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向21世纪的过渡时期,我们的社会生活呈现了重大转折的种种迹象: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给青少年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也依然存在,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发现子女考试分数低便总是拳脚相加,恶语相伴。体罚与心灵创伤使同学自信心消失,自尊心毁灭,自暴自弃,甚至走向犯罪。以分数高低定同学好坏,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给学校和老师带来很大压力。“重点学校”、“好学校”就意味着升学率高,格外受人青睐;“三好生”就是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一俊遮百丑”,缺乏必要的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挫折锻炼和磨难教育,这样的同学极易走向自我中心主义的误区,自高自大,虚荣心极强。在应试教育压力下,以分数定优劣,以成绩分好坏,一些学习差的同学成了惩罚对象,形式多样的惩罚不仅弱化学校教育,败坏学校圣洁领地的名声,还使同学极度反感;恶化师生关系,铸成一些同学毁坏校方财物,制造不必要的麻烦等报复心理。此外,有的教师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不当;有的教师不负责任,敷衍了事;有的教师不够关心爱护同学,态度冷漠, 或者是强硬,甚至粗暴;有的教师不能以身作则,无意中强化了同学的不良行为。
在中国,探索新型现代性的素质教育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潮流和趋势。所谓新型现代性教育,是指那种以人为本,人和自然双赢、人和社会双赢,两者关系协调和谐,并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现代性教育。从中国社会转型加速期取得的巨大社会进步和付出的种种社会代价中,我们都能从正反两方面,亲身体会到新型现代性素质教育的深刻意涵。在现代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后进同学。
“后进同学”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家庭方面的原因
(1)教育方法不当:要么是溺爱,让孩子从小就在百依百顺的“温柔”中习惯唯我独尊;要么是粗暴,使孩子在呵斥和棍棒中学会仇视一切“教育”;要么就是放任,孩子在“自由”中疏远了感情,养成了懒惰也养成了散漫。(2)家长行为不正:“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已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为数不少的“第一任老师”却不知不觉地以自身并非美好的言行影响着孩子。胸无大志、工作懒散、趣味低级、生活平庸、言谈粗俗、热衷赌博、沉迷色情,如此等等都是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3)家庭离异:真诚和睦的家庭,不但是孩子生活的温馨港湾,而且从教育的角度看,更是他们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良好环境。相反,夫妻经常打架、吵架,无疑会在孩子心中投下生活的阴影,扭曲他们的道德是非观念。由父母离异而造成的家庭破裂,使一些子女失去了应有的家庭温暖和教育,心灵的创伤、感情的失落、畸形的教育,使不少孩子渐渐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同学”。
2、 学校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岐视。相当多的“后进同学”诉说,他们从小起就被老师冷落、辱骂,甚至体罚。这种歧视,不一定是教师的自觉所为,但后果却是使这些同学丧失了自信更丧失了自尊,更严重的是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对教师乃至对教育的敌意。(2)教学的失误。这主要表现在教学中总习惯于让所有同学“齐步走”,必然出现并不断积累的学习成绩至使越来越多的同学沦为“后进生”。(3)多次尝试失败。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但对相当多的“后进同学”而言,失败是失败之母。面对他们的第一次“失败”,教育者并未予以应有的心灵抚慰和学习帮助,以致使沉重的自卑感成了第二次失败的前奏。如此恶性循环,本来可以学得不错的同学,成了教师眼中的“后进同学”!
3、个人方面的原因
(1)街头结交。不正当地交友,因而染上社会恶习,是一些孩子成为“后进同学”的重要原因。(2)身体状况。体质较弱或身体某些方面的疾病,自然会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以致成为“后进同学”。(3)智力状况。个别同学反应迟钝、接受能力较弱,也是他们学习落后的原因。
在家庭、学校和个人三者中,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原因占主要地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首推家庭。但作为教育者,我们在研究“后进同学”时,却应该也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学校教育方面。就班主任工作而言,我们在转化“后进同学”时,必须把他们放在整个集体教育中来考虑。转化后进同学业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感情倾斜。教师对“后进同学”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后进同学”们几乎是从教育起就伴随着呵斥、嘲笑、辱骂甚至体罚,因此,教师应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给他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特别强调的是,首先这种“爱”不是故作的特殊的“偏爱”,而是自然而然的和其他同学一样平等的爱。不然,“后进同学”仍然会觉得老师对他是另一种形式的“另眼相看”。其次,这种“爱”不应该仅仅来自老师,还应来自同学,来自集体,要让“后进同学”感到不但老师没有歧视他,而且同学们也在真诚地尊重他,进而唤起他对集体的热爱之情,并把这种感情转化为上进心。
(二)唤起向上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对“后进同学”同样适合。作为班主任,每当感到同学不听我们的话时,就反思自己:“我的这些话,是否点燃了他心灵深处向上的愿望和信心?”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当同学自己有强烈的上进愿望和信心时,他的进步才会出现并得以持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设法唤起他向上的信心。
(三)引导集体舆论。帮助“后进同学”不是教师一人的孤军奋战。比起教师单枪匹马的操心,同学集体的健康舆论更有利于“后进同学”的转化。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同学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同学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
(四)讲究有效方法。“有效”的方法往往包含有“科学”的因素,但有时“科学”未必“有效(比如: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具体针对性等等);另外,这里的“有效”,还包含有“艺术”的意思(让我们的方法更新颖而使同学易于接受)。总之,转化“后进同学”除了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还必须有“十八般武艺”的行为引导、规范甚至必要的制约。
1、 游玩。 利用节假日春游或秋游的时机,和班上的同学一起去公园或郊外游玩,当同学忘记了我是他们的老师和我“游玩嬉戏,无话不谈”时,我的教育已成功了一半。
2、 集体评议。挖掘集体的力量,让每位同学发自内心地对后进同学作出友善的评议。在感动与集体对他们的关注与温暖中,后进同学会找回失落的自信心。
3、 安排当班干部。为了让“后进同学”也有体现自己尊严和才能的机会,有时鼓动班上的同学选他们当班干部,他们一旦有较好的工作成绩,及时让全班同学给他们以褒扬和鼓励,班主任也及时给予赞赏,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没有做不好的事。
4、 推荐好书、推荐好的影片。有针对性地给有关同学推荐有益读物,并定期和他们一起讨论阅读体会,以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精神生活。
5、 尊重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育者:“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没有表现自己,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因此,我们不应该把“后进同学”看作思想品德坏、学习成绩差的群体,而应该视为一个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
“尊敬的教育者们,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式都没有作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所有同学必须在同一时间内,达到思想道德、文化学习的统一标准,这是许多“后进同学”根本没有“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转化“后进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还他们以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这,又必须从每一位“后进同学”独特的精神需要入手。根据他们的个性,发展其爱好,这不但能使他们或多或少学点知识,而且还能引导他们的做人之道。同学的表现和发展,证明了我们尝试的成功,更进一步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精辟论述:“我在学校里对儿童、少年和青年的几十年工作,使我得到一条深刻的信念: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用心灵赢得心灵
爱,是教育的前提;对“后进同学”来说,这种“爱”尤其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同学”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把“后进同学”看作朋友时,这些顽皮的“后进同学”也会不知不觉地把我们视为朋友。当同学与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依恋之情后,点燃同学心中“想做上进的人”的愿望,便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谆谆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学生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教是为了不教”,同学心灵深处美好道德的萌芽,是同学自我教育的内在依据。让他们在自我教育的同时能真正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把握自己,学会从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中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并能善于自我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引导同学自我教育,也包括利用同学集体的健康舆论对集体中某个或某些“后进同学”施予积极的影响。
身为人师,请关注全体同学的发展,关注社会的和谐发展,将我们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的同学,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云南省保山市中等专业技术学校)
在中国,探索新型现代性的素质教育成为一种势在必行的潮流和趋势。所谓新型现代性教育,是指那种以人为本,人和自然双赢、人和社会双赢,两者关系协调和谐,并把自然代价和社会代价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现代性教育。从中国社会转型加速期取得的巨大社会进步和付出的种种社会代价中,我们都能从正反两方面,亲身体会到新型现代性素质教育的深刻意涵。在现代的教育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后进同学。
“后进同学”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家庭方面的原因
(1)教育方法不当:要么是溺爱,让孩子从小就在百依百顺的“温柔”中习惯唯我独尊;要么是粗暴,使孩子在呵斥和棍棒中学会仇视一切“教育”;要么就是放任,孩子在“自由”中疏远了感情,养成了懒惰也养成了散漫。(2)家长行为不正:“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已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为数不少的“第一任老师”却不知不觉地以自身并非美好的言行影响着孩子。胸无大志、工作懒散、趣味低级、生活平庸、言谈粗俗、热衷赌博、沉迷色情,如此等等都是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3)家庭离异:真诚和睦的家庭,不但是孩子生活的温馨港湾,而且从教育的角度看,更是他们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良好环境。相反,夫妻经常打架、吵架,无疑会在孩子心中投下生活的阴影,扭曲他们的道德是非观念。由父母离异而造成的家庭破裂,使一些子女失去了应有的家庭温暖和教育,心灵的创伤、感情的失落、畸形的教育,使不少孩子渐渐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同学”。
2、 学校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岐视。相当多的“后进同学”诉说,他们从小起就被老师冷落、辱骂,甚至体罚。这种歧视,不一定是教师的自觉所为,但后果却是使这些同学丧失了自信更丧失了自尊,更严重的是在他们心中播下了对教师乃至对教育的敌意。(2)教学的失误。这主要表现在教学中总习惯于让所有同学“齐步走”,必然出现并不断积累的学习成绩至使越来越多的同学沦为“后进生”。(3)多次尝试失败。人们常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但对相当多的“后进同学”而言,失败是失败之母。面对他们的第一次“失败”,教育者并未予以应有的心灵抚慰和学习帮助,以致使沉重的自卑感成了第二次失败的前奏。如此恶性循环,本来可以学得不错的同学,成了教师眼中的“后进同学”!
3、个人方面的原因
(1)街头结交。不正当地交友,因而染上社会恶习,是一些孩子成为“后进同学”的重要原因。(2)身体状况。体质较弱或身体某些方面的疾病,自然会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佳,以致成为“后进同学”。(3)智力状况。个别同学反应迟钝、接受能力较弱,也是他们学习落后的原因。
在家庭、学校和个人三者中,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原因占主要地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首推家庭。但作为教育者,我们在研究“后进同学”时,却应该也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学校教育方面。就班主任工作而言,我们在转化“后进同学”时,必须把他们放在整个集体教育中来考虑。转化后进同学业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感情倾斜。教师对“后进同学”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后进同学”们几乎是从教育起就伴随着呵斥、嘲笑、辱骂甚至体罚,因此,教师应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给他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特别强调的是,首先这种“爱”不是故作的特殊的“偏爱”,而是自然而然的和其他同学一样平等的爱。不然,“后进同学”仍然会觉得老师对他是另一种形式的“另眼相看”。其次,这种“爱”不应该仅仅来自老师,还应来自同学,来自集体,要让“后进同学”感到不但老师没有歧视他,而且同学们也在真诚地尊重他,进而唤起他对集体的热爱之情,并把这种感情转化为上进心。
(二)唤起向上信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对“后进同学”同样适合。作为班主任,每当感到同学不听我们的话时,就反思自己:“我的这些话,是否点燃了他心灵深处向上的愿望和信心?”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当同学自己有强烈的上进愿望和信心时,他的进步才会出现并得以持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设法唤起他向上的信心。
(三)引导集体舆论。帮助“后进同学”不是教师一人的孤军奋战。比起教师单枪匹马的操心,同学集体的健康舆论更有利于“后进同学”的转化。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同学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变成集体对这个同学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
(四)讲究有效方法。“有效”的方法往往包含有“科学”的因素,但有时“科学”未必“有效(比如: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具体针对性等等);另外,这里的“有效”,还包含有“艺术”的意思(让我们的方法更新颖而使同学易于接受)。总之,转化“后进同学”除了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还必须有“十八般武艺”的行为引导、规范甚至必要的制约。
1、 游玩。 利用节假日春游或秋游的时机,和班上的同学一起去公园或郊外游玩,当同学忘记了我是他们的老师和我“游玩嬉戏,无话不谈”时,我的教育已成功了一半。
2、 集体评议。挖掘集体的力量,让每位同学发自内心地对后进同学作出友善的评议。在感动与集体对他们的关注与温暖中,后进同学会找回失落的自信心。
3、 安排当班干部。为了让“后进同学”也有体现自己尊严和才能的机会,有时鼓动班上的同学选他们当班干部,他们一旦有较好的工作成绩,及时让全班同学给他们以褒扬和鼓励,班主任也及时给予赞赏,让他们相信,只要努力没有做不好的事。
4、 推荐好书、推荐好的影片。有针对性地给有关同学推荐有益读物,并定期和他们一起讨论阅读体会,以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精神生活。
5、 尊重个性,不以分数论英雄。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教育者:“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只是在分数上表现自己,那么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等于根本没有表现自己,而我们的教育者,在人的这种片面表现的情况下,就根本没有表现自己,我们只看到一片花瓣,而没有看到整个花朵。”因此,我们不应该把“后进同学”看作思想品德坏、学习成绩差的群体,而应该视为一个个具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精神世界的“个体”。
“尊敬的教育者们,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式都没有作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所有同学必须在同一时间内,达到思想道德、文化学习的统一标准,这是许多“后进同学”根本没有“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转化“后进同学”,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还他们以本来应该拥有的“幸福和充实的精神生活”。这,又必须从每一位“后进同学”独特的精神需要入手。根据他们的个性,发展其爱好,这不但能使他们或多或少学点知识,而且还能引导他们的做人之道。同学的表现和发展,证明了我们尝试的成功,更进一步印证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精辟论述:“我在学校里对儿童、少年和青年的几十年工作,使我得到一条深刻的信念: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用心灵赢得心灵
爱,是教育的前提;对“后进同学”来说,这种“爱”尤其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同学”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把“后进同学”看作朋友时,这些顽皮的“后进同学”也会不知不觉地把我们视为朋友。当同学与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依恋之情后,点燃同学心中“想做上进的人”的愿望,便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谆谆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学生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
“教是为了不教”,同学心灵深处美好道德的萌芽,是同学自我教育的内在依据。让他们在自我教育的同时能真正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把握自己,学会从自我评价和外界评价中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并能善于自我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引导同学自我教育,也包括利用同学集体的健康舆论对集体中某个或某些“后进同学”施予积极的影响。
身为人师,请关注全体同学的发展,关注社会的和谐发展,将我们更多的关注投向后进的同学,让他们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云南省保山市中等专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