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pingchina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对整体规划、统筹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因此,我们教师首先要树立德育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重要阵地的思想,在教学中挖掘教材,把教材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情感内化,道德升华,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浸润在校园生活的各个角落,延伸到日常生活,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德育思想。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德育;德育渗透;挖掘;遵循认知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的身心成长至关重要,但由于当代小学生由于家庭的宠溺,生活富足,普遍以这样的一些表现:追求享乐,不思进取;没有担当,遇事逃避;以我为尊,漠视他人。那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责任品质呢?
  一、转变观念,树立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德育主阵地的思想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片面强调成绩,德育教育与德育养成被忽视,导致教育功能严重缺失,品德学科被边缘化,如专业教师缺乏、课程资源匮乏、教学方法单一等,无法引起学生的感同身受,无法引起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教育实效。
  师资方面。农村的小学师资匮乏,非语数英外的其他学科由于师资问题都是蜻蜓点水般地实施教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也没有专职的教师教学,基本上都由班主任兼任,而班主任由于班事多,很多时候课堂的时间被用作思想教育课,道德与法治课就成了班会课,课程教学无法按时或按质完成。
  应试教育观念。由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课程教学着重以语数英为主,高分就代表着好学生,对德育教育不够重视,因而德育的教育被忽略,学校对道德与法治课的要求仅限于有教师上课,对课堂没有非常高的教学要求。
  道德与法治教材总主编、南京师大德育研究所名誉所长鲁洁教授“道德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这句话道出了德育的意义与方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高度重视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将知识传授与德育培养相融合。基于上面两点原因,要践行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作为一名道德与法治的专兼职教师都要明确要上好每一堂思想政治课,不占用思想政治课,全力推动“课程思政”。
  二、以身作则,树立教师是德育教育示范者的思想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辨能力还不是很强,哪怕是到了高年段,也会由于知识能力和视野的狭窄对是与非难以有正确的审辨,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学生的模仿的方式,因而教师既要承担教育的责任,也要承担育人的责任。德高为师,所以道德法治教师首先自己的行为要符合社会与法律要求,做到大度谦让,懂礼节,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随时随地做学生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要做学习的先锋者,不断强化思想政治理論功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言传身教,在教学、日常行为中起到示范和榜样的作用。
  (一)严而有礼,关爱有情怀
  让学生尊敬的教师,是学识渊博的,是师德高尚的。做为道德与法治教师,不能仅仅以书本要求的道德要求学生如何做好各方面的行为,没有做好的则被狠狠批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内心的深处。”作为教师,真诚地爱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帮助每一个孩子,严格要求,但不是怒斥,而是以理服人,以礼待之,感染学生,从细节渗透德育,让学生感受教师的爱,感受教师的德,感受教师的温暖,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教师是师德的传授者,也要受道德与法治的约束
  小学生在校园接触教师,与教师相处的时间比中学生、大学生多得多,并且他们喜欢模仿,因而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力很大。教师在课堂上借助道德与法治课本渗透德育思想,教会学生审辨是非,德育行为,成为学生崇拜的对象,行为动作的模仿的参考对象。这就要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不仅要能在课堂上传授德育知识,也要受社会道德与法治的约束,做文明的人,法治人,无论在课堂、课后、生活,都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教书育人,也是刻以最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做好学生的表率。
  三、深挖教材,坚持道德与法治课堂一课一德
  挖掘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内容,需要我们发现教材里显性的内容和隐性的内容,关键是找准教材中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最佳结合点。
  (一)强化显性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
  如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中,教材呈现了教室、体育馆、公园小河边这三个公共场所脏乱和干净的两种不同状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环境,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明白保护公共环境能让人身心愉悦。通过直观的图片,切身的回忆曾有的生活体验,感受脏乱与干净的环境带来的不同感受,从而明白要保护公共环境。学生有了认识,而且渗透了课程德育目标,这个就是教材是显性的教育,是很明显要渗透的德育教育内容。
  (二)细化隐性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
  如二年级上册“我们不乱扔”中显性的内容仅仅是感受了环境脏乱与干净带来的不同体验,明白了要保护公共环境,同时也隐藏着隐性的德育渗透内容:干净的环境带给我们美的享受,那脏乱的环境我们该怎么办呢?这个就是要深入学生内心,发自心灵深处的思考,是视若无睹,还是从自己的行为做起不乱扔、放,还是要动手参与脏乱的整治呢?这些问题教材没有给出要求,但作为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挖掘符合学生认识的内容,引导他们更深层次的思考,引导他们对自己德育观念、态度、行为的影响的判断,巩固已有正确德育认知,向生活延伸升华正确的德育行为。
  四、遵循认知,扎实落实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德育渗透
  (一)结合学生实际生活,融入德育教育   课程标准强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道德,存在于生活之中,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才产生道德。道德行为的认知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检验,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行为参与社会。因而,单纯地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德育教育,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就显得空洞而苍白。比如四年级的“健康看电视”这一课提到的电视就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网络新世界”一课的网络的利弊;“变废为宝有妙招”的废物如何发挥它的再利用价值;“我们班他们班”,学生身处在同一学校同一年级不同的班……这些都是学生身边的话题,是我们教学的生活资源。了解、挖掘、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补充到课堂所要求渗透的德育教育中,更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教育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主性,也更能让德育教育渗透到德育生活实践,从而形成自主自发的德育行为。
  (二)发挥学生主体学习方式,激发德育情感体验
  在传统教学中,农村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比较常见的教师拿着书本自得其说,学生坐着听,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性。没有参与课堂的思考,没有过程的体验,没有对生活的反思,学生就会觉得是老师要我学,而不是我要学,从而课堂枯燥,不搭理教师,教师哪怕说得再精彩,学生依然只听声音,不知内容,还谈何德育渗透。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给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表现的机会,把教材上的内容设置成问题,让学生思考;把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发现要学习的知识;把教材上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给他们表演或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每一个环节的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会,理解德育行为的内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正确的道德观。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通过道德和生活启蒙教育,构建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成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使学生做人做事更有方法,更有理性,更有德性,敬畏法律,成为道德情操更高尚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刘惠珠.情境体验式教学在小學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9).
  [2]王珂园,程宏毅.习近平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01).
  [3]吴周泽.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亚太教育,2019(8).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各界人士对于高中段特殊学生的康复教育十分重视,通过ICF-CY理念为高中段特殊学生健康和功能提供一个全面的评估检测以及分类,在ICF-CY理念下,进行适当的体育训练为特殊高中学生提供休闲运动平等的机会,以下文章就是针对ICF-CY理念在特殊教育学校体育课程中的实际运用,给特殊学生带来的作用与意义,通过对适应体育课程的理念和模板,作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体育课程
期刊
◆摘 要:伴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舞蹈教育也受到了重视,课程与教学是构成舞蹈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舞蹈课程建设与舞蹈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前和今后舞蹈教育发展的主要内容。舞蹈发展演变至今日花样繁多,种类丰富而作者认为传统的民间非遗舞蹈极具历史色彩,人文色彩,传统民间非遗舞蹈与传统民族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把非遗舞蹈融进教学课程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不仅能使学生全面了解传统文化,这也是传播和传承传统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比论证和问卷调查的方法,阐述了中美两国大学翻转课堂的应用情况,论证了中西方教育差异,得出了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主要在于学生在课堂的地位不同以及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程度不同的结论。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国;美国;大学;教育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兴起于美国,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其与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模式应用的良好效果产生对比,显示出中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在新课改的政策以及教学理念的引导下,人们对于分层走班式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在此背景之下,教学思维正在不断改变,同时也需要掌握更多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关键词:分层走班教学;少数民族学校;课堂构建  在少数民族学校课堂教学中,基于分层走班式教学的运用方法怎样去实施?对于学生来说,进入到一个新的班集体会不会引起学生的“应激反应”?学生在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以韩国为代表的东亚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美模式和以德国为代表的西欧模式的梳理与介绍,总结各国的培训经验,提出对我国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启示建议。目前,发达国家农业发展处于领先水平,职业农民培训体系较为完善,培训模式也从单一的注重理论培训升级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绝大多数农民也已经从传统的闲散农民过渡到现代的职业农民,对职业农民的后续培训工作也已基本完成。  一、国外职
期刊
◆摘 要:法治意识是公民主体意识的体现,是公民对法律价值合法化的认识所形成的自发守法动机,是公民把守法作为道德意识的主观观念。所谓的法治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性质、法律地位、法律管理急治理社会的观念和看法,法治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的原则和办法,法治的基本要求就是严格依法办事,法律在各种社会的调整措施中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是一个国家的任何一个机关、团体或个人,包括国家领導人在内都要严格遵守法律来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目前高职院校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进行了新教学模式探究。探究内容主要围绕着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手段;考核内容  近些年来,我国建筑行业飞速的发展,不仅大力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建设,而且对当前的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随着建筑业
期刊
◆摘 要:商务经济学是以经济学为基础,将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兴学科,是适应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然产物。高校在开设商务经济学这一特色专业时应当遵循市场需求,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商务经济学人才。本文详细阐述了商务经济学的学科内涵,开设商务经济学的重要意义,并对高校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务经济学人才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促进我国商务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商务经济学;市场需求;能力导向;
期刊
◆摘 要:渝东南地区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家校共育水平长期滞后,存在诸多不利因素,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本文从探寻家校共育的不利因素出发,分析家庭教育、家校共育的意义,并刍议解决渝东南城乡结合部家校共育困惑的方法和途径,以对建设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型家校关系提供可具参考的建议。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家校共育;策略  家校共育,为的是朝共同目标与爱同行;家校携手,为的是因共同理想共育
期刊
◆摘 要:结合《社区矫正法》中关于实现分类管理的要求,反思女性矫正对象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被忽略”的现实情况,提升女性矫正对象矫正效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理论视角与实践路径出发,探索借助社会工作专业力量助力女性社区矫正的可能性。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区矫正;女性矫正对象  2019年12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的正式出台,是对我国自2003年开始的社区矫正工作实践成果的立法表达,是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