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十二五”时期,小城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时期,通过从生态视角,对小城镇的规划、建设进行了重新的审视,反思了一些当前常见的规划建设的观念,并且,以河南的小城镇为例,提出了:构建生态的城镇结构,重视乡土景观环境的保护及利用,这对小城镇规划建设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乡土景观;小城镇;规划
一、明晰乡土景观含义
乡土景观常见的解释即为乡村、居家等事物,其中包括乡村、房屋以及在其中生活的人。但是,对于乡土景观来说,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人文景观。起初,建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研究,将乡土建筑分类为乡村、小城镇的居所,实际上基本是农民、手工艺者或工人门的生活场所。笔者个人认为,理解的根源在于:乡土景观是具有地方性、传统性的,它不接受外来的文化和影响,在不同的地域之间,其有明显的差异的建筑、自然景观以及独特的人文元素。建筑景观诸如山东沿海的海草房、陕北的窑洞、南方的塔楼、安徽的水乡民居、严寒北极中的冰屋等,人文景观诸如草原部落的逐水草而居、江南的水上生活等,这都属于不同地域中的乡土景观。
二、小城镇规划中保护乡土景观的常见措施
1.基于道路体系的思考,生态城镇结构的构建
现阶段,在“大城市就是小城镇的未来”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小城镇的建设,不可避免仿效一些大城市。一些广场过分求大、一些街道过分求宽、一些建筑过分求高、风格求洋、建造的速度求快,这种现象,打破了小城镇传统的空间的肌理,导致一些建筑的建设有着过分的“模仿”甚至照搬的倾向,使之失去了原有的本土的味道,丧失了个性城镇形态与生活的精神,丧失了自我形成独特个性优势的机会。例如我国的一些小城镇,大多是从农村的聚落发展而来的,一些传统的街道尺度较小,在建设中,对城市景观的过分追求,极易丧失一些小城镇的地方特色。并且,街道作为一个最主要公共活动空间,承担着许多的功能,只考虑交通性显然是不够的。
从小城镇的生态方面考虑,沿用旧的体系,采用“窄路、密网”的道路构架被证明是合理的。因为,缩小道路的宽度,增加路网的密度,可以有效解决鎮区的交通问题。在小城镇中,因其没有大中城市的大规模,所以,不需要宽阔的快速路来进行远距离的沟通。镇区内部的功能分区也相对较为简单。在设计中,以道路通行速度,作为路网设置标准被证明不合理的。同时,西方城市的一些实践证明,在道路面积保持一定的情况下,“窄路、密网”拥有更高的交通效率。
“以人为本”的小城镇结构,采用的是非机动车为主的道路系统。从一些小城镇的规模、空间尺度、就业方式来说,非机动交通是可以满足其需求的。从保护环境,降低能耗,促进社会安全、和谐这个方面来说,更应该鼓励非机动交通。最后,对于道路的结构来说,应该弱化道路的分级,重视道路的功能。小城镇的道路系统,其实不象城市的那样复杂。但是,道路的宽度、断面的形式与道路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沿街零售商业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通过设计步行街的方式可以来解决。
2.重视乡土景观环境,保护小城镇历史的发展
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被设计人员经常忽略的环绕在乡村四周的景观,其在城镇的环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现状是:乡村的景观被贴上了“落后”标签,政府总是片面地追求城市的形象。很多的小城镇的建设中,为了建设的便利,随意地开山进行取石,将河道裁弯取直,将山体夷平,将湿地填平……总是盲目地追求城市的环境,使用大面积的硬化地面,随意固化河流的堤岸。使得小城镇中的很多坑塘、沟渠,树林、绿地遭到人为地破坏,失去了其作为乡土生物栖息地以及在城镇中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价值。这样的建设方式,割裂了城乡景观、破坏了传统的空间,使得小城镇的面貌总是千篇一律,缺乏属于自己的地方特色。
乡土景观的环境,包括当地的自然山水、历史遗迹,包括农耕灌溉所留下来的坑、塘、沟、渠、农田林网以及由水系、林带和建筑共同形成的特殊的纹理,同时也包括生存于本地的花、鸟、鱼、虫。乡土的景观环境记录了小城镇发展历史,以及其建设的过程,这也能反映当地居民生存状态和文化传统的一些人文元素。可以说,一个小城镇的乡土景观环境,是小城镇的地方生态系统的一个载体,同时,也是传统的农耕文化中的载体。想要保护、利用好乡土景观的环境,就要消除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一些误区。由于我国的很多小城镇的空间形态依旧是农村的聚落,农民习惯于宅前屋后种植很多树木,使得村落中绿茵茂密,在小城镇的绿地规划中,设计人员却往往忽视规划设计中对现状植被的保护与利用。
近些年来,我国的许多小城镇在景观环境建设中,大量使用人工草坪以及一些外来的观赏植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城市建设的盲目跟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规划工作者没有对地方的环境做详细研究。那些人工的草坪虽然具有视野开阔、观赏性强的特点,但同时弊端也很大。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草坪净化空气的环保效益比较低,涵养的土壤水分能力也差。同时,外来植物种群缺乏与当地动植物之间的生态关联,人为管理活动极易破坏本地的生态条件。最后,小城镇应当树立新的历史观。从行政建制上来说,不少的小城镇最多只有几十年建设的历史。但是,每个发展的阶段应该说都留下了一些典型的建筑物或环境,起着记录生活和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的生存状态的作用。在今后的发展建设中,应该适当予以保留,让这些建筑成为小城镇发展的记录。因为有历史的地方,人们才难以忘记,本地居民以及外来者,都能有机会阅读这些历史,这样才能热爱这个城镇。
三、实际案例
石板岩镇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大峡谷景区内,地质地貌类型齐全,景观呈现出竖向的多层性,构成三崖两崭一缓麓的竖向空间系列,一层断崖一层绿带,层次分明,是一座天然地质博物馆。自然景观优美。建筑屋顶以及墙体均以当地石板为材料,与山体的肌理材质浑然天成,构成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
1.规划与具体措施 1.1整体的山水控制
地域的景觀环境,是一个小城镇赖以生存的大背景,只有保持自然与城镇之间和谐相处,才能使得城镇更好地发展。首先,对山水的廊道进行有效的范围控制,预留出大致的山水框架,用来引导村镇的发展,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村镇旅游功能和用地的急剧膨胀,带来的对山水环境的破坏,最终保持城镇整体的景观与山水背景的融合。同时,应考虑能体现地域的自然风景特征的一些自然风景要素,其中包括城镇四周的山体、河道、农田、树木、自然村落等硬要素以及村镇历史文化、民俗民风等软要素。
1.2地域文化因子传承
对于乡土景观要素,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等。地域的文化因子将会更完整地演绎地域景观与城镇的特色与含义,使得城镇有进一步的发展。首先,对当地的文化内涵要进行全面、深人地解读,要善于提炼出这些历史文化中值得保留的“软文化”,才能真正地传承、重构当地的文化。同时,对有一些地域特色鲜明以及有特殊意义的景观要素,要进行有目的的保护、保留,比如一些常见的石凳、石磨、晒场等。同时,还应重新挖掘那些构成乡村、古镇的整体空间环境的一些建筑群以及人文环境的项目,进行开发民间的游乐项目,进而展示旅游城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1.3乡土特色景观要素的挖掘
近年来,人们的旅游方式已经开始转变,从过去的单纯观光型旅游,转向了体验型的旅游。在规划当中,应挖掘当地的乡土景观特色要素,使得乡村式的自然野趣中有山水要素构成的村镇乡土情趣,若是失去了这些自然的基底和元素,也就丧失了村镇的基本特征。因此,在保留大的山水景观格局的基础上,应该充分挖掘、提炼当地的乡土特色元素,为传统的物质空间形态以及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提供丰厚的地域背景与景观基质。继承、发扬传统乡土文化,从而创造出具有乡野特色的有当地味道的城镇景观;进而根据城镇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对地域的景观要素进行充分挖掘、传承,通过注入新的活力,结合现代服务功能,创造出独特的乡土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城镇单位景观风貌。
2.规划分区
在实际规划中,设计者通过梳理规划地区的景观通廊,保留了围绕镇区的自然山体、水体、江畔滩涂以及田园风光区域,最终形成背依碧山、玉水环绕、和谐统一的整体山水景观格局。其中,城镇的特色是由建筑、植被、山体和水域等自然要素构成的有特色的街道、各类的空间界面,同时,也包括镇区的空间功能,以及居民的活动等。规划后,保持了各种要素特色的连续性与地域性,形成山一镇一水的带状景观格局。在整体的布局中,沿南北走向,分为临山野趣体验带、旅游、接待与休闲度假带、特色旅游风情休闲街、滨水平台观光带四个功能区。如下图。
四、结语
所以,在进行小城镇乡土景观规划的时候,需准确理解这个乡土景观所蕴含的意义,在对乡土景观在小城镇规划中的现实意义充分思考后,在实际中,重点措施为加强小城镇中的绿地系统建设,有效加强对特色的乡土景观的具体保护,使其具有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程进.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反规划”之台州案例[J].城市规划.2005,(09):6-7.
[2]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04):11-12.
[3]李伟,俞孔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J];城市问题.2005,(04):54-55.
【关键词】 乡土景观;小城镇;规划
一、明晰乡土景观含义
乡土景观常见的解释即为乡村、居家等事物,其中包括乡村、房屋以及在其中生活的人。但是,对于乡土景观来说,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人文景观。起初,建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研究,将乡土建筑分类为乡村、小城镇的居所,实际上基本是农民、手工艺者或工人门的生活场所。笔者个人认为,理解的根源在于:乡土景观是具有地方性、传统性的,它不接受外来的文化和影响,在不同的地域之间,其有明显的差异的建筑、自然景观以及独特的人文元素。建筑景观诸如山东沿海的海草房、陕北的窑洞、南方的塔楼、安徽的水乡民居、严寒北极中的冰屋等,人文景观诸如草原部落的逐水草而居、江南的水上生活等,这都属于不同地域中的乡土景观。
二、小城镇规划中保护乡土景观的常见措施
1.基于道路体系的思考,生态城镇结构的构建
现阶段,在“大城市就是小城镇的未来”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小城镇的建设,不可避免仿效一些大城市。一些广场过分求大、一些街道过分求宽、一些建筑过分求高、风格求洋、建造的速度求快,这种现象,打破了小城镇传统的空间的肌理,导致一些建筑的建设有着过分的“模仿”甚至照搬的倾向,使之失去了原有的本土的味道,丧失了个性城镇形态与生活的精神,丧失了自我形成独特个性优势的机会。例如我国的一些小城镇,大多是从农村的聚落发展而来的,一些传统的街道尺度较小,在建设中,对城市景观的过分追求,极易丧失一些小城镇的地方特色。并且,街道作为一个最主要公共活动空间,承担着许多的功能,只考虑交通性显然是不够的。
从小城镇的生态方面考虑,沿用旧的体系,采用“窄路、密网”的道路构架被证明是合理的。因为,缩小道路的宽度,增加路网的密度,可以有效解决鎮区的交通问题。在小城镇中,因其没有大中城市的大规模,所以,不需要宽阔的快速路来进行远距离的沟通。镇区内部的功能分区也相对较为简单。在设计中,以道路通行速度,作为路网设置标准被证明不合理的。同时,西方城市的一些实践证明,在道路面积保持一定的情况下,“窄路、密网”拥有更高的交通效率。
“以人为本”的小城镇结构,采用的是非机动车为主的道路系统。从一些小城镇的规模、空间尺度、就业方式来说,非机动交通是可以满足其需求的。从保护环境,降低能耗,促进社会安全、和谐这个方面来说,更应该鼓励非机动交通。最后,对于道路的结构来说,应该弱化道路的分级,重视道路的功能。小城镇的道路系统,其实不象城市的那样复杂。但是,道路的宽度、断面的形式与道路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沿街零售商业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通过设计步行街的方式可以来解决。
2.重视乡土景观环境,保护小城镇历史的发展
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被设计人员经常忽略的环绕在乡村四周的景观,其在城镇的环境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现状是:乡村的景观被贴上了“落后”标签,政府总是片面地追求城市的形象。很多的小城镇的建设中,为了建设的便利,随意地开山进行取石,将河道裁弯取直,将山体夷平,将湿地填平……总是盲目地追求城市的环境,使用大面积的硬化地面,随意固化河流的堤岸。使得小城镇中的很多坑塘、沟渠,树林、绿地遭到人为地破坏,失去了其作为乡土生物栖息地以及在城镇中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价值。这样的建设方式,割裂了城乡景观、破坏了传统的空间,使得小城镇的面貌总是千篇一律,缺乏属于自己的地方特色。
乡土景观的环境,包括当地的自然山水、历史遗迹,包括农耕灌溉所留下来的坑、塘、沟、渠、农田林网以及由水系、林带和建筑共同形成的特殊的纹理,同时也包括生存于本地的花、鸟、鱼、虫。乡土的景观环境记录了小城镇发展历史,以及其建设的过程,这也能反映当地居民生存状态和文化传统的一些人文元素。可以说,一个小城镇的乡土景观环境,是小城镇的地方生态系统的一个载体,同时,也是传统的农耕文化中的载体。想要保护、利用好乡土景观的环境,就要消除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中一些误区。由于我国的很多小城镇的空间形态依旧是农村的聚落,农民习惯于宅前屋后种植很多树木,使得村落中绿茵茂密,在小城镇的绿地规划中,设计人员却往往忽视规划设计中对现状植被的保护与利用。
近些年来,我国的许多小城镇在景观环境建设中,大量使用人工草坪以及一些外来的观赏植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城市建设的盲目跟风,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规划工作者没有对地方的环境做详细研究。那些人工的草坪虽然具有视野开阔、观赏性强的特点,但同时弊端也很大。从生态的角度来考虑,草坪净化空气的环保效益比较低,涵养的土壤水分能力也差。同时,外来植物种群缺乏与当地动植物之间的生态关联,人为管理活动极易破坏本地的生态条件。最后,小城镇应当树立新的历史观。从行政建制上来说,不少的小城镇最多只有几十年建设的历史。但是,每个发展的阶段应该说都留下了一些典型的建筑物或环境,起着记录生活和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的生存状态的作用。在今后的发展建设中,应该适当予以保留,让这些建筑成为小城镇发展的记录。因为有历史的地方,人们才难以忘记,本地居民以及外来者,都能有机会阅读这些历史,这样才能热爱这个城镇。
三、实际案例
石板岩镇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大峡谷景区内,地质地貌类型齐全,景观呈现出竖向的多层性,构成三崖两崭一缓麓的竖向空间系列,一层断崖一层绿带,层次分明,是一座天然地质博物馆。自然景观优美。建筑屋顶以及墙体均以当地石板为材料,与山体的肌理材质浑然天成,构成富有地域特色的建筑风格。
1.规划与具体措施 1.1整体的山水控制
地域的景觀环境,是一个小城镇赖以生存的大背景,只有保持自然与城镇之间和谐相处,才能使得城镇更好地发展。首先,对山水的廊道进行有效的范围控制,预留出大致的山水框架,用来引导村镇的发展,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村镇旅游功能和用地的急剧膨胀,带来的对山水环境的破坏,最终保持城镇整体的景观与山水背景的融合。同时,应考虑能体现地域的自然风景特征的一些自然风景要素,其中包括城镇四周的山体、河道、农田、树木、自然村落等硬要素以及村镇历史文化、民俗民风等软要素。
1.2地域文化因子传承
对于乡土景观要素,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等。地域的文化因子将会更完整地演绎地域景观与城镇的特色与含义,使得城镇有进一步的发展。首先,对当地的文化内涵要进行全面、深人地解读,要善于提炼出这些历史文化中值得保留的“软文化”,才能真正地传承、重构当地的文化。同时,对有一些地域特色鲜明以及有特殊意义的景观要素,要进行有目的的保护、保留,比如一些常见的石凳、石磨、晒场等。同时,还应重新挖掘那些构成乡村、古镇的整体空间环境的一些建筑群以及人文环境的项目,进行开发民间的游乐项目,进而展示旅游城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1.3乡土特色景观要素的挖掘
近年来,人们的旅游方式已经开始转变,从过去的单纯观光型旅游,转向了体验型的旅游。在规划当中,应挖掘当地的乡土景观特色要素,使得乡村式的自然野趣中有山水要素构成的村镇乡土情趣,若是失去了这些自然的基底和元素,也就丧失了村镇的基本特征。因此,在保留大的山水景观格局的基础上,应该充分挖掘、提炼当地的乡土特色元素,为传统的物质空间形态以及历史文化内涵的传承,提供丰厚的地域背景与景观基质。继承、发扬传统乡土文化,从而创造出具有乡野特色的有当地味道的城镇景观;进而根据城镇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对地域的景观要素进行充分挖掘、传承,通过注入新的活力,结合现代服务功能,创造出独特的乡土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城镇单位景观风貌。
2.规划分区
在实际规划中,设计者通过梳理规划地区的景观通廊,保留了围绕镇区的自然山体、水体、江畔滩涂以及田园风光区域,最终形成背依碧山、玉水环绕、和谐统一的整体山水景观格局。其中,城镇的特色是由建筑、植被、山体和水域等自然要素构成的有特色的街道、各类的空间界面,同时,也包括镇区的空间功能,以及居民的活动等。规划后,保持了各种要素特色的连续性与地域性,形成山一镇一水的带状景观格局。在整体的布局中,沿南北走向,分为临山野趣体验带、旅游、接待与休闲度假带、特色旅游风情休闲街、滨水平台观光带四个功能区。如下图。
四、结语
所以,在进行小城镇乡土景观规划的时候,需准确理解这个乡土景观所蕴含的意义,在对乡土景观在小城镇规划中的现实意义充分思考后,在实际中,重点措施为加强小城镇中的绿地系统建设,有效加强对特色的乡土景观的具体保护,使其具有独一无二的地方特色。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程进.基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反规划”之台州案例[J].城市规划.2005,(09):6-7.
[2]王志芳,黄国平.论乡土景观及其对现代景观设计的意义[J].华中建筑.2005(04):11-12.
[3]李伟,俞孔坚.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J];城市问题.2005,(04):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