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老龄化情况愈发严重,加之“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养老压力愈发严重。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需求逐渐上升,对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的服务质量要求更是越来越高。文章以浦东新区为例,通过问卷访谈和对文献资料的理论分析,对其医养结合一体化的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探讨了上海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模式在其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我国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互不衔接,老年人的养老照料和医疗康复服务需求均无法得到满足。2013年我国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2015年6月,上海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提出医养结合是本市养老工作中呼声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也是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在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加大力度重点突破的问题之一。
上海市是全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城市。研究显示,预计到2020年,上海60岁以上老人将近500万人,其中80岁以上的将近100万人,2025年将分别为600万人和120万人,上海进入养老压力最大时期。因此,推进养老结构的医养结合事业建设,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一、“医养结合”内涵
所谓“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方式,由于其实行的机构不同,理解也有差别。作为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的,认为医养结合养老方式就是住院期间全程无家人陪护,医疗和生活护理相结合的全新模式。也有认为“医养结合”养老方式是在医疗机构设立养老区或者由医疗机构定期派出医疗专家,在社区内进行老年病诊疗技术指导,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根据老年人的条件,提供灵活,响应及时的紧急服务和技术援助。
总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是区别于传统的与医疗服务的养老服务模式。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有机整合起来,为老年人的医疗诉求提供了极大便利,将医疗服务融合于日常养老服务中,提高了传统养老模式的服务质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提供者来说:既包括传统的养老院、医院,又有护理院、社区医院、卫生所等。从服务内容来说:既包括传统养老院所有的照料日常起居,又有医院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病后护理和临终关怀,更重要的是,在这些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将它们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二、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养结合”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养结合”发展现状
截止到2015年底,上海市浦东新区养老机构近200家,床位数达3万张,比上年增加3%。浦东新区老年医疗机构(独立老年护理院、老年医院)共计16所,独立老年护理院床位数1000多张。目前,上海市“医养结合”模式正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由于正处于起步阶段,上海市的“医养结合”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二)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养结合”发展问题分析
1.政策双重性造成不公平竞争
上海公办养老医疗机构由政府主办,政府全额拨款,其大部分人员都有政府编制,在财政政策及其他优惠政策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起步早,在硬件设施建设、经营管理、服务水平以及地理位置上较民办养老医疗院都略胜一筹。民办养老医疗机构,起步较晚,硬软件设施建设不足,相关优惠政策也比较少。据了解,大多数刚刚开始发展的民营养老医疗机构,均处于亏本状态,要完全收回成本最快也要5~6年时间。所以民办养老医疗机构中服务人员的工资偏低,人员的流动性大。
2.社会资本投入不足,行业缺乏竞争与监督
我国养老产业是近年来新崛起的朝阳产业,前景广阔,因此吸引了很多民间资本纷纷涉足医疗服务行业。事实上民间资本在养老医疗行业的投资比重是很小的,数量少,比例也小。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9月份,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96611亿元,同比增长2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3%),但是在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上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在1~9月份投入仅1189亿元,同比减少了7.3%。这表明全社会在社会保障上的投资是下降的。与此同时,没有建立与整个养老医疗机构的发展相适应的竞争与监督机制。养老医疗机构的供不应求,使得不同养老医疗机构之间缺乏竞争,同时供给者必定会抬高价格,所以由政府主办、价格适中的公办养老医疗机构床位缺乏,而价格较高的民办养老医疗机构则出现微小程度的床位闲置。再者,由于公办养老医疗机构的排队信息未实现公开化、透明化,为寻租、创租制造了机会,从而降低了整个行业的效率与公平。
3.养老医疗机构缺乏专业性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低
虽然公办养老医疗机构与民办养老医疗机构相比,无论是在服务水平还是专业人员上,均要略强一筹,但总体而言,上海养老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专业从业人员缺乏、服务水平低下的现象。养老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中获得相应从业资格证书的人数很少,这意味着大多数上岗人员都属于未持证上岗。尤其是民办养老医疗机构,由于机构工资低、待遇差,无法吸引高素质的服务人员,很多人没有参加过正规的岗前培训,往往是就业后边干边学,服务质量很难保证,甚至有的从业人员是来自农村的妇女,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降低了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
三、完善上海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国家方面
1.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規划并逐步完善养老医疗机构建设
一方面国家方面应依照实际情况做好统筹规划,制定相应政策,给各地予以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养老医疗服务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既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社区做起,完善卫生院、社区养老院等基层养老医疗服务机构;又要加强养老医疗服务行业的人才建设,如对原本的基层医疗服务人员进行回炉培养,提升其养老服务技能素质。 2.整合社会各方力量,促进全社会的参与
首先,可以呼吁社会各方力量进行捐款。鼓励人民群众、慈善家、各个社会组织对养老医疗机构进行捐款。可以根据各地情况,呼吁各方力量定点就近进行捐款,并将捐款情况进行公开。如此,既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感,又能引起社会对养老行业的重视,提升养老医疗服务行业的普知度,為今后的招商引资打下基础。其次,可以在社会上定期召集组建志愿者服务团队,对其进行短期培训,定期去养老医疗机构对老年人进行助援服务,使老年人的精神得到安慰。最后,有必要由政府牵头,组建行业协会,规范行业规则,净化行业环境,对行业进行有效监督监管。更可以开设民间第三方监督渠道,推动行业进步发展,良好运行。
3.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养老医疗产业
政府应鼓励及提倡民间资本的投入,大力兴办民办养老医疗机构。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将自身的财政压力向社会转移;另一方面,从长远的角度看,民办养老医疗机构较公办养老医疗机构体制更加灵活,发展更具活力,前者能有效地引进市场激励机制以及全新的管理办法。根据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在未来的养老医疗市场,民办养老医疗机构应当是养老医疗行业的主力军,并且会逐渐取代公办养老医疗院占市场主体的地位;而公办养老医疗机构更多的是发挥收养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托底作用。
(二)上海自身方面
第一,利用资源优势,打造有特色的医疗养老医疗健康产品。上海优质的资源建设,是老年人医疗养老医疗健康特色游的坚实基础。可以依托高水平医疗养老医疗中心,面向老人开展运动损伤、神经康复、骨科康复等较高层次的医疗养老医疗健康服务。
第二,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不计短期得失。医疗养老医疗健康产业初期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早期税收不高,容易受到政策忽视。一旦进入稳定期,不仅可以形成上海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更能够拉升地区层次,带动多种产业。因此,可以考虑通过政府资金投入、补贴、简化办事流程、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推动养老医疗产业的早期发展。在这个阶段不能求快,要稳打稳扎。
第三,扶持标杆企业,开设行业论坛,推动产业发展。坚持扶优扶强战略,加大对标杆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渠道、资金等手段,扩大标杆企业知名度,形成在全国具有市场影响力的上海市标杆项目;积极承办上海市医疗养老健康论坛,充分对接国内外专家和行业信息资源,鼓励更多的优秀企业进军上海;举办行业评比大赛,向社会推广理念先进、服务优秀的优质机构,树立行业标杆,使得行业向优胜劣汰的良性方向发展。
第四,引进专业人才,打造产业坚实基础。以人才队伍建设为着力点,提升人员素质。一是加强以本地下岗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的养老医疗服务队伍建设,进行定期职业技能培训测试,提升其服务水平和专业素质。二是在各个高校开设养老医疗服务相关专业,在各个职业学校开设相关专业,吸纳更多的新鲜血液进入本行业。三是重视薪酬体系建设,提高一线服务人员的薪资待遇,保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胡忠林.高端养老产业发展对地方经济及养老体系的影响分析[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6.
[2]钱 忱.产权式休闲养老社区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2.
[3]王绪英.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0(1):18-20.
[4]冯 丹,冯泽永,王 霞,等.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5(7):25-28.
[5]张献珍.城市化、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医疗保障问题[J].人民论坛,2013(17):236-237.
[6]张 旭.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02-104.
[7]王煜晨.智能化养老产业与养老医疗服务关系之研究[J].经贸实践,2017(1):86.
[8]高峻松.扬长避短,发展海南医疗健康服务业[J].今日海南,2015(7):42-43.
[9]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以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现阶段,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对医疗护理的需求与日俱增,而我国养老服务和医疗服务互不衔接,老年人的养老照料和医疗康复服务需求均无法得到满足。2013年我国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2015年6月,上海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明确提出医养结合是本市养老工作中呼声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也是上海市委、市政府要求在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加大力度重点突破的问题之一。
上海市是全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城市。研究显示,预计到2020年,上海60岁以上老人将近500万人,其中80岁以上的将近100万人,2025年将分别为600万人和120万人,上海进入养老压力最大时期。因此,推进养老结构的医养结合事业建设,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一、“医养结合”内涵
所谓“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方式,由于其实行的机构不同,理解也有差别。作为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的,认为医养结合养老方式就是住院期间全程无家人陪护,医疗和生活护理相结合的全新模式。也有认为“医养结合”养老方式是在医疗机构设立养老区或者由医疗机构定期派出医疗专家,在社区内进行老年病诊疗技术指导,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根据老年人的条件,提供灵活,响应及时的紧急服务和技术援助。
总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是区别于传统的与医疗服务的养老服务模式。将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有机整合起来,为老年人的医疗诉求提供了极大便利,将医疗服务融合于日常养老服务中,提高了传统养老模式的服务质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提供者来说:既包括传统的养老院、医院,又有护理院、社区医院、卫生所等。从服务内容来说:既包括传统养老院所有的照料日常起居,又有医院对于疾病的预防、治疗病后护理和临终关怀,更重要的是,在这些传统项目的基础上,将它们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二、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养结合”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养结合”发展现状
截止到2015年底,上海市浦东新区养老机构近200家,床位数达3万张,比上年增加3%。浦东新区老年医疗机构(独立老年护理院、老年医院)共计16所,独立老年护理院床位数1000多张。目前,上海市“医养结合”模式正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由于正处于起步阶段,上海市的“医养结合”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
(二)上海市浦东新区“医养结合”发展问题分析
1.政策双重性造成不公平竞争
上海公办养老医疗机构由政府主办,政府全额拨款,其大部分人员都有政府编制,在财政政策及其他优惠政策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其起步早,在硬件设施建设、经营管理、服务水平以及地理位置上较民办养老医疗院都略胜一筹。民办养老医疗机构,起步较晚,硬软件设施建设不足,相关优惠政策也比较少。据了解,大多数刚刚开始发展的民营养老医疗机构,均处于亏本状态,要完全收回成本最快也要5~6年时间。所以民办养老医疗机构中服务人员的工资偏低,人员的流动性大。
2.社会资本投入不足,行业缺乏竞争与监督
我国养老产业是近年来新崛起的朝阳产业,前景广阔,因此吸引了很多民间资本纷纷涉足医疗服务行业。事实上民间资本在养老医疗行业的投资比重是很小的,数量少,比例也小。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9月份,全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96611亿元,同比增长2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3.3%),但是在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上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在1~9月份投入仅1189亿元,同比减少了7.3%。这表明全社会在社会保障上的投资是下降的。与此同时,没有建立与整个养老医疗机构的发展相适应的竞争与监督机制。养老医疗机构的供不应求,使得不同养老医疗机构之间缺乏竞争,同时供给者必定会抬高价格,所以由政府主办、价格适中的公办养老医疗机构床位缺乏,而价格较高的民办养老医疗机构则出现微小程度的床位闲置。再者,由于公办养老医疗机构的排队信息未实现公开化、透明化,为寻租、创租制造了机会,从而降低了整个行业的效率与公平。
3.养老医疗机构缺乏专业性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低
虽然公办养老医疗机构与民办养老医疗机构相比,无论是在服务水平还是专业人员上,均要略强一筹,但总体而言,上海养老医疗机构普遍存在专业从业人员缺乏、服务水平低下的现象。养老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中获得相应从业资格证书的人数很少,这意味着大多数上岗人员都属于未持证上岗。尤其是民办养老医疗机构,由于机构工资低、待遇差,无法吸引高素质的服务人员,很多人没有参加过正规的岗前培训,往往是就业后边干边学,服务质量很难保证,甚至有的从业人员是来自农村的妇女,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降低了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
三、完善上海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模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国家方面
1.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規划并逐步完善养老医疗机构建设
一方面国家方面应依照实际情况做好统筹规划,制定相应政策,给各地予以政策支持,另一方面,各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在养老医疗服务方面加大资金投入,既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社区做起,完善卫生院、社区养老院等基层养老医疗服务机构;又要加强养老医疗服务行业的人才建设,如对原本的基层医疗服务人员进行回炉培养,提升其养老服务技能素质。 2.整合社会各方力量,促进全社会的参与
首先,可以呼吁社会各方力量进行捐款。鼓励人民群众、慈善家、各个社会组织对养老医疗机构进行捐款。可以根据各地情况,呼吁各方力量定点就近进行捐款,并将捐款情况进行公开。如此,既能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的参与感,又能引起社会对养老行业的重视,提升养老医疗服务行业的普知度,為今后的招商引资打下基础。其次,可以在社会上定期召集组建志愿者服务团队,对其进行短期培训,定期去养老医疗机构对老年人进行助援服务,使老年人的精神得到安慰。最后,有必要由政府牵头,组建行业协会,规范行业规则,净化行业环境,对行业进行有效监督监管。更可以开设民间第三方监督渠道,推动行业进步发展,良好运行。
3.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养老医疗产业
政府应鼓励及提倡民间资本的投入,大力兴办民办养老医疗机构。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将自身的财政压力向社会转移;另一方面,从长远的角度看,民办养老医疗机构较公办养老医疗机构体制更加灵活,发展更具活力,前者能有效地引进市场激励机制以及全新的管理办法。根据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在未来的养老医疗市场,民办养老医疗机构应当是养老医疗行业的主力军,并且会逐渐取代公办养老医疗院占市场主体的地位;而公办养老医疗机构更多的是发挥收养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托底作用。
(二)上海自身方面
第一,利用资源优势,打造有特色的医疗养老医疗健康产品。上海优质的资源建设,是老年人医疗养老医疗健康特色游的坚实基础。可以依托高水平医疗养老医疗中心,面向老人开展运动损伤、神经康复、骨科康复等较高层次的医疗养老医疗健康服务。
第二,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不计短期得失。医疗养老医疗健康产业初期投入大,投资回收期长,早期税收不高,容易受到政策忽视。一旦进入稳定期,不仅可以形成上海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更能够拉升地区层次,带动多种产业。因此,可以考虑通过政府资金投入、补贴、简化办事流程、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推动养老医疗产业的早期发展。在这个阶段不能求快,要稳打稳扎。
第三,扶持标杆企业,开设行业论坛,推动产业发展。坚持扶优扶强战略,加大对标杆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渠道、资金等手段,扩大标杆企业知名度,形成在全国具有市场影响力的上海市标杆项目;积极承办上海市医疗养老健康论坛,充分对接国内外专家和行业信息资源,鼓励更多的优秀企业进军上海;举办行业评比大赛,向社会推广理念先进、服务优秀的优质机构,树立行业标杆,使得行业向优胜劣汰的良性方向发展。
第四,引进专业人才,打造产业坚实基础。以人才队伍建设为着力点,提升人员素质。一是加强以本地下岗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的养老医疗服务队伍建设,进行定期职业技能培训测试,提升其服务水平和专业素质。二是在各个高校开设养老医疗服务相关专业,在各个职业学校开设相关专业,吸纳更多的新鲜血液进入本行业。三是重视薪酬体系建设,提高一线服务人员的薪资待遇,保证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胡忠林.高端养老产业发展对地方经济及养老体系的影响分析[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6.
[2]钱 忱.产权式休闲养老社区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工业大学,2012.
[3]王绪英.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30(1):18-20.
[4]冯 丹,冯泽永,王 霞,等.对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15(7):25-28.
[5]张献珍.城市化、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医疗保障问题[J].人民论坛,2013(17):236-237.
[6]张 旭.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02-104.
[7]王煜晨.智能化养老产业与养老医疗服务关系之研究[J].经贸实践,2017(1):86.
[8]高峻松.扬长避短,发展海南医疗健康服务业[J].今日海南,2015(7):42-43.
[9]孙雯芊,丁先存.公立医院医养结合模式可行性研究——以合肥市滨湖医院老年科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