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主创新”是时下的热门话题,也是众多IT企业追求的产品境界。在应用驱动产品与技术发展的时代,创新路径除了钻研核心技术以外,是否还有其他选择?尤其是在服务器产业,当核心技术已经被国外企业垄断,国内厂商应该如何走出创新之路?最近,本报出版人金羽中,与刚刚获得2005年(第五届)“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的浪潮集团的高级副总裁王恩东对话,就应用创新、产业聚合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应用创新“加减法”
主要观点: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核心技术层面,更多的是要在集成创新和再创新上寻找机会。每一项技术是否领先固然重要,但如果能围绕客户的应用特点,集成技术形成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这才是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新能力。
金羽中: 刚刚结束的“两会”上,自主创新成为最热的话题之一。浪潮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自主创新的探索,从最初参与研发中国第一台小型机——浪潮SMP2000起,你的职业生涯就同创新联系在一起。身处竞争激烈的服务器市场,你认为创新的分量有多重?
王恩东: “创新”这个话题对于中国IT业来说其实是比较沉重的。IT在我国叫做高新技术产业,可是恰恰缺少自有核心技术,芯片、操作系统等IT基本元素的发源地都是美国。所以我们说,中国IT业的机会在于应用。事实上,应用的创新并不亚于核心技术的创新。就好像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火药,但是欧洲人利用火药造出了先进的火炮。我认为,创新不一定就是前无古人的发明创造,而与应用相结合,在前人或者自己之前工作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改进也是创新。比起发明创造,持续的改进和创新更普遍、更具现实意义。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里谈到创新分几大类,一是原始创新能力,二是集成创新的提高,三是消化、吸收之后再创新。对于服务器来讲,要在集成创新和再创新上寻找机会。在服务器市场,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竞争拼的就是价格,经过这几年和国外服务器厂商的较量,我们以前讲的本地化优势、低价格优势,现在都没有了。形成差异化产品就要学会集成创新,每一个技术并不见得是最领先的,但如果能围绕客户的应用特点,细分市场,集成技术满足客户需求,这个产品就形成了创新能力,就一定有市场。
金羽中: 应用创新的关键是围绕着用户需求对技术和产品进行集成或改进。创新手段多种多样,有的是做减法,如针对特定用户裁减通用产品上冗余的功能,以获得更高的性价比;而更多的是做加法,由单一产品形成解决方案。浪潮服务器多年来在应用创新上做了哪些加减法?
王恩东: 你说的很对,集成创新是做加法还是减法,这是一种度的把握,是对用户需求细分的把握。1998年,英特尔推出至强处理器,国外厂商都推四路至强服务器,但是我们看到很多用户还是买单处理器服务器,50%的用户最多用两个处理器产品。根据用户的实际购买需求,我们进行了裁减,按照两个处理器设计产品。双路至强服务器NL728,帮助用户节省了近40%的成本。
在网游产品中,为了把网游运营商对管理的需求集成到服务器中,我们做了加法也做了减法。由于是批量购买,运营商对软件的安装和升级很重视,如果要花一天升级,损失就很大。我们通过增添软件功能,实现了半小时内完成升级。对于网络游戏运营商来说,不需要软驱和光驱,设计产品时我们就把它们拿下了。无论是减法还是加法,都要紧紧围绕着细分市场的用户需求而做。
金羽中: 企业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可持续的经济效益。而技术研发,尤其是前瞻性的技术研发,尽管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就短期来看需要投入,也存在投资风险。你如何在长远发展和近期利益之间进行权衡?
王恩东: 我常常跟技术人员说,在浪潮做研发,不可以凭着兴趣做,而是瞄着市场做。我们倡导“急功近利”的研发方式,技术一定要快速转化成产品。现实很清楚,我们就是没有国外品牌规模大,国外企业可能已经开始研究20年后的技术,我们则要讲集成应用创新,研究明年的产品运用哪些技术,集成创新是比较现实的。
从高性能到高效能
主要观点:仅仅强调“多少万亿次计算”对于用户没有太多的意义。用户什么样的应用需要高性能服务器?效率如何?什么样的设计能更好地发挥效率?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关注高效能,就是力图平衡性能与效率,动态部署计算能力以达到最高应用水平。
金羽中:2002年,浪潮发布“天梭工程”,吹响了国内服务器厂商冲击高端的号角,直接挑战由RISC小型机构成的跨国厂商阵营。然而,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大部分高端商用计算市场还是被跨国公司的RISC小型机所垄断。你认为国内厂商在高性能服务器发展方面,目前最薄弱的环节是什么?
王恩东: 国内品牌的高性能服务器,目前处在比较浮躁的状态。大家特别爱讲的是运行“多少万亿次”的计算能力。然而,我认为“多少万亿次”对于用户没有太多的意义。用户什么样的应用需要高性能服务器?效率如何?什么样的设计能更好地发挥效率?这是最关键也是最薄弱的环节。只有改变这种单纯追求性能的态度,大家才能沉下心来去探索高性能服务器。
性能和效率会是一对矛盾。从高性能科学计算(HPC)面世以来,始终是以天气预报、国防等领域的应用为主,而且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在金融、电信、能源等民用领域,不仅仅需要HPC,更要面对如何适应任务多样化的问题,高性能如何在不同的任务情况下发挥高效率。专用产品的应用效率比较高,但是应用面比较窄,不通用。所以性能和效率便成为一对矛盾。现在在国内高端计算领域,如何平衡高性能和高效率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金羽中: 我同意你的观点,产品的通用性和面向单一细分应用的高效能,始终是一对矛盾。浪潮在“天梭工程”中提出高端商用计算(HPS),并提出高效能服务器,是不是正是浪潮解决性能与效率矛盾的探索?在高端计算领域的应用创新上浪潮有着怎样的思考?
王恩东: 浪潮一直探索如何把计算机的能力按照星能和效率两条线均衡化设计,最核心的就是效益问题,即如何把分布在各个地方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有效利用起来。
2002年,浪潮发布“天梭”工程,提出了“弹性部署”的概念,就是使服务器系统的整体性能与用户的应用需求相匹配,强调服务器的动态部署能力。去年,天梭服务器基于交换架构的高效能服务器技术,获得了科技进步二等奖。让产品较好地适用于通用环境、在性能上又能接近专用系统的理念,基本上体现在了产品设计中。
浪潮的市场目标是商业应用,因此,在高性能计算领域,浪潮更关注高效能服务器,在提高服务器本身性能的同时,一定要关注效能。未来,高效能计算会成为计算机发展很重要的部分,“十一五”规划也在探讨如何发挥高效能、高可信度的计算机系统。
金羽中: 你刚才谈到了高效能计算将会成为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方面,从服务器市场来看,高效能就是面向用户的应用创新,这是不是也成为服务器厂商的发展方向?
王恩东:是这样的。不只是国内企业,国外企业在做HPC时都遇到了很多问题,几十万亿次的计算能力,在具体应用上的设计应该是什么样?在应用中是否也能够达到这么高的效能?我认为,高效能就是整合技术的趋势,国际厂商也在提,甚至比我们提得还早,从IBM提出的“随需应变”,到HP提出的“动成长”,一开始口号不一样,出发点也不完全一样,到最后却很相似。浪潮的“弹性部署”也是一样,都是讲如何围绕客户的需求调整资源,进行动态变化。
金羽中: 那么相比之下谁更具有优势呢?
王恩东:国内外服务器厂商提出的概念差不多,细节差别还是很大的。我认为IBM讲的计算能力,更多的是用大系
统如何满足小应用的需要,把应用都放在大系统上,可以按需计算。而浪潮没有大型机,我们谈的更多的是“整合”,将现有的服务器如何整合到一起,满足和扩展客户的应用。
合纵联横“集中化”
主要观点: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什么都自己做。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探索与合作伙伴的协同创新,也为服务器厂商留下很多提升空间。
金羽中: 在围绕高效能计算的产业链整合方面,我听到过很多讨论,有些提倡垂直性发展,有些则认为应水平化整合。你觉得服务器产业链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是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更加垂直,还是产业横向划分,形成板块?
王恩东:产业分工会越来越细,总体上我认为还是按照水平模式发展的。企业不可能什么东西都自己做,社会分工带来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带来成本的降低,通过分工实现高效能我认为仍然是主流。
金羽中: 既然你认为分工合作的水平整合是主流,那么企业如何能有效实现“合纵连横”?浪潮与微软、EMC等国际公司的联盟合作,很受关注,在合纵连横的模式上,浪潮又是如何考虑的?
王恩东:“集中化”是我们的合作策略,大家都在谈供应链整合,如何能把合作伙伴有效地串起来?浪潮更多的是探索更为紧密的合作方式。
在渠道方面,我们提出了1∶1+1的渠道架构。服务器的渠道要走专业化的道路,实行分产品的专业化顾问式销售,不与PC、软件共享渠道。每一类渠道合作伙伴都稳定在两个左右,不要太多,主要追求长期合作的稳定方式。这种“1∶1”的渠道关怀模式是浪潮服务器在渠道方面的最大改革,它为渠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让渠道成为能够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窗口。
其实,你刚谈到与EMC的合作,以及2005年与微软的战略联盟,浪潮的“合纵联横”都是本着集中化原则进行的。精简是为了集中,集中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长期的共赢合作。集中化虽然不是“结婚”,也会形成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其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双赢,即把合作的成本降至最低,双方都有利益。
总裁感悟:国产服务器当“自尊、自爱、自强”
2004年,王恩东曾感叹:“今年服务器市场就是一个‘累’字”。本土厂商向高端进发,国际厂商向中低端市场挤压,“几乎国内所有的IT企业都前所未有地感觉到生存环境像寒冬一样艰难”。
2005年,国外厂商在服务器市场的“低价”攻势减弱,市场竞争也有所缓和,但是,王恩东认为,很多国产服务器厂商却未把握住机会,“意志不坚定,是做还是不做决心不足。”
2006年的服务器市场竞争会怎样?“只会更加激烈,可能不完全是价格战,国产服务器一定要学会自尊、自爱、自强,好好琢磨如何成长。”经历了13年的服务器生涯,王恩东深感国产服务器突围的艰难。
本地化和低价格曾是国产服务器自诩的优势,“要说本地化,现在很多国外厂商高薪引进本地化人才,本地化做得比国内厂商都好”;而在价格方面,2004年的价格战已经充分说明价格已不再是国产服务器的优势了。对于国产服务器来说,市场形势仍十分严峻,不容乐观,只有寻求差异化发展,才能开创出一片“蓝海”,远离血腥的同质化“红海”。
王恩东认为,近几年的中国服务器市场,仍将是王侯将相辈出的时代,还会有小的服务器厂商不断进入。不过随着市场的扩大,服务器市场的门槛将会越来越高。目前,中国服务器市场是40万~50万台的规模,王恩东判断2006年中国服务器的增长率将会达到30%。如果说10万台是PC机的一个槛,那么100万台则是服务器的门槛,一旦当中国服务器市场达到100万台的规模,服务器市场就将重新洗牌,小的服务器厂商会被淘汰,大的则会越做越强。
数国鼎立之势一定会渐渐形成。而在稳定局面还没有形成之前,谁都有机会。只有自尊、自爱、自强,寻求差异化发展,国产服务器才能在竞争中越站越稳。”王恩东说。(文/何源)
采访手记:王恩东的创新情结
在浪潮北京办公楼二楼,有一堵非常醒目的“荣誉专利墙”,上面是以员工姓名命名的专利,如“仇焕光电模拟器”、“赵永东静电消除器”等,从高级工程师到普通工人,只要有创新成果就能榜上有名。不只在北京,在浪潮集团总部济南的办公楼内,也赫然矗立着这么一座“专利墙”。
专利墙的设立来源于王恩东的一次台湾企业考察。在一家台湾企业,王恩东看到企业把专利成果都写在一面白墙上激励员工。回来一了解,原来IBM还曾把专利成果刻在石头上。“我们不会把专利都刻在石头上,但是一定要放在显眼的地方,让大家一进来就能看见谁在创新上获得了成果。”王恩东说。
从1993年参与研制国内第一台小型机服务器浪潮SMP2000以来,王恩东就与“创新”结下了不解之缘。1996年,王恩东出任浪潮服务器产品部主任,主持开发了山东省“八五重点攻关项目浪潮第二代小型机”浪潮SMP3000系列。
“浪潮的出路,就是创新。”王恩东很坚定地说。如果说SMP2000是浪潮服务器突破技术壁垒的一面旗帜,接下来的历程则代表着浪潮服务器在产业创新、应用创新和市场创新上的突破。
1998年,中国网络市场发展迅猛,王恩东判断服务器产业化的契机来临了,不久,浪潮成立服务器事业部从组织架构创新做起,踏上服务器产业创新之路。
2002年,浪潮发布“天梭工程”,向由国际厂商牢牢把持的高端服务器领域发起冲击。2003年,又捕捉到网络游戏电信增值市场兴起的机遇,制定了代号为“A计划”的营销战略,从产品、服务、渠道诸多方面,进入网游服务器市场。据介绍,目前全国有50%以上的省会电信应用浪潮网游服务器进行游戏运营。
然而,与当年发布“天梭工程”的激昂相比,现在的王恩东要更加冷静和清醒。面对国外服务器厂商的围剿,王恩东很清楚选择什么样的创新之路更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浪潮在原始技术创新投入方面显然是没法与强大的国际对手比拼的:“一味地追求原始创新,只会把企业做死。”
2006年,在“十连冠”的光环下,王恩东仍要坚持“创新”。这时的“创新”,不仅是情结的因素和企业的内在发展需求,更是外在竞争压力的必然。(文/何源)
应用创新“加减法”
主要观点:创新不仅仅局限于核心技术层面,更多的是要在集成创新和再创新上寻找机会。每一项技术是否领先固然重要,但如果能围绕客户的应用特点,集成技术形成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这才是具有市场价值的创新能力。
金羽中: 刚刚结束的“两会”上,自主创新成为最热的话题之一。浪潮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了自主创新的探索,从最初参与研发中国第一台小型机——浪潮SMP2000起,你的职业生涯就同创新联系在一起。身处竞争激烈的服务器市场,你认为创新的分量有多重?
王恩东: “创新”这个话题对于中国IT业来说其实是比较沉重的。IT在我国叫做高新技术产业,可是恰恰缺少自有核心技术,芯片、操作系统等IT基本元素的发源地都是美国。所以我们说,中国IT业的机会在于应用。事实上,应用的创新并不亚于核心技术的创新。就好像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火药,但是欧洲人利用火药造出了先进的火炮。我认为,创新不一定就是前无古人的发明创造,而与应用相结合,在前人或者自己之前工作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改进也是创新。比起发明创造,持续的改进和创新更普遍、更具现实意义。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里谈到创新分几大类,一是原始创新能力,二是集成创新的提高,三是消化、吸收之后再创新。对于服务器来讲,要在集成创新和再创新上寻找机会。在服务器市场,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竞争拼的就是价格,经过这几年和国外服务器厂商的较量,我们以前讲的本地化优势、低价格优势,现在都没有了。形成差异化产品就要学会集成创新,每一个技术并不见得是最领先的,但如果能围绕客户的应用特点,细分市场,集成技术满足客户需求,这个产品就形成了创新能力,就一定有市场。
金羽中: 应用创新的关键是围绕着用户需求对技术和产品进行集成或改进。创新手段多种多样,有的是做减法,如针对特定用户裁减通用产品上冗余的功能,以获得更高的性价比;而更多的是做加法,由单一产品形成解决方案。浪潮服务器多年来在应用创新上做了哪些加减法?
王恩东: 你说的很对,集成创新是做加法还是减法,这是一种度的把握,是对用户需求细分的把握。1998年,英特尔推出至强处理器,国外厂商都推四路至强服务器,但是我们看到很多用户还是买单处理器服务器,50%的用户最多用两个处理器产品。根据用户的实际购买需求,我们进行了裁减,按照两个处理器设计产品。双路至强服务器NL728,帮助用户节省了近40%的成本。
在网游产品中,为了把网游运营商对管理的需求集成到服务器中,我们做了加法也做了减法。由于是批量购买,运营商对软件的安装和升级很重视,如果要花一天升级,损失就很大。我们通过增添软件功能,实现了半小时内完成升级。对于网络游戏运营商来说,不需要软驱和光驱,设计产品时我们就把它们拿下了。无论是减法还是加法,都要紧紧围绕着细分市场的用户需求而做。
金羽中: 企业创新的目的是为了可持续的经济效益。而技术研发,尤其是前瞻性的技术研发,尽管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就短期来看需要投入,也存在投资风险。你如何在长远发展和近期利益之间进行权衡?
王恩东: 我常常跟技术人员说,在浪潮做研发,不可以凭着兴趣做,而是瞄着市场做。我们倡导“急功近利”的研发方式,技术一定要快速转化成产品。现实很清楚,我们就是没有国外品牌规模大,国外企业可能已经开始研究20年后的技术,我们则要讲集成应用创新,研究明年的产品运用哪些技术,集成创新是比较现实的。
从高性能到高效能
主要观点:仅仅强调“多少万亿次计算”对于用户没有太多的意义。用户什么样的应用需要高性能服务器?效率如何?什么样的设计能更好地发挥效率?这是最关键的问题。关注高效能,就是力图平衡性能与效率,动态部署计算能力以达到最高应用水平。
金羽中:2002年,浪潮发布“天梭工程”,吹响了国内服务器厂商冲击高端的号角,直接挑战由RISC小型机构成的跨国厂商阵营。然而,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大部分高端商用计算市场还是被跨国公司的RISC小型机所垄断。你认为国内厂商在高性能服务器发展方面,目前最薄弱的环节是什么?
王恩东: 国内品牌的高性能服务器,目前处在比较浮躁的状态。大家特别爱讲的是运行“多少万亿次”的计算能力。然而,我认为“多少万亿次”对于用户没有太多的意义。用户什么样的应用需要高性能服务器?效率如何?什么样的设计能更好地发挥效率?这是最关键也是最薄弱的环节。只有改变这种单纯追求性能的态度,大家才能沉下心来去探索高性能服务器。
性能和效率会是一对矛盾。从高性能科学计算(HPC)面世以来,始终是以天气预报、国防等领域的应用为主,而且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在金融、电信、能源等民用领域,不仅仅需要HPC,更要面对如何适应任务多样化的问题,高性能如何在不同的任务情况下发挥高效率。专用产品的应用效率比较高,但是应用面比较窄,不通用。所以性能和效率便成为一对矛盾。现在在国内高端计算领域,如何平衡高性能和高效率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金羽中: 我同意你的观点,产品的通用性和面向单一细分应用的高效能,始终是一对矛盾。浪潮在“天梭工程”中提出高端商用计算(HPS),并提出高效能服务器,是不是正是浪潮解决性能与效率矛盾的探索?在高端计算领域的应用创新上浪潮有着怎样的思考?
王恩东: 浪潮一直探索如何把计算机的能力按照星能和效率两条线均衡化设计,最核心的就是效益问题,即如何把分布在各个地方的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有效利用起来。
2002年,浪潮发布“天梭”工程,提出了“弹性部署”的概念,就是使服务器系统的整体性能与用户的应用需求相匹配,强调服务器的动态部署能力。去年,天梭服务器基于交换架构的高效能服务器技术,获得了科技进步二等奖。让产品较好地适用于通用环境、在性能上又能接近专用系统的理念,基本上体现在了产品设计中。
浪潮的市场目标是商业应用,因此,在高性能计算领域,浪潮更关注高效能服务器,在提高服务器本身性能的同时,一定要关注效能。未来,高效能计算会成为计算机发展很重要的部分,“十一五”规划也在探讨如何发挥高效能、高可信度的计算机系统。
金羽中: 你刚才谈到了高效能计算将会成为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方面,从服务器市场来看,高效能就是面向用户的应用创新,这是不是也成为服务器厂商的发展方向?
王恩东:是这样的。不只是国内企业,国外企业在做HPC时都遇到了很多问题,几十万亿次的计算能力,在具体应用上的设计应该是什么样?在应用中是否也能够达到这么高的效能?我认为,高效能就是整合技术的趋势,国际厂商也在提,甚至比我们提得还早,从IBM提出的“随需应变”,到HP提出的“动成长”,一开始口号不一样,出发点也不完全一样,到最后却很相似。浪潮的“弹性部署”也是一样,都是讲如何围绕客户的需求调整资源,进行动态变化。
金羽中: 那么相比之下谁更具有优势呢?
王恩东:国内外服务器厂商提出的概念差不多,细节差别还是很大的。我认为IBM讲的计算能力,更多的是用大系
统如何满足小应用的需要,把应用都放在大系统上,可以按需计算。而浪潮没有大型机,我们谈的更多的是“整合”,将现有的服务器如何整合到一起,满足和扩展客户的应用。
合纵联横“集中化”
主要观点: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什么都自己做。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探索与合作伙伴的协同创新,也为服务器厂商留下很多提升空间。
金羽中: 在围绕高效能计算的产业链整合方面,我听到过很多讨论,有些提倡垂直性发展,有些则认为应水平化整合。你觉得服务器产业链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是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更加垂直,还是产业横向划分,形成板块?
王恩东:产业分工会越来越细,总体上我认为还是按照水平模式发展的。企业不可能什么东西都自己做,社会分工带来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带来成本的降低,通过分工实现高效能我认为仍然是主流。
金羽中: 既然你认为分工合作的水平整合是主流,那么企业如何能有效实现“合纵连横”?浪潮与微软、EMC等国际公司的联盟合作,很受关注,在合纵连横的模式上,浪潮又是如何考虑的?
王恩东:“集中化”是我们的合作策略,大家都在谈供应链整合,如何能把合作伙伴有效地串起来?浪潮更多的是探索更为紧密的合作方式。
在渠道方面,我们提出了1∶1+1的渠道架构。服务器的渠道要走专业化的道路,实行分产品的专业化顾问式销售,不与PC、软件共享渠道。每一类渠道合作伙伴都稳定在两个左右,不要太多,主要追求长期合作的稳定方式。这种“1∶1”的渠道关怀模式是浪潮服务器在渠道方面的最大改革,它为渠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让渠道成为能够真正满足客户需求的窗口。
其实,你刚谈到与EMC的合作,以及2005年与微软的战略联盟,浪潮的“合纵联横”都是本着集中化原则进行的。精简是为了集中,集中的目的是为了加强长期的共赢合作。集中化虽然不是“结婚”,也会形成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其最根本的特点在于双赢,即把合作的成本降至最低,双方都有利益。
总裁感悟:国产服务器当“自尊、自爱、自强”
2004年,王恩东曾感叹:“今年服务器市场就是一个‘累’字”。本土厂商向高端进发,国际厂商向中低端市场挤压,“几乎国内所有的IT企业都前所未有地感觉到生存环境像寒冬一样艰难”。
2005年,国外厂商在服务器市场的“低价”攻势减弱,市场竞争也有所缓和,但是,王恩东认为,很多国产服务器厂商却未把握住机会,“意志不坚定,是做还是不做决心不足。”
2006年的服务器市场竞争会怎样?“只会更加激烈,可能不完全是价格战,国产服务器一定要学会自尊、自爱、自强,好好琢磨如何成长。”经历了13年的服务器生涯,王恩东深感国产服务器突围的艰难。
本地化和低价格曾是国产服务器自诩的优势,“要说本地化,现在很多国外厂商高薪引进本地化人才,本地化做得比国内厂商都好”;而在价格方面,2004年的价格战已经充分说明价格已不再是国产服务器的优势了。对于国产服务器来说,市场形势仍十分严峻,不容乐观,只有寻求差异化发展,才能开创出一片“蓝海”,远离血腥的同质化“红海”。
王恩东认为,近几年的中国服务器市场,仍将是王侯将相辈出的时代,还会有小的服务器厂商不断进入。不过随着市场的扩大,服务器市场的门槛将会越来越高。目前,中国服务器市场是40万~50万台的规模,王恩东判断2006年中国服务器的增长率将会达到30%。如果说10万台是PC机的一个槛,那么100万台则是服务器的门槛,一旦当中国服务器市场达到100万台的规模,服务器市场就将重新洗牌,小的服务器厂商会被淘汰,大的则会越做越强。
数国鼎立之势一定会渐渐形成。而在稳定局面还没有形成之前,谁都有机会。只有自尊、自爱、自强,寻求差异化发展,国产服务器才能在竞争中越站越稳。”王恩东说。(文/何源)
采访手记:王恩东的创新情结
在浪潮北京办公楼二楼,有一堵非常醒目的“荣誉专利墙”,上面是以员工姓名命名的专利,如“仇焕光电模拟器”、“赵永东静电消除器”等,从高级工程师到普通工人,只要有创新成果就能榜上有名。不只在北京,在浪潮集团总部济南的办公楼内,也赫然矗立着这么一座“专利墙”。
专利墙的设立来源于王恩东的一次台湾企业考察。在一家台湾企业,王恩东看到企业把专利成果都写在一面白墙上激励员工。回来一了解,原来IBM还曾把专利成果刻在石头上。“我们不会把专利都刻在石头上,但是一定要放在显眼的地方,让大家一进来就能看见谁在创新上获得了成果。”王恩东说。
从1993年参与研制国内第一台小型机服务器浪潮SMP2000以来,王恩东就与“创新”结下了不解之缘。1996年,王恩东出任浪潮服务器产品部主任,主持开发了山东省“八五重点攻关项目浪潮第二代小型机”浪潮SMP3000系列。
“浪潮的出路,就是创新。”王恩东很坚定地说。如果说SMP2000是浪潮服务器突破技术壁垒的一面旗帜,接下来的历程则代表着浪潮服务器在产业创新、应用创新和市场创新上的突破。
1998年,中国网络市场发展迅猛,王恩东判断服务器产业化的契机来临了,不久,浪潮成立服务器事业部从组织架构创新做起,踏上服务器产业创新之路。
2002年,浪潮发布“天梭工程”,向由国际厂商牢牢把持的高端服务器领域发起冲击。2003年,又捕捉到网络游戏电信增值市场兴起的机遇,制定了代号为“A计划”的营销战略,从产品、服务、渠道诸多方面,进入网游服务器市场。据介绍,目前全国有50%以上的省会电信应用浪潮网游服务器进行游戏运营。
然而,与当年发布“天梭工程”的激昂相比,现在的王恩东要更加冷静和清醒。面对国外服务器厂商的围剿,王恩东很清楚选择什么样的创新之路更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浪潮在原始技术创新投入方面显然是没法与强大的国际对手比拼的:“一味地追求原始创新,只会把企业做死。”
2006年,在“十连冠”的光环下,王恩东仍要坚持“创新”。这时的“创新”,不仅是情结的因素和企业的内在发展需求,更是外在竞争压力的必然。(文/何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