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素质教育,这种新的形势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而具备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所必需的条件。所以教师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素质,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素质、适应现代教育呢?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转变观念,全面培养学生
陈旧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未来社会,更难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死板的书本知识,僵化的思维方式,在未来社会无法立足。多年来,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成绩的提高,忽视品德教育,结果青少年的犯罪率大幅度上升;更有甚者因成绩不断滑坡,受不了老师的逆耳“忠言”,自寻短见。事实充分地说明,在抓应试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素质教育,没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想考出好的成绩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有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效应。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加强全面的素质教育。
二、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如果教师仅拘泥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旧教学模式,社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的到“常教常新”。
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师的责任主要是教书,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单靠吃学校所学的“老本”是不行的,必须坚持不懈,勤奋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教师。
此外,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人、教育人的。教师不但要以自己的才识去教书,还要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去教育人。古人言:“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此即强调教师要用自己的品行去影响学生。笔者认为,教师应具备的首要的德,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教师应真正意识到自身责任的重大,并能以从事这一职业而感到荣耀和自豪,自觉把培养和教育好下一代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从而减少和杜绝当前一部分教师中存在的“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和行为,纯洁教师队伍。另外,教师在日常具体行为上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如果教师言行脱节,心口不一,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其结果必然是身存教废,令而不行,最终误人子弟。
四、注意苦练教师基本功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连基本功都不过关的教师,何谈赢得学生的依赖,何谈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来。没有高水平的知识,创新能力就没有根基,没有创新能力,所谓使命感、责任感就是一句空话;没有独立人格和主体性,也不可能真正有创新精神。这诸方面结合起来就是无穷的创造性,因此,应注重内强素质,外练操作能力,开展教师大练基本功、大比武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我们能认识到教师的素质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通过自身知识的内化形成和积累的。
五、调整课堂教学,实现真正的教学民主
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积极参与者,是接受知识的创造者、发明者,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环节要紧凑,知识过渡自然,有密度、有梯度,重难点集中优势加以攻破。教师必须把握一节课的“一”是什么,如何反“三”,“类”是什么,又如何“旁通”。这“反三”和“旁通”到什么程度为最适宜;另外,教师要明确一节课哪些知识自己讲,哪些知识由学生根据教者的设疑、点拔、启发去完成。把课堂变成学生用已学会的直接知识去认识探索新的间接知识的主要实践活动,而且发挥学生自己最大的潜在资源。使学生在探索中锻炼毅力,在探索中品尝劳动成果的甘甜,在探索中懂得群体的力量,实现真正的教学民主。
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
新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课的核心要素。就课题学习而言,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这就需要教师要具备新的教学方式,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 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教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新的教学方式,突出表现为教学在活动中进行。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学生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导、学、做三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说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七、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其心态才能保持开放,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
总之,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适应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适应现代教育。
一、转变观念,全面培养学生
陈旧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未来社会,更难满足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死板的书本知识,僵化的思维方式,在未来社会无法立足。多年来,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成绩的提高,忽视品德教育,结果青少年的犯罪率大幅度上升;更有甚者因成绩不断滑坡,受不了老师的逆耳“忠言”,自寻短见。事实充分地说明,在抓应试教育的同时,必须注重素质教育,没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想考出好的成绩是绝对不可能的。只有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良好的效应。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转变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加强全面的素质教育。
二、增强教师创新能力
教师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如果教师仅拘泥于“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旧教学模式,社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大胆探索,不断丰富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在掌握学科知识和常规教学方法、手段的基础上,还要掌握与学科有关的学科知识及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真正的到“常教常新”。
三、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教师的责任主要是教书,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单靠吃学校所学的“老本”是不行的,必须坚持不懈,勤奋学习,把自己培养成一专多能的教师。
此外,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培养人、教育人的。教师不但要以自己的才识去教书,还要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去教育人。古人言:“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此即强调教师要用自己的品行去影响学生。笔者认为,教师应具备的首要的德,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以教书育人为己任。教师应真正意识到自身责任的重大,并能以从事这一职业而感到荣耀和自豪,自觉把培养和教育好下一代当做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从而减少和杜绝当前一部分教师中存在的“一切向钱看”的思想和行为,纯洁教师队伍。另外,教师在日常具体行为上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做到。如果教师言行脱节,心口不一,会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其结果必然是身存教废,令而不行,最终误人子弟。
四、注意苦练教师基本功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连基本功都不过关的教师,何谈赢得学生的依赖,何谈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来。没有高水平的知识,创新能力就没有根基,没有创新能力,所谓使命感、责任感就是一句空话;没有独立人格和主体性,也不可能真正有创新精神。这诸方面结合起来就是无穷的创造性,因此,应注重内强素质,外练操作能力,开展教师大练基本功、大比武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我们能认识到教师的素质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通过自身知识的内化形成和积累的。
五、调整课堂教学,实现真正的教学民主
教师应把学生看成是课堂的主人,是教学的积极参与者,是接受知识的创造者、发明者,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教学环节要紧凑,知识过渡自然,有密度、有梯度,重难点集中优势加以攻破。教师必须把握一节课的“一”是什么,如何反“三”,“类”是什么,又如何“旁通”。这“反三”和“旁通”到什么程度为最适宜;另外,教师要明确一节课哪些知识自己讲,哪些知识由学生根据教者的设疑、点拔、启发去完成。把课堂变成学生用已学会的直接知识去认识探索新的间接知识的主要实践活动,而且发挥学生自己最大的潜在资源。使学生在探索中锻炼毅力,在探索中品尝劳动成果的甘甜,在探索中懂得群体的力量,实现真正的教学民主。
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
新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可以直观的看待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课的核心要素。就课题学习而言,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这就需要教师要具备新的教学方式,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给他们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以富有趣味性的知识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他们感到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 新的教学方式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不足,加强实践环节,重视教学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兴趣、个性、特长等自主、和谐的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新的教学方式,突出表现为教学在活动中进行。活动是载体,是实现目标的手段,必须贯穿始终。活动中既包括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观念性活动(动脑),学生通过“做一做、议一议、读一读”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导、学、做三合一,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话说明了这一道理:“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七、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在教师的眼里,每个学生的意见都是值得珍视的。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其心态才能保持开放,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
总之,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适应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适应现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