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学交替”是职业院校实施的一种学生在校学习与到企业实习相互交错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了解企业。工学交替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也是深化“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的良好途经。通过工学交替,学生能够尽快将所学专业知识和能力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实现在学期间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促使学生快速树立职业理想,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练就过得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数控技术已成为机械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技术。现代加工技术都是建立在数控技术之上,所以数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根本上决定着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数控机床的熟练操作、工艺编程、维修维护、安全调试及车间生产与技术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目前推行“2+1”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参加“工学交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对于实习生的管理,需采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的模式,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做好实习生管理工作,为数控相关企业输送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工学交替呈现出实习过程有组织化、实习场所专设化、实习内容项目化的发展趋势。使职业院校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初步角色转换,是顶岗实习活动一贯的内在要求。
我校数控专业强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工学交替期间,实习学生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熟练工作技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实现初步的角色转换。
工学交替期间
学生角色转变中的问题
在实习中,角色转变中的问题更多地集中在学生管理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实习认识上的偏差。顶岗实习的目的不明确,对顶岗实习的效果有怀疑,以致影响到工作情绪。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实习,学生和家长都觉得学生年纪还小,不适合到工厂去。
二是工作角色模糊。学生对工作的权限和工作流程不清楚,协作意识差,引发协作失调。
三是对工作规定意识淡漠。学生在工作场所行为举止随意,容易引起工作秩序混乱。我校数控班的两位同学在数控厂房实习时哄闹,扰乱了工厂秩序,差点出事故。后来在学校的教育下,两人做了较深刻的自我检查,在每人被罚款200元的前提下,才得以继续实习。
四是主动性和责任感不强。学生工作中不能集中精力,低级失误比较常见,在工作中出现废件,增加生产成本,也使师傅的奖金受到影响,容易激发学生和师傅之间的矛盾。
五是学生对企业的期望值过高。见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心理落差过大,且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劳动强度。
以上问题实质是青年学生心理和行为表现与实习管理环境的冲突。由此可见,做好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管理工作是使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实现角色转换的关键一环。
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的
心理和行为特点分析
1.依赖性强
现今的学生从读书第一天起,都一直被关注、被设计,真正能自己作决定的机会很少;同时,今天的学生入学前生活环境宽松,生活条件优越,在日常生活中也习惯于依靠父母。工作场所的杂务不善于主动去做,遇到问题不愿意动脑,责任意识弱,依赖性强。这就导致学生对于简单工作习惯听从,从事复杂工作容易畏难。如我校数控1010班实习场地在郊区,学生全部住在厂里,实习初期宿舍杂乱无章,学生晚上打牌玩游戏到深夜,影响了其他工友的休息,被投诉很多次,遭到厂家的多次批评教育,后经过厂家与学校反复教育,这些现象基本杜绝。
2.个性突出
由于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一般在家庭内受到的重视程度很高,加上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在行为上表现出很强的个性色彩。个性引导得好可以成为争取进步和荣誉的动力,但在遭遇矛盾或一时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往往容易演变为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甚至集体的得失。个性突出还表现为喜欢把不良的行为习惯当成个性标签以引人注目。在1010班实习的第一天晚上,个别学生就因为琐事发生打架事件,被打的学生情绪失控,在深夜打电话请家长到厂接自己回家被拒绝后,一度冲到川流不息的马路上,险些酿成重大事故。后来学校派专业部长及班主任及时进厂了解情况,做学生思想工作,并对个别学生做出从厂家开除的决定,整个班的实习才得以继续。
3.耐受度低
成长的环境决定了很多学生从小就没有从事过大强度的劳动,经历的缺乏导致学生在心理和体力上耐受度很低。表现为工作时间稍长时很容易表现出烦躁情绪;在劳动强度大的岗位上实习的学生时不时要找角落休息;对环境、气温的变化反应强烈;在实习过程中变得懒散,偷懒现象比较严重。数控学生实习第二天,厂家就反映学生成群结队上厕所,一上就是半个小时,师傅们称之为“滑水”。为此,厂方人事部门和校方就业办与数控部联手,召开全体实习生会议,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其成长。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一般都能适应本职工作的劳动强度,这说明,经过教育与锻炼,实习学生的耐受度是不难提高的。
4.情绪化较常见
实习学生在工作中所做出的决定或所做出的行为都容易受当时的情绪影响,这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加之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不懂交流技巧,或不善言辞表达,容易将情绪带到实习场所,这些都加大了实习学生管理的难度。实习工厂的师傅大都也是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的中专毕业生,学生极端的情绪化容易和和师傅发生冲突,给实习带来更多的困难,这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的问题。
把握实习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是循序渐进加强实习学生管理,促进学生角色转换的前提和依据。
加强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管理, 促进学生角色转换
1.注重培训和准备工作
培训既是实习管理的起点,也是学生角色转换的起点。数控操作每一项工作都要求人员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做好安全保护工作,需要实习学生既要对工作内容有总体的把握,又要做好细节。学生参加实习的时间较短,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实习目的,就更加需要系统的岗前培训。前期准备包括在校的数控车操作实习考证,在厂家的跟班学习等工作或安排。贯穿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组织学生对将要从事的工作进行预想,并最终在工作中去验证预想。
2.强化机会教育和跟踪指导
经验表明,在组织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工作中的点滴机会教育,恰恰就是塑造学生职业素养、促进角色转换的最好办法。实习规章制度是公开和明确的,每个人都明白它,但违反的仍大有人在。因为规定本身是死的,对人产生不了深层次的触动,但经过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规定背后的思想和观点被细致生动地解读,很容易转变成接受者的观念,机会教育比规章制度、工作标准更能触动学生的思想。
在上文中两位学生在数控厂房实习时哄闹之后,班主任及企业的人事处长及时介入,学生很快就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自觉地写检查,向车间主任师傅道歉,请求原谅。被罚款后也丝毫没有怨言,反而自我批评,并且从心底里感谢学校和厂人事处的教育。指导师傅的示范作用也是机会教育效果的源泉,曾经有学生数控操作不合格,指导老师亲身示范,告诉学生什么样的动作能够做到快、干、净,学生很快就掌握了。通过一件简单的小器件的加工给学生建立起工作标准和工作方法的初步概念,能够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指导,是有组织实习的一大优势。事实上,学生参与实习的内在动力是不足的,除去最初阶段对工作的新鲜感,实习学生中容易产生懈怠和懒散,对于出现的问题,往往需要跟踪指导和一对一纠正,学生才能对问题留下一点印象。
3.创新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
难点在于要在创造真实工作场景和规范顶岗实习活动之间寻找到平衡点,而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也需要契合实习和学生管理的要求。在创新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方面,要充分考虑四点:一是实习学生的组织。工学交替的学生不同于企业员工,安全、有序是开展实习活动是最根本的要求,这一要求必须体现在规章制度的方方面面。二是学生实习活动是短期行为,要充分考虑所提工作标准的合理性。如果提出的标准很高,学生在实习期间难以做到,则这种工作标准的意义和价值不大。09级数控在光学仪器厂定岗实习时,厂方对孩子提出很高的要求,学生根本达不到,个别学生一个月在只请4天假的情况下只拿了80余元,结果是不少学生孩子不愿意继续在这家厂里实习,造成管理上的很大困难。三是工学交替的目的。为工学交替服务是第一目的,经济效益被放在第二位。学校要做好工厂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在厂房追求效益和学生的身心发展中找到平衡点。四是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要体现以人为本。制订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将管理目标过度抽象分解或格式化,都不符合顶岗实习制度的指导精神。
总之,只有加强对学生实习管理,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培养工作技能,促进学生角色转变,才有益于顶岗实习制度的完善和学生的职业认知,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将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数控技术的广泛应用,现代数控技术已成为机械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技术。现代加工技术都是建立在数控技术之上,所以数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根本上决定着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数控机床的熟练操作、工艺编程、维修维护、安全调试及车间生产与技术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目前推行“2+1”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学生参加“工学交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对于实习生的管理,需采用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的模式,双管齐下,才能更好地做好实习生管理工作,为数控相关企业输送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
随着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工学交替呈现出实习过程有组织化、实习场所专设化、实习内容项目化的发展趋势。使职业院校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初步角色转换,是顶岗实习活动一贯的内在要求。
我校数控专业强调“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工学交替期间,实习学生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熟练工作技能,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实现初步的角色转换。
工学交替期间
学生角色转变中的问题
在实习中,角色转变中的问题更多地集中在学生管理环节。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实习认识上的偏差。顶岗实习的目的不明确,对顶岗实习的效果有怀疑,以致影响到工作情绪。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实习,学生和家长都觉得学生年纪还小,不适合到工厂去。
二是工作角色模糊。学生对工作的权限和工作流程不清楚,协作意识差,引发协作失调。
三是对工作规定意识淡漠。学生在工作场所行为举止随意,容易引起工作秩序混乱。我校数控班的两位同学在数控厂房实习时哄闹,扰乱了工厂秩序,差点出事故。后来在学校的教育下,两人做了较深刻的自我检查,在每人被罚款200元的前提下,才得以继续实习。
四是主动性和责任感不强。学生工作中不能集中精力,低级失误比较常见,在工作中出现废件,增加生产成本,也使师傅的奖金受到影响,容易激发学生和师傅之间的矛盾。
五是学生对企业的期望值过高。见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心理落差过大,且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劳动强度。
以上问题实质是青年学生心理和行为表现与实习管理环境的冲突。由此可见,做好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管理工作是使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实现角色转换的关键一环。
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的
心理和行为特点分析
1.依赖性强
现今的学生从读书第一天起,都一直被关注、被设计,真正能自己作决定的机会很少;同时,今天的学生入学前生活环境宽松,生活条件优越,在日常生活中也习惯于依靠父母。工作场所的杂务不善于主动去做,遇到问题不愿意动脑,责任意识弱,依赖性强。这就导致学生对于简单工作习惯听从,从事复杂工作容易畏难。如我校数控1010班实习场地在郊区,学生全部住在厂里,实习初期宿舍杂乱无章,学生晚上打牌玩游戏到深夜,影响了其他工友的休息,被投诉很多次,遭到厂家的多次批评教育,后经过厂家与学校反复教育,这些现象基本杜绝。
2.个性突出
由于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一般在家庭内受到的重视程度很高,加上时代和环境的影响,在行为上表现出很强的个性色彩。个性引导得好可以成为争取进步和荣誉的动力,但在遭遇矛盾或一时解决不了的困难时往往容易演变为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甚至集体的得失。个性突出还表现为喜欢把不良的行为习惯当成个性标签以引人注目。在1010班实习的第一天晚上,个别学生就因为琐事发生打架事件,被打的学生情绪失控,在深夜打电话请家长到厂接自己回家被拒绝后,一度冲到川流不息的马路上,险些酿成重大事故。后来学校派专业部长及班主任及时进厂了解情况,做学生思想工作,并对个别学生做出从厂家开除的决定,整个班的实习才得以继续。
3.耐受度低
成长的环境决定了很多学生从小就没有从事过大强度的劳动,经历的缺乏导致学生在心理和体力上耐受度很低。表现为工作时间稍长时很容易表现出烦躁情绪;在劳动强度大的岗位上实习的学生时不时要找角落休息;对环境、气温的变化反应强烈;在实习过程中变得懒散,偷懒现象比较严重。数控学生实习第二天,厂家就反映学生成群结队上厕所,一上就是半个小时,师傅们称之为“滑水”。为此,厂方人事部门和校方就业办与数控部联手,召开全体实习生会议,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其成长。一段时间之后,学生一般都能适应本职工作的劳动强度,这说明,经过教育与锻炼,实习学生的耐受度是不难提高的。
4.情绪化较常见
实习学生在工作中所做出的决定或所做出的行为都容易受当时的情绪影响,这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心理状态,加之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不懂交流技巧,或不善言辞表达,容易将情绪带到实习场所,这些都加大了实习学生管理的难度。实习工厂的师傅大都也是比学生大不了几岁的中专毕业生,学生极端的情绪化容易和和师傅发生冲突,给实习带来更多的困难,这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的问题。
把握实习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是循序渐进加强实习学生管理,促进学生角色转换的前提和依据。
加强工学交替期间学生管理, 促进学生角色转换
1.注重培训和准备工作
培训既是实习管理的起点,也是学生角色转换的起点。数控操作每一项工作都要求人员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做好安全保护工作,需要实习学生既要对工作内容有总体的把握,又要做好细节。学生参加实习的时间较短,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实习目的,就更加需要系统的岗前培训。前期准备包括在校的数控车操作实习考证,在厂家的跟班学习等工作或安排。贯穿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组织学生对将要从事的工作进行预想,并最终在工作中去验证预想。
2.强化机会教育和跟踪指导
经验表明,在组织学生实习的过程中,工作中的点滴机会教育,恰恰就是塑造学生职业素养、促进角色转换的最好办法。实习规章制度是公开和明确的,每个人都明白它,但违反的仍大有人在。因为规定本身是死的,对人产生不了深层次的触动,但经过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规定背后的思想和观点被细致生动地解读,很容易转变成接受者的观念,机会教育比规章制度、工作标准更能触动学生的思想。
在上文中两位学生在数控厂房实习时哄闹之后,班主任及企业的人事处长及时介入,学生很快就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自觉地写检查,向车间主任师傅道歉,请求原谅。被罚款后也丝毫没有怨言,反而自我批评,并且从心底里感谢学校和厂人事处的教育。指导师傅的示范作用也是机会教育效果的源泉,曾经有学生数控操作不合格,指导老师亲身示范,告诉学生什么样的动作能够做到快、干、净,学生很快就掌握了。通过一件简单的小器件的加工给学生建立起工作标准和工作方法的初步概念,能够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指导,是有组织实习的一大优势。事实上,学生参与实习的内在动力是不足的,除去最初阶段对工作的新鲜感,实习学生中容易产生懈怠和懒散,对于出现的问题,往往需要跟踪指导和一对一纠正,学生才能对问题留下一点印象。
3.创新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
难点在于要在创造真实工作场景和规范顶岗实习活动之间寻找到平衡点,而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也需要契合实习和学生管理的要求。在创新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方面,要充分考虑四点:一是实习学生的组织。工学交替的学生不同于企业员工,安全、有序是开展实习活动是最根本的要求,这一要求必须体现在规章制度的方方面面。二是学生实习活动是短期行为,要充分考虑所提工作标准的合理性。如果提出的标准很高,学生在实习期间难以做到,则这种工作标准的意义和价值不大。09级数控在光学仪器厂定岗实习时,厂方对孩子提出很高的要求,学生根本达不到,个别学生一个月在只请4天假的情况下只拿了80余元,结果是不少学生孩子不愿意继续在这家厂里实习,造成管理上的很大困难。三是工学交替的目的。为工学交替服务是第一目的,经济效益被放在第二位。学校要做好工厂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在厂房追求效益和学生的身心发展中找到平衡点。四是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要体现以人为本。制订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将管理目标过度抽象分解或格式化,都不符合顶岗实习制度的指导精神。
总之,只有加强对学生实习管理,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培养工作技能,促进学生角色转变,才有益于顶岗实习制度的完善和学生的职业认知,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将来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