里,因为歌圩往往在广场举办,而侗寨广场的一角,必有一座俏丽的鼓楼挺立在那里。看歌圩的观众,因年龄和性别区别而各有专席,比方年轻女子,喜欢秀出几十斤重的银饰,打着漂亮的花伞围在广场旁,随时都想上去献歌一首;淘气的小童结伴爬上晒谷子的竿架,纯粹只为热闹;中年妇人则统一穿着靛蓝的素衣,在吊脚楼二楼撑开一角窗户,眼神齐齐地盯着歌者;最淡定的还是村里的长者,一口烟袋加几句闲聊,就可以在鼓楼的二楼上坐忘凡尘,兼着听几句小曲。歌圩如同一场演唱会,布置得条理分明。
在色彩的喜好方面,侗族人和蒙古族人一样向往天高云淡,只不过爱喝牛奶、抬头看白云的蒙古人崇尚白色,而侗族人看惯了蓝天,把自己也裹成了“蓝精灵”。侗族村寨的坡上,除了风水林之外,你必能寻到一片寄托这蓝色的土壤,茂密生长的蓝靛草就是侗族蓝的秘密,这染色的方子已经传承千年,甚至在日本各地也有用蓝靛草染布的手艺,而侗族蓝仍然做到了极致深蓝。你在日光下远远望见侗族人,身上的衣衫会蕴出幽幽的银光,如同饱经千年的青瓷一样,有了时间打磨的包浆。
“生也莫分死莫分,青藤缠树树缠藤;哪怕背个烂笆篓,讨米同靠一边门。”歌圩上的全民演唱会还在继续,适龄男女青年开始用眼眸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也有按捺不住馋虫侵扰的村民,早已从家里端出比花儿美丽的五色米和酸鱼来,自顾自蹲在队伍里大啖起来。正好遇上一年一度的“牛王节”,侗家的传统就是给辛勤耕耘一年的牛儿放假,用五色糯米犒劳老伙计;歌圩的由来,大概也和这牛儿放假有莫大关系。五色米固然好看,但真正的诱惑还在酸鱼,那股酸味的霸道程度毫不亚于榴莲,迅速弥漫在歌圩现场,又迅速让所有人都觉得肚子发瘪。很快,歌圩就成了露天排档,我悄悄问身边那位吃得正香的大姐,“你家酸鱼放多久了?”“两年多啦。”“还不坏?”“有放40年的!”难道这酸鱼也和茅台一样,越陈越香?不过这酸鱼背后的历史,就和东北的酸菜一样朴素:侗族人爱食鱼,在没有冰箱的年代,夏季里打来的鱼放不住,于是请进坛子腌起来,反倒成就了一道风靡侗寨的别样美味。
冠小村 芦笙舞助兴百家宴
出三江县城,在尖俏峰林与梯田之间行驶约1个小时,就能抵达和赵州桥齐名的程阳风雨桥。和鼓楼一样,风雨桥代表着侗族建筑的精华荟萃,娴熟的工匠将图纸记忆在心,不用一颗钉子,全凭木料之间的榫卯契合而成。这座盘桓在林溪河上、长64米的风雨桥,历来是附近侗族人谈情说爱的爱桥,也如盘龙出涧一样,守卫着附近的程阳八寨。
三江的龙气,其实并不仅限于程阳风雨桥蜿蜒的气势,还有侗族百家宴上长龙一般的美食诱惑。下午4点光景,前往冠小村的路上就不时能看见肩挑扁担的侗族大姐和阿婆边聊天边赶路,扁担两头的竹箩筐里装的宝贝显然不是猪笼草,而是每个厨娘亲手烹饪的小菜。源源不断的队伍汇集到冠小村的广场上,和别的侗寨一样,广场一头是一座七层塔楼,另一头是戏楼,两边又有长廊连通,将广场合拢成一个四合院似的空间。正因如此,侗族百家宴也被称为“合拢饭”。
卸下扁担的阿婆们将箩筐堆积在长廊一角,很容易就能嗅到侗家特有的酸香味,竹筐的缝隙丝毫挡不住菜香的弥漫。距离开饭的时间还早,或者说,整个现场完全找不到百家宴的任何踪影,只能见到一袭对襟黑衣的男子聚在一起练习芦笙,缠头巾上的雉翎在夕阳里显得流光溢彩;也有执著的阿婆片刻不偷闲,兀自在鼓楼里的纺车旁忙碌着。鼓楼中间有一个两米见方的大火塘,周围环绕长凳,村里遇有重要事宜时,这里充当着集会的场地。
突然间,村口传来齐整悦耳的侗族民歌,一队表情中充满好奇的法国游客已经抵达村口,显然,来此享用百家宴的并不只有我们。“外国人特别喜欢看芦笙表演,吃百家宴。原来一年只搞几次百家宴,现在生意红火,最热闹的时候两三天就要张罗一次。”身边的李阿婆告诉我,这群法国人要想进村“是要付出点代价的”。阿婆所说的代价可不是欧元,而是酒胆和酒量。几位生猛的法国大哥大概是听过武松“单挑十八碗”的传奇,和侗族姑娘设在村口的拦路酒较上了劲,但中国米酒和勃艮第红酒显然不属一个系统,仰脖几杯下去就开始面红耳赤,打着醉拳倚在长廊上打盹。
照例是迎宾的芦笙舞,芦笙和花伞几乎裹住了整个广场,加上游客的呼啸与欢呼,现场真有些里约热内卢狂欢节的味道。欢歌热舞告一段落之后,侗家人开始摆出桌椅,只花了不到十分钟,整个广场又成了宴席的海洋。法国游客也不见外,帮着侗家人从竹箩筐里端出菜碗,乐呵呵坐定等着开吃。
猪牛鸡鸭、鱼虾螺蚌、白菜黄瓜、竹笋萝卜、蒜苗芋头……虽然只是简单的素碗盛来,有些还咧着破口,却丝毫掩饰不了菜香味激情的碰撞。长条凳也成了摆设,游客和侗家人像是来到了冷餐会现场,站起身来推杯换盏,或走来窜去,这桌夹一口肉,旁桌添一口芋头,走着聊着就饱了三分。侗家人把这种四处游走的吃法谓之“转转菜”,而一向习惯了分餐的法国人倒也入乡随俗,大口喝酒大口吃肉,丝毫见不到半点拘束。除了酸鱼酸肉,百家宴上最吸引我的是小碗里一团青绿色的糊状物,用勺子抿一口,先是少许土腥味,接着就是浓重的青草香。问老乡究竟何物,答曰—“苔藓”。原来侗家人惯用的水井口沿大多长有青苔,新鲜水灵,直接刮下来食用,既环保又不乏特色。
李阿婆告诉我,冠小村百家宴时,几乎村里每家每户都会主动参加,每家只出两荤两素四道菜,一场下来只赚一二十块钱,但大家都乐得和外乡游客一起热闹热闹,也算排解了相对寂寞的农家生活。现场,法国人喝完米酒之后兴致高涨,集体到台前唱起法国民歌,侗家人在台下同样看得情绪高涨。那一刻,分不出谁是游客,谁又是主人。
勾滩苗寨 偶遇山神芒篙
在距离三江100多公里的融水县,也有众多独特的民俗节庆隐藏在九万大山的深处。融水是苗族自治县,境内的田头、勾滩、香粉、十八坡、长赖等村寨都有风情独特的苗族民俗,比如田头,就能看到别处罕有的斗马大赛,到了农闲时节,融水几乎天天都能赶坡,民俗节目数不胜数。
搭上渡船,在一汪碧水的当地苗族母亲河贝江中游弋片刻,就能抵达凤尾竹林里的可爱的苗寨—勾滩。广场上,二十多个盛装打扮的苗族男女正在且歌且舞,一段表达爱意的踩脚舞演绎得出神入化,传递着“爱你就是踩你”的朴素情谊。舞罢,又和先我们而来的游客玩起坐草墩、竹竿舞等苗族传统小游戏。
最意外的是,竟然看到了苗族传统芒篙舞的表演。早就听闻桂北山区有信奉“芒篙”的习俗,“芒篙”是苗人信奉的山神,传说在很久远的年代,居住在深山老林里的苗族祖先时常遭遇盗贼偷窃,于是他们找来古树皮制成面具,用古藤制成蓑衣,在农历正月十七这天手舞足蹈,跳起声势浩大的芒篙舞。盗贼们惊慌失措,误以为天神下凡而不战而退,从此苗寨得享太平。
今天,贝江之畔的勾滩苗寨在每年正月十七仍然会举行盛大的芒篙节,而在平时,若有游客到访,同样可以欣赏到助兴的芒篙舞,只是为了方便起见,舞者将新鲜的绿色藤草换成了麻布衣服。
在一声声高昂清脆的芦笙调中,头戴狰狞傩面的芒篙舞者在人群前簇后拥中来到村子中心的图腾柱旁,又有一群少女手持苗族传统乐器“芒筒”围绕身边,低音的芒筒声和铿锵的铜锣声此起彼伏。芒篙舞者将双臂撑开,随着旋律的节点摆动身姿;他的出现似乎为整个现场施加了符咒,所有人都在粗犷豪迈的舞蹈中体会苗族先民对神灵的敬畏。高潮时,舞者突然跳上众人手擎的竹竿,在众人的欢呼中为村寨祈福纳祥。而当你还没有转过神来时,苗族男女又照例请出了米酒,你若推辞不饮,他们便左右捏住你的耳朵,表达对你的钟情与喜爱。几乎所有人都招架不住,在贝江边的清风与犀利歌声中酣嘴而去。
一袭对襟黑衣的男子聚在一起练习芦笙,缠头巾上的雉翎在夕阳里显得流光溢彩;也有执著的阿婆片刻不偷闲,兀自在鼓楼里的纺车旁忙碌着。
TIPS
交通:北京、上海、广州等地都有直飞柳州的航班,从柳州市区乘坐大巴可以很方便地到达三江、融水,行程分别为3小时和1小时。
景点:周边有程阳八寨、白莲洞、立鱼峰、蟠龙山等景点可以顺便游览。
美食:推荐试试地道的柳州螺蛳粉、蜂巢香芋角、苗家羊瘪汤等。
住宿:柳州市区的商务酒店通常200元内就能拿下,而诸如丽笙酒店、柳州饭店等豪华五星级酒店的价格也在600元内。三江和融水县城的经济型酒店标间一般在150元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