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源于生活实践,高于生活实践,又用于生活实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至宏观的天体运动,小到微观粒子运动的研究,都离不开地理。在地理教学中,要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生活,让學生明白生活中充满了地理,地理就在你自己的身边。
一、创设事实背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既要明确地理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地理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地理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
如在讲授“锋面天气系统”中的“冷锋与天气”时,当时刚好是农历十月二十八日,由于北方较强的冷空气南下,我就临时布置一项地理课外作业,要求同学们带着此问题收听收看每天的天气预报并做好记录。课堂实录如下——
师:结合记录的信息,请同学们说说近一周来天气有哪些变化?
生:温度降了好多度,怪不得冷了好多;前天夜里还下雨了;风向从偏南风转成了偏北风,风力也变大了……
师:那么,请问,再过两三天,天气又会怎样?
生:明后天天气会由阴转晴,但温度还是比较低,还是挺冷的,请大家多穿点衣服哦。
师:说得好!尤其是“请大家多穿点衣服哦”的提醒,还挺有人情味。(学生笑,课堂气氛活跃,有学生举手示意发言。)
师生在零距离的有效对话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冷锋天气的概念、特点的理解。笔者也曾适时引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及当地的气象谚语“未曾惊蛰先响雷,四十日雨微微”,通过创设事实背景,在课堂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论,逐步培养起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力。
二、精设活动情境,发展学生的地理头脑
每一位学生并非上学后才接触地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地理现象、地理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地理认识,这些地理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的是概念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对学生来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是课堂中进一步学习地理的必要基础。课前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能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目的性,感受地理的现实意义。例如:学习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时,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自己的右脚鞋后跟总是比左脚鞋后跟磨损得厉害?为什么汽车的右前胎和右后胎的磨损总比左侧的严重?为什么家乡河流的右岸总是比左岸要陡一些?这样既丰富学生对“地转偏向力”的正确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身边处处有地理,激起他们学地理、用地理的热情,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三、指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地理教学中要重视挖掘教材中与地理生活实际中联系的因素,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用地理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从而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中的环境因素时,本人结合学校所在潮阳区的实际提出实际问题:家住潮阳城区平北居委的居民经常反映,冬季时,其住房的东北面玻璃窗黑灰尘特别多,非常容易脏,试根据平北居委会的地理位置及附近的工业分布情况解释这种现象。这个问题是乡土地理问题,同学们有感性认识,对周围的地理环境及工业分布比较熟悉,特别是家住平北居委的同学更有亲身体会。学生经过讨论、分析、综合后得出结论:平北居委位于潮阳城区的东北位置,潮阳城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冬季主要盛行东北季风。这样,冬季时,东北季风把位于棉城镇郊外东北位置的潮阳火电厂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粉煤尘等烟尘带到平北居委会居民住宅区的上空,使得这个住宅区的玻璃窗上黑灰尘特别多。这个例子,既使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课本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知识的迁移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生活在一个立体的、充满生命意义的、动态的空间世界,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学生每天面对多姿多彩的世界,如果把枯燥的地理课与多彩的地理生活事件结合起来,对学生而言,就有一种特别的亲合力,它能拉近学生与地理的距离,唤起学生已有的地理生活经验,萌发进一步学习地理的欲望。
责任编辑 黄佳锐
一、创设事实背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现代教育心理学指出,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既要明确地理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地理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地理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使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
如在讲授“锋面天气系统”中的“冷锋与天气”时,当时刚好是农历十月二十八日,由于北方较强的冷空气南下,我就临时布置一项地理课外作业,要求同学们带着此问题收听收看每天的天气预报并做好记录。课堂实录如下——
师:结合记录的信息,请同学们说说近一周来天气有哪些变化?
生:温度降了好多度,怪不得冷了好多;前天夜里还下雨了;风向从偏南风转成了偏北风,风力也变大了……
师:那么,请问,再过两三天,天气又会怎样?
生:明后天天气会由阴转晴,但温度还是比较低,还是挺冷的,请大家多穿点衣服哦。
师:说得好!尤其是“请大家多穿点衣服哦”的提醒,还挺有人情味。(学生笑,课堂气氛活跃,有学生举手示意发言。)
师生在零距离的有效对话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冷锋天气的概念、特点的理解。笔者也曾适时引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及当地的气象谚语“未曾惊蛰先响雷,四十日雨微微”,通过创设事实背景,在课堂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论,逐步培养起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和思维力。
二、精设活动情境,发展学生的地理头脑
每一位学生并非上学后才接触地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地理现象、地理问题,从而逐步形成自己的地理认识,这些地理知识虽然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有的是概念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对学生来说是生动有趣和真实的,是课堂中进一步学习地理的必要基础。课前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生活实际,能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目的性,感受地理的现实意义。例如:学习地球自转运动的地理意义时,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自己的右脚鞋后跟总是比左脚鞋后跟磨损得厉害?为什么汽车的右前胎和右后胎的磨损总比左侧的严重?为什么家乡河流的右岸总是比左岸要陡一些?这样既丰富学生对“地转偏向力”的正确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身边处处有地理,激起他们学地理、用地理的热情,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三、指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地理教学中要重视挖掘教材中与地理生活实际中联系的因素,尽可能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用地理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从而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中的环境因素时,本人结合学校所在潮阳区的实际提出实际问题:家住潮阳城区平北居委的居民经常反映,冬季时,其住房的东北面玻璃窗黑灰尘特别多,非常容易脏,试根据平北居委会的地理位置及附近的工业分布情况解释这种现象。这个问题是乡土地理问题,同学们有感性认识,对周围的地理环境及工业分布比较熟悉,特别是家住平北居委的同学更有亲身体会。学生经过讨论、分析、综合后得出结论:平北居委位于潮阳城区的东北位置,潮阳城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每年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冬季主要盛行东北季风。这样,冬季时,东北季风把位于棉城镇郊外东北位置的潮阳火电厂生产过程中排放出来的粉煤尘等烟尘带到平北居委会居民住宅区的上空,使得这个住宅区的玻璃窗上黑灰尘特别多。这个例子,既使学生能进一步加深对课本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基本知识的迁移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生活在一个立体的、充满生命意义的、动态的空间世界,学校、家庭、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学生每天面对多姿多彩的世界,如果把枯燥的地理课与多彩的地理生活事件结合起来,对学生而言,就有一种特别的亲合力,它能拉近学生与地理的距离,唤起学生已有的地理生活经验,萌发进一步学习地理的欲望。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