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泰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工矿型城市,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提升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水平的根本出路,是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的关键所在。我们抢抓新泰市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和沂蒙革命老区的政策机遇,坚持高点定位、系统谋划,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生态转型和社会转型,加快实现由资源开采型向科技创新型、由增长粗放型向发展集约型、由工矿型城市向生态宜居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转变,努力打造全国资源城市转型示范区,争当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
坚持高端提升,加快产业转型
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集群化”的发展思路,立足新泰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着力做优一产、做强二产、提升三产,加快构建高端主导、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首先是推动工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牢固树立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思想不动摇,坚持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提升,打造转型升级的强力支撑。煤电化产业,以延伸产业链为重点,积极外拓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精煤洗选等高附加值产业,加快向循环经济和价值链高端提升;输变电设备、矿山设备制造再制造、汽车零部件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强化企业协作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整链配套、系统集成发展,加快形成本地化的上下游产业协作体系;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引进核心技术企业为牵动,推进规模膨胀、裂变发展,尽快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大力实施骨干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对规模企业按年纳税额实行分类动态管理,制定出台技改扩规、科技创新、上市融资、兼并重组等激励政策,着力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带动力强、品牌影响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建成煤电化、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特变电工、山能机械、新煤机械、泰丰集团4个百亿企业集团,努力将新泰打造成鲁中地区先进制造业高地。
同时,我们大力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以高端商贸、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生活性服务业,规划建设岳华能源、天宝、东都三大千万吨级物流基地,加快推进莲花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和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项目,建设一批功能性大型商业综合体,努力把服务业培植成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另外,新泰注重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我们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按照结构调优、规模调大、品种调新、效益调高的思路,着力抓流转、建基地、育龙头、活流通、创品牌,培植壮大蔬菜、林果、桑蚕、畜牧4大主导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特色农产品基地达到3.33万公顷,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00家,使新泰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城市转型
城镇化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统筹城乡发展的主抓手,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今后着力推进的重大任务。2012年新泰城镇化率达到53.6%,已经进入以城乡统筹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阶段。
顺应这一趋势,我们坚持以全域发展的理念统筹推进城乡一体规划建设。重点抓好“三大统筹”。一是统筹全域规划。同步编制新泰《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县域发展定位,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构筑起城乡衔接、全域一体的战略发展框架。二是统筹镇域发展。以贯穿全境的济临路、蒙馆路为轴线,大力实施“两线两翼”发展战略,在工矿集中的“两线”乡镇重点发展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以平原山地为主的“两翼”乡镇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旅游业,推动镇域经济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大力推行扩权强镇政策,设立镇域经济发展专项基金,促进镇域经济加快发展。打破乡镇区划界线,规划建设以新泰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新泰工业新区、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莲花山旅游度假区为骨干,以汽车装配产业园、物流加工园、玻璃玻纤工业园、高效生态农业园为补充的“一核三区四园”产业园区,推行“飞地经济”模式,新上项目一律按产业类型落户园区,推动产镇一体、协调发展。三是统筹城乡建设体系。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重点城镇、小城镇为骨干,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着力推进滨湖新区、楼禹和西羊果两个副城区、各镇区开发建设,将全市916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47个新型农村社区,加快实施城乡一体的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力争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8%,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75平方公里,50%以上的农户入住新社区。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生态转型
环境容量决定一个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坚持把建设蓝天碧水绿色家园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取向,大力实施三大工程,努力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美丽新泰。
实施绿色产业发展工程。充分发挥新上项目审核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项目审核机制,严把产业准入关、投资强度关、环保节能关,严控“两高一资”项目;以市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为载体,推动全市化工企业集聚集约发展,形成企业内部节能减排小循环、企业间资源共享中循环和园区设施配套大循环的循环发展体系。
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市、全省水生态文明市、全省节水型城市为抓手,以治污、治水、整地、造林为重点,对市域120平方公里煤矿采空塌陷区、284公里塌陷路段进行全面生态修复治理,规划建设人工湿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生态涵养工程,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力争“十二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
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深入开展全国卫生城市、全省生态文明先进县创建工作,以道路硬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河道净化、墙面美化、庭院整洁化、污水排放达标化、卫生保洁长效化、文明习惯养成化、村规民约制度化“十化”为内容,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力争用5年时间,使全市所有村居全部达到生态文明村标准。 坚持民生优先,加快社会转型
改善民生是转型发展之本、社会和谐之基。我们围绕实现收入好、身体好、教育好、住行好、保障好“五好民生”目标,建立民生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为民办实事制度,突出抓好城乡居民收入5年倍增、社会保障提标扩面、省级教育示范市创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文化惠民、农村饮水安全等工作,不断增进群众福祉。同时,我们注重深化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市乡村三级社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推行城乡社会网格化管理,扎实推进平安协会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建立完善社会矛盾多元化化解、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公共安全一体化应急指挥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新泰民意通”等网络服务平台作用,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逐步形成管理有序、充满活力、平安和谐的社会新格局。
强化要素保障,增强转型动力
新泰市加快转型发展,注重了统筹资源要素的配置,聚力攻坚突破。
强化投入支撑。坚持招商引资、对上争取、市场化融资“三管齐下”,借助国家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机遇,积极策划一批综合性重大转型项目,加大向上对接争取力度;围绕培植壮大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强化产业招商和专业招商,建立以北京为中心突破央企、以上海为中心突破外企、以江浙为中心突破民企、以深广为中心突破高新技术企业的招商格局,着力引进“高、大、外、新”项目,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厚财税链:探索银企对接、搭建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券等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广聚资金助力转型发展。
强化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以产业为纽带,深化与山东省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搭建一批技术创新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深入实施以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以产业集群催生人才集群“双链双群”聚才工程,着力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国家“干人计划”专家和创新团队,增强创新引领转型发展的能力。
强化工作机制保障。建立市级领导牵头负责,乡镇街道、市直部门分线作战、条块结合的网格化责任体系,实行市级领导包挂重点工作指挥部、协调推进重大事项和包保为民所办实事、联系乡镇街道制度,建立周通报、月调度、季观摩、半年评议工作机制,强力推进工作落实。大力加强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重点项目“直通快办”、“全程代办”、“模拟审批”、涉企收费“一费制”、“一次投诉查实调离降职”等机制,努力打造全国环境最优、效能最快的政务服务品牌。健全完善以转型发展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对乡镇街道和市直部门实行分类考核、同类同考,在领导干部中推行“三线一联”考核办法,将实绩考核线、民主测评线、民意调查线和一票否决考核赋分联动,并把考核结果与评先树优、干部选拔使用相结合,努力在全市形成真抓实干、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坚持高端提升,加快产业转型
按照“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集群化”的发展思路,立足新泰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着力做优一产、做强二产、提升三产,加快构建高端主导、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首先是推动工业高端化、集群化发展。牢固树立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思想不动摇,坚持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提升,打造转型升级的强力支撑。煤电化产业,以延伸产业链为重点,积极外拓煤炭资源,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精煤洗选等高附加值产业,加快向循环经济和价值链高端提升;输变电设备、矿山设备制造再制造、汽车零部件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强化企业协作和技术改造,促进产业整链配套、系统集成发展,加快形成本地化的上下游产业协作体系;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引进核心技术企业为牵动,推进规模膨胀、裂变发展,尽快形成产业化发展格局。大力实施骨干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对规模企业按年纳税额实行分类动态管理,制定出台技改扩规、科技创新、上市融资、兼并重组等激励政策,着力打造一批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带动力强、品牌影响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建成煤电化、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特变电工、山能机械、新煤机械、泰丰集团4个百亿企业集团,努力将新泰打造成鲁中地区先进制造业高地。
同时,我们大力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顺应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大力发展以现代物流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以高端商贸、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生活性服务业,规划建设岳华能源、天宝、东都三大千万吨级物流基地,加快推进莲花山省级旅游度假区、和文化产业园等一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项目,建设一批功能性大型商业综合体,努力把服务业培植成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另外,新泰注重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我们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按照结构调优、规模调大、品种调新、效益调高的思路,着力抓流转、建基地、育龙头、活流通、创品牌,培植壮大蔬菜、林果、桑蚕、畜牧4大主导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市特色农产品基地达到3.33万公顷,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00家,使新泰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坚持城乡统筹,加快城市转型
城镇化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统筹城乡发展的主抓手,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今后着力推进的重大任务。2012年新泰城镇化率达到53.6%,已经进入以城乡统筹为特征的新型城镇化阶段。
顺应这一趋势,我们坚持以全域发展的理念统筹推进城乡一体规划建设。重点抓好“三大统筹”。一是统筹全域规划。同步编制新泰《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县域发展定位,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构筑起城乡衔接、全域一体的战略发展框架。二是统筹镇域发展。以贯穿全境的济临路、蒙馆路为轴线,大力实施“两线两翼”发展战略,在工矿集中的“两线”乡镇重点发展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以平原山地为主的“两翼”乡镇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旅游业,推动镇域经济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大力推行扩权强镇政策,设立镇域经济发展专项基金,促进镇域经济加快发展。打破乡镇区划界线,规划建设以新泰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新泰工业新区、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莲花山旅游度假区为骨干,以汽车装配产业园、物流加工园、玻璃玻纤工业园、高效生态农业园为补充的“一核三区四园”产业园区,推行“飞地经济”模式,新上项目一律按产业类型落户园区,推动产镇一体、协调发展。三是统筹城乡建设体系。以中心城区为龙头,以重点城镇、小城镇为骨干,以新型农村社区为基础,着力推进滨湖新区、楼禹和西羊果两个副城区、各镇区开发建设,将全市916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147个新型农村社区,加快实施城乡一体的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力争到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8%,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75平方公里,50%以上的农户入住新社区。
坚持绿色发展,加快生态转型
环境容量决定一个地方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坚持把建设蓝天碧水绿色家园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取向,大力实施三大工程,努力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美丽新泰。
实施绿色产业发展工程。充分发挥新上项目审核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完善项目审核机制,严把产业准入关、投资强度关、环保节能关,严控“两高一资”项目;以市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为载体,推动全市化工企业集聚集约发展,形成企业内部节能减排小循环、企业间资源共享中循环和园区设施配套大循环的循环发展体系。
实施生态环境治理工程。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市、全省水生态文明市、全省节水型城市为抓手,以治污、治水、整地、造林为重点,对市域120平方公里煤矿采空塌陷区、284公里塌陷路段进行全面生态修复治理,规划建设人工湿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生态涵养工程,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力争“十二五”末,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
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深入开展全国卫生城市、全省生态文明先进县创建工作,以道路硬化、街道亮化、村庄绿化、河道净化、墙面美化、庭院整洁化、污水排放达标化、卫生保洁长效化、文明习惯养成化、村规民约制度化“十化”为内容,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力争用5年时间,使全市所有村居全部达到生态文明村标准。 坚持民生优先,加快社会转型
改善民生是转型发展之本、社会和谐之基。我们围绕实现收入好、身体好、教育好、住行好、保障好“五好民生”目标,建立民生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为民办实事制度,突出抓好城乡居民收入5年倍增、社会保障提标扩面、省级教育示范市创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文化惠民、农村饮水安全等工作,不断增进群众福祉。同时,我们注重深化全省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进一步加强市乡村三级社会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推行城乡社会网格化管理,扎实推进平安协会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工作,建立完善社会矛盾多元化化解、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公共安全一体化应急指挥等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新泰民意通”等网络服务平台作用,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逐步形成管理有序、充满活力、平安和谐的社会新格局。
强化要素保障,增强转型动力
新泰市加快转型发展,注重了统筹资源要素的配置,聚力攻坚突破。
强化投入支撑。坚持招商引资、对上争取、市场化融资“三管齐下”,借助国家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政策机遇,积极策划一批综合性重大转型项目,加大向上对接争取力度;围绕培植壮大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强化产业招商和专业招商,建立以北京为中心突破央企、以上海为中心突破外企、以江浙为中心突破民企、以深广为中心突破高新技术企业的招商格局,着力引进“高、大、外、新”项目,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增厚财税链:探索银企对接、搭建融资平台、发行企业债券等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广聚资金助力转型发展。
强化创新驱动。把科技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以产业为纽带,深化与山东省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搭建一批技术创新联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平台。深入实施以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以产业集群催生人才集群“双链双群”聚才工程,着力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国家“干人计划”专家和创新团队,增强创新引领转型发展的能力。
强化工作机制保障。建立市级领导牵头负责,乡镇街道、市直部门分线作战、条块结合的网格化责任体系,实行市级领导包挂重点工作指挥部、协调推进重大事项和包保为民所办实事、联系乡镇街道制度,建立周通报、月调度、季观摩、半年评议工作机制,强力推进工作落实。大力加强行政服务标准化建设,完善重点项目“直通快办”、“全程代办”、“模拟审批”、涉企收费“一费制”、“一次投诉查实调离降职”等机制,努力打造全国环境最优、效能最快的政务服务品牌。健全完善以转型发展为导向的考核体系,对乡镇街道和市直部门实行分类考核、同类同考,在领导干部中推行“三线一联”考核办法,将实绩考核线、民主测评线、民意调查线和一票否决考核赋分联动,并把考核结果与评先树优、干部选拔使用相结合,努力在全市形成真抓实干、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