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真亦幻

来源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yk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纳博科夫的小说《普宁》融虚幻与真实于一体。该作品叙事方式独特,不可靠叙事强化了读者与叙述者及叙述文本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叙事主题则体现在作者对时间和意象的独具匠心的安排上,从而引导读者去思索普宁的人生境遇。这反映了纳博科夫对现实与虚构的艺术理解,更是其对人类的现实生存境遇的深刻思索。
  关键词:《普宁》;叙事交流模式;主题体现;时间;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2095-7394(2017)01-0026-05
  作为一位享有盛誉的美籍俄裔作家。纳博科夫的创作有别于传统文学作品。他注重小说的艺术性,大胆运用想象等艺术手法,越过时空的羁跘,融虚幻和真实于一体。他采用独特的叙事方法,“他是美国黑色幽默小说早期的开拓者和实践者,为现代主义小说向后现代过渡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1]。其小说《普宁》着力刻画了一位流亡美国的俄国知识分子形象,描述了其在美国社会摸爬滚打,事业、爱情、生活无一美满、再三遭受挫败。目前,国内外学界的研究集中在以下三方面:第一,立足文本,探讨作品的艺术性,如劳伦斯·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提出“时间之狱”理论,初探创作形式后隐藏的真实意图;[2] 汪小玲《纳博科夫小说艺术研究》将文学理论与文本结合,呈现出纳博科夫作品的艺术特征。[3]第二,侧重伦理内容研究,如埃伦·皮弗《纳博科夫和小说》阐明纳博科夫对伦理道德的思索。[4] 第三,将哲学、美学相联系,如亚历山大罗夫将研究提升至哲学和美学高度,探讨纳博科夫的彼岸世界;[5]郑燕探讨“自我”在彼岸世界的表现、发展与穿越。[6] 较少有人从叙事与伦理的双重维度来探讨并挖掘《普宁》独特的叙事风格下的伦理可能性与内涵,做到作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互动。本文拟从作品的叙事交流模式与主题体现两方面分析《普宁》叙事伦理之意义。
  一、叙事交流
  叙事交流模式对挖掘文本的意义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叙事交流模式包含同故事叙述和异故事叙述。布思认为:“可靠叙述与不可靠叙述的区分是以隐含作者的规范作为依据。”[7]82在异故事叙述中,叙述者不参与故事,被视作隐含作者的代言人,与隐含作者没有什么距离,因此,认为是可靠叙述。在同故事叙述中,叙述者参与其中,与隐含作者创造的作品规范有一定距离,因此,呈现出不可靠性。
  《普宁》共有七章构成。在前六章中,每章都有独立的故事情节。第七章宛如前六章的缩放版,回放着之前的情节。就叙事的交流模式而言,《普宁》也体现出作者高超的制谜功底。到底是故事内的同故事叙述,还是故事外的异故事叙述?这有待于读者细细品味作品后解开谜底。
  普宁貌似小丑,引人发笑。他秃顶大脑、嘴唇厚实、脖颈滚粗,却长着女人般纤细孱弱的双腿。其貌不扬的普宁在穿衣风格上颇有个性。“他一向爱穿长衬裤,裤脚塞进颜色素净、旁边绣花的干净丝袜里,用袜带吊在穿着棉布裤的腿肚子上。”[8]3小丑般的外形与怪异的穿衣风格让读者联想到的不是一位俄语教授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小丑。此外,普宁的行事方式与其外貌和穿衣风格如出一辙,令人忍俊不禁。普宁应克莱蒙纳妇女俱乐部副主任裘迪丝·克莱德小姐邀请,前去参加周五晚上俱乐部的演讲。喜好收集各类时间表、地图以及目录之类玩意的普宁为自己能研究出更方便的车次沾沾自喜。但是“不幸的是他那份火车时间表是五年前印的,其中有一部分早已不管用了”[8]5更要命的是,普寧坐错了车,而自己却毫无意识。“本来以为可以节省十二分钟,哪晓得现在却白白损失了差不多整整两个钟头”[8]12前去参加演讲的普宁兜兜转转,煞费一番周折。作为克莱门茨夫妇的房客,普宁的行为举止也令人唏嘘,令房东头疼不已。他损坏房东物品,每天早晨刷衣服发出叮当作响声,偷偷摸摸地将自己的各种衣服塞进洗衣机里只是为了满足好奇心,观看衣物如海豚般在里面翻跟头。普宁的种种举止似乎与“大学俄语教授”的身份相去甚远,与“教授”这一头衔格格不入。滑稽的外表、怪异的行事风格使普宁毫无悬念地成为了工作中大家竞相模仿的笑料。英语系主任杰克·考克瑞尔以模仿普宁为乐趣,作为取悦哈根太太和布劳伦吉太太的工具。除了考克瑞尔,校园里模仿普宁的人不在少数。大多数人都视普宁为笑料。在他们眼里,普宁无异于小丑,等同于怪物,不配成为他们的同事,只配给他们解闷,是他们茶余饭后嚼舌根的谈资。普宁全身心地爱着丽莎,却被丽莎玩弄于股掌间。丽莎认识温德大夫后决定离开普宁,普宁心甘情愿与其离婚。当丽莎再次厚颜无耻地找到普宁时,普宁不计前嫌帮助她。“他不仅准备等孩子一生下来就作为自己的孩子来抚养,而且确实一心一意地巴望着那样做”[8]49前妻丽莎的孩子与普宁毫无干系,普宁却愿意将其视若己出。在爱情中,普宁傻傻地充当丽莎的小丑,却乐此不疲。通过小说中的叙述,读者从外貌特征、穿衣风格、行为举止、工作氛围与环境及感情生活方面对普宁这一人物形象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前六章并没有明显的印迹显示叙述者与普宁处于同一故事层且有任何交集。然而,当读者认为其貌不扬的普宁就是个流亡异乡、经历坎坷且言行怪异的小丑时,转变出乎意料地降临了。
  在第七章,随着叙述者格奥吉耶·阿拉莫维奇身份的揭晓,读者感受到叙述者与普宁之间并非是两条平行线,他们之间存在诸多交集。之前所描述的普宁的种种不堪并非亲身经历,而是通过对普宁怀有敌意的考克瑞尔的描述才有所了解。在第七章的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阿拉莫维奇都提到与普宁相识。在阿拉莫维奇看来,他与普宁的第一次相识可以追溯到1911年的春季。五年后,当他去拜访老姨婆时,在庄园的谷仓发现普宁在表演舞台剧。对于阿拉莫维奇阐述的相遇相识的情景,普宁不仅不认同,还出现了情绪上的大爆发,告诉大家阿拉莫维奇捏造事实,所言极不可信。叙述者的身份之谜也逐层拨开。从情感上看,阿拉莫维奇是普宁前妻的情人;从工作上看,他是普宁的竞争对手和取代者,因为他的到来,普宁失去了工作。这些都足以说明叙述者阿拉莫维奇不再是异故事叙述者,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同故事叙述者。作者在叙事交流上进行了制谜,乍一看是可靠的异故事叙述交流,而到了作品最后才揭开叙事交流之谜。作者采用了同故事的不可靠叙述方式。既然作品采用的是不可靠叙事,普宁或许没有那么不堪。“叙述者是否可靠在于是否能提供给读者正确和准确的话语。”[7]85 由于叙述者对普宁知之甚少,叙述者对普宁落魄滑稽的描述仅通过对普宁怀有敌意者的角度获取,这有可能会导致事实轴上的错误报道;鉴于叙述者在工作和情感上与普宁的微妙关系,这也有可能会导致事实轴上的不充分报道。这些不充分及错误的报道可能会导致对普宁这一人物形象的错误或不充分的解读和判断。在不可靠的叙事中,作者成功地将普宁的形象进行制谜。到底什么样的普宁才是真实的普宁呢?这一问题需要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积极与文本互动并认真挖掘文本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叙事交流是叙事作品得以产生意义的基本途径。”[7]86对作品叙事交流模式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读者、叙述者和叙述文本之间的关系以及作品所要阐释的意义。在前六章中,叙述者处于统摄地位,处处嘲笑并挑剔普宁;而在最后一章,当得知叙述者的真实身份后,读者就不会被叙述者的观点左右,而会同情普宁,会试着去发现普宁的闪光之处。读者与叙事文本之间的互动由此产生。此互动正是叙事伦理所需,也是叙事伦理之特点所在。
  二、主题体现
  纳博科夫对小说主题进行了艺术化的处理和再现。通过对时间的独到见解和各种意象的运用,他诠释着作品的主题、流露着自己的情感。
  (一)时间安排
  纳博科夫在时间安排上独具匠心。他用艺术的笔触穿梭于过去、现在以此表达对时间的独特看法。小说总体遵循着物理时间顺序,采用线性叙事的模式。但是,作者在此基础上借助着回忆和想象丰富自己对时间的理解,表达出对生活的感悟。小说共有七章,每章都对应不同的主题故事。虽然各章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但所有的章节都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始于时间,终于时间。前六章主要从叙述者“我”的角度讲述普宁在美国的经历与见闻。通过描写,读者不难发现普宁虽身处异国他乡却竭尽全力融入美国文化和社会,但在无情的事实面前遍体鳞伤。第七章揭开叙述者“我”的身份,与此同时,我们也对普宁何去何从充满担忧。上述所有信息都能在各章的时间中找到暗示和启迪。
  从第一章到第六章,每章都从全知视角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描述普宁的故事。读者发现无论在工作还在生活中,普宁无一让人艳羡之处。在这六章中,每章的开头和结尾都会直接提到时间或有时间的暗示。每章开始的时间都是白天,而在每章结束时,时间都是晚上。白天预示希望,而晚上总与失望相关。白天寄托着普宁的希望,而晚上则是普宁真实境遇的写照。作者对时间的妙用暗示了生活难以兑现普宁的憧憬。普宁的生活陷入了时间的怪圈中,在虚无的希望和真实的境遇中徘徊,无法找到出口。普宁背景离乡、万般无奈。他和其他俄国同胞为了生存和生活远离如今已成为“是非之地”的故乡。美国是他和其他俄国同胞新生活的开始,也是希望所在。他满怀希望融入美国社会和文化,但现实却给了他重重一击。普宁是温代尔学院的俄语教授,在此执教已有八年。他好不容易有了一间破烂小屋改造成的办公室并用了整整一个春天把它“普宁化”,[8]79却在去华盛顿教课时被新进的奥地利学者法特恩弗斯博士占用,并将他的东西挪到旮旯处。他爱好俄语文学并对此研究深入。他从不放弃任何带领学生欣赏俄语文学和历史的机会。他连续几个学期成功地讲授了浪漫主义运动并且有着明确的研究方向,正着手编写一部俄罗斯文化作品。这样一位对工作投入在专业领域有见地的教授在工作中却处于边缘地位。他只是一位助理教授。温代尔学院并未成立俄语系,普宁一直是在哈根的帮助下,靠着德语系附设的比较文学这一分支课程被聘任下来。当他的“保护伞”哈根博士要离校时,为了保住普宁的“饭碗”,曾向英语系主任考克瑞尔及法语系主任布劳伦吉寻求帮助。考克瑞尔觉得“普宁是个笑柄”[8]171迫切地想找一个人来替代普宁。身为法语系主任的布伦吉有着两大特征:“一不喜欢文学,二不喜欢法语”[8]173但是当哈根博士提出让懂法语的普宁教法语时,布伦吉宁可选择斯拉夫斯基和他自己,也要拒绝给普宁提供任何机会。生活中,不幸似乎总与普宁如影随形。在温代尔学院的八年中,普宁几乎每学期会因为各种原因搬家。当他租住在克莱门茨家一年多后,他真正喜欢上了这里。但因为克莱门茨夫妇的女儿伊莎贝尔离婚,他必须另觅住处。
  在小说第七章,叙述者“我”的身份揭晓。原来“我”一直是普宁故事的参与者,而非客观的旁观者。因此,叙述可信度骤然降低。或许是出于弥补普宁形象的考量,作者在这一章的时间安排上也与前六章不同。从时间安排上来看,这一章的开始和结束时间都是白天。如此安排寄托着作者对普宁的垂怜,希望历经风雨的普宁摆脱无助与失望,希望他的生活能够出现一丝转机和光亮。最后,“我”对考克瑞尔嘲弄普宁的行为也十分反感,感觉嘲弄者才是真正可笑無耻的。“我”试图去追上普宁的轿车,但却未能如愿。“小轿车大胆地超越前面那辆卡车,终于自由自在……远方山峦起伏,景色秀丽……”[8]246“大胆”、“自由自在”是普宁对自己不幸人生的态度,他并没有被逆境压垮,反而坚强地继续生活。结尾用白天秀丽的景色替代了前面章节中的茫茫黑夜。这暗示着作者希望普宁能够在生活中重拾信心,找到突破困境的出口。
  小说巧妙地通过“白天”和“黑夜”折射出普宁故事的伦理内涵,营造出虚实相融的意境。此外,小说还依靠回忆突破时光的禁锢来反映普宁这样一位流亡人士在美国的境遇,将现实与回忆及想象糅合起来。在前六章的叙事过程中,每一章的叙事中都使用倒叙的手法回忆过去。“无论用什么样的方式叙述过去,所有关于过去的再现从根本上说都是一种回忆活动。因此,回忆就必然包含两个时间维度:事件发生的时间(过去)和回忆事件的时间(现在)。”[9]63流亡者身份是普宁无法抹去的印迹。“普宁三十五年来居无定所,受尽折磨,晕头转向,缺乏一种内心深处的安宁……”[8]180因此,生活中的不顺和心中的母国情结都会使他回忆起故乡的人和事以及曾经的经历,使他进入广袤无垠的想象世界中。虽然回忆中的人和事无法再现,想象也无法成真,但是回忆和想象却能帮助他跨过时间的门槛,自由地来往于过去和现在之间。回忆能够帮助普宁找到一丝暂时的归属感。身体不适时普宁会回忆起童年时母亲无微不至的关怀;观看节目时纯艺术的苏维埃文献记录片使普宁激动不已,流出了“无法加以控制的、孩子气的热液……”[8]95他的思绪回到了时光无法磨灭的俄国式的美好与自由中,他把自己想象成漫步在森林自由原野上的小伙子。他在想象中坠入了甜美的梦乡,忘却了周遭的一切烦恼。“纳博科夫之所以不断强调过去和现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时间维度,一方面,是为了让读者理解他所谓的‘时间之狱’—在物理时间中,我们都是时间囚徒,不能自由地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穿梭;但另一方面,记忆和艺术创造活动却能够突破时间之狱的囚禁,让我们从现在回到过去,从过去返回现在。”[9]64   (二)意象安排
  小说中,作者通过意象巧妙地将真实与虚幻紧密结合。“英语”“松鼠”和“美人鱼”的意象是最有力的证明。作为加入美国国籍的俄国流亡人士,普宁若想在此生存并融入其中,学习英语是必然之路。刚到美国时,他的英语能力十分有限,除了零星的英语单词之外一无所知。他认真学习了美国著名小说家库柏、爱伦坡、发明家爱迪生和31位美国总统的语言。虽可以进行日常交流,但若用英语授课,则要照本宣科,否则别无他法。虽然他在英语学习上投入很多,却收效甚微,除日常简单交流外,他就止步不前。他的英语发音存在着极大的问题,掺杂着浓厚的俄语发音。“如果说他的俄语是音乐,那么他的英语就是谋杀。”[8]75普宁很想学好英语意味着他渴望融入到美国的社会文化中。但是受限于自己的英语水平,他无法如愿。语言是他最大的障碍。他无法去除英语中的俄语口音,无法掌握好英语。普宁进退两难。他融入美国社会的希望注定是虚无的,他所面临的现实极其严峻。“松鼠”也是小说中常见的意象。但作品中“松鼠”的种种行为很难让我们将其和“可爱”“勤劳”“体贴”联系起来,它们似乎总是劣迹斑斑,不招人待见。当普宁在惠特奇公园身体不适时,松鼠却以一种舒适的姿态蹲在他面前品尝桃核。读者在“不适”与“舒适”之间感受到了强烈的反差。在第二章,丽莎突然造访普宁。她是来问普宁要钱供养她和别人的孩子。普宁一次次满足她,而丽莎愈发得寸进尺。她的贪婪、残忍暴露无遗。普宁在送走她返回时,在公园遇见了一只口渴的松鼠,它示意普宁帮忙,解渴后却毫无半点感激之意匆匆离开。松鼠是丽莎自私、厚颜无耻的写照。松鼠和丽莎一样不懂得感恩,只知道一味索取。他们与普宁的善良再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面对乐于助人的普宁,松鼠显得如此薄情寡义。普宁的厚道与善良寄托着他适应新生活、融入美国社会的希望与决心。而松鼠则是他实现愿望障碍的隐喻。“美人鱼”的意象总是伴随着丽莎出现。丽莎将普宁视作工具,而普宁却对她倾其所有。丽莎好似普宁的“美人鱼”,寄托着普宁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光明生活的期待。“美人鱼”是普宁的精神支柱。这三种意象既展现了普宁内心深处融入美国社会的希望,又揭示了普宁在融入新生活中面临的不可逾越的障碍。作者借助三种意象将虚无的希望与残酷的事实交织在一起。
  三、结语
  《普宁》显示了纳博科夫高超的叙事艺术。叙事交流模式上采用的不可靠叙事将读者与叙述文本和叙述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进一步强化。读者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能在与文本和叙述者的互动中真正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伦理内涵。贯穿全文的时间主题和意象主题将所有的细节有条不紊地有机串联,以此引导读者去思索普宁的人生境遇。现实世界浮华丑恶,只有在虚构的世界中,才能找到希望与美好。虚幻与真实并存是从叙事交流模式、时间主题及意象主题中收获到的伦理启示,也是纳博科夫毕生坚持的艺术理念。
  参考文献:
  [1] 汪小玲. 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79.
  [2] Lee, Lawrence L. Vladimir Nabokov[M]. Boston: G.K. Hall, 1976:153.
  [3] 汪小玲. 纳博科夫小说艺术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 Pifer, Ellen, Nabokov and the Novel, Cambridge[M].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2.
  [5] Alexandrov, Vladimir. Nabokov’s Otherworld[M].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5.
  [6] 郑燕. 纳博科夫之“他者”意识空间构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1-12.
  [7] 申丹,王丽亚. 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8]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普宁[M]. 梅邵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9] 劉佳林. 纳博科夫的诗性世界[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Reality or Imagina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Narrative Ethics on Pnin
  YIN Ji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Jiangs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001, China)
  Abstract: The novel Pnin, composed by Nabokov, integrates imagination into reality. Original in narrative approach, the novel highlights the interaction among readers, the narrator and the narrative text via the application of unreliable narration. Presented in skillful use of time and images, the narrative theme leads readers to careful consideration on Pnin’s circumstances in life. This reflects Nabokov’s artful understanding of reality and imagination as well as his deep pondering on living situations of humans in reality.
  Key words: Pnin; narrative communication; theme reflection; time; image
  责任编辑 徐 晶
其他文献
摘 要:光伏产业对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光伏产业中的企业也会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为获得政策红利、投资者支持,或者管理者自身利益出发操纵利润虚构报表。光伏产业中如晶盛机电、超日太陽等企被爆出了财务舞弊的丑闻。通过对超日太阳所处的环境以及其舞弊的动因的分析,总结出光伏产业中企业的共同点与舞弊的动因与迹象,对防范光伏产业内公司财务舞弊,加强监管提出建
期刊
摘 要: 在经济转型发展时期,合作竞争情报服务成为中小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具体以常州地区为例,阐释合作竞争情报的内涵及其服务的必然性,通过中小企业竞争情报需求和情报服务现状的分析,指出竞争情报服务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常州中小企业合作竞争情报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转型发展;中小企业;合作竞争;情报服务  中图分类号:F0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
期刊
最近,我荣幸地学习了江苏理工学院崔景贵教授的新著《积极职业教育范式导论》(以下简称“导论”)。这是一本在研究职校生心理发展状况基础上,全面系统探讨现代职业教育的著作,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因为该书的内容全面系统,我只能略谈一点我学习该著作后的感想。  1 提高职校人的生命自觉  我特别赞赏著者所主张的职业教育要“让每一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见该书“内容提要”),这里的“每一个人”,当然包括职校师
期刊
摘 要:CDIO基于“项目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三维建模能力进行分解,从“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分阶段设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注重能力层级的系统性和独立性,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禁锢,实施以“任务为驱动,项目为导向,工作过程为载体”的“四段式”一体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项目教学中感受到建模理论与设计实践的有效结合。  关键词:任务驱动;工作过程;教学模式;Pro/E
期刊
摘 要:在对常州工学院经管类本科专业2011级、2012级学生参与科研与创新活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对部分指导教师进行非结构性访谈的基础上,对学生在科研与创新活动中的参与率、活动类别、参与动机以及教师指导情况与效果等进行分析,提出改进和加强经管类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经管类本科生;科研与创新活动;明确作用;完善管理体系;实施训练计划;重视教师指导  中图类分号:G642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程树铭主编的《逻辑学》是一部优秀的通识性教科书,具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学生友好性。该教材包括逻辑基本原理和批判性思维两方面内容,独具特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应对管理类、经济类、工程类等专业硕士考试,有助于应对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  关键词:程树铭;逻辑学;批判性思维;专业硕士;公务员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码:2095-7394(2016)06-
期刊
摘 要:高校建设优秀教学团队需要从实际出发,找准方向,凝练特色,并持之以恒地实施。江苏理工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举措和经验是: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选送教师外赴高层次学校做访问学者,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第二,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组织教师赴外地、外校参观学习,座谈交流;邀请学术专家来校做学术报告。第三,凝练学术研究方向,积极申报地方(地域)文化研究项目;参
期刊
摘 要: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简称“劳育课”)。劳育课作为学院一项重要的教育教学举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该院采取有效措施夯实劳育课课程地位,规范劳育课课程形态,筑牢劳育课保障条件,确保了劳动教育取得实效。该院25年开展劳动教育的实践,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劳动技能,促进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创新了劳育课程建设模式,为兄弟院校提供可供借鉴的经
期刊
摘 要:“互联网+”时代,对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教学带来了新动力,新材料、新设备、新能源、新技术无不与“互联网+”相关联。中职机械专业正面临现代制造产业转型升级下新的发展机遇,课程改革迫在眉睫,然而目前中职机械专业教学课程知识固化、设备实施相对落后、信息化手段推广程度不够等问题,需要通过开发“动态”课程、搭建“虚实”课堂、培育“跨界”教师、创新“互通”模式等改革方式,全面融入互联网资源,培养高素质
期刊
摘 要:为研究地方政府职业教育领导力,开发一种有效的评价模型,据此对地方政府领导者的职业教育领导素质、能力和作为的内涵进行解析,为政府职业教育领导者的选拔、培养、测评等提供参考依据与衡量标准,也为政府职业教育领导者进行实践反思、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策略勾勒一条参考路径。  关键词: 地方政府; 职业教育; 领导力; 评价模型; 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