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台江县毗邻黔东南首府凯里市,其地理和气候条件适宜发展优质茶叶产业。从当前台江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市场前景来看,尚存在充分潜力,政府在其中可大有作为。客观分析台江茶叶产业现状、台江茶叶产业发展条件,可以探索出台江茶叶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保障措施等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台江;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37-02
台江县位于贵州省東南部、黔东南州中部,地处雷公山最高峰北麓。县城驻地距州府凯里市48公里,距省府贵阳市218公里。辖8个乡镇,总面积为1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195亩。属中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降水量1801.7毫米,无霜期320天,境内土壤PH值为5.5—7.5之间,土质疏松肥沃,以沙壤土为主,极适宜茶叶的生产和发展。该县植被保存完整,森林覆盖率达60%,是贵州的十大林区县之一,更是发展无公害茶产业的首选之地。
近年来,台江县把茶产业当成一项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在茶园发展规划、产业开发、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管理协调、项目申报与实施等方面搞好服务,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台江银角牌苦丁茶以独特的风味和优良的保健功能,曾获得过93年中国保健科技精品金奖、93年贵州保健精品奖、贵州省科技进步四等奖、贵州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贵州省保健学会推荐产品等8大奖项,2006年,被列为全国政协会议饮用茶。其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福建、浙江等省外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为贯彻落实《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黔府办发[2014]19号)和《台江县2013—2020年茶产业发展规划》台党发[2013]24号)文件精神,全面提升我县茶叶产业发展水平,振兴茶叶经济,促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特对当前我县茶叶产业发展进行研究。
一、台江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地现状。
我县茶叶在台拱、老屯、南宫、排羊等乡镇都有种植。2014年年底茶园总面积2.53万亩,其中,苦丁茶1.46万亩,绿茶1.07万亩,投产茶园年成品茶产量420吨左右,绿茶品种以福鼎大白、龙井43号、安吉白茶等品种为主。从2007年以来,茶园建设主要重在无性系苗种植,截止2014年年底,全县无性系茶苗种植1.07万亩。现全县从事茶叶种植有12个村,农户1000余户。
(二)加工业现状。
全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4家。其中,具有加工和生产经营能力的是贵州省台江县东海绿色产业有限公司和贵州省贵苗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4年加工名茶总产120吨,销售收入2100万元。茶企业的发展基本能满足一般中低档茶叶的生产加工需要。
(三)市场现状。
全县茶叶商标有6个。其中,台江“银角牌苦丁茶”、“苗岭剑眉茶”、“苗岭毛尖”牌等苦丁茶产品和绿茶系列产品均已注册。台江银角牌苦丁茶尤为有名,它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优良的保健功能,曾获得过93年中国保健科技精品金奖、93年贵州保健精品奖、贵州省科技进步四等奖、贵州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贵州省保健学会推荐产品等8大奖项。其次,我县东海绿色茶叶有限公司下属的鸿中茶业厂研制生产的鸿中牌“苗岭剑眉茶”、“苗岭毛尖”等绿茶系列产品近年来也倍受消费者青睐,外商茶商争相购买,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台江绿茶以营养丰富、清香醇厚、鲜爽回甘、汤色晶莹明亮的独特品质赢得人们的认可,以“贵州绿茶”在市场销售,供不应求,主要销往广东、广西、浙江、山东、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市场前景良好。目前,茶叶已成为推动我县经济发展,促进农民群众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
二、台江县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茶园基地规模小、散,无性系良种种植茶园比例小。
全县现有茶园2.53万亩,投产茶园才1.62万亩 ,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仅占全县总面积42.3%;低产低效茶园面积0.91万亩,占投产茶园面积56%,树龄较老,单位面积产量产值较低,有待实施更新改造。
(二)茶园建设缺乏科学规划。
在新建茶园建设规划中,未在建园前按照生态茶园、有机茶园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三)茶园建设资金不足,建园标准较低。
新建茶园投入资金不足,产业基地建设进度缓慢,且大部分茶园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较差,严重影响茶园的单位面积产量和茶叶品质。
(四)农户投入力度不够,生产效益低。
农户投入力度不够,经营管理粗放,原已建立的茶叶基地有部分表现为长势弱,缺窝断行较严重,达不到应有的效益。
(五)茶产品初加工条件差,加工工艺不规范。
台江除了东海绿色产业有限公司、贵州省贵苗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设备较为先进外,其他小型加工点加工设备不配套,手工作坊式加工突出,小规模简陋设备加工占大比重,生产环节与加工环节技术人才缺乏,制约了茶叶产量与质量的提高;加工工艺各异,采摘标准不同,成品茶色、香、味、形没有一定标准。
(六)缺乏整体销售策略,宣传、营销体系和品牌建设滞后。
在营销体系中,没有建立销售网络,严重缺乏销售信息,市场把握不准,难以加工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交易市场不稳定,企业之间相互保守生产技术与销售信息,相互拆台压价;没有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影响了茶产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七)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目前全县仅有的2家茶叶公司规模也比较小,市场应对能力不强,企业间还存在无序竞争的现象。龙头企业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中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三、促进台江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成立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茶叶产业发展专家指导组,加强领导和指导茶叶产业发展。
茶叶产业是带动我县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我县社会经济建设的朝阳产业,涉及的部门和行业多,必须组建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咨询机构,才能便于对茶叶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引导,理顺和协调好部门和行业间的关系和合作,及时处理好茶叶产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
(二)科学规划,高标准地建设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基地。
一是无性系茶园是未来茶园发展的方向,茶园基地建设必须选用无性系茶叶品种,必须统筹规划、标准建园,同步配套路、沟、池等基础设施,以利后续管理。二是围绕市场需求,选用优良无性系茶树良种,合理布局,优化茶叶产业结构,加快良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全面推进茶叶良种化和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种植工作。三是引进适宜发挥本地产品特色的无性系良种,重点推广福鼎大白、龙井43号、龙井长叶、金观音等国家级良种,扩大本地特色良种种植规模。四是优先支持自然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较高、示范效果较好的区域发展,加大对新增和改造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的投入,努力探索适合本地的生态复合型茶园,加强对农药、化肥和植物激素等投入品的管理,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将茶园建设与生态建设、水利建设、交通建设、旅游建设等配套工程同步进行,建立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生产基地,并使这些基地成为区域产业带的核心和品牌依托、技术示范基地。
(三)加强宣传,重视苗疆茶文化开发。
一是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国内外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加大茶品牌的对内和对外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国内外消费者了解台江茶和台江茶文化。二是要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组织龙头企业参与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展示、展销、品茶等茶叶展示展销活动,特别是要积极组织参加国外和省外中心城市举办的展示展销活动,把外地客商和好的经验技术请、带回来。三是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积极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宣传发展茶产业的比较优势及制定的优惠政策。四是大力挖掘和弘扬苗疆茶文化,提升茶文化的品味和内涵。一方面借助姊妹节、龙舟节、元宵节等活动, 通过万亩草场、南宫原始森林、长水坪、百鸡山瀑布、翁密河漂流等景点旅游,向游客宣传台江茶和台江茶文化;另一方面开发建设一批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茶韵庄园项目,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与吃、住、乐于一体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活动场所,让游客参与其中,领略茶趣,品味茶文化。
(四)实施科技兴茶,做好从业人员培训。
一是依托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做好技术培训,提高茶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二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组织茶企负责人及专业技术干部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接受现代科技知识、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服务技能;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及先进发达地区的茶叶经营者来我县传授经验、提供技术服务、强化信息交流。三是要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分季节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更新知识,培养科技人才,扩大农民技术队伍,培养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骨干队伍,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农民队伍,带动广大农民致富。
(五)加快茶叶加工企业的改造和茶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提高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安全。
一是要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加快名优产品地方标准制定步伐,把握国外标准变化动态,尽快实现产品质量、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以标准化基地建设为依托,扩大标准实施范围,构建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二是按照产业清洁化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加快加工企业改造,巩固现有的深加工企业,建设清洁加工示范厂。三是引导、推动企业引进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全面提高茶叶加工水平。四是促进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体系认证和全面实行QS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五是要建县级茶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施对茶叶生产、包装、贮运、销售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
(六)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一是集中力量营造茶叶集团优势和品牌优势,推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龙头骨干企业集中,一般产品向优势产品和名优品牌集中,以便形成规模效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形成企业、农户的利益共同体。二是积极倡导茶区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逐步形成“公司+茶叶专业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提高茶农集约化经营水平。三是对全县茶叶产品实行“五统一经营”(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营销),真正实现“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一体化模式。四是鼓励个体、私营企业进入茶叶产业化经营领域,重点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积极扩大茶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商品率。五是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专业协会的纽带作用,通过“龙头+科技+农户”模式,引导带动生产基地和农户自觉采用标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七)重视品牌战略,加强产品营销,强化市场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茶叶品牌的管理、宣传和推介力度,重视发展自己的特色茶叶产品品牌,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不断开发新产品。二是要积极推动产品商标注册、绿色产品认定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注册工作,支持申报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依靠品牌提升茶叶产品的知名度,推动茶产业的发展。三是进一步整合全县茶叶品牌,引导企业和茶农增强品牌意识。四是通过强化生产加工、产品质量、管理监测等规范,确保茶叶名牌产品质量与市场信誉,营造良好的品牌建设氛围,结合苗族民族风情旅游,采取“借台唱戏,搭车出山”的宣传方式,大力开展茶叶生态观光旅游,挖掘和打造台江茶文化。五是通过大型国际、国内茶叶产品博览,名优茶评比活动,打造产地名牌产品,利用产权保护,积累无形资产,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产品市场竞争力。六是通过连锁专卖、物流配送、销售网络信息化建设、技术服务及培训等方式,建立品牌茶销售市场体系。七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完善生产、加工与营销体系,应以出口龙头企业为依托,整合茶叶品牌数量,做到在一片区域内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规格、统一对外宣传。八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重视质量和效益,促进茶叶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靠精品名牌占领市场,靠优质的品质和良好的信誉巩固市场,靠精美的包装塑造形象,真正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
(八)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扶持。
一是应把巩固和发展茶叶产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同时整合农业产业化资金,安排一定比例资金,有機捆绑,集中投入,加大对优质茶叶基地建设、茶叶加工技术创新、茶农协会等的支持力度。二是走茶叶生产、加工、市场建设与茶区生态建设、交通建设、能源建设、新农村建设、旅游业建设同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建立全面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支撑体系,搞好社会化服务。
作者简介:龙家琼,女,大学本科,1991年6月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系,现为中共台江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关键词:台江;茶叶产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37-02
台江县位于贵州省東南部、黔东南州中部,地处雷公山最高峰北麓。县城驻地距州府凯里市48公里,距省府贵阳市218公里。辖8个乡镇,总面积为110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3195亩。属中亚热带温和湿润气候区,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降水量1801.7毫米,无霜期320天,境内土壤PH值为5.5—7.5之间,土质疏松肥沃,以沙壤土为主,极适宜茶叶的生产和发展。该县植被保存完整,森林覆盖率达60%,是贵州的十大林区县之一,更是发展无公害茶产业的首选之地。
近年来,台江县把茶产业当成一项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在茶园发展规划、产业开发、技术指导、信息服务、管理协调、项目申报与实施等方面搞好服务,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台江银角牌苦丁茶以独特的风味和优良的保健功能,曾获得过93年中国保健科技精品金奖、93年贵州保健精品奖、贵州省科技进步四等奖、贵州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贵州省保健学会推荐产品等8大奖项,2006年,被列为全国政协会议饮用茶。其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福建、浙江等省外市场,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为贯彻落实《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黔府办发[2014]19号)和《台江县2013—2020年茶产业发展规划》台党发[2013]24号)文件精神,全面提升我县茶叶产业发展水平,振兴茶叶经济,促进我县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特对当前我县茶叶产业发展进行研究。
一、台江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一)基地现状。
我县茶叶在台拱、老屯、南宫、排羊等乡镇都有种植。2014年年底茶园总面积2.53万亩,其中,苦丁茶1.46万亩,绿茶1.07万亩,投产茶园年成品茶产量420吨左右,绿茶品种以福鼎大白、龙井43号、安吉白茶等品种为主。从2007年以来,茶园建设主要重在无性系苗种植,截止2014年年底,全县无性系茶苗种植1.07万亩。现全县从事茶叶种植有12个村,农户1000余户。
(二)加工业现状。
全县现有茶叶加工企业4家。其中,具有加工和生产经营能力的是贵州省台江县东海绿色产业有限公司和贵州省贵苗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14年加工名茶总产120吨,销售收入2100万元。茶企业的发展基本能满足一般中低档茶叶的生产加工需要。
(三)市场现状。
全县茶叶商标有6个。其中,台江“银角牌苦丁茶”、“苗岭剑眉茶”、“苗岭毛尖”牌等苦丁茶产品和绿茶系列产品均已注册。台江银角牌苦丁茶尤为有名,它以其独特的风味和优良的保健功能,曾获得过93年中国保健科技精品金奖、93年贵州保健精品奖、贵州省科技进步四等奖、贵州省优秀新产品三等奖、贵州省保健学会推荐产品等8大奖项。其次,我县东海绿色茶叶有限公司下属的鸿中茶业厂研制生产的鸿中牌“苗岭剑眉茶”、“苗岭毛尖”等绿茶系列产品近年来也倍受消费者青睐,外商茶商争相购买,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台江绿茶以营养丰富、清香醇厚、鲜爽回甘、汤色晶莹明亮的独特品质赢得人们的认可,以“贵州绿茶”在市场销售,供不应求,主要销往广东、广西、浙江、山东、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市场前景良好。目前,茶叶已成为推动我县经济发展,促进农民群众致富增收的支柱产业。
二、台江县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茶园基地规模小、散,无性系良种种植茶园比例小。
全县现有茶园2.53万亩,投产茶园才1.62万亩 ,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仅占全县总面积42.3%;低产低效茶园面积0.91万亩,占投产茶园面积56%,树龄较老,单位面积产量产值较低,有待实施更新改造。
(二)茶园建设缺乏科学规划。
在新建茶园建设规划中,未在建园前按照生态茶园、有机茶园进行合理规划布局。
(三)茶园建设资金不足,建园标准较低。
新建茶园投入资金不足,产业基地建设进度缓慢,且大部分茶园的水、电、路等配套设施较差,严重影响茶园的单位面积产量和茶叶品质。
(四)农户投入力度不够,生产效益低。
农户投入力度不够,经营管理粗放,原已建立的茶叶基地有部分表现为长势弱,缺窝断行较严重,达不到应有的效益。
(五)茶产品初加工条件差,加工工艺不规范。
台江除了东海绿色产业有限公司、贵州省贵苗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设备较为先进外,其他小型加工点加工设备不配套,手工作坊式加工突出,小规模简陋设备加工占大比重,生产环节与加工环节技术人才缺乏,制约了茶叶产量与质量的提高;加工工艺各异,采摘标准不同,成品茶色、香、味、形没有一定标准。
(六)缺乏整体销售策略,宣传、营销体系和品牌建设滞后。
在营销体系中,没有建立销售网络,严重缺乏销售信息,市场把握不准,难以加工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交易市场不稳定,企业之间相互保守生产技术与销售信息,相互拆台压价;没有知名度较高的品牌,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影响了茶产业整体效益的提高。
(七)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目前全县仅有的2家茶叶公司规模也比较小,市场应对能力不强,企业间还存在无序竞争的现象。龙头企业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中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 三、促进台江县茶叶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成立茶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茶叶产业发展专家指导组,加强领导和指导茶叶产业发展。
茶叶产业是带动我县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我县社会经济建设的朝阳产业,涉及的部门和行业多,必须组建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咨询机构,才能便于对茶叶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引导,理顺和协调好部门和行业间的关系和合作,及时处理好茶叶产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组织保障。
(二)科学规划,高标准地建设无性系良种生态茶园基地。
一是无性系茶园是未来茶园发展的方向,茶园基地建设必须选用无性系茶叶品种,必须统筹规划、标准建园,同步配套路、沟、池等基础设施,以利后续管理。二是围绕市场需求,选用优良无性系茶树良种,合理布局,优化茶叶产业结构,加快良种的引进、培育和推广,全面推进茶叶良种化和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种植工作。三是引进适宜发挥本地产品特色的无性系良种,重点推广福鼎大白、龙井43号、龙井长叶、金观音等国家级良种,扩大本地特色良种种植规模。四是优先支持自然条件较好、群众积极性较高、示范效果较好的区域发展,加大对新增和改造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的投入,努力探索适合本地的生态复合型茶园,加强对农药、化肥和植物激素等投入品的管理,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将茶园建设与生态建设、水利建设、交通建设、旅游建设等配套工程同步进行,建立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茶生产基地,并使这些基地成为区域产业带的核心和品牌依托、技术示范基地。
(三)加强宣传,重视苗疆茶文化开发。
一是要充分发挥和利用国内外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加大茶品牌的对内和对外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国内外消费者了解台江茶和台江茶文化。二是要以“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组织龙头企业参与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展示、展销、品茶等茶叶展示展销活动,特别是要积极组织参加国外和省外中心城市举办的展示展销活动,把外地客商和好的经验技术请、带回来。三是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宣传工具,积极在广大农民群众中宣传发展茶产业的比较优势及制定的优惠政策。四是大力挖掘和弘扬苗疆茶文化,提升茶文化的品味和内涵。一方面借助姊妹节、龙舟节、元宵节等活动, 通过万亩草场、南宫原始森林、长水坪、百鸡山瀑布、翁密河漂流等景点旅游,向游客宣传台江茶和台江茶文化;另一方面开发建设一批具有观光休闲功能的茶韵庄园项目,开发集采茶、制茶、品茶与吃、住、乐于一体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活动场所,让游客参与其中,领略茶趣,品味茶文化。
(四)实施科技兴茶,做好从业人员培训。
一是依托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做好技术培训,提高茶产业从业人员素质。二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组织茶企负责人及专业技术干部走出去学习先进经验、接受现代科技知识、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服务技能;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及先进发达地区的茶叶经营者来我县传授经验、提供技术服务、强化信息交流。三是要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分季节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更新知识,培养科技人才,扩大农民技术队伍,培养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骨干队伍,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农民队伍,带动广大农民致富。
(五)加快茶叶加工企业的改造和茶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提高产品的产量、质量和安全。
一是要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加快名优产品地方标准制定步伐,把握国外标准变化动态,尽快实现产品质量、卫生标准与国际接轨,以标准化基地建设为依托,扩大标准实施范围,构建茶叶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二是按照产业清洁化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加快加工企业改造,巩固现有的深加工企业,建设清洁加工示范厂。三是引导、推动企业引进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全面提高茶叶加工水平。四是促进企业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点控制)体系认证和全面实行QS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五是要建县级茶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施对茶叶生产、包装、贮运、销售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
(六)扶持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
一是集中力量营造茶叶集团优势和品牌优势,推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龙头骨干企业集中,一般产品向优势产品和名优品牌集中,以便形成规模效益,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形成企业、农户的利益共同体。二是积极倡导茶区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逐步形成“公司+茶叶专业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提高茶农集约化经营水平。三是对全县茶叶产品实行“五统一经营”(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营销),真正实现“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一体化模式。四是鼓励个体、私营企业进入茶叶产业化经营领域,重点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积极扩大茶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商品率。五是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和专业协会的纽带作用,通过“龙头+科技+农户”模式,引导带动生产基地和农户自觉采用标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七)重视品牌战略,加强产品营销,强化市场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茶叶品牌的管理、宣传和推介力度,重视发展自己的特色茶叶产品品牌,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名牌战略,不断开发新产品。二是要积极推动产品商标注册、绿色产品认定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注册工作,支持申报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依靠品牌提升茶叶产品的知名度,推动茶产业的发展。三是进一步整合全县茶叶品牌,引导企业和茶农增强品牌意识。四是通过强化生产加工、产品质量、管理监测等规范,确保茶叶名牌产品质量与市场信誉,营造良好的品牌建设氛围,结合苗族民族风情旅游,采取“借台唱戏,搭车出山”的宣传方式,大力开展茶叶生态观光旅游,挖掘和打造台江茶文化。五是通过大型国际、国内茶叶产品博览,名优茶评比活动,打造产地名牌产品,利用产权保护,积累无形资产,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产品市场竞争力。六是通过连锁专卖、物流配送、销售网络信息化建设、技术服务及培训等方式,建立品牌茶销售市场体系。七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完善生产、加工与营销体系,应以出口龙头企业为依托,整合茶叶品牌数量,做到在一片区域内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规格、统一对外宣传。八是提高产量、改善品质、重视质量和效益,促进茶叶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靠精品名牌占领市场,靠优质的品质和良好的信誉巩固市场,靠精美的包装塑造形象,真正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
(八)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扶持。
一是应把巩固和发展茶叶产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同时整合农业产业化资金,安排一定比例资金,有機捆绑,集中投入,加大对优质茶叶基地建设、茶叶加工技术创新、茶农协会等的支持力度。二是走茶叶生产、加工、市场建设与茶区生态建设、交通建设、能源建设、新农村建设、旅游业建设同步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建立全面推进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支撑体系,搞好社会化服务。
作者简介:龙家琼,女,大学本科,1991年6月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系,现为中共台江县委党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