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与表现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inj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一书中对艺术概念进行了考证和辨析,严格的驳斥了艺术技巧论的观点,主张艺术创作与有计划有目的的技艺不同,本质上是一种无计划无目的的创造活动。通过思维(意识和理智)、感觉、想象、意识、语言的解析,提出审美活动或者艺术活动,是表现以个人情感的经验,而表现它们的活动,就是一般被称为语言或艺术的那种想象性活动。最后对艺术与真理,艺术家与社会等内容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科林伍德;艺术原理;情感;表现
  《艺术原理》一书最主要的核心观点是科林伍德的“情感表现”说,他认为艺术的根本任务是表现情感,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真正的艺术”。把艺术与直觉、艺术与表现等同起来,把再现和模仿斥为非艺术。表现情感不是有意识地描述情感,也不是发泄情感,更不是通过某种手段去人为地激起情感,而是在想象中不自觉地显露某种情感。“表现性”和“想象性”是艺术的两重性质。真正的艺术活动只能发生在想象之中,“表现”的结果就是在想象中存在的那个明晰的形象,这就是艺术品。真正的艺术品只存在于艺术家的大脑里,它是一种真正的创造物,而将这一形象物化的过程则属于“制造”范围,“制造”只需要一种特殊的技巧,是次要的事情。艺术就是整体的想象性经验。
  在本书的开端,他严格的区分了艺术与技艺的区别,驳斥了艺术技巧论,他认为技术总是涉及到手段与目的、计划与执行、原料和成品、形式与物质等区别,而艺术不存在这些差别。各种技艺之间存在着一种等级关系,艺术之间也没有等级关系。他认为“只要是真正的艺术的作品,它们并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而制作的,它们并不是按照任何预想的计划而制作的,而且它们也不是把某种新形式赋予特定材料而制作的。然而,它们是由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人抱着认真而负责的态度制作的,即使他们事先并不知道会制作出什么东西来。”。当然,他并没有把技艺完全排除在艺术创作之外,认为“全然没有计划就能制作出来的少数艺术作品都是一些无关宏旨的小品,而那些最伟大并最严肃的艺术品总是包含着一定的计划成分,因而也包含着一定的技艺成分”。“最伟大的艺术力量要得到恰如其分的显示,就需要有与这艺术力量相当的第一流的技巧。”
  随之,他又列出了六种名不符实的艺术即“如果情感因其自身的缘故,作为一种可享乐的感情而唤起时,唤起感情的技艺称为娱乐;如果因为感情的实用价值而予以唤起,这种技艺称为巫术;如果是仅仅为了训练技能而激发智力活动,这样被设计出来的技艺产品称之为哑谜;为了认识这一个事物或那一个事物而制作出来的技艺产品称之为教诲;如果一种技艺的目的在于激发某种有用的实际活动,它就是广告或宣传;如果激发的活动是正当的,这种技艺称之为告诫。”将再现艺术、巫术艺术、娱乐艺术排除在“真正的艺术”之外。他认为再现是一个技巧问题,是一种专门技艺。而巫术实质上是达到预定目的的手段,而这目的总是而且仅仅是激发某种情感。因而并非真正的艺术而是技艺。娱乐艺术同巫术艺术一样,本质上是为了唤起某种情感。他说“唤起某种情感,并在日常的生活中释放出来,就是巫术。而娱乐则是唤起情感并释放(娱乐本身就是释放的过程),不影响生活。”真正的艺术并不是唤起某种情感,而是表现情感。而表现情感和唤起情感的区别在于一个唤起情感的人在着手感动观众的方式中,他本人并不必然被感动,他将唤起情感比喻为一个是开药的,一个是服药的。而表现情感则以同一种方式对待自己和观众。表现情感也不是描述情感,科林伍德认为,描述情感是一种概括活动,表现情感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旨在表现情感的全部独特性。
  在辨析了艺术与非艺术之后,他进一步阐述他了认为的作为真正艺术的表现说以及想象说。情感的表现,就表现而言,并不是对任何具体的观众而发的;它首先是指向表现者自己,其次才是指向任何听得懂的人。这种表现的情感不是某一种类的情感而是表到一种特定的情感。艺术的创造也在于“想象”,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我们不必把它称为真实的实物,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想象的事物……一件艺术作品作为被创造的事物,只要它在艺术家的头脑里占有了位置,就可以说它被完全创造出来了。”比如一件音乐作品,当它仅仅是作曲家头脑中的一首想象的乐曲时,它就已经是一件完成的艺术品了。真正的艺术作品不是看到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这种想象不是单纯的,它是一种总体想象性的经验。“通过为自己创造一种想象性经验或想象性活动以表现自己的情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
  为了进一步阐释这个论断,科林伍德在第二编中对,对思维与感觉、感觉与想象、想象与意识等进行了辨析和定义。科林伍德视想象本身为艺术,并将想象作为构建其艺术理论的基石之一。在考察感觉之前,他首先对思维和感觉进行了严格的区分,他认为“思想之间能够互相证实或者彼此矛盾,而感觉则不能。”(163页)感觉具有特殊的单纯性和特殊的私人性。在进一步考察感觉时,科林伍德又区分了两类不同的感觉,即感觉(sensation)和情感(emotion)。人们在经历某一具体的感性活动时,相应的可分为感觉因素和情感因素。感情情感本性独立于我们作为理性动物的思维之外,并构成了低于思维的一个经验。在思维思维活动还没有产生前,它就具有一种“基础的性质”。在对从洛克到康德的想象理论的考察中,他扬弃了他们的想象理论,认为感觉是感受物的情感负荷,感受物并没有真实和虚幻之分,在经过思维处理后才有真实的感受物和虚幻的感受物的区别,而想象的感受物指的是思维未予解释的感受物。一切思维均以感觉为前提,而思维所处理的并不是其形式未经加工的感觉,而是已经被改造为想象的感觉。科林伍德提出:“想象是介于感觉和理智之间的一种不同水平的经验,是思维世界和纯心理世界相互联系的接触点……为理智提供资料的并不是感受物本身,而是被意识的作用改造成为想象观念的感受物。”最后,科林伍德谈到语言(广义的),认为语言是一种想象性活动,它的功能在于表现情感。
  基于对想象的考察,科林伍德认为艺术活动和欣赏就是一种想象性活动。而由于语言具有表现性和想象性特征,所以“艺术必然是语言。”“审美经验或者艺术活动,是表现一个人情感的经验,而表现它们的活动,就是一般被称为语言或艺术的那种总体想象性活动,这就是真正的艺术。”在这个理论基础上,科林伍德又阐述了真正的艺术和名不符实的艺术、好的艺术和坏的艺术的差别。以及艺术与真理、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最终构建了表现主义的艺术哲学体系。   科林伍德一生哲学思想的基调始终是唯心主义的,这也就决定了他的美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对于一个唯物主义者而言,显然这种片面的强调情感与想象在艺术中的作用的论断是无法接受的,但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许多启发性的观点,并且把情感表现和想象进行了理论性的深度挖掘。
  在艺术与技艺一章中对于艺术与技艺的辨析我认为是正确的,艺术的本质并不是技艺,但是艺术的表现离不开技艺。但他把再现斥为技艺,并排斥出其所谓的“真正的艺术”之外则显得片面和偏执了。再现和模仿虽然被以塞尚为开端的现代艺术理论进行了深刻和全面的批判,但其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我认为是无不可的。他将再现艺术分为巫术艺术和娱乐艺术两类,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通过再现实际生活以激发情感。科林伍德并不否认巫术艺术对于社会文明的重要意义,主张创立新时期的巫术艺术,并反对现代西方社会那种过分追求娱乐艺术的危险倾向;但他将巫术艺术排除在真正的艺术之外,这实际上损害了这种具有社会功用的艺术形式的发展。
  他与克罗齐一样忽视、贬低审美感情的客观体现以及相应的传达技巧,片面强调真正的艺术作品本质上只是存在于艺术家心中的总体想象性经验。并且认为真正的艺术品只存在于艺术家头脑里,这种把艺术活动归于纯想象性的活动的理论是值得商榷的。艺术创作过程中,在头脑中进行的活动固然重要,但通过技术性的手段将头脑中的艺术理念表达出来,外化成实体的艺术作品,这一活动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科林伍德在第一编的技巧论中承认了技巧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的重要性,似与他认为的“严格意义上的艺术品不是制造品,并不是由艺术家建造出来的一个具有形体的或可感知的东西,而是唯一存在于艺术家头脑里的某种东西,是他的想象的创造物”前后矛盾。另外,科林伍德这种理论也直接扭曲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联系,比如他说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并不是唤起观众的某种情感,也不是为了传达情感,而只是表现自己独特的情感,并且只向读得懂的人展现。
  显然,这种把艺术创作仅仅限制于情感的表现的理论是偏颇的。既然艺术仅仅是艺术家主观情感的表现,对实际生活得再现又被排斥在“真正艺术”的领域之外,那么对于表现情感的“真正艺术”来说,就只剩下了抽象的线条、色彩、音响等等“纯粹”形式,从而表现主义最终必然走向完全脱离社会现实生活得形式主义迷途。
  克罗齐首倡表现说,经科林伍德和凯瑞特的发展,影响力逐渐扩大,后又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弗莱(“审美感情只是一种关于形式的情感”)等人发展成形式说,直到在卡西尔(“艺术可以定义为一种符号的语言”)和苏珊·朗格(“艺术是情感的符号”)演变成为符号说,逐步形成了现代西方美学界影响很大的表现主义形式主义流派。
  参考文献:
  [1]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王至元,陈华中,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2] 王朝元.科林伍德艺术理论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1996.
  作者简介:夏兴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米歇尔·奥斯洛是一个具有独特创造力的动画导演,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对于文化的思考,如伊斯兰文明、向希腊和罗马文化等。他希望他的作品是不同文化相遇的地方,一些各不相同的人们相逢之后能彼此理解、彼此接纳,他更希望我们以更高的角度去观察异文化,包容并接受,了解各种不同信仰文化的意义,尊重民族的存在,认同文化的“混杂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的“混杂性”对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推广同样也有其积极意义。
期刊
摘要:谈到中国的工艺美术或者说是设计史,我们不得不提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就是庞薰琹先生,他对中国艺术与设计的贡献在于他对现代艺术的坚定追求,对民间工艺美术的重视与发掘,对中国传统工艺与艺术的热爱与提倡,对中国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建立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尽管他于1985年去世了,可是他的影响、他的贡献在人们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关键词:庞薰琹;艺术生涯;执教经历  庞薰琹先生1905年出生于江苏常熟
期刊
摘要: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引发后人无限遐思的重要时代,其学术思想、文化艺术的独特内涵尤能激发古今有识之士的无穷想象。玄意幽远的玄学通过探讨名教与自然、谈无说有、才性之辨等,集中展现了魏晋士人对于深邃幽渺的精神世界的不懈探求,力图全面地呈现魏晋思想、文化与人生的总体风貌。  关键词:玄学;玄意幽远;时代精神  魏晋玄学,好多研究学者将其说得很“玄”,都不太好理解。对于我辈刚刚关注思想史的人来说,玄学到底
期刊
摘要:《蓝色大门》这部电影讲述了三个少男少女因为爱恋走到一起,让他们的青春在爱慕与误解中慢慢成长,让他们的思想在争取与宽容中渐渐成熟。  关键词:《蓝色大门》;电影  蓝色大门为什么是蓝色的?蓝色,多么美妙的意象:天真无邪的蓝,明媚干净的蓝,清新自由的蓝,流动翱翔的蓝。在这扇蓝色大门前,纯纯的爱情和美好的明天在为所有人停驻,迈出步子抛开一切烦恼,就像片中男女主角骑着脚踏车在阳光下,轻轻松松享受单纯
期刊
摘要:作为网络时代造就的神话之一,芙蓉现象引人瞩目。现试图从跨文化视角、网络狂欢两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和审视,以期挖掘出以芙蓉姐姐为代表的草根女赖以生存的独特的中国文化土壤。  关键词:芙蓉现象;草根;跨文化;网络狂欢  时下,芙蓉姐姐不仅成为中国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更抽象为一个符号,她身上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烙印,散发浓烈的草根元素气息,属于名符其实的草根女。  1芙蓉姐姐之草根元素分析  什么叫“
期刊
摘要:本文以西安财经学院英语专业本科学生二外日语学习为例,结合笔者教学实践,浅述了通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外语学习兴趣的一些拙见。  关键词:课外活动;英语专业本科;二外日语;学习兴趣  1课外活动的必要性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活动效率就较高,且不易产生疲劳或负担过重的感觉。因此,教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清真寺作为伊斯兰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疑将受到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文化交流等各方面影响,而喀什老城区内清真寺从传统中提炼精辟,继承与发扬,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具有本地区和本民族特有的清真寺建筑。本文旨在通过对喀什老城区内小巷清真寺门楼装饰艺术的研究,进一步阐释伊斯兰建筑装饰之美。  关键词:清真寺;门楼;装饰  清真寺又称礼拜寺,是伊斯兰建筑中杰出代表。马丽蓉就曾在“清真寺与
期刊
摘 要:青铜器装饰纹样具有一种神秘的威力,同时也是神秘、恐怖、威吓的象征。本文通过对商周青铜器中乐器上的纹样分析,并对乐器纹样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和发展等方面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青铜乐器;装饰纹样;回纹;装饰设计  1 青铜乐器的发展  中国的青铜工艺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代表了中国奴隶社会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较高水平。由于音乐与祭祀活动有很密切的联系,在夏商时期,随着祭祀活动的日益盛行
期刊
摘要:基础课程是环境艺术专业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各个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高效、系统的基础教育教学方法与模式,希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文从高校的教学目标以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自身特点出发,分析及总结教学实践,以期探求基础课程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基础课程是整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目的是教导学生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引导他们顺利进入专业学习
期刊
摘 要:继2009年的《斗牛》之后,管虎在2012年推出了他的新作《杀生》。相隔三年的两部电影之间,有着形式方面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也折射出了管虎电影整体的形式特征。电影形式包括叙述形式和风格因素两大方面。以《斗牛》和《杀生》为例,结合波德维尔的电影形式论分析管虎电影的形式特征,探析导演电影中所要表现的真实人性。  关键词:叙述形式;风格因素;人性;印象派  管虎说电影是个人和世界发生关系的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