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1经济建设新跨越
李朴民(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 經济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同期,人均收入步入中上等国家行列,这“的确是史无前例的”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引擎。刚刚过去的一个月,神舟九号飞船和载人深潜器“蛟龙”号“上天入海”,让世界瞩目。10年来,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超级杂交水稻、大型飞机等一大批科技重点工程和项目捷报频传,这成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这几年,中国在世界上第一个走出国际金融危机,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阔步前行。5年前,中国GDP首次突破20万亿元大关,5年后,中国GDP接近50万亿元,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大多数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大国。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5414美元,步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不仅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而且创造了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其实这1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如SARS疫情大面积肆虐、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还有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欧洲债务危机持续蔓延,等等。面对世所罕见的困难和风险,“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平稳前行。
在战胜艰难险阻的过程中,我们还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运会,成功举办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大型活动,充分彰显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强正确。
应当看到,成就背后,得益于10年间中央推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
02改革开放新步伐
梁稳根(党的十八大代表、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现在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已上升到79家,中国企业正在“超日赶美”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我们三一重工能成功跻身世界500强企业,靠的是改革开放。
起步于湖南长株潭经济圈的三一重工的发展壮大,只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这10年,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板块,到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等,从海峡西岸、北部湾等经济区异军突起,到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北武汉城市群等都市经济圈初具规模,全国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近10年来,国家积极参与G20、金砖国家、APEC、中国—东盟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等国际和地区经济合作,为我们实现“走出去”搭建了高效平台。目前,和我们一起上榜世界500强企业的还有中石化、国家电网、华为等73家(不含台湾企业)。相比之下,美、日两国企业上榜数量不断减少,中国企业正在“超日赶美”。像我们三一重工,已设立30家海外子公司,在全球建成15个物流中心,业务覆盖达150个国家,同时还在美国、德国、日本、巴西等国设立了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
的确,是改革开放加速了企业的发展。目前集团拥有员工近6万人,大部分来自农村。正因为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补贴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投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等措施的跟进,解放了生产力,才使农民工转变为现代产业工人。另外,国家在金融、财政、土地、税收等政策方面不断给予民营企业以扶持,为我们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环境。
作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回眸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我认为这得益于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说,改革开放是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的。
03社会管理新经验
朱明国(广东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从“管社会”到“办社会”,社会建设铺就浓重的民生底色,老百姓幸福感普遍提高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就加强社会建设时强调,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工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去年,广东乌坎事件的发生和最后的妥善处置,在社会影响很大,也给予我们很多反思: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要加强社会建设,努力化解社会矛盾。
这10年,社会管理遇到空前挑战:中国网民从接近6000万到超过5.13亿,农民工数量从不到1亿到超过2亿。具体到我们广东,流动人口量多、社会矛盾早发多发、社会管理压力大。中央出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打破了“管社会”的旧思路,创造了“办社会”的新格局,取得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实际效果,老百姓幸福感普遍提高。
今天,“大调解”观念已在全国深入人心,化解劳资、医患、环保等矛盾的主要方法从诉讼变为调解。不久前,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此次更名不只是名称的变化,还是职责任务的增加、领导力量的充实、成员单位的增多、工作机构的加强。其实,从“稳定压倒一切”到“建立和谐社会”,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为本”,这10年的每一次社会建设理念的变迁,都体现了中央要解决社会矛盾的决心和魄力。 黄泰富是在深圳打工的一家小酒店的面点师,根据深圳出台的入户办法,黄泰富把一家人的户口从广东化州农村迁到了深圳。今年,已有约23000名外来务工人员入户深圳。可以看出,各地正通过实现就业服务、子女上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租购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促进城市与农村人口、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
社会建设铺就浓重的民生底色。比如在民生工程方面,农业税的取消,个税起征点提到3500元,不断缩小收入差距。1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从国有企业扩展到各类企业和用人单位,从单位职工扩展到城乡居民,从城镇扩展到农村,数亿人被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我注意到海外对中国社会建设的评价。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的和谐发展的成功经验具有世界性意义,值得俄罗斯社会关注。乌克兰-俄罗斯-中国合作中心负责人戈连科说,中国重视社会建设,使公民更有发展的机会与空间。
04民生建设新亮点
马苏德?汗(巴基斯坦驻华大使):中国政府从未抛弃过哪怕最基层的人民,构建了一张涵盖广大群众的社会保障网络
我曾被中国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深深打动。
在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一个名叫潘家峪的山村, 90﹪以上的村民们都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张素荣,一位普通的潘家峪村村民,因为心血管堵塞动了手术,医药费用花了近10万元,这可是个大数目。可她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了大部分费用。
这个故事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鼓励巴基斯坦和其他不少发展中国家坚定了在农村推广和实施医疗保险的政策。在我眼里,这是不折不扣的“良政”。
在担任驻华大使期间,我一直密切注意着中国医疗改革的进程。我还看到,今年7月1日,北京友谊医院实行了“医药分开”改革,既让患者减少了负担,又保证了医院的收入。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覆盖由城市到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网络,在这张网络下,有将近13亿中国人民受益。
我曾多次走进中国各级学校的课堂。从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到补助寄宿生活费,从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到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中国教育改革正逐步实现让广大家长负担越来越轻。我已經注意到,中国政府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一份迈向教育改革新台阶的“中国宣言”。
中国出台的养老和就业等方面的政策让人倍感温暖。虽然30年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然而中国政府从未抛弃过哪怕最基层的人民,构建了一张涵盖广大基层群众的社会保障网络,解决了贫困人群、残疾人群体以及农民工等困难群体的需求。
在住房保障方面,中国的成就足以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楷模。到2010年底,中国累计解决了近2200万户城镇低收入和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还有近400万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这个数字已经接近不少国家的总人口了。中国政府为城市低收入人群或是农民工提供廉价房,这确保了劳动者尊严,也保护农民工家庭尤其是孩子的安全。
当今世界最大的目标是消除贫困,改善人的生活水平,而中国发展模式能够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05文化建设新成就
王文华(党的十八大代表、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富世镇文化站站长): 改革释放出的巨大文化生产力,让我们西部的文化盆地成为文化高地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开创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振奋人心。作为一名在文化战线上工作了30多年的基层文化老兵,我真切地感受到文化的春天向我们走来。
要说这10年生活状态,那真是累并快乐着:我参与了富世镇4个文化广场、一个综合文化站、6个村级农民健身场、28个村级文体活动中心和老年协会、14个村级“农家书屋”、7个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建设,镇里的每个社区还组建了宣传队、腰鼓队、秧歌队等,每逢节假日,准有我们的精彩节目。
很幸运,我生活在弥漫着中国精神的伟大时代。这几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词正走进我们的生活。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精神在大江南北唱响;沈浩、杨善洲、郭明义、袁隆平等先进典型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草根英雄一次次让我们感动。
我生活在西部地区的基层,但改革释放出的巨大文化生产力,让我们西部的文化盆地成为文化高地。你可能不知,我们镇最偏远的小山村都可以看到《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电视精品。现在,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让我们享用到日益丰富的精神食粮。此外,全国公共博物馆、省级以上美术馆也免费开放,降低了我们老百姓享受高雅文化的成本。
我是党的十八大代表,非常关注文化建设上的事。我们家实现了“文化分餐制”,我弟的小女娃在我家,娃儿用一台电视机看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我们大人用另一台电视机看《信仰》,我也明显感到文化产品数量质量大幅提升。据统计,2011年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居世界第一,还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记得我在乡下放映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时,很羡慕它的10亿美元票房,但现在全国电影票房达到130亿,文化产业正逐渐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10年,文化上的新鲜事真不少。前不久,有个朋友在国外报纸上看到我在乡村放电影的报道,这是中华文化影响力在不断扩大的反映。据统计,2011年我国出口文化产品18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2.2%。另外,孔子学院已在占世界人口86%的105个国家落地生根。中国故事正在世界广泛传播。
06党的建设新成果 我每次走进基层一线调研,都能看到营区写着“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标牌。人民解放军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官兵生龙活虎、士气高昂。10年来,数十万大学生携笔从戎,一批博士硕士指挥员开始挑起大梁。杨业功、方永刚、刘义权和“科学发展好九连”等英模辈出,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载入史册。
10年来,人民军队亮点频现:歼10战机引起世人瞩目,海军舰艇编队远洋护航,三大舰队南海海域举行联合作战演习,战机和军舰赴海外撤侨,中俄海军在东海举行大规模联合演习……此外,一大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投入部队使用,初步建成以第三代装备为骨干、第二代装备为主体的武器装备体系;全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及数字化部队建设加快,战略预警、远海防卫等一批新型作战力量得到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大幅提高。
近几年,我们参与了总部相关决策的研究工作。去年底,负责全军“顶层设计”的解放军战略规划部成立,同时总参通信部改编为信息化部,军训和兵种部改编为军训部等,一批作战师改旅,陆航团、特种大队升旅,院校和训练机构优化整合。这是在本世纪初裁军20万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调整改革,使我军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目标迈出新的步伐。
这10年,我出访了一些国家,深感人民军队走出去步伐加快。我们与150多个国家开展了军事交往,派出维和官兵2万余人次。海军先后派出近万名官兵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向世界展示了人民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
09“一国两制”新境界
成龙(香港电影人):我频繁来往于两岸三地,亲身感受到这里的发展变化和各地同胞对“一国两制”的认可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7月1日当天,我在香港大球场参加“庆回归大汇演”表演。记得香港回归10周年时,我在北京参加电影界大型晚会。这几年,我见证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也见证了两地合拍片的发展。
合拍片的成功离不开祖国大陆的支持。港产片通过审查后将不受进口配额限制在内地发行、香港与内地合拍片视为国产影片在内地发行等政策给香港电影打开了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广阔市场。2007年前后,我们香港电影人纷纷北上,现在合拍片的内地票房已经达到50亿元。两地电影人的密切互动为华语电影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这两年,经历了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之后,我深刻地体会到国家的重要性,让我非常想拍一部电影来表达这些想法。我认为,这是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以前也没有说有义务去为谁做事情,我们现在却是为香港为国家做事情。
香港过去曾被一些人贬为“文化沙漠”。现在,香港文化在新的时空条件下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内地与香港在文化上各有优势,各有所需。香港可以作为内地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的桥梁,引导内地文化“走出去”。
香港一直是国际金融中心。如果说纽约有曼哈顿,伦敦有金融城,那么香港就有中环。香港能够续写财富传奇,得益于祖国大陆经济的崛起。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香港经济陷入低谷。国家推出一系列惠港政策,香港很快恢复了昔日的繁荣稳定。
以前,我们对祖国文化不了解,只知道吃月饼、划龙舟等活动。香港回归以后,我们慢慢了解到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在英国统治下,看到他们大官一讲英文就很怕。今天,普通话已经变得非常“普通”,他们看到我们,是很尊敬的。以前有人问我从哪里来,我说香港,他以为香港是属于日本的。而现在不是这样的,今天谁都知道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
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在香港成功举行,内地遭逢重大自然灾害时香港民众慷慨解囊,大批内地同胞不断来港消费,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北上发展,还有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的建设……这些都拉近了香港和内地的距离。
长期以来,我频繁来往于祖国大陆和港澳台之间,亲眼见证了两岸三地的发展变化,也亲身感受到各地同胞对“一国两制”的支持和认可。
10外交工作新局面
秦亚青(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 中国一直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在纷纭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坚定发出“中国声音”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大家都会记得去年中国政府的撤侨行动,我们共撤离在利比亚人员35860人。中国政府的此项举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并充分地阐释了中国“外交为民”的执政理念。
我记得一位俄罗斯记者曾说过,中国在全世界的作用越来越大了。确实如此,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国际多边舞台上的身影越来越活跃了。在我国政府大力支持下成立的博鳌亚洲论坛,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其不仅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更增強了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对话与经济联系。
再看中非合作论坛,开创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2011年中非贸易额达到1663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2倍。中国对非援助稳步增长,为非洲国家援建了100多所学校、30所医院、30个抗疟中心和2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今后3年,中国还将向非洲国家提供200亿美元贷款额度。
我看到,中国领导人这几年频繁出现在上海合作组织、首尔核安全峰会、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峰会上,阐述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建设,加强与主要经济体一起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世博外交展示了中国形象,峰会外交则传递了中国声音。
我还注意到,近几年的中法、中德、中意“文化年”,中俄、中西、中奥“国家年”,“中印友好年”“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年”及“中韩交流年”“日本中华年”等国家年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以国家为主体、以文化为主题,不仅为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提供了一种卓有成效的外交方式,还在文化交流中加强了民族间的了解与友谊,让“中国红”成为对象国的一种流行元素。我认为,这是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形象的一种体现,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一种再现,是中国声音走向世界的重要体现。
10年来,我国一直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各项国际事务。我坚信,和谐世界的“中国之声”今后还会在中国的外交实践中更加洪亮。
李朴民(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 經济增速远远高于世界同期,人均收入步入中上等国家行列,这“的确是史无前例的”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引擎。刚刚过去的一个月,神舟九号飞船和载人深潜器“蛟龙”号“上天入海”,让世界瞩目。10年来,超级计算机、高速铁路、超级杂交水稻、大型飞机等一大批科技重点工程和项目捷报频传,这成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这几年,中国在世界上第一个走出国际金融危机,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阔步前行。5年前,中国GDP首次突破20万亿元大关,5年后,中国GDP接近50万亿元,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大多数工农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已经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制造业大国。201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5414美元,步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国不仅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而且创造了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其实这10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如SARS疫情大面积肆虐、南方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还有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欧洲债务危机持续蔓延,等等。面对世所罕见的困难和风险,“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平稳前行。
在战胜艰难险阻的过程中,我们还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运会,成功举办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等大型活动,充分彰显了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强正确。
应当看到,成就背后,得益于10年间中央推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
02改革开放新步伐
梁稳根(党的十八大代表、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现在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已上升到79家,中国企业正在“超日赶美”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我们三一重工能成功跻身世界500强企业,靠的是改革开放。
起步于湖南长株潭经济圈的三一重工的发展壮大,只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这10年,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板块,到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战略等,从海峡西岸、北部湾等经济区异军突起,到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北武汉城市群等都市经济圈初具规模,全国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近10年来,国家积极参与G20、金砖国家、APEC、中国—东盟自贸区、中日韩自贸区等国际和地区经济合作,为我们实现“走出去”搭建了高效平台。目前,和我们一起上榜世界500强企业的还有中石化、国家电网、华为等73家(不含台湾企业)。相比之下,美、日两国企业上榜数量不断减少,中国企业正在“超日赶美”。像我们三一重工,已设立30家海外子公司,在全球建成15个物流中心,业务覆盖达150个国家,同时还在美国、德国、日本、巴西等国设立了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
的确,是改革开放加速了企业的发展。目前集团拥有员工近6万人,大部分来自农村。正因为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补贴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投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等措施的跟进,解放了生产力,才使农民工转变为现代产业工人。另外,国家在金融、财政、土地、税收等政策方面不断给予民营企业以扶持,为我们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环境。
作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回眸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我认为这得益于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以说,改革开放是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的。
03社会管理新经验
朱明国(广东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从“管社会”到“办社会”,社会建设铺就浓重的民生底色,老百姓幸福感普遍提高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就加强社会建设时强调,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我们必须继续加强工作,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保证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去年,广东乌坎事件的发生和最后的妥善处置,在社会影响很大,也给予我们很多反思: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要加强社会建设,努力化解社会矛盾。
这10年,社会管理遇到空前挑战:中国网民从接近6000万到超过5.13亿,农民工数量从不到1亿到超过2亿。具体到我们广东,流动人口量多、社会矛盾早发多发、社会管理压力大。中央出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打破了“管社会”的旧思路,创造了“办社会”的新格局,取得了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实际效果,老百姓幸福感普遍提高。
今天,“大调解”观念已在全国深入人心,化解劳资、医患、环保等矛盾的主要方法从诉讼变为调解。不久前,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此次更名不只是名称的变化,还是职责任务的增加、领导力量的充实、成员单位的增多、工作机构的加强。其实,从“稳定压倒一切”到“建立和谐社会”,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以人为本”,这10年的每一次社会建设理念的变迁,都体现了中央要解决社会矛盾的决心和魄力。 黄泰富是在深圳打工的一家小酒店的面点师,根据深圳出台的入户办法,黄泰富把一家人的户口从广东化州农村迁到了深圳。今年,已有约23000名外来务工人员入户深圳。可以看出,各地正通过实现就业服务、子女上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租购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促进城市与农村人口、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
社会建设铺就浓重的民生底色。比如在民生工程方面,农业税的取消,个税起征点提到3500元,不断缩小收入差距。10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从国有企业扩展到各类企业和用人单位,从单位职工扩展到城乡居民,从城镇扩展到农村,数亿人被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
我注意到海外对中国社会建设的评价。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社会的和谐发展的成功经验具有世界性意义,值得俄罗斯社会关注。乌克兰-俄罗斯-中国合作中心负责人戈连科说,中国重视社会建设,使公民更有发展的机会与空间。
04民生建设新亮点
马苏德?汗(巴基斯坦驻华大使):中国政府从未抛弃过哪怕最基层的人民,构建了一张涵盖广大群众的社会保障网络
我曾被中国一个小山村的故事深深打动。
在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一个名叫潘家峪的山村, 90﹪以上的村民们都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张素荣,一位普通的潘家峪村村民,因为心血管堵塞动了手术,医药费用花了近10万元,这可是个大数目。可她加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了大部分费用。
这个故事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鼓励巴基斯坦和其他不少发展中国家坚定了在农村推广和实施医疗保险的政策。在我眼里,这是不折不扣的“良政”。
在担任驻华大使期间,我一直密切注意着中国医疗改革的进程。我还看到,今年7月1日,北京友谊医院实行了“医药分开”改革,既让患者减少了负担,又保证了医院的收入。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覆盖由城市到农村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网络,在这张网络下,有将近13亿中国人民受益。
我曾多次走进中国各级学校的课堂。从为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到补助寄宿生活费,从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到全面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中国教育改革正逐步实现让广大家长负担越来越轻。我已經注意到,中国政府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一份迈向教育改革新台阶的“中国宣言”。
中国出台的养老和就业等方面的政策让人倍感温暖。虽然30年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然而中国政府从未抛弃过哪怕最基层的人民,构建了一张涵盖广大基层群众的社会保障网络,解决了贫困人群、残疾人群体以及农民工等困难群体的需求。
在住房保障方面,中国的成就足以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楷模。到2010年底,中国累计解决了近2200万户城镇低收入和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还有近400万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这个数字已经接近不少国家的总人口了。中国政府为城市低收入人群或是农民工提供廉价房,这确保了劳动者尊严,也保护农民工家庭尤其是孩子的安全。
当今世界最大的目标是消除贫困,改善人的生活水平,而中国发展模式能够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05文化建设新成就
王文华(党的十八大代表、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富世镇文化站站长): 改革释放出的巨大文化生产力,让我们西部的文化盆地成为文化高地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党把握时代和形势发展变化、积极回应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开创了文化建设的新局面,振奋人心。作为一名在文化战线上工作了30多年的基层文化老兵,我真切地感受到文化的春天向我们走来。
要说这10年生活状态,那真是累并快乐着:我参与了富世镇4个文化广场、一个综合文化站、6个村级农民健身场、28个村级文体活动中心和老年协会、14个村级“农家书屋”、7个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建设,镇里的每个社区还组建了宣传队、腰鼓队、秧歌队等,每逢节假日,准有我们的精彩节目。
很幸运,我生活在弥漫着中国精神的伟大时代。这几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词正走进我们的生活。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精神在大江南北唱响;沈浩、杨善洲、郭明义、袁隆平等先进典型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等草根英雄一次次让我们感动。
我生活在西部地区的基层,但改革释放出的巨大文化生产力,让我们西部的文化盆地成为文化高地。你可能不知,我们镇最偏远的小山村都可以看到《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电视精品。现在,国家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让我们享用到日益丰富的精神食粮。此外,全国公共博物馆、省级以上美术馆也免费开放,降低了我们老百姓享受高雅文化的成本。
我是党的十八大代表,非常关注文化建设上的事。我们家实现了“文化分餐制”,我弟的小女娃在我家,娃儿用一台电视机看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我们大人用另一台电视机看《信仰》,我也明显感到文化产品数量质量大幅提升。据统计,2011年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居世界第一,还成为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记得我在乡下放映美国电影《泰坦尼克号》时,很羡慕它的10亿美元票房,但现在全国电影票房达到130亿,文化产业正逐渐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这10年,文化上的新鲜事真不少。前不久,有个朋友在国外报纸上看到我在乡村放电影的报道,这是中华文化影响力在不断扩大的反映。据统计,2011年我国出口文化产品18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2.2%。另外,孔子学院已在占世界人口86%的105个国家落地生根。中国故事正在世界广泛传播。
06党的建设新成果 我每次走进基层一线调研,都能看到营区写着“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标牌。人民解放军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官兵生龙活虎、士气高昂。10年来,数十万大学生携笔从戎,一批博士硕士指挥员开始挑起大梁。杨业功、方永刚、刘义权和“科学发展好九连”等英模辈出,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载入史册。
10年来,人民军队亮点频现:歼10战机引起世人瞩目,海军舰艇编队远洋护航,三大舰队南海海域举行联合作战演习,战机和军舰赴海外撤侨,中俄海军在东海举行大规模联合演习……此外,一大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投入部队使用,初步建成以第三代装备为骨干、第二代装备为主体的武器装备体系;全军应急机动作战部队及数字化部队建设加快,战略预警、远海防卫等一批新型作战力量得到加强,信息化条件下威慑和实战能力大幅提高。
近几年,我们参与了总部相关决策的研究工作。去年底,负责全军“顶层设计”的解放军战略规划部成立,同时总参通信部改编为信息化部,军训和兵种部改编为军训部等,一批作战师改旅,陆航团、特种大队升旅,院校和训练机构优化整合。这是在本世纪初裁军20万基础上进行的又一次调整改革,使我军朝着“精兵、合成、高效”的目标迈出新的步伐。
这10年,我出访了一些国家,深感人民军队走出去步伐加快。我们与150多个国家开展了军事交往,派出维和官兵2万余人次。海军先后派出近万名官兵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向世界展示了人民军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的良好形象。
09“一国两制”新境界
成龙(香港电影人):我频繁来往于两岸三地,亲身感受到这里的发展变化和各地同胞对“一国两制”的认可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7月1日当天,我在香港大球场参加“庆回归大汇演”表演。记得香港回归10周年时,我在北京参加电影界大型晚会。这几年,我见证了“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也见证了两地合拍片的发展。
合拍片的成功离不开祖国大陆的支持。港产片通过审查后将不受进口配额限制在内地发行、香港与内地合拍片视为国产影片在内地发行等政策给香港电影打开了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广阔市场。2007年前后,我们香港电影人纷纷北上,现在合拍片的内地票房已经达到50亿元。两地电影人的密切互动为华语电影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
这两年,经历了汶川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之后,我深刻地体会到国家的重要性,让我非常想拍一部电影来表达这些想法。我认为,这是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以前也没有说有义务去为谁做事情,我们现在却是为香港为国家做事情。
香港过去曾被一些人贬为“文化沙漠”。现在,香港文化在新的时空条件下呈现出了新的面貌。内地与香港在文化上各有优势,各有所需。香港可以作为内地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的桥梁,引导内地文化“走出去”。
香港一直是国际金融中心。如果说纽约有曼哈顿,伦敦有金融城,那么香港就有中环。香港能够续写财富传奇,得益于祖国大陆经济的崛起。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香港经济陷入低谷。国家推出一系列惠港政策,香港很快恢复了昔日的繁荣稳定。
以前,我们对祖国文化不了解,只知道吃月饼、划龙舟等活动。香港回归以后,我们慢慢了解到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我们在英国统治下,看到他们大官一讲英文就很怕。今天,普通话已经变得非常“普通”,他们看到我们,是很尊敬的。以前有人问我从哪里来,我说香港,他以为香港是属于日本的。而现在不是这样的,今天谁都知道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
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在香港成功举行,内地遭逢重大自然灾害时香港民众慷慨解囊,大批内地同胞不断来港消费,越来越多的香港人北上发展,还有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的建设……这些都拉近了香港和内地的距离。
长期以来,我频繁来往于祖国大陆和港澳台之间,亲眼见证了两岸三地的发展变化,也亲身感受到各地同胞对“一国两制”的支持和认可。
10外交工作新局面
秦亚青(外交学院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 中国一直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在纷纭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坚定发出“中国声音”
胡锦涛总书记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综合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大家都会记得去年中国政府的撤侨行动,我们共撤离在利比亚人员35860人。中国政府的此项举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并充分地阐释了中国“外交为民”的执政理念。
我记得一位俄罗斯记者曾说过,中国在全世界的作用越来越大了。确实如此,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国际多边舞台上的身影越来越活跃了。在我国政府大力支持下成立的博鳌亚洲论坛,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其不仅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更增強了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对话与经济联系。
再看中非合作论坛,开创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新局面。2011年中非贸易额达到1663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2倍。中国对非援助稳步增长,为非洲国家援建了100多所学校、30所医院、30个抗疟中心和20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今后3年,中国还将向非洲国家提供200亿美元贷款额度。
我看到,中国领导人这几年频繁出现在上海合作组织、首尔核安全峰会、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多边峰会上,阐述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建设,加强与主要经济体一起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世博外交展示了中国形象,峰会外交则传递了中国声音。
我还注意到,近几年的中法、中德、中意“文化年”,中俄、中西、中奥“国家年”,“中印友好年”“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年”及“中韩交流年”“日本中华年”等国家年活动。这些活动都是以国家为主体、以文化为主题,不仅为国与国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提供了一种卓有成效的外交方式,还在文化交流中加强了民族间的了解与友谊,让“中国红”成为对象国的一种流行元素。我认为,这是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形象的一种体现,是我国改革开放成果的一种再现,是中国声音走向世界的重要体现。
10年来,我国一直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各项国际事务。我坚信,和谐世界的“中国之声”今后还会在中国的外交实践中更加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