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导学案的编写是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关键之一,但在实际设计中,如果对此认识不深,就会导致出现一些设计的误区,从而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关键词:初中数学 导学案设计 误区
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方案。设计好“导学案”,是学生“愿学”、“乐学”和“会学”的基础。但在这几年的实践中,总有意无意的会走入一些设计上的误区,在此总结出来共勉。
误区一:导学案设计成了教案
教案的核心在于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的设计;导学案的核心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方案。但事实上,由于我们在导学案设计时受教案的影响很深,并不能一下子“脱胎换骨”,设计出来的导学案要么是教案的翻版或“粗加工”,要么是教案与学案的“杂合”,这样就搞成了“四不像”。比如把教学目标改头换面写为学习目标,教材的分析、教学环节的过渡等等也放在学案中,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耗时低效。
误区二:导学案设计成了一份"死"的练习纸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而由教师帮助学生设计的集“导学”、“导思”、“导练”、“导评”、“导测”等于一体的全程性学习活动方案,是最终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载体。而练习题只是导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用来训练学生学习水平与技能的一种手段。若设计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设计成一个个的练习题,甚至机械地照搬教辅资料。于是这种有着丰富内涵的导学案被异化为练习题的堆砌,完全丧失了导学案的价值和功能。其结果就导致了学生对照课本抄答案,学生合作找答案,课堂就会成为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教师如果按这种“假导学案”进行教学,不仅起不到导学案应有的作用,也会泯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毫无用处了。
误区三:导学案的“天眼”——问题设计肤浅化
问题设计肤浅化表现为:
1.问题设计不能引起学生阅读与思考,缺乏探究性。只是一个一个填空的形式,学生也将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从而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2.问题设计太多且缺乏开放性。由于设计的问题过于封闭单一,答案唯一,学生对照课本直接就可以找到结果,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问题设计缺乏深加工。教师就教材教教材,设计问题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表层传递出来的信息,而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拓展提升,所以设计的问题往往思维含量低。我们主张教师使用教材只是将它作为一个好的例子而已,教师的作用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学会整合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适度开发和加工处理,生成好的问题。
4.问题的设计过于零碎化。这是对问题“层次化”的误读。零碎问题并不是学生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产生的。从这个角度讲,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可分为预设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其中预设性问题主要由教师来完成,而生成性问题则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主产生的真实性问题。所以,导学案对问题的设计理应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与生成。教师在预设问题进要适当“留白”,留出学生提出问题的空间。
误区四:导学案设计共性化
导学案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方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有些教师将集体研讨的导学案直接拿来供自己班级使用,势必导致导学案的共性化与所任班级的差异,这种差异将会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造成损失。避免导学案共性化,就要进行集体研讨下的个性化设计,在进行学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分层设计练习题、达标检测题等。
误区五:问题的叙述语冷漠化
导学案编写中只采用平铺直叙的形式,很容易应引发学生的厌倦与疲劳,从而导致效率低下。为此,问题的叙述语中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及一些激励性的话语。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温馨提示:比比看,那个小组办法多”等等。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学习的兴趣与正能量。
导学案设计关注的是每位学生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全程性指导、调控,关注的是合适的学习策略选择,关注的是课堂的动态生成。正是由于它的不确定性,才体现出师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体现出学生在沿着学习“路线图”奔跑的路上,总能看到别样的风景,伴着一路欢歌去感受怒放的生命,这样的课堂才独具魅力,才充满生命活力。因而,在导学案设计中只要少进误区,不进误区,就能构建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渠东剑《关于数学“导学案”教学的冷思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2年,第1-2期。
[2]周建勋《也说导学案》.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3年,第1-2期。
[3]肖珍《如何编写导学案》。
关键词:初中数学 导学案设计 误区
导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方案。设计好“导学案”,是学生“愿学”、“乐学”和“会学”的基础。但在这几年的实践中,总有意无意的会走入一些设计上的误区,在此总结出来共勉。
误区一:导学案设计成了教案
教案的核心在于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它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的设计;导学案的核心则在于学生“学什么”和“如何学”,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方案。但事实上,由于我们在导学案设计时受教案的影响很深,并不能一下子“脱胎换骨”,设计出来的导学案要么是教案的翻版或“粗加工”,要么是教案与学案的“杂合”,这样就搞成了“四不像”。比如把教学目标改头换面写为学习目标,教材的分析、教学环节的过渡等等也放在学案中,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耗时低效。
误区二:导学案设计成了一份"死"的练习纸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是为了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而由教师帮助学生设计的集“导学”、“导思”、“导练”、“导评”、“导测”等于一体的全程性学习活动方案,是最终形成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有效载体。而练习题只是导学案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用来训练学生学习水平与技能的一种手段。若设计时没有经过认真研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设计成一个个的练习题,甚至机械地照搬教辅资料。于是这种有着丰富内涵的导学案被异化为练习题的堆砌,完全丧失了导学案的价值和功能。其结果就导致了学生对照课本抄答案,学生合作找答案,课堂就会成为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教师如果按这种“假导学案”进行教学,不仅起不到导学案应有的作用,也会泯灭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毫无用处了。
误区三:导学案的“天眼”——问题设计肤浅化
问题设计肤浅化表现为:
1.问题设计不能引起学生阅读与思考,缺乏探究性。只是一个一个填空的形式,学生也将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从而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2.问题设计太多且缺乏开放性。由于设计的问题过于封闭单一,答案唯一,学生对照课本直接就可以找到结果,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3.问题设计缺乏深加工。教师就教材教教材,设计问题仅仅停留在教材内容表层传递出来的信息,而没有进行深度开发和拓展提升,所以设计的问题往往思维含量低。我们主张教师使用教材只是将它作为一个好的例子而已,教师的作用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学会整合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适度开发和加工处理,生成好的问题。
4.问题的设计过于零碎化。这是对问题“层次化”的误读。零碎问题并不是学生真正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产生的。从这个角度讲,导学案上的问题设计可分为预设性问题和生成性问题。其中预设性问题主要由教师来完成,而生成性问题则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主产生的真实性问题。所以,导学案对问题的设计理应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与生成。教师在预设问题进要适当“留白”,留出学生提出问题的空间。
误区四:导学案设计共性化
导学案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方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也要面向每一个学生。有些教师将集体研讨的导学案直接拿来供自己班级使用,势必导致导学案的共性化与所任班级的差异,这种差异将会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造成损失。避免导学案共性化,就要进行集体研讨下的个性化设计,在进行学情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分层设计练习题、达标检测题等。
误区五:问题的叙述语冷漠化
导学案编写中只采用平铺直叙的形式,很容易应引发学生的厌倦与疲劳,从而导致效率低下。为此,问题的叙述语中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及一些激励性的话语。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温馨提示:比比看,那个小组办法多”等等。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学习的兴趣与正能量。
导学案设计关注的是每位学生的发展,关注的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关注的是学生学习全程性指导、调控,关注的是合适的学习策略选择,关注的是课堂的动态生成。正是由于它的不确定性,才体现出师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体现出学生在沿着学习“路线图”奔跑的路上,总能看到别样的风景,伴着一路欢歌去感受怒放的生命,这样的课堂才独具魅力,才充满生命活力。因而,在导学案设计中只要少进误区,不进误区,就能构建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
参考文献
[1]渠东剑《关于数学“导学案”教学的冷思考》.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2年,第1-2期。
[2]周建勋《也说导学案》.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3年,第1-2期。
[3]肖珍《如何编写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