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事求是、科学发展凝成办学特色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3074034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北京市唯一一所以日语为第一外语的公立完全中学,月坛中学被评定为西城区首批“全面育人、办有特色”学校、北京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月坛中学在日本的知名度极高,从皇室首相到黎民百姓皆有所闻。
  而我们关于日语特色的选择和发展,决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一蹴而就。根据我们的实践,我认为特色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内在基因和外部惯性决定的,特色发展恰恰是实事求是的科学发展。
  行走特色之路
  月坛中学的日语教育起步于1972年,当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1980年,月坛中学创办日语实验班,提前半年从小学招生,并开展了教改实验。
  1984年,在学校与北京日本人学校共同举办的第一届国际交流演讲比赛中,月坛学生流利的日语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国家、北京市但凡大型的涉日外事活动,都活跃着月坛中学学生的身影。
  正是有了这样的积淀和爆发,才开启了月坛中学特色的发展道路。1985年,经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之子李光先生牵线搭桥,月坛中学与日本LABO国际交流中心开始了第一次友好接触并建立友好联系。第二年春天,LABO师生访华团20余人首次实现了对月坛中学师生的家庭访问,并达成了争取实现双方师生进行民宿活动交流的意向。1988年夏,应LABO国际交流中心邀请,月坛中学师生6人赴日进行了首次民宿和友好访问。从此,每年春夏两季,双方师生互访、友好交流成为惯例。
  在民宿活动中,学校保证每个学生都有面对面与日本青少年交流沟通的机会。在交往中,月坛中学学生表演日本舞蹈、演唱日文歌曲,在日本家庭做客、品尝日本料理,向日本教师学做手工,参观大阪的通天阁,参加日本的夏令营……在丰富的活动中了解日本。中日学生共同作画、交流书法,一起上音乐课、做操,共植友谊树……在亲密接触中结下情谊。
  三十多年间,丰富的对外交流活动使学生在交际能力、心理品质、合作意识、集体观念、思想视野、礼仪礼貌、语言交流等方面都得到培养和锻炼。学生们在交流中成长起来,他们有的当上了外交官,有的从事日语教育,有的专门从事对日交流工作,有的成长为日资企业的骨干,有的进入新闻媒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品万种人,学生基于这独特的经历成长了、成才了,学校的发展特色也水到渠成地成型了。
  进入新世纪后,我们迈出了更大的步伐。2002年7月,101名师生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首次赴日修学旅行。他们深入日本多所中学、高校,研讨日语教与学的经验,了解日本教育与社会。从此以后,该项活动每年一次,从未间断。
  至今,月坛中学已同日本100多所学校、数十个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学生的足迹遍布全岛,不仅步入了日本的家庭、学校,还以他们的视角观察了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
  吸引特别关注
  一所学校走进一个国家的同时,一个国家也在关注着一所学校。
  早在1996年,时任日本外务大臣池田行彦就向月坛中学授表彰状,表彰月坛中学在对日青少年交流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由此,一连串重要人物的造访,将月坛中学锁定在被关注的焦点上。1997年9月4日,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的夫人来到月坛中学访问;2005年4月18日,日本町村外相的夫人来到月坛中学访问;2006年10月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夫人访问月坛中学,对学校要做中日友好使者的决心表示极大赞赏。日本几任驻华大使也亲临月坛中学参加交流活动。
  一些特别的邀请也不期而至。2007年12月29日福田首相访华时,月坛中学师生受邀参加了温家宝总理在钓鱼台为福田首相准备的早餐会,两位领导人同师生亲切交谈。2009年3月1日,日本外相中曾根弘在北京同月坛中学师生座谈,中央电视台《高端访谈》栏目进行同声翻译和直播。同年10月,月坛中学10名学生参加了由中日两国政府举办的中日“小大使”活动,赴日交流一周,受到日本内阁官房副长官松野赖久和我国当时驻日大使馆大使崔天凯的接见。2010年3月5日至7日,月坛中学19名学生参加了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日本NHK电视台举办的中日高中生日语辩论活动,他们的声音传遍日本。2010年8月,月坛学生赴日参加第二届中日“小大使”活动,受到了日本首相菅直人的接见。
  月坛中学每年接待日本各级各类访问团40多个,20多年共接待了逾千个来自日本各地的教育、文化、旅游、新闻等界别及政府、民间团体组成的参观交流团;平均每年接待4000人,最高年份超过6000人。月坛中学成为了促进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的平台及增进中日文化传播、政治互信的桥梁与纽带,也赢得了国内相关组织和人士的深切关注,其中包括中国外交部、驻日大使馆、教育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司、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北京市政府对外友好协会等。他们纷纷通过题字、送匾、颁证、贺信等不同形式,表达肯定与祝贺。
  开设特种课程
  从民宿到“小大使”,从民间到政府,从“家”到“国”,月坛中学的对日交流活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也越来越重要,凸显出“规格高、范围广、影响大、历时长、成果丰”的特点。
  学生们走出国门,去看世界;走出国门,去担当中日友好的使者;走出国门,去获得一次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除了这种全面的熏陶之外,我们的日语学习还具有“用中学、学而用”的特点。各种高规格的接待、出访营造了无可比拟的日语学习环境,这是外语教学中的关键因素。学校的特色实现了教育化,教育也随之特色化了。
  2007年,北京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保持与发展特色?我们决定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把特色融进课程,再通过课程发展特色。本着“发扬优势、结合特色、立足实际”的原则,一大批带有月坛风味的课程“菜肴”开发了出来:日本风俗、快乐日语、社交礼仪、日本将棋、中日文化比较、日语中类义词的区别、世界各国国旗国徽国歌研究……由此,学校的日语教育特色实现了课程化,课程也随之特色化。
  对于“月坛味道”,我们有“烹制法则”:新课程为学校的自主特色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必须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宽广的舞台,学校特色发展也成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追求的是实现课程特性、学校特色与学生特点的一体化,实现学生与学校共同和谐发展。   在这些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校本课程中,学生们学到了很多课本以外的鲜活的、有价值的生活知识,也掌握了自我学习、主动探究的方法。有些课程还受学生“追捧”,进行了拓展升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还提高了干部的管理能力、筹划水平。
  与此同时,一个新的历史机遇向“特色的月坛”走来。2007年日本出台了“30万留学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2008年12月,月坛中学与日本城西国际大学合作开展“高大一体化”项目——学生在月坛中学高中学习3年,月坛中学推选已取得日语二级水平考试证书的学生直接进入城西国际大学攻读4年本科,有志于深造研究生学历的可继续学习1年;学生毕业后,对于取得城西国际大学学士或硕士学位的学生,大学就业部会根据学生本人意愿对其进行相应的就业指导,并推荐就业。这种“高中—大学(留学)—就业”直通车式的人才成长模块与中外教育合璧的学生培养方式,使学校获得新的发展点。
  秉承特立情怀
  然而,利与弊总是结伴同行。因历史情结而反对孩子学日语者有之,因中日政治形势不确定而排斥日语者有之,因以为日语是小语种而不考虑学日语者有之,凡此等等,月坛中学的招生也曾受到影响。
  但月坛中学坚持了下来,并终成“唯一”和“窗口”。和谐必然成为人类的共识。和谐的前提是理解,理解的前提是了解,了解的基础是语言。无论怎样,学习语言、了解文化、知己知彼总不是坏事。我坚信,特色就是生命,月坛的特色就是充满活力的生命。
  经过几十年、数代人的奋斗与创造,我们形成以日语教育和中日教育交流与合作为特色的总体特色,具体表现为:以长期、广泛而又深入的中日教育交流与合作为标志的国际特色;以日语为第一外语、英语为必选课、以中日历史文化为背景建设校本课程的课程特色;以日本为唯一留学目的地的留学特色;以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活动为重要育人途径和方式的德育特色。
  四方面共同形成了月坛中学“全面发展,办有特色”的办学风格。这些特色与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会合作共事的人、会生存发展的人”的办学目标深度契合。学校发展之路必将沿着丰富特色、强化特色继续前行。
  办学贵在理性,贵在坚持,贵在尊重规律,在立足实际的基础上形成特色;不能应景式地“花样翻新”,不能盲目地标新立异,不能武断地推倒重来,不能随意地因人而变。我们将在“以日语教育为依托,搭建中日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提高学校办学的国际化、社会化、个性化水平”的特色建设定位上继续前进。基于现实、着眼未来,我们与日本学校的合作交流将实现三个重点转移,即由高等学校向不同层次的大学转移,由规模性友好交流向有计划地建立姊妹校转移,由双向参观交流向共同合作办学转移。我坚信,在不断深化特色办学、强化品牌发展的战略选择与推进中,特色发展将直接指向卓越发展。
  □ 编辑 王雪莉
其他文献
摘要教师的职责神圣,担负着振兴民族希望的重任,在网络环境下,中国的中学教育将发生重大的变革,每一位地理教师将面临着挑战,在教学思维、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都需要转变,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  关键词网络 地理教师 教学 转变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    教师的职责神圣,担负着振兴民族希望的重任,正如1993年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
新传播格局下法治新闻的传播呈现出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互动式传播、融合式传播和嵌入式传播.三者与媒体技术的进步、传播方式和传播环境的变化及民众需求的转变密
在向研究生院申请研究生学习的时候,我经历了科学生涯中的首次被拒.虽然本科我是以优等生毕业,但却没有被第一志愿的研究生院录取.事实上,我大约一半的申请都遭到了拒绝.我当
期刊
2011年5月,在丰台区教委统一部署和指导下,以北京十八中为龙头,涵盖方庄地区27所中小学、幼儿园、职业学校、民办教育机构的方庄教育集群建立。集群实行扁平管理、科学规划;优化结构、资源共享;龙头带动、均衡发展;家校联合、社区共建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学生的生命价值,服务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通过凝聚教育合力,打造出了以课程为核心的优质区域教育生态,推动了方庄地区教育的优质、均衡、内涵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正在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应该从小抓起。作为拥有十二年学制的北京育才学校,一直致力于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搭建平台。同时,作为北京市高中自主课程实验学校和义务教育阶段“遨游计划”学校,我们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创设了更广阔的的空间。  对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认识  1.拔尖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  结合我校
<正>沈从文晚年的日常1949年,沈从文调入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在午门楼上的陈列室、文物库房、图书室正式开启文物研究生涯。此后的近四十年里,这位写作了《边城》、《
课堂是师生双方在交往中不断进行自我实现和自我重构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师生的话语方式既体现各自的自我认识又重塑着自我。关注课堂师生话语,关注课堂实践过程是解决课堂矛盾冲突、推进师生主体性解放和自我构建的必要途径。    从夸美纽斯正式论述课堂教学以来,课堂教学已走过了三百余年的历程。师生课堂交往方式也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自上而下的线性单一,发展到现在所倡导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动合作。教育理论和教育实
“让每节课都精彩。”这是化学特级教师徐伟念的名言。  “精彩”二字怎样理解?是形式的新颖?是内容的深刻?是理念的先进?是教师教学技艺的高超?还是各种因素兼而有之?  徐老师憨憨一笑:“我对精彩的理解就是使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受益,让每个学生得到健康的成长。”  如此定位的“精彩”,让徐老师在38年的中学化学教育之路上越走越精彩。  构建一个精彩的课堂  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钱理群先生曾说:“上课,就是师生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近几年蓬勃发展的新兴专业,许多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在探索和完善中.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何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毕业设计更好地进行
本文对新闻传播理论的创造力进行了探索,特别是从六个维度对新闻传播理论创造力进行了分析,以此进一步丰富我国的新闻传播理论,推动我国传媒产业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