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观察的背景
常态的美术课,教师都会安排15至20分钟的学生作业时间。学生作业的时间,则既是对学生前20分钟学习的反馈,又是对教师前20分钟教学的一种检验,是实现有效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为不需要教师开展集体讲授,所以这一环节非常容易被忽视。看似很安静的作业环节,学生真的在专注于作业吗?学生掌握的程度究竟如何?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学生的作业呢?为研究这些问题,我们选择了一堂常规绘画课的第一课时的后20分钟进行了观察,并记录了两个学生的后20分钟的学习行为表现,进行诊断分析。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为纠正学生作业中的不良行为,为教师对后20分钟的教学设计提供一些线索和参考。
二、观察的设计
观察内容:观察学生作业中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观察学生在作业中的情感表现,包括专注度、愉悦度、表现度。
观察对象:任意选定班内两名学生,简称学生甲、学生乙。
观察分工:执教教师进行自我观察,关注每次巡视到的研究对象的表现;观察小组(由两名教师组成)以5分钟为单位的观察记录来确定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
三、临场观察
课题:各种各样的树
课时:第一课时
班级:二(1)班
授课情况:教师讲授18分钟,学生作业20分钟,师生讲评2分钟。
表1 学生后20分钟的行为表现观察小组记录表
时间 教师
辅导 学生甲行为描述 学生乙行为描述
10:10 ~
10:15 无 很专注没有抬头,甚至没有看老师黑板上的范画。先用水彩笔画,后用铅笔。老师进行干预后又改成水彩笔 开始勾线,不时地抬头看黑板的范画,画出树的基本型,有重叠
10:16 ~
10:20 无 继续用水彩笔画树,后面同学水彩笔掉下,低头看 勾勒两棵树后开始涂颜色了。边画边唱。愉快,不时拿起来自我欣赏
10:21 ~
10:25 无 和同桌同学讲话2次,和后面同学讲话5次 向同桌同学借画笔,浪费了1分钟。开始重新涂树干的颜色,涂了一棵后放弃,和同桌同学说话
10:26 ~
10:30 教师集体指导画树干的颜色后,提醒全班注意纪律 开始画色,涂了一点后又开始转过去找后面同学说话
坐着挖鼻子,老师巡视到他身旁时,他问老师“是不是乌云也要涂”“是不是可以涂上颜色”,得到老师答复后,继续拿起画笔涂了两片乌云
停下笔,看抽屉里的数学考试卷
看第一个同学交了作业,看老师给第一个完成作业的同学点评,放下笔,盖上水彩笔盒子,翻书包,与旁边同学讲话 停止说话,继续涂色,横着笔涂色。添画小羊、人、气球,很愉快,不时地自我欣赏。看到有同学交作业, 也停笔马上交作业
表2 学生后20分钟的行为表现自我观察记录表
巡视次数 学生甲行为描述 学生乙行为描述
第1次 看到用铅笔。老师进行干预后又改成水彩笔 很专注地在画轮廓线
第2次 和同学讲话,老师提醒 拿着画在自我欣赏,看到老师继续画
第3次 他问老师“是不是乌云也要涂”,“是不是可以涂上颜色”,得到老师同意后,继续拿起画笔涂色 哼着歌在添画小羊、人、气球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表3 有效作业时间统计 (以5分钟为抽样时间进行观察,Tn表示第n个时间段)
时间段 T1 T2 T3 T4
学生甲 4’ 2’ 0.5’ 1.5’
学生乙 5’ 4’ 2’ 3.5’
根据表3,我们绘制了两名学生的有效作业时间汇总图,如下:
从两名学生的有效作业时间汇总图,可以看到:
1.两名学生的有效作业时间都集中在前10分钟,在后10分钟里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原因是前10分钟学生对作业有新鲜感,教师又比较清楚地讲解了勾线的步骤和方法,也做了示范,易于学生掌握,所以学生在前10分钟里比较专注。而后10分钟新鲜感没有了,动作快的学生完成了勾线,但是对于接下去的涂色,教师在教授环节中没有讲,对学生也没有提具体的要求,所以这些学生就开始无所事事了。另一个原因是对于做同一件事情的持续时间不能长久坚持,这也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2.两名学生完成作业的有效时间基本上呈现从高到低,然后有小幅度回升状态。还原课堂情境,教师巡回了10分钟,在发现学生基本上已经画好轮廓后,要求学生停下笔,然后进行涂色的讲解,因而使学生参加有效作业有小幅度回升。由此可以看出这两名学生都属于比较容易受到外部干扰的影响,当接受到某个正向干扰后,他能立刻投入到学习中,而接受到某个负向干扰后,他的活动参与度也会随之急剧下降。(如后面同学的水彩笔掉了、看数学考卷、有同学交作业等)
3.对两名学生有效作业时间表现的分析。学生甲一开始非常专注,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画面中,甚至连黑板上老师的范画都没有看。但是在画完一棵树后又改成用铅笔,当老师干预后再改成水彩笔。我们分析学生此时虽然很想画,但是对画没有自信心,他担心自己画错,所以改用可以擦除的铅笔。从学生甲画的树中可以看出他没有完全掌握教师讲授的树的结构,说明在授课过程中该生没有专心听。还原课堂情境,教师在讲解树的结构时用的是边作画边讲解,没有和学生互动,也没有关注到每个学生是否都掌握。从作业中的添画部分看,学生更热衷于表现自己想到的果子、猴子爬树等,说明该教师没有安排学生想象的环节,所以,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教法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需求喜好相符合。
学生乙一开始同样也非常专注,和学生甲不同的是他需要边看教师的范画边画,这说明乙比甲更追求完美,向师性更强,但是画面中的自我表达就会减少。还原课堂情境,教师非常重视技法的示范,板演讲解,事无巨细。从他的画面看,他能画出树的基本型,有重叠说明他对课堂前20分钟的知识掌握得还是比较好的,并且在绘画中能愉快地哼着小曲,不时地拿起来自我欣赏,愉快地添画等,说明这项活动对该生来说不困难,绘画中有愉悦的情感产生,而且能将愉悦的情感表现在画面中。 4.对两名学生无效作业时间表现的分析。学生甲在画完轮廓线后就开始进入无所事事状态,究其原因,这与教师的作业量的安排有直接关系。还原课堂情境,课中教师没有对不同树的造型讲清楚,也缺乏实物的观察,所以学生对于树的细节表现不出来;同时,不提色彩要求,也导致学生在表现上没有目标,也缺乏涂色的技术。从他向教师提的两个问题看,和画树的主题相差甚远,估计他希望老师重视他画的乌云,一来告诉老师他的树画完了,二来希望老师注意他还在考虑树的环境。
学生乙的无效作业时间明显要比甲少。但是因为学生乙的工具准备不到位,他要向同学借,所以浪费了时间。在涂树干颜色时,因为之前缺乏技术的支撑,所以也只画了一棵就放弃,开始和同学讲话。看到同学交作业,没画完也马上交了作业,说明缺乏目标的约束。
五、结论
通过临场观察,获得的只是两个学生在某节课中的行为表现,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但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作业练习的效度和教师前面的讲授直接相关。本案例中,因为教师比较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所以两名学生在前10分钟的作业中不觉得困难,都比较投入,并且从作业中可以看出两名学生对树的结构和重叠方面习得的痕迹。但是由于教师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情感方面比较忽视,所以学生甲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学生乙则依样画葫芦,缺乏自己的情感表达,这些都与教师在讲授中没有很好地激发情感有关。学生在后10分钟的注意力分散,与教师课前没有很好地了解学情、没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关,同时将画树的轮廓与涂色分成两段教授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2.学生在作业中的情感表达程度与其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直接相关。本案例中,学生甲在作业中用铅笔先勾线,学生乙希望能照老师的样子画,这都说明学生在绘画中自信心不足。造成学生缺乏自信的原因有多种,但是笔者认为与教师在教授画树技法中的强势与面面俱到不无关系,它让学生感到了压力,因而产生退缩。在作业中因为教师并无具体的指导和要求,所以反而让学生情感得到了放松,出现学生甲和学生乙的自由添画。
3.学生对作业的专注度与教师的关注度直接相关。本案例中,两个学生都属于容易受外部干扰影响的孩子,一旦教师给予其正向干扰,都能马上投入到学习中,小学阶段这样的学生非常多,这也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如果教师能在这后20分钟里关注到全体学生的作业状态,并能因人而异地正面引导和鼓励,学生马上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认真作业中。
4.学生作业中的学习行为是教师后20分钟教学行为的写照。本案例中,教师虽然在后20分钟中不停巡视,但是辅导的个别性和全面性、阶段性和整体性体现得不明显。所以造成学生作业中容易分心、无所事事等。所以教师要重视自己的后20分钟的教学预设,改进自身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有效性。
(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
常态的美术课,教师都会安排15至20分钟的学生作业时间。学生作业的时间,则既是对学生前20分钟学习的反馈,又是对教师前20分钟教学的一种检验,是实现有效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为不需要教师开展集体讲授,所以这一环节非常容易被忽视。看似很安静的作业环节,学生真的在专注于作业吗?学生掌握的程度究竟如何?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学生的作业呢?为研究这些问题,我们选择了一堂常规绘画课的第一课时的后20分钟进行了观察,并记录了两个学生的后20分钟的学习行为表现,进行诊断分析。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为纠正学生作业中的不良行为,为教师对后20分钟的教学设计提供一些线索和参考。
二、观察的设计
观察内容:观察学生作业中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观察学生在作业中的情感表现,包括专注度、愉悦度、表现度。
观察对象:任意选定班内两名学生,简称学生甲、学生乙。
观察分工:执教教师进行自我观察,关注每次巡视到的研究对象的表现;观察小组(由两名教师组成)以5分钟为单位的观察记录来确定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
三、临场观察
课题:各种各样的树
课时:第一课时
班级:二(1)班
授课情况:教师讲授18分钟,学生作业20分钟,师生讲评2分钟。
表1 学生后20分钟的行为表现观察小组记录表
时间 教师
辅导 学生甲行为描述 学生乙行为描述
10:10 ~
10:15 无 很专注没有抬头,甚至没有看老师黑板上的范画。先用水彩笔画,后用铅笔。老师进行干预后又改成水彩笔 开始勾线,不时地抬头看黑板的范画,画出树的基本型,有重叠
10:16 ~
10:20 无 继续用水彩笔画树,后面同学水彩笔掉下,低头看 勾勒两棵树后开始涂颜色了。边画边唱。愉快,不时拿起来自我欣赏
10:21 ~
10:25 无 和同桌同学讲话2次,和后面同学讲话5次 向同桌同学借画笔,浪费了1分钟。开始重新涂树干的颜色,涂了一棵后放弃,和同桌同学说话
10:26 ~
10:30 教师集体指导画树干的颜色后,提醒全班注意纪律 开始画色,涂了一点后又开始转过去找后面同学说话
坐着挖鼻子,老师巡视到他身旁时,他问老师“是不是乌云也要涂”“是不是可以涂上颜色”,得到老师答复后,继续拿起画笔涂了两片乌云
停下笔,看抽屉里的数学考试卷
看第一个同学交了作业,看老师给第一个完成作业的同学点评,放下笔,盖上水彩笔盒子,翻书包,与旁边同学讲话 停止说话,继续涂色,横着笔涂色。添画小羊、人、气球,很愉快,不时地自我欣赏。看到有同学交作业, 也停笔马上交作业
表2 学生后20分钟的行为表现自我观察记录表
巡视次数 学生甲行为描述 学生乙行为描述
第1次 看到用铅笔。老师进行干预后又改成水彩笔 很专注地在画轮廓线
第2次 和同学讲话,老师提醒 拿着画在自我欣赏,看到老师继续画
第3次 他问老师“是不是乌云也要涂”,“是不是可以涂上颜色”,得到老师同意后,继续拿起画笔涂色 哼着歌在添画小羊、人、气球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表3 有效作业时间统计 (以5分钟为抽样时间进行观察,Tn表示第n个时间段)
时间段 T1 T2 T3 T4
学生甲 4’ 2’ 0.5’ 1.5’
学生乙 5’ 4’ 2’ 3.5’
根据表3,我们绘制了两名学生的有效作业时间汇总图,如下:
从两名学生的有效作业时间汇总图,可以看到:
1.两名学生的有效作业时间都集中在前10分钟,在后10分钟里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原因是前10分钟学生对作业有新鲜感,教师又比较清楚地讲解了勾线的步骤和方法,也做了示范,易于学生掌握,所以学生在前10分钟里比较专注。而后10分钟新鲜感没有了,动作快的学生完成了勾线,但是对于接下去的涂色,教师在教授环节中没有讲,对学生也没有提具体的要求,所以这些学生就开始无所事事了。另一个原因是对于做同一件事情的持续时间不能长久坚持,这也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2.两名学生完成作业的有效时间基本上呈现从高到低,然后有小幅度回升状态。还原课堂情境,教师巡回了10分钟,在发现学生基本上已经画好轮廓后,要求学生停下笔,然后进行涂色的讲解,因而使学生参加有效作业有小幅度回升。由此可以看出这两名学生都属于比较容易受到外部干扰的影响,当接受到某个正向干扰后,他能立刻投入到学习中,而接受到某个负向干扰后,他的活动参与度也会随之急剧下降。(如后面同学的水彩笔掉了、看数学考卷、有同学交作业等)
3.对两名学生有效作业时间表现的分析。学生甲一开始非常专注,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画面中,甚至连黑板上老师的范画都没有看。但是在画完一棵树后又改成用铅笔,当老师干预后再改成水彩笔。我们分析学生此时虽然很想画,但是对画没有自信心,他担心自己画错,所以改用可以擦除的铅笔。从学生甲画的树中可以看出他没有完全掌握教师讲授的树的结构,说明在授课过程中该生没有专心听。还原课堂情境,教师在讲解树的结构时用的是边作画边讲解,没有和学生互动,也没有关注到每个学生是否都掌握。从作业中的添画部分看,学生更热衷于表现自己想到的果子、猴子爬树等,说明该教师没有安排学生想象的环节,所以,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教法要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需求喜好相符合。
学生乙一开始同样也非常专注,和学生甲不同的是他需要边看教师的范画边画,这说明乙比甲更追求完美,向师性更强,但是画面中的自我表达就会减少。还原课堂情境,教师非常重视技法的示范,板演讲解,事无巨细。从他的画面看,他能画出树的基本型,有重叠说明他对课堂前20分钟的知识掌握得还是比较好的,并且在绘画中能愉快地哼着小曲,不时地拿起来自我欣赏,愉快地添画等,说明这项活动对该生来说不困难,绘画中有愉悦的情感产生,而且能将愉悦的情感表现在画面中。 4.对两名学生无效作业时间表现的分析。学生甲在画完轮廓线后就开始进入无所事事状态,究其原因,这与教师的作业量的安排有直接关系。还原课堂情境,课中教师没有对不同树的造型讲清楚,也缺乏实物的观察,所以学生对于树的细节表现不出来;同时,不提色彩要求,也导致学生在表现上没有目标,也缺乏涂色的技术。从他向教师提的两个问题看,和画树的主题相差甚远,估计他希望老师重视他画的乌云,一来告诉老师他的树画完了,二来希望老师注意他还在考虑树的环境。
学生乙的无效作业时间明显要比甲少。但是因为学生乙的工具准备不到位,他要向同学借,所以浪费了时间。在涂树干颜色时,因为之前缺乏技术的支撑,所以也只画了一棵就放弃,开始和同学讲话。看到同学交作业,没画完也马上交了作业,说明缺乏目标的约束。
五、结论
通过临场观察,获得的只是两个学生在某节课中的行为表现,不一定具有普遍性。但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作业练习的效度和教师前面的讲授直接相关。本案例中,因为教师比较重视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所以两名学生在前10分钟的作业中不觉得困难,都比较投入,并且从作业中可以看出两名学生对树的结构和重叠方面习得的痕迹。但是由于教师太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情感方面比较忽视,所以学生甲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学生乙则依样画葫芦,缺乏自己的情感表达,这些都与教师在讲授中没有很好地激发情感有关。学生在后10分钟的注意力分散,与教师课前没有很好地了解学情、没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有关,同时将画树的轮廓与涂色分成两段教授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2.学生在作业中的情感表达程度与其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直接相关。本案例中,学生甲在作业中用铅笔先勾线,学生乙希望能照老师的样子画,这都说明学生在绘画中自信心不足。造成学生缺乏自信的原因有多种,但是笔者认为与教师在教授画树技法中的强势与面面俱到不无关系,它让学生感到了压力,因而产生退缩。在作业中因为教师并无具体的指导和要求,所以反而让学生情感得到了放松,出现学生甲和学生乙的自由添画。
3.学生对作业的专注度与教师的关注度直接相关。本案例中,两个学生都属于容易受外部干扰影响的孩子,一旦教师给予其正向干扰,都能马上投入到学习中,小学阶段这样的学生非常多,这也是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如果教师能在这后20分钟里关注到全体学生的作业状态,并能因人而异地正面引导和鼓励,学生马上就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认真作业中。
4.学生作业中的学习行为是教师后20分钟教学行为的写照。本案例中,教师虽然在后20分钟中不停巡视,但是辅导的个别性和全面性、阶段性和整体性体现得不明显。所以造成学生作业中容易分心、无所事事等。所以教师要重视自己的后20分钟的教学预设,改进自身教学行为,提升课堂有效性。
(浙江省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