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学案——一个全新的名词,伴随课改进入了我校课堂。但是,将近两年的课改使我们对导学案的理解不是很透彻,课改教师上课直接拿着导学案,教师和学生同用一份导学案,使上课成了讲习题课,让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产生了怀疑。
关键词:导学案;作用;使用
导学案——一个全新的名词,伴随课改进入了我校课堂。将近两年的课改使我们对导学案的理解不是很透彻,课改教师上课直接拿着导学案,教师和学生同用一份导学案,使上课成了讲习题课,让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产生了怀疑。我在不断学习、探索、实践、思考和外出学习的过程中,有了些体会,现与大家交流。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一、“导学案”应遵循的原则
1.课时化原则
盡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 按课时内容确定导学案的内容编写。这样,有利于调控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构建高效课堂。
2.问题化原则
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德育点隐入创设的一个个具体的材料情景(生活场景)或课堂活动中。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学科信息要准确,问题的针对性要强。设置的问题既有利于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有利于加强知识的拓展,强化与生活的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从而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本,把生活纳入课堂,激发自主学习,引导交流讨论又学会看书。
3.方法化原则
在学生读书、思考、解答问题等环节的学习中,教师都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便能够及时适时的点拨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学案中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
4.层次化、递进性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二、“导学案”的作用
导学案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导”、“学”、“案”三个字上。
“导”:是指导、引导。导学案就像旅游时候的导游图,它带领学生从入口进入,随着我们的指导的标志牌,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的帮助,可以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程的预习,这就是“导”的作用。
“学”:就是指学生在此课或章节中要学什么,掌握什么的问题。
“案”:就是一种方案,它是学生学习的时候的一个方案。
三、“导学案”的使用
导学案的使用是导学案实施高级目标(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目标(文化知识的掌握)的关键.它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环节: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拓展;课堂小结。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自学中发现,思考,生疑,再思考,获知。课堂探究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乐趣,体验获知的快意,体验方法和技能的重要,教师适时的精点,更能达成教师"导学"功能的落实。课后拓展是落实基础目标(文化知识掌握)的重要保障。课堂小结是本课所讲的重点的一个归类,可以更深层次的了解本课。
刚开始使用导学案,我不知所措:一节课的内容,二节课甚至三节课也不能完成,有的时候恨不得马上给他们讲出来。所以几个星期下来,我感觉就是学生成绩优的更优,差的更差。细细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成了局外人,学生们自然一盘散沙。我意识到这一点后,积极探索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以便了解学情。
(2)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
(3)“导学案”中问题的展示与交流。展示与交流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汇总在一起,由学生进行重点讲解,其他同学做辅助与补充。在展示与交流时教师要注意适时点评、概括升华。
(4)应依据学生学习需要增设相应课时,多种题型构建学生知识。学生要形成技能和稳定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归纳已有经验,形成概念并同化原有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材的设定课时中,经常增加习题课,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补充一些专题课,单元或章节完成后增加复习课。导学案重点是展现学生的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知识的构建过程,而不是一味追求答案的准确性,而不是展现各种不同的问题类型。填空题、选择题同属客观性试题,它们共同特点是形态短小精悍,考查目标集中,答案简短、明确、具体,不必填写解答过程,测量的是学生对关键词的知识记忆和结论的准确。对考生独很难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填空题和选择题由于材料较多,在编辑上占去大量的版面,给阅读者造成阅读困难;问题的零碎呈现也不容易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经过改进以后,我明显感觉学生学习更努力了,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了,效果越来越好了。当然,使用导学案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错误认为完成了学案,就完成了学习任务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使导学案发挥最好的作用。
关键词:导学案;作用;使用
导学案——一个全新的名词,伴随课改进入了我校课堂。将近两年的课改使我们对导学案的理解不是很透彻,课改教师上课直接拿着导学案,教师和学生同用一份导学案,使上课成了讲习题课,让教师对导学案的使用产生了怀疑。我在不断学习、探索、实践、思考和外出学习的过程中,有了些体会,现与大家交流。
“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一、“导学案”应遵循的原则
1.课时化原则
盡可能的将一课时的内容写成一个学案。 按课时内容确定导学案的内容编写。这样,有利于调控课时学习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计划性、针对性、时效性,构建高效课堂。
2.问题化原则
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德育点隐入创设的一个个具体的材料情景(生活场景)或课堂活动中。通过一个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自主地学习之中。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问题的设置,应当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充分考虑学生个性和认知规律,学科信息要准确,问题的针对性要强。设置的问题既有利于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又有利于加强知识的拓展,强化与生活的联系,具有较强的思考性。从而有效地把学生引入课本,把生活纳入课堂,激发自主学习,引导交流讨论又学会看书。
3.方法化原则
在学生读书、思考、解答问题等环节的学习中,教师都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以便能够及时适时的点拨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学案中学习目标设计、疑难问题提示、解题思路、方法、技巧等指导性内容和要素,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线。
4.层次化、递进性原则
导学案的设计,要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无论在哪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设疑应首先考虑其知识的层次性和个性的差异性,导学导练要有适当的梯度。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状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二、“导学案”的作用
导学案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导”、“学”、“案”三个字上。
“导”:是指导、引导。导学案就像旅游时候的导游图,它带领学生从入口进入,随着我们的指导的标志牌,经过自己的努力和同学的帮助,可以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程的预习,这就是“导”的作用。
“学”:就是指学生在此课或章节中要学什么,掌握什么的问题。
“案”:就是一种方案,它是学生学习的时候的一个方案。
三、“导学案”的使用
导学案的使用是导学案实施高级目标(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基础目标(文化知识的掌握)的关键.它的实施可以分为三个环节: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拓展;课堂小结。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自学中发现,思考,生疑,再思考,获知。课堂探究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达成学习目标的关键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合作的乐趣,体验获知的快意,体验方法和技能的重要,教师适时的精点,更能达成教师"导学"功能的落实。课后拓展是落实基础目标(文化知识掌握)的重要保障。课堂小结是本课所讲的重点的一个归类,可以更深层次的了解本课。
刚开始使用导学案,我不知所措:一节课的内容,二节课甚至三节课也不能完成,有的时候恨不得马上给他们讲出来。所以几个星期下来,我感觉就是学生成绩优的更优,差的更差。细细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成了局外人,学生们自然一盘散沙。我意识到这一点后,积极探索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以便了解学情。
(2)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
(3)“导学案”中问题的展示与交流。展示与交流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汇总在一起,由学生进行重点讲解,其他同学做辅助与补充。在展示与交流时教师要注意适时点评、概括升华。
(4)应依据学生学习需要增设相应课时,多种题型构建学生知识。学生要形成技能和稳定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不断总结归纳已有经验,形成概念并同化原有认知结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教材的设定课时中,经常增加习题课,根据学生学习需要补充一些专题课,单元或章节完成后增加复习课。导学案重点是展现学生的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知识的构建过程,而不是一味追求答案的准确性,而不是展现各种不同的问题类型。填空题、选择题同属客观性试题,它们共同特点是形态短小精悍,考查目标集中,答案简短、明确、具体,不必填写解答过程,测量的是学生对关键词的知识记忆和结论的准确。对考生独很难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填空题和选择题由于材料较多,在编辑上占去大量的版面,给阅读者造成阅读困难;问题的零碎呈现也不容易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教师同时引导学生小结梳理知识框架、规律、方法,并对合作小组当堂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经过改进以后,我明显感觉学生学习更努力了,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了,效果越来越好了。当然,使用导学案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错误认为完成了学案,就完成了学习任务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努力,使导学案发挥最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