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和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分别是东西方启发式教学的两大创始人。本文就孔子启发式教学和苏格拉底“产婆术”进行对比,找寻二者的异同。
关键词:孔子;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产婆术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34-01
启发式教学的东西方两大源头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青年时期就开始办私学从事教育活动,被称为“教圣”,是世界上第一位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西方的苏格拉底“产婆术”还要早几十年。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苏格拉底热爱教育活动,由于当时没有学校也没有教科书,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是通过在公众场合进行演讲、交谈的方式展开。他著名的“产婆术”被视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源头,为后来的教育家们所继承和发展。
孔子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产婆术”的相同之处
都属于问答式教学
问答法也可以称作谈话法,孔子和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学校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而且学生主要是成年人且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为问答式教学提供了现实的条件。《论语》记载了很多孔子日常教学中的事例,其中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就达一百多次。在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常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加以回答,如回答错了他则用暗示性的补充提问来引导,最后使学生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正确的答案。[1](P116-118)由此可见,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善于运用问答式教学,力求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都强调归纳类推
孔子在《述而》中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指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深入思考,如果学生思考了很久但还是想不通的话,这个时候可以去启发他,思考了很久并且有所领悟,但是难以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可以去开导他。启发以后还需要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再有所领悟,比如一个方的东西,知道了其中一个角的样子,却不能类推出其他三个角的样子,则证明学生还没有彻底领悟到,这个时候教师就暂时不要再讲。可见,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启发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归纳类推,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同样,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四大环节之中就有归纳和定义,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寻到事物的共同特点,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类推。亚里士多德曾说:“有两样东西完全可以归功于苏格拉底,这就是归纳法和一般定义。这两样东西都是科学的出发点。”[2]
孔子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产婆术”的不同之处
启发式教学的程序不同
孔子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的深入思考为前提,当学生思考良久仍然想不通或者有所领悟却无法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时候老师可以启发,启发以后学生再进行思考,并有所感悟,能达到举一反三方可,如若达不到举一反三,老师则暂时不要多讲。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程序是适时启发再检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以问答的形式开始,老师会就对方的言论不断的提出疑问,在问答的过程中,迫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最终发现自己的无知,然后再帮助对方自己获得问题的答案。苏格拉底“产婆术”是一条追问——归谬——修正的程序。
教学的主体不同
从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程序可以看出,二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是不一样的。孔子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是以学生为主体,主要强调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和思考,教师只是适时启发,师生是平等、相互促进的。苏格拉底“产婆术”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先追问让学生自陷矛盾,发现无知,教师再帮助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答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体掌握着整个教学动态,在师生知识掌握上,教师高于学生。
对受教育者自身要求不同
相比孔子启发式教学原则,苏格拉底“产婆术”实施过程中的限制因素就比较多,这些限制因素将大大影响“产婆术”的适用范围。首先,需要学生在谈论问题所在的领域有较好的知识储备,这是问答进行下去的前提条件。其次,需要学生在问答过程中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问答有效进行的保障。再次,苏格拉底“产婆术”的快节奏给学生反映和思考的时间很有限,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和持续的参与热情。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相比“产婆术”来说,节奏就要慢一些,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充足。
教学侧重点不同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侧重点在学生的“学”。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这句话主要强调“思”要以“学”为基础,没有学习的思考是没有用处的。所以,孔子在启发学生之前总是留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学习。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侧重点为“思”,苏格拉底主张学生在层层推理过程中发现真理,所以在问答过程中,通过追问,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是这种辩论式的“思”也具有片面性,正如罗素所言,“这种处理方法所适用的,乃是那些我们对之已足够的知识可以达到正确结论的事物,但由于我们思想混乱或者缺乏分析的缘故而未能对于我们所知的东西加以最好的逻辑的使用”。
结语
东西方启发式教学的两大创始人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伟大的,他们的教育思想值得当代教师认真研读。但是教学方法又是多样的,同样也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完美的,在现代化的今天,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老师不能生搬硬套教学方法,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已有基础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58页.
作者简介:刘淑媛(1990- ),女,汉族,安徽,四川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外国教育史方向。
关键词:孔子;启发式教学;苏格拉底;产婆术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34-01
启发式教学的东西方两大源头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青年时期就开始办私学从事教育活动,被称为“教圣”,是世界上第一位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西方的苏格拉底“产婆术”还要早几十年。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苏格拉底热爱教育活动,由于当时没有学校也没有教科书,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是通过在公众场合进行演讲、交谈的方式展开。他著名的“产婆术”被视为西方启发式教学的源头,为后来的教育家们所继承和发展。
孔子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产婆术”的相同之处
都属于问答式教学
问答法也可以称作谈话法,孔子和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学校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而且学生主要是成年人且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为问答式教学提供了现实的条件。《论语》记载了很多孔子日常教学中的事例,其中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就达一百多次。在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一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常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加以回答,如回答错了他则用暗示性的补充提问来引导,最后使学生得出苏格拉底认为正确的答案。[1](P116-118)由此可见,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善于运用问答式教学,力求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都强调归纳类推
孔子在《述而》中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指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深入思考,如果学生思考了很久但还是想不通的话,这个时候可以去启发他,思考了很久并且有所领悟,但是难以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可以去开导他。启发以后还需要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再有所领悟,比如一个方的东西,知道了其中一个角的样子,却不能类推出其他三个角的样子,则证明学生还没有彻底领悟到,这个时候教师就暂时不要再讲。可见,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在启发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归纳类推,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同样,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的四大环节之中就有归纳和定义,归纳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寻到事物的共同特点,在归纳的基础上进行类推。亚里士多德曾说:“有两样东西完全可以归功于苏格拉底,这就是归纳法和一般定义。这两样东西都是科学的出发点。”[2]
孔子启发式教学与苏格拉底“产婆术”的不同之处
启发式教学的程序不同
孔子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的深入思考为前提,当学生思考良久仍然想不通或者有所领悟却无法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时候老师可以启发,启发以后学生再进行思考,并有所感悟,能达到举一反三方可,如若达不到举一反三,老师则暂时不要多讲。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程序是适时启发再检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以问答的形式开始,老师会就对方的言论不断的提出疑问,在问答的过程中,迫使对方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最终发现自己的无知,然后再帮助对方自己获得问题的答案。苏格拉底“产婆术”是一条追问——归谬——修正的程序。
教学的主体不同
从孔子和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的程序可以看出,二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是不一样的。孔子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是以学生为主体,主要强调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学习和思考,教师只是适时启发,师生是平等、相互促进的。苏格拉底“产婆术”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先追问让学生自陷矛盾,发现无知,教师再帮助学生自己得到正确答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体掌握着整个教学动态,在师生知识掌握上,教师高于学生。
对受教育者自身要求不同
相比孔子启发式教学原则,苏格拉底“产婆术”实施过程中的限制因素就比较多,这些限制因素将大大影响“产婆术”的适用范围。首先,需要学生在谈论问题所在的领域有较好的知识储备,这是问答进行下去的前提条件。其次,需要学生在问答过程中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是问答有效进行的保障。再次,苏格拉底“产婆术”的快节奏给学生反映和思考的时间很有限,这就要求学生要具备快速反应能力和持续的参与热情。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相比“产婆术”来说,节奏就要慢一些,留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充足。
教学侧重点不同
孔子启发式教学的侧重点在学生的“学”。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这句话主要强调“思”要以“学”为基础,没有学习的思考是没有用处的。所以,孔子在启发学生之前总是留充裕的时间给学生学习。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侧重点为“思”,苏格拉底主张学生在层层推理过程中发现真理,所以在问答过程中,通过追问,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但是这种辩论式的“思”也具有片面性,正如罗素所言,“这种处理方法所适用的,乃是那些我们对之已足够的知识可以达到正确结论的事物,但由于我们思想混乱或者缺乏分析的缘故而未能对于我们所知的东西加以最好的逻辑的使用”。
结语
东西方启发式教学的两大创始人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伟大的,他们的教育思想值得当代教师认真研读。但是教学方法又是多样的,同样也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完美的,在现代化的今天,在面对不同的学生时,老师不能生搬硬套教学方法,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已有基础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58页.
作者简介:刘淑媛(1990- ),女,汉族,安徽,四川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外国教育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