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它提倡“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呢?这需要老师去引领。所以“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成为数学教师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体会
中图分类号:G612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1)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老和尚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变化,引出“循环”的概念。
(2)运用教具创设情境。教学“圆的认识”时,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图,问学生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为什么?学生们回答:“不喜欢。因为这车虽然漂亮但踩不动。”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学生们还是说:“不喜欢,因为骑这样的自行车,即使是在平坦大路上也像在颠簸不平的路上骑一样”。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才满意。
(3)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让学生准备几个平行四边形,鼓励他们动手操作,通过画、剪、移、拼等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观察拼成的长方形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然后推导出: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4)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
(5)模拟生活创设情境。如在教三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安排一个游戏:先请上男、女学生各一名站在讲台前。然后,教师拿出4个月饼,请其余学生用手指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要求大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教师边分边说:“ 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伸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问:“如果只有1个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学生都难住了,有的学生伸出弯着的1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这样创设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1)要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以小学数学第十册举3个例:①教学数据的收集,要求学生在上放学途中时,数一数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多少辆?②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要求学生模仿家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用具用硬纸板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和正长体。③教学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布置作业,想一想班上每个学生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并把合数分解质因数。
(2)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教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三、设计“生活化”的练习
(1)在练习过程中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如教“求平均数”时,练习中有一题是给出一组学生身高数据,算出平均身高,来巩固“平均数=总数÷ 个数”的这种方法。教师可以這样做:先给出学校十岁儿童的平均身高是138cm,问:“我们组的身高水平是在平均身高之上还是不到平均身高呢?”引出要算本组平均身高,再让学生统计本小组8个人的身高,最后通过计算,得出小组的平均身高,与138cm进行比较。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但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而且让学生明白了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体会到生活中需要平均数,甚至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数据是怎样来的,从平均数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等。
(2)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练习,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参考文献:
[1]李大潜.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3(3).
[2]王晴晴.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体会
中图分类号:G612
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1)运用实例创设情境。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老和尚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变化,引出“循环”的概念。
(2)运用教具创设情境。教学“圆的认识”时,这样引入: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图,问学生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为什么?学生们回答:“不喜欢。因为这车虽然漂亮但踩不动。”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后再问学生喜不喜欢,学生们还是说:“不喜欢,因为骑这样的自行车,即使是在平坦大路上也像在颠簸不平的路上骑一样”。再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才满意。
(3)动手操作创设情境。在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让学生准备几个平行四边形,鼓励他们动手操作,通过画、剪、移、拼等方法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学过的平面图形——长方形,观察拼成的长方形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然后推导出: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4)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活化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抽象概念具体化,使难理解的问题容易化。
(5)模拟生活创设情境。如在教三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安排一个游戏:先请上男、女学生各一名站在讲台前。然后,教师拿出4个月饼,请其余学生用手指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要求大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教师边分边说:“ 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伸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问:“如果只有1个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学生都难住了,有的学生伸出弯着的1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这样创设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1)要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以小学数学第十册举3个例:①教学数据的收集,要求学生在上放学途中时,数一数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多少辆?②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要求学生模仿家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用具用硬纸板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和正长体。③教学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布置作业,想一想班上每个学生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并把合数分解质因数。
(2)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教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又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三、设计“生活化”的练习
(1)在练习过程中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将数学练习融合于生活中。如教“求平均数”时,练习中有一题是给出一组学生身高数据,算出平均身高,来巩固“平均数=总数÷ 个数”的这种方法。教师可以這样做:先给出学校十岁儿童的平均身高是138cm,问:“我们组的身高水平是在平均身高之上还是不到平均身高呢?”引出要算本组平均身高,再让学生统计本小组8个人的身高,最后通过计算,得出小组的平均身高,与138cm进行比较。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但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而且让学生明白了求平均数的必要性,体会到生活中需要平均数,甚至学会了求平均数的数据是怎样来的,从平均数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等。
(2)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练习,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东西。
参考文献:
[1]李大潜.素质教育与数学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3(3).
[2]王晴晴.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