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行:扎根黑土地 勤耕词坛四十载

来源 :音乐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maomaoxi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對于车行的喜爱,不仅仅是源于他的作品,更多的是他质朴的言词和浓厚的乡音。车行的一言一行给人慈祥和蔼、平实亲近的感觉,一如他那些饱含深情的作品。《常回家看看》是真性情的歌曲,它所饱含的人间真情,正是它得以流传的根基。
  〔关键词〕常回家看看;车行;黑土地
  1998年,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演唱了一首歌曲《好日子》:“开心的锣鼓敲出年年的喜庆/好看的舞蹈送来天天的欢腾/阳光的油彩涂红了今天的日子/生活的花朵是我们的笑容/今天是个好日子,心想的事儿都能成,明天是个好日子/打开了家门咱迎春风.......”
  这首歌迅速走红,成为老百姓非常喜爱的脍炙人口的歌曲。
  1999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一曲《常回家看看》瞬间刷屏:
  “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
  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
  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啊
  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在阖家团圆的特别时刻,这首歌引发了千家万户的共鸣,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回荡在大街小巷。它也随之成为具有时代烙印的全民流行的歌曲,同时成为了亲情题材的创作范例。
  一首《好日子》,中华儿女共祝祖国昌盛;一首《常回家看看》,走进无数游子心中,呼唤亲情回归;《好运来》《越来越好》《父亲》《母亲》……这些经久不衰的歌曲,这些饱含情感的歌词,都源自于他,著名词作家——车行。
  迄今为止,车行已创作了几百首歌曲。他勤耕词坛四十载,以手中不老之笔,歌唱心中美好的情感;以一颗赤子之心,讴歌脚下广袤的土地。在他的笔下,朗朗上口的歌词描述着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同时,表现出不一般的艺术品位。


  从1998年的《好日子》到1999年的《常回家看看》、2004年的《好运来》,再到2005年的《越来越好》,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深入观众的心中,很多人只要一看到歌词便能跟着哼起来。在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车行的创作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成为春节的必听曲目。
  车行,让中国歌词创作步入一种新形式——回归生活。将普通老百姓的幸福生活融入歌曲中,让艺术更加接地气、贴人心。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宏大叙事的创作风格,到1998年开始更加关注生活、贴近老百姓的心理需求,车行走在最前面,实现了成功的跨越。
  “常回家看看”源于遗憾
  笔者对于车行的喜爱,不仅仅是源于他的作品,更多的是他质朴的言词和浓厚的乡音。车行的言行一直给人以慈祥和蔼、平实亲近的感觉,一如他那些饱含深情的作品。
  车行的性格与他的父亲极其相似。车行的父亲是一个慈爱、善良的老人。当他父亲去世时,车行的整个世界坍塌了,仿佛瞬间失去了光明。对父亲的不舍及未能更多照顾父亲的自责促使之后他为父亲创作了《爸爸再见》《父亲》等歌曲,诉说着对父亲的怀念,这些作品让千千万万儿女找到了对父辈之爱的共鸣点,深受观众喜爱。
  1995年的一个深夜,无法入眠的车行端详着父亲的照片,泪水一次又一次模糊了视线。他想起了孩提时骑在父亲背上的情景、背上绿色行囊时父亲在车站深情的叮嘱、在军营中父亲来信里那力透纸背的话语……他曾多次自责,为什么只顾忙自己的创作,不能在父亲在世时多陪陪他。他决定写一首歌,表达自己的愧疚又深切的情感。又一个黎明到来了,车行桌下的纸篓里扔满了一个又一个纸团,写了一首又一首,改了一遍又一遍,始终不能表达心意。最终,他暂时放下了歌词创作。一次乘列车,他看到大包小裹回乡探亲的游子,听到座位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爷述说对儿子的思念之情,看着、听着,他渐渐找到了感觉,进入佳境。他立马拿起笔来,在信封上写开了,写了划,划了写,车快到站时,歌也写好了,这就是《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啊,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团团圆圆。”


  《常回家看看》是真性情的歌曲,它所饱含的人间真情,正是它得以流传的根基。《常回家看看》的旋律和节奏都很简单,音程跨度不大、感情非常朴实,不附庸高雅、不故做深沉,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炫技的雕琢、没有花哨的修饰,音乐质朴平和、情真意切,饱含着对亲人的关爱。“常回家看看”——这句最朴实的话语对亲情做了最真实的表达。它既是父母饱含热泪的呼唤,也是奔波在外的儿女挂在心头的期盼;既是歌曲灵魂,又是点睛之笔。它激起了人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和内心回响,触动了社会脉搏、唱到了人们心坎儿里、唤醒了回家的欲望。《常回家看看》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家的那份亲情,以及父母对子女的心声,提醒忙碌的年轻人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忘记亲情,要多回家看看老人。
  在车行的眼中,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永远伴随着每一个人,只有带着激情、感情才能创作出好作品。《父亲》《儿行千里》《妻子辛苦了》等歌就是这样写成的。透过车行的创作我们不难看出,他的很多作品都来自对生活的真切感悟,由自身出发,并推己及人,用白描的手法坦诚表露,尤其是一些我们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甚至熟视无睹的事情和情感,例如亲情。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你生命,给你一个家!”这首由车行作词的歌曲《母亲》细腻温暖,情感浓烈厚重,但词句朴实无华,其极富画面感的描述无疑来自作者深厚的生活积累。


  提起父亲,车行说:“我的老父亲善良、和蔼,与人为善,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痛苦自己咽在肚子里,他把爱给了我,教我怎样去爱别人;他把力量也给了我,教我怎样承受这世上的风吹雨打和坎坷沧桑。父亲用一言一行告诉了我,该怎样做事做人,怎样做好事做好人。父亲去世的时候,就连他的同事和朋友都悲痛而泣,他们为失去这么一个好人而长叹。”
  采访中,他兴之所至,放声朗读。他读了家乡的“三九天”、给父亲的“信”、对妻子的“告白”……黑土地带给车行的是细腻的情感,文字的质朴及丰沛的心灵。
  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每一个好的作品背后,无不是对于生活中闪光点的捕捉,无不是生活中诗意与情感的体验。近年来,除了《母亲》《父亲》等作品,车行还先后创作了《儿行千里》《妻子辛苦了》《孝敬父母》《好人就在身边》和《我爱歌唱》等多首脍炙人口、感人至深的歌词。车行的作品中,关注情感、关注现实、关注人性成为主题。天然去雕饰,朴实无华成为他的创作风格,因此,他的作品每一首都像溪水一样潺潺地流进人的心里,听众感觉清新和舒畅。
  从黑土地走出的词作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文化。”东北的自然地理环境——广袤的黑土地、寒冷的气候造就了豪迈、粗犷的黑土地文化。
  黑龙江是哺育车行的故乡。在车行的艺术生涯中,这片黑土地与车行相互滋养,这片土地记录了他事业从启蒙到巅峰的点滴,是培育他的“艺术故乡”,而车行为这片土地创作了一首又一首的经典之作。


  说起家乡,车行爱夸家乡是出了名的。“家乡的美食香飘万里,家乡的美景享誉全国,家乡的什么东西都好,每一样都好,那是因为那里的山好、水好、风俗好,所以养育了一些好儿女。”正是因为车行对这片黑土地的热爱,才催生了他创作的不竭动力。
  “现在回忆起来,当年上山下乡一头扎进绥阳林业局暖泉河林场的时候,那片郁郁葱葱的大山里呼啸的声音、那些采伐老工人们肩头厚厚的‘肉垫儿’,甚至那些山间潺潺的流水、鸟儿枝头的鸣叫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车行说,“那片多情的黑土地冷就有个冷劲儿,热就有个热劲儿,叫我如何不爱它?也就是在那时我开始萌生了写点儿东西的想法。”
  于是,一首首来自大山深处、饱含了对生活的热爱、对黑土地的执着的精致小诗默默绽放着耀眼的光彩。每一丝风的亲吻,每一场雨的滋润,每一缕阳光的照耀,每一场生命的律动,都是滋养车行创作的沃土,也都激发出他对创作无限的热情。无论是在上山下乡的体验中,还是在后来参军入伍的历练中,再或者是在后来的邮电报务工作中,车行对诗的创作激情始终不减。
  车行坦诚地说,那是因为这片黑土地带给了他金子般的宝贵素材,黑土地就是他创作的“百科全书”。翻开车行的作品,会发现大多是反映黑土地上的人文景观的内容,他始终讴歌朴素、粗犷的黑土地,讴歌黑土地上善良、勤劳的人们,作品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


  “创作者的观察力是创作之本,能发现金子、钻石。”车行说。创作过程中他注重表现作品的情感,以细节呈现作品的思想,同时,还要兼顾语言表达和艺术美感。此外,车行还借鉴了民族歌曲创作的特点,注重情感与思想的升华。
  在车行的创作中,歌词的技巧转化为自由坦诚的质感、纯净凝炼的干净和纯粹充沛的情感力量,并在保证创作自然、流畅的基础上,不断探寻细节传达中的更多可能性与内在情感的“共振”关系,继而营造出一种单纯而丰富、深沉而强烈的效果。
  有人说,车行是一位真正从生活里走出来的艺术家。他是生活的观察者,更是虔诚的记录人,将自己的感情渗透到每一首作品之中。在他的笔下,父亲、母亲、妻女……每一个形象都活生生地呈现,感受到亲人细腻的感情。


  “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融入生活本身,才可以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有勇气发现更新奇、更适合自己的领域。”车行认为,创作者应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审美发展的趋势,进一步挖掘生活中的亮点,感受多地域中的历史、文化,才能真正创作出理想的有生活又有艺术的作品。
  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采访中发现,车行是个“简单”的人,也是个很“宅”的人,空余时间不愿意出门与朋友聚会、应酬,更喜欢呆在家,放弃没有意义的社交。这似乎是车行一直以来的生活。从17岁上山下乡开始,车行都做着幕后的工作,教师、报务员、编导。作为一个幕后工作者,“眼睛”便是一台摄影机,随时要抓住有意义的瞬间并记录下来。创作者更是如此,对于一个作者来说体验生活是每一分每一秒的必修课,都是艺术创作的材料和灵感。


  這些年,车行走过了很多地方,体会不同身份不同角色的人生,用作品抒发情意,以独特的艺术特色,创作出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在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的同时,视野和胸怀也更加开阔。“以前我站在北山上放歌,现在可能有机会站在泰山上放歌,以前我走在太平路上看祖国、看世界,现在我要走在长安街上看祖国、看世界,但我的双脚应该始终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当真正扎根生活进行创作时,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诞生了。
  细究车行的歌词,会发现他的创作风格多直抒胸臆且干练,没有多余的文词,短短几句话,便能完整地表达感情。特殊的经历和出众的才华造就了车行不凡的人生,在为艺术奉献青春与热血的同时,他也见证着中国歌曲的发展历程。如今的车行少年意气不减,依然在为艺术事业奔走,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后人留下一份精神财富。
  对于车行来说,人生就是一段又一段从未停歇的旅程,深耕词坛四十载,每一次创作都是新的开始。
  (本文图片由车行提供)
其他文献
中世纪波斯地区的索尔特里琴(Psaltery)是一种拨弦乐器,是当时的宗教和贵族等社会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一种乐器。它的外形呈三角形,在三角形的琴箱上张弦,演奏方式可以一只手持琴一只手弹奏,也可以把琴放在腿上,用双手来演奏。它的发音原理启迪了人们制造拨弦古钢琴的灵感。  拨弦古钢琴大约产生于14世纪的英国,在17世纪至18世纪盛行于欧洲,它与击弦古钢琴同时流行了一二百年。现存有两架最早的拨弦古钢琴实物
期刊
真正的学者往往对学术研究充满无比热爱和敬仰之情,通常他们都会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般惊人的毅力,不断开辟学术研究领域,不停攀登学术的高峰,孜孜以求将长期潜心研究的成果转换成文字,梳理成文发表出来,留给后人学习和继续研究。然而,这种不计名利、持之以恒的学术精神,往往被肉眼凡胎的凡夫俗子视为不合时宜的愚蠢行径。时常,在一段时间内经常存在某些优秀的学术成果被无知的所谓业内权威给予否定、冷落或受到排挤、漠视
期刊
2014年梅纽因国际小提琴比赛刚落下帷幕,重返初办城市莫斯科的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又开始引人关注。活跃在音乐界杰出的小提琴家,几乎都有过在国际著名小提琴赛事获奖的经历。比赛是门槛,是历练,还是跳板?众说纷纭间,越来越多的“国际”比赛蜂拥而出。想在比赛热潮中“成功突围”,需要琴童与师长有一颗冷静的心。  “老柴”狂野,“伊丽莎白”出其不意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童卫东,曾经担任过著名小提琴家林耀
期刊
〔摘 要〕四川交响乐团每年都会用一场音乐会陪伴观众开启新一年的征程。2021年的新年,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四川交响乐团演出的“2021四川新年音乐会”在成都城市音乐厅举行。2021年新年,这场音乐会来得更加丰富更加具有中国喜庆感。  〔关键词〕交响乐;新春;音乐  为迎接新年的到来,讴歌新时代,彰显新气象,2020年12月31日晚,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四川交响乐团演出的“2021四川新
期刊
〔摘 要〕由四川交响乐团“天姿国乐”女子民乐团担任演奏团队的“国风 四季音乐会”推出最后一场《中国故事》已在四川大剧院成功上演。本次音乐会在传承经典中探索创新,广受大众喜爱。  〔关键词〕“天姿国乐”;《中国故事》音乐会  “每个国家的民众都需要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符号,从这个意义上说,国风音乐的流行是一个必然趋势。”  ——中央歌剧舞剧院首席作曲 张渠  为拉近观众与剧场的距离,四川大剧院和四
期刊
三、音乐结构宏观与微观的双重突破  音乐结构框架具有的结构力、平衡力与规律性,是音乐的重要组织方式与呈现方式。无论是复合结构还是单一结构,无论是整体结构还是局部结构,无论是时空结构还是人文结构,任何一对关系均具有其应有的作用。而结构的动与静、强与弱,结构组织成分及相互关系均呈动态。在艺术歌曲创作中,无论是歌词结构的原因,还是音乐自身的特点,都需要在打破旧有静态平衡的前提下寻求发展动力,实现宏观(整
期刊
〔摘 要〕中国民族器乐一直以独特的话语体系言说自己丰腴的艺术内涵。在当下,国乐又以宽阔的胸襟拥抱时代,破界与跨界、更新与创新。在不一样的年代,不一样的地域,用音声跨越疆界,用时尚邂逅青春。  〔关键词〕中国民族器乐;国潮  2020年的成都,深秋为银杏叶儿染上金黄色。值此良秋之际,因疫情而沉寂许久的舞台也终于重新开放,与音乐会暌违许久的我深感思念、颇为感怀,在聆听了“天姿国乐”民乐团的《国潮来袭》
期刊
〔摘 要〕史学界多番考据后,认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吹奏西洋管乐第一位中国人是穆志清。在穆志清诞辰一百三十周年之际,于四川音乐学院举办了纪念活动,对西洋管乐的这位先辈致以敬意与尊重。  〔关键词〕西洋管乐;穆志清  一、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历经百年发展,中国管乐事业的发展如今已是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上溯其源,史学界多番考据后,认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吹奏西洋管乐第一位中国人为穆志清。穆志清的艺术生涯,纵向跨越
期刊
〔摘 要〕《Adagio in G minor》的韵律为童声合唱《当春风来敲门》的创作提供了灵感,笔者在与阿尔比诺尼的情感共振中,领悟了生命的力量与春天的歌唱。  〔关键词〕《当春风来敲门》;阿尔比诺尼;情感共振  一、阿尔比诺尼《Adagio in G minor》  在写《当春风来敲门》之前,我的脑子里一直回旋着阿尔比诺尼《Adagio in G minor》的旋律。托马索 齐奥凡尼 阿尔比诺
期刊
内容提要  美声唱法产生于17世纪的意大利。这是一种又被称之为“柔声唱法”的专业学派。它讲究演唱时只尽到半分力,音色油润明亮,层次丰富富于变化,声部之间虽然有着严格的区分相互间衔接和谐统一,在唱高声区时候,往往不用强力发声,反而要用自然的气息发声,反之低音区时,往往由下腹部发出气息,经由胸腔使声音成为一条笔直的线条,从脑顶上面发出来。(又叫头声)如果在亢奋的精神状态下,做到得心应手地运用嗓音来表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