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音乐艺术的审美联觉是按音的传递方式进行的,即由发音体振动—音波—音波对听觉器官的影响—听觉神经传递大脑,然后引起的生理感受。小学生正处于对外部事物的敏感期,他们认识和理解事物时带有明显的捕捉性,喜欢与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因此在音乐欣赏时易产生情感、意象、色彩、嗅觉、听觉等审美联觉。下面,笔者以苏少版音乐教材五年级上册《抓妈荷》这首歌曲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一、联动“听”觉,促发整体感知
歌唱是一种感知美、表现美的過程。有的歌曲让人一听就喜欢,而有的歌曲需要一段时间的感知与沉淀,才能真正被人喜欢。《抓妈荷》这首歌曲是江苏沭阳的一首民歌,展现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由于地域的差异,不少学生对歌曲的内在意蕴比较陌生。这时,笔者引导学生借助于听觉,运用联觉,感知整首歌的意象。学生在初次聆听旋律时,能随着旋律和节奏,较为准确地将其中所包含的“扔”“抓”“放”等动作展现出来,这证明音乐虽不能将事物或现象直接地呈现在听者面前,但能借助生命个体的听觉,类化为具体的形象。鉴于此,笔者设置了以下的教学内容:先从平时的活动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玩沙包的(妈荷即沙包)。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他们原始的经验被充分激活。接着,笔者播放音乐,并没有提任何要求,而是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随着音乐的律动,演示出最贴切的动作。在不同的节奏与不同的重音下,学生呈现出不同的动作,比如在奇数小节中,学生用抛“妈荷”的方式呈现,力度相对较小;在偶数小节中,学生则用力向上抛“妈荷”,力度相对较大。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笔者利用通感和联觉,将歌曲巧妙地融入学生的身体意识之中,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联动“感”觉,唤醒想象意识
由于音乐的有声化是以波浪的形式呈现的,看不见且摸不着,会给学生造成感知的不清晰,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联觉的方式,鼓励学生将听觉的音乐转化成可视化的图像与画面,以此增强他们内在的审美体验。
还以教学歌曲《抓妈荷》为例,笔者从“妈荷”所传递的文化意象入手,引导学生关注歌词,聆听旋律,并在脑海中与自己的生活进行勾连,说一说脑海中所浮现出来的画面。有的学生看到了妈妈在灯光下制作“妈荷”的情景,那么温馨、那么感人、那么真切。有的学生看到了大家一起玩抓“妈荷”的场面,那么热闹、那么温暖。此时,笔者顺应歌曲所描绘的内容,组织学生一起进行游戏,将原本蕴藏在歌曲中那些捉摸不定的旋律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画面,既丰富了学生内在的审美体验,又获取了更具感染力的艺术效果。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设计动作,将原本抽象的旋律,转化为学生能够想得到与看得到的画面。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笔者借助联觉理念,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感觉进行综合性的串联和统整,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在唤醒学生内在认知体验的同时,提升了学生内在的审美意识,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联动“心”觉,丰富心灵体验
著名作曲家贝多芬曾经说过,他在谱曲之前,总是先在胸中绘制一幅画面,然后顺着画面的轮廓作曲。这告诉我们,作曲的过程也是感官联通的过程。因此,对音乐作品的赏析和展现,需要以联觉的方式呈现。
比如,在最初的教学环节中,笔者组织学生以实践体验的方式来玩沙包,其实就是让学生感知沭阳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因此,在教学《抓妈荷》这首歌曲时,笔者充分运用歌曲中所传递出来的人物、情感、环境、景物等元素构建起来的意境,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鼓励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形成奇妙的心理感知画面。为了感受这种独特的游戏方式,笔者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借助歌词中的描述,以不同的方式开展游戏,更好地激活了学生内在的感受,积极推动了学生言语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笔者借助实践性活动,全面释放了学生的听觉、触觉、视觉、感觉,开启了歌曲的通感之门,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歌曲。(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
一、联动“听”觉,促发整体感知
歌唱是一种感知美、表现美的過程。有的歌曲让人一听就喜欢,而有的歌曲需要一段时间的感知与沉淀,才能真正被人喜欢。《抓妈荷》这首歌曲是江苏沭阳的一首民歌,展现了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喜爱之情。由于地域的差异,不少学生对歌曲的内在意蕴比较陌生。这时,笔者引导学生借助于听觉,运用联觉,感知整首歌的意象。学生在初次聆听旋律时,能随着旋律和节奏,较为准确地将其中所包含的“扔”“抓”“放”等动作展现出来,这证明音乐虽不能将事物或现象直接地呈现在听者面前,但能借助生命个体的听觉,类化为具体的形象。鉴于此,笔者设置了以下的教学内容:先从平时的活动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玩沙包的(妈荷即沙包)。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他们原始的经验被充分激活。接着,笔者播放音乐,并没有提任何要求,而是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随着音乐的律动,演示出最贴切的动作。在不同的节奏与不同的重音下,学生呈现出不同的动作,比如在奇数小节中,学生用抛“妈荷”的方式呈现,力度相对较小;在偶数小节中,学生则用力向上抛“妈荷”,力度相对较大。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笔者利用通感和联觉,将歌曲巧妙地融入学生的身体意识之中,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联动“感”觉,唤醒想象意识
由于音乐的有声化是以波浪的形式呈现的,看不见且摸不着,会给学生造成感知的不清晰,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联觉的方式,鼓励学生将听觉的音乐转化成可视化的图像与画面,以此增强他们内在的审美体验。
还以教学歌曲《抓妈荷》为例,笔者从“妈荷”所传递的文化意象入手,引导学生关注歌词,聆听旋律,并在脑海中与自己的生活进行勾连,说一说脑海中所浮现出来的画面。有的学生看到了妈妈在灯光下制作“妈荷”的情景,那么温馨、那么感人、那么真切。有的学生看到了大家一起玩抓“妈荷”的场面,那么热闹、那么温暖。此时,笔者顺应歌曲所描绘的内容,组织学生一起进行游戏,将原本蕴藏在歌曲中那些捉摸不定的旋律转化成具体可感的画面,既丰富了学生内在的审美体验,又获取了更具感染力的艺术效果。在这样的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设计动作,将原本抽象的旋律,转化为学生能够想得到与看得到的画面。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笔者借助联觉理念,将学生的听觉、视觉和感觉进行综合性的串联和统整,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在唤醒学生内在认知体验的同时,提升了学生内在的审美意识,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联动“心”觉,丰富心灵体验
著名作曲家贝多芬曾经说过,他在谱曲之前,总是先在胸中绘制一幅画面,然后顺着画面的轮廓作曲。这告诉我们,作曲的过程也是感官联通的过程。因此,对音乐作品的赏析和展现,需要以联觉的方式呈现。
比如,在最初的教学环节中,笔者组织学生以实践体验的方式来玩沙包,其实就是让学生感知沭阳独特的地域性文化。因此,在教学《抓妈荷》这首歌曲时,笔者充分运用歌曲中所传递出来的人物、情感、环境、景物等元素构建起来的意境,激发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鼓励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形成奇妙的心理感知画面。为了感受这种独特的游戏方式,笔者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借助歌词中的描述,以不同的方式开展游戏,更好地激活了学生内在的感受,积极推动了学生言语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笔者借助实践性活动,全面释放了学生的听觉、触觉、视觉、感觉,开启了歌曲的通感之门,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歌曲。(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八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