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接上回。最近又犯了电视瘾,这种感觉总是一段一段的,老听别人说看电视是一件对于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青年所不耻的一件事,但是看《媳妇的美好时代》还有《太平洋战争》有点真的不耻了。
对比两部电视剧,一部是国内的小成本,讲点鸡毛蒜皮,讲点儿女情长,讲点家长里短,挺有意思。另一部则是大制作,号称《兄弟连》第二,依然是斯皮尔伯格作为投资人来完成的美剧。我从小就比较喜欢二战故事,这些当然不能错过。
同电视瘾一同发作的还有器材瘾,这种感觉已经很久没有了,我又开始痴迷VJ了,这些东西其实和DV是息息相关的,VJ说白了就是更加活泼的现场导播,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EFP专题的一部分,我观察了很多电视节目,包括现场演绎和演出现场,国内的VJ真的不怎么样,所有影像的感觉就是为了将画面填满,如果这样,视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这种一切仿佛又回到最初的感觉和我最早见到DV的感觉一样,我相信人对于影像的迷恋或者制作都是出于本能的,不信你回想你的第一次拍摄,一切没有模板和技巧,所有的想法都来自于本能,通过不断地回忆,和紧张中的思索,一句话或者一部电影的画面就会挽救你的第一次拍摄。那种影像的感觉冲动,有活力,我一直想找到这样的感觉。
老实说“会拍摄”和“拍得好”都是很折磨人的境界,“会拍摄”是练的,生怕练习的不够在别人眼中露怯。“拍得好”则是另一个阶段,不但要拍得好,而且要持续拍得好,要得到肯定,还要享受高处不胜寒的危机感。所以为了永远拍得好,那么创作就不在是创作,而是无数个模板的复制,这就成了所谓的“行活儿”。
小时候我跟父亲练字,当时心浮气躁总感觉写字是一件异常无聊的事情,沾满墨汁的毛笔在手中抖来都去,而且笔和纸的接触会更加剧这种抖动,毛笔的笔记总是如同无数的毛毛虫的组合。但是父亲写字反而要找抖的感觉,要不字永没有精神和动感。当初我并不明白这些,现在想到DV的拍摄,忽然豁然开朗,如果要拍得好,那初次拍摄的感觉依然要留存在心里,这样才能生动,才能动人。
这不仅又想起很多电视剧来,对于不爱看书的我来讲,很多名著是先有电视看,后来才想到读书的,这仿佛前段时间忽然从朋友那里得到了《教父》的电影剧本,全部都是从成品到文字的逆时差。精彩的画面回归到文字,和摄像师要用镜头来诠释文字一样,也许这样反复的练习才有进步的可能,其实摄像师和导演就是剧本的镜头翻译,用心揣摩语言的个性,这样的人肯定能成为好的导演。
更多DV故事且听下回分解!
对比两部电视剧,一部是国内的小成本,讲点鸡毛蒜皮,讲点儿女情长,讲点家长里短,挺有意思。另一部则是大制作,号称《兄弟连》第二,依然是斯皮尔伯格作为投资人来完成的美剧。我从小就比较喜欢二战故事,这些当然不能错过。
同电视瘾一同发作的还有器材瘾,这种感觉已经很久没有了,我又开始痴迷VJ了,这些东西其实和DV是息息相关的,VJ说白了就是更加活泼的现场导播,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EFP专题的一部分,我观察了很多电视节目,包括现场演绎和演出现场,国内的VJ真的不怎么样,所有影像的感觉就是为了将画面填满,如果这样,视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这种一切仿佛又回到最初的感觉和我最早见到DV的感觉一样,我相信人对于影像的迷恋或者制作都是出于本能的,不信你回想你的第一次拍摄,一切没有模板和技巧,所有的想法都来自于本能,通过不断地回忆,和紧张中的思索,一句话或者一部电影的画面就会挽救你的第一次拍摄。那种影像的感觉冲动,有活力,我一直想找到这样的感觉。
老实说“会拍摄”和“拍得好”都是很折磨人的境界,“会拍摄”是练的,生怕练习的不够在别人眼中露怯。“拍得好”则是另一个阶段,不但要拍得好,而且要持续拍得好,要得到肯定,还要享受高处不胜寒的危机感。所以为了永远拍得好,那么创作就不在是创作,而是无数个模板的复制,这就成了所谓的“行活儿”。
小时候我跟父亲练字,当时心浮气躁总感觉写字是一件异常无聊的事情,沾满墨汁的毛笔在手中抖来都去,而且笔和纸的接触会更加剧这种抖动,毛笔的笔记总是如同无数的毛毛虫的组合。但是父亲写字反而要找抖的感觉,要不字永没有精神和动感。当初我并不明白这些,现在想到DV的拍摄,忽然豁然开朗,如果要拍得好,那初次拍摄的感觉依然要留存在心里,这样才能生动,才能动人。
这不仅又想起很多电视剧来,对于不爱看书的我来讲,很多名著是先有电视看,后来才想到读书的,这仿佛前段时间忽然从朋友那里得到了《教父》的电影剧本,全部都是从成品到文字的逆时差。精彩的画面回归到文字,和摄像师要用镜头来诠释文字一样,也许这样反复的练习才有进步的可能,其实摄像师和导演就是剧本的镜头翻译,用心揣摩语言的个性,这样的人肯定能成为好的导演。
更多DV故事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