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本——永远的竞争利器
对每个企业来说,成本是决定生存的重要因素,即使是大陆最优秀的科技企业华为,也承认自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只是把最前沿的东西第一时间应用到终端,实现产品的消费。任正非说:华为最核心的技术都是购买的——问题是制造的成本却是大陆水平的。
即使是台商最大的科技企业鸿海,其最根本的优势也不是技术,鸿海拥有60万大陆员工,图的是什么——成本。
就是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雄霸世界的看家本领仍然靠的是不断压低采购成本。
包括大型国企在内,如此多的财富奇迹,如此神奇的财富故事,如此庞大的GDP(世界第三经济体地位)也只能一言以蔽之:依靠成本。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制造业最需要的就是成本优势。
无可否认,中国在国际分工方面依然是制造业扮演主角,是因为中国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纵观几千年来,中国也多次因人多而重新赢得生存之机。
大陆30年的经济发展表明:即制造业利润微薄,依然被大陆视若神明——因为有更多的贫困人口依然得不到这样的机会。从这一点来说,大陆仍有成本竞争优势。就提振经济的十大产业规划而言,其重点考虑的也是大陆的竞争成本优势。
市场——不变的竞争目标
不管企业大小,无论产品新潮老旧,决定企业生存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市场,好产品没有市场,差产品霸占市场的案例比比皆是。大陆之所以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决定提振10大产业,一方面是基于者十大产业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这十大产业未来的市场影响。
温家宝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说,中国支持多边贸易,旗帜鲜明的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这对大陆来讲,意味着永远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世界市场的角度,也准备把世界的发展担负在自己的身上,具体讲,大陆4万亿人民币内需拉动的商机将包括外商在内,同理,大陆也将其它国家的内需看作自己的国际市场!
无论是国际贸易,还是区域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市场。这次金融危机之所以对全球经济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归根结底是欧美市场萎缩、市场需求降低带来的后果。对很多台商企业来说,面临的生死考验,就是订单是否稳定,一旦订单被抽或者减少,都是企业的不幸,在欧美消费一片萎靡不振声下,订单减少似乎成了所有企业的恶魔。全球订单突然减少的根本原因,就是市场需求减少了。大陆决定提振十大产业,其目的就是要为处在经济危机中的企业打造新的市场,提供新的订单需求。
这十大产业涉及面宽广,影响的产业很多,带来的商机不在少数,凡是有企图心的企业,皆应认真研究这十大产业的发展变化,透过定位分析,为企业找寻新的商机。
统一集团高清愿说过,市场永远不会饱和,只有重新划分。表面上看,这十大产业带来的商机似乎已名花有主,其实不然,只要产品有竞争力,任何企业都有机会品尝4万亿人民币市场大饼。
信心——制胜的最大法宝
无论何种灾难,最终都是靠信心挽救,这次金融危机也不例外。
信心影响社会走向,信心决定社会枯荣,信心昭示未来!让企业和民众走出金融危机漩涡的制胜法宝,就是挽救社会信心,大陆的十大产业提振计划,无疑是挽救社会信心的重大举措。
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对于以外贸加工为主的大陆台商来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有些订单失去5成,有些达到7成,近年来屡屡被视为科技英雄,发端台湾成长于大陆的鸿海集团主席郭台铭坦言自己的股票跌去6成,损失1000亿新台币。大陆民企犹过之而无不及,如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无锡尚德太阳能,其董事局主席施正荣表示其股票从之前的90美元跌至如今的10美元。大陆其它企业,如煤炭和钢铁等大型企业已限产停炉,地产商也早已经历了几个寒暑。
郭台铭之前曾在博客里写道晋商如何成功的原因,并以此借喻鸿海的成功,那就是方向:只做代工,不做品牌!代工和自有品牌不能两立。
然而此轮经济危机以来,几乎所有的智库在谈到「过冬术」时都强调了一点:「多角化经营,树立自有品牌,开拓内需市场。」
于是,孰对孰错,成为一个尖锐的叩问?鸿海到底要不要转换包跑?
就鸿海而言,换不换跑道,完全取决于郭台铭对前途的判断,取决于他对未来市场发展的把握,取决于他对订单的信心。这个信心应当是建立在国际经济大环境基础上的。
温家宝总理关于中国的信心谈了5点,对国际社会来说,大陆只需强调一点就足够让世界振奋,那就是温总理所说大陆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蕴藏着巨大的需求和增长潜力,它将有力支撑大陆经济在较长时间内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
对西方来说,这意味着不需要新的准备,现有的技术和产能就可以促进大陆在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只要西方对自己的技术有信心,他们随时可以进入大陆的市场。
台商信心在哪里?
大陆有市场的信心,有制造需求的信心,有提振经济办法的信心,西方有先进技术信心,台商的信心在哪里?
有一个问题值得台商注意,此次瑞士与大陆签定自由贸易区的协商协议,开启了与欧洲自由贸易区之旅,这对岛内或大陆的台企影响都很大。据最新的消息,台湾已急切盼望两岸之间尽快商谈签署综合性经济机制条例(CECA)。如果再考虑2010年东盟10+1的急切步伐,台湾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不被边缘化。
世界对中国有信心,看到了中国的庞大市场,大陆民企有信心,他们看到了庞大的市场需求。
大陆台商目前面临转型升级,其实就是向高端产业过渡发展,这个过渡本来没什么,问题是要面临国际研发领域的挑战。
处在世界经济格局变革前夜的两岸企业,应该心中明白其中的道理,大胆布局,结合自身优势转型升级。
对每个企业来说,成本是决定生存的重要因素,即使是大陆最优秀的科技企业华为,也承认自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只是把最前沿的东西第一时间应用到终端,实现产品的消费。任正非说:华为最核心的技术都是购买的——问题是制造的成本却是大陆水平的。
即使是台商最大的科技企业鸿海,其最根本的优势也不是技术,鸿海拥有60万大陆员工,图的是什么——成本。
就是世界零售巨头沃尔玛,雄霸世界的看家本领仍然靠的是不断压低采购成本。
包括大型国企在内,如此多的财富奇迹,如此神奇的财富故事,如此庞大的GDP(世界第三经济体地位)也只能一言以蔽之:依靠成本。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制造业最需要的就是成本优势。
无可否认,中国在国际分工方面依然是制造业扮演主角,是因为中国有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纵观几千年来,中国也多次因人多而重新赢得生存之机。
大陆30年的经济发展表明:即制造业利润微薄,依然被大陆视若神明——因为有更多的贫困人口依然得不到这样的机会。从这一点来说,大陆仍有成本竞争优势。就提振经济的十大产业规划而言,其重点考虑的也是大陆的竞争成本优势。
市场——不变的竞争目标
不管企业大小,无论产品新潮老旧,决定企业生存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市场,好产品没有市场,差产品霸占市场的案例比比皆是。大陆之所以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决定提振10大产业,一方面是基于者十大产业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另一方面就是这十大产业未来的市场影响。
温家宝总理在达沃斯论坛上说,中国支持多边贸易,旗帜鲜明的反对贸易保护主义,这对大陆来讲,意味着永远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世界市场的角度,也准备把世界的发展担负在自己的身上,具体讲,大陆4万亿人民币内需拉动的商机将包括外商在内,同理,大陆也将其它国家的内需看作自己的国际市场!
无论是国际贸易,还是区域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市场。这次金融危机之所以对全球经济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归根结底是欧美市场萎缩、市场需求降低带来的后果。对很多台商企业来说,面临的生死考验,就是订单是否稳定,一旦订单被抽或者减少,都是企业的不幸,在欧美消费一片萎靡不振声下,订单减少似乎成了所有企业的恶魔。全球订单突然减少的根本原因,就是市场需求减少了。大陆决定提振十大产业,其目的就是要为处在经济危机中的企业打造新的市场,提供新的订单需求。
这十大产业涉及面宽广,影响的产业很多,带来的商机不在少数,凡是有企图心的企业,皆应认真研究这十大产业的发展变化,透过定位分析,为企业找寻新的商机。
统一集团高清愿说过,市场永远不会饱和,只有重新划分。表面上看,这十大产业带来的商机似乎已名花有主,其实不然,只要产品有竞争力,任何企业都有机会品尝4万亿人民币市场大饼。
信心——制胜的最大法宝
无论何种灾难,最终都是靠信心挽救,这次金融危机也不例外。
信心影响社会走向,信心决定社会枯荣,信心昭示未来!让企业和民众走出金融危机漩涡的制胜法宝,就是挽救社会信心,大陆的十大产业提振计划,无疑是挽救社会信心的重大举措。
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对于以外贸加工为主的大陆台商来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有些订单失去5成,有些达到7成,近年来屡屡被视为科技英雄,发端台湾成长于大陆的鸿海集团主席郭台铭坦言自己的股票跌去6成,损失1000亿新台币。大陆民企犹过之而无不及,如第一家在纽交所上市的无锡尚德太阳能,其董事局主席施正荣表示其股票从之前的90美元跌至如今的10美元。大陆其它企业,如煤炭和钢铁等大型企业已限产停炉,地产商也早已经历了几个寒暑。
郭台铭之前曾在博客里写道晋商如何成功的原因,并以此借喻鸿海的成功,那就是方向:只做代工,不做品牌!代工和自有品牌不能两立。
然而此轮经济危机以来,几乎所有的智库在谈到「过冬术」时都强调了一点:「多角化经营,树立自有品牌,开拓内需市场。」
于是,孰对孰错,成为一个尖锐的叩问?鸿海到底要不要转换包跑?
就鸿海而言,换不换跑道,完全取决于郭台铭对前途的判断,取决于他对未来市场发展的把握,取决于他对订单的信心。这个信心应当是建立在国际经济大环境基础上的。
温家宝总理关于中国的信心谈了5点,对国际社会来说,大陆只需强调一点就足够让世界振奋,那就是温总理所说大陆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蕴藏着巨大的需求和增长潜力,它将有力支撑大陆经济在较长时间内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
对西方来说,这意味着不需要新的准备,现有的技术和产能就可以促进大陆在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等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只要西方对自己的技术有信心,他们随时可以进入大陆的市场。
台商信心在哪里?
大陆有市场的信心,有制造需求的信心,有提振经济办法的信心,西方有先进技术信心,台商的信心在哪里?
有一个问题值得台商注意,此次瑞士与大陆签定自由贸易区的协商协议,开启了与欧洲自由贸易区之旅,这对岛内或大陆的台企影响都很大。据最新的消息,台湾已急切盼望两岸之间尽快商谈签署综合性经济机制条例(CECA)。如果再考虑2010年东盟10+1的急切步伐,台湾的当务之急就是如何不被边缘化。
世界对中国有信心,看到了中国的庞大市场,大陆民企有信心,他们看到了庞大的市场需求。
大陆台商目前面临转型升级,其实就是向高端产业过渡发展,这个过渡本来没什么,问题是要面临国际研发领域的挑战。
处在世界经济格局变革前夜的两岸企业,应该心中明白其中的道理,大胆布局,结合自身优势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