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建设优秀教学团队需要从实际出发,找准方向,凝练特色,并持之以恒地实施。江苏理工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举措和经验是:第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选送教师外赴高层次学校做访问学者,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第二,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组织教师赴外地、外校参观学习,座谈交流;邀请学术专家来校做学术报告。第三,凝练学术研究方向,积极申报地方(地域)文化研究项目;参加地方文化活动。将学术研究与地方(地域)文化相联系,使研究的成果反哺教学。团队教师还积极参与将地方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增添了校园文化气息。
关键词:教学团队建设;学术交流;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8)06-0077-03
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及专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举措。
江苏理工学院在启动教学团队建设之前,已实施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优化教师队伍,整合教学资源,培育研究成果,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与质量。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建设途径。它进一步促进了教师间学术交流,聚焦教师教科研方向,形成教学科研团队,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江苏理工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2011年获批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点,自此,课程组围绕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指标内涵、质量要求等开展工作,用三年时间圆满完成规定的建设任务,2014年,顺利通过学校验收。
在建设精品课程过程中,课程组始终将课程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其中尤为关注师资队伍、学术交流、学术研究三项工作,并将此作为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关键环节予以强化。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既是课程建设的主体,也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主体。没有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无从开展,教学团队也无以形成。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离不开有热情、有责任心、有优良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教师。因此,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教学团队建设,都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为此,课程组主要实施两项举措以保证师资队伍质量。
1.1 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努力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自2012年始,课程组制定了未来5年发展规划,计划平均每年引进1-2名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以完善和优化教师队伍。为此,除接待来校应聘者外,团队负责人尚远赴东北、西北地区高校招聘教师。至今,共引进4名教师,均为博士学历,其中2名为副教授。目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共有10名教师,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6名。具有博士学位者6名,硕士学位者3名。教师中50岁以上者1名,40岁以上者5名,30岁以上者4名。教师最后学历大多毕业于国家重点高校。团队教师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高校,学缘结构合理,知识结构互补,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2 外赴高层次学校学习、深造,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访问学者是培养高端人才的一种途径,通过与高水平导师接触,学习他們的学术思想和专业知识以及科研方法,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拓展教师学术视野,提升教师学术科研能力。因而各高校都非常重视访问学者的工作。在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工作中,学院及课程组鼓励教师积极赴高层次学校做访问学者,并要求教师在外学习期间多观摩高水平教学、多接触著名学者专家,以提高自身能力与素养,学有所获。近年来,团队先后有两位教师分别赴南京大学文学院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通过访问高水平专家学者,提升了教师的学术境界和科研能力,在访学期间,两位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9篇,其中2篇C刊,3篇核刊,出版专著一部。
2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当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高等学校的职责已由单一的培养人才丰富至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因此,高校办学不能“闭关锁国”,故步自封,必须既坚持自我特色,又博采众长,这其中学术交流工作就非常重要。它可以为高校间提供相互交流、彼此沟通的平台,有效地促进学校办学的进步和发展。通过学术交流,拓展师生眼界,促进人才的成长,提升学校的学习与研究氛围,有效地避免盲目性的闭门造车所导致的智力及物力浪费。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为使教师了解和掌握专业学术研究动态,开拓教师科研视野,提升教学团队学术研究水平,课程组制定了详尽而丰富的学术交流计划,其方式有二。
2.1 赴外地、外校参观学习,座谈交流
近年来,课程组教师先后赴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高校参加学术会议,聆听高水平学术报告,与兄弟院校同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术前沿最新动态,以提高自身学术修养。课程组还组织教师赴南通大学文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文学院等单位学习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经验,双方交流探索,取长补短。这两所院校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共同做法和举措是以课题聚集教学团队,成员各有其研究项目,但分工又有合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兄弟院校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成功的经验,课程组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方向和目标,制定了更为切合自身实际的工作方案。
为使团队教师充分了解和认识学术前辈的文化成就,开拓学术视野,课程组组织教师先后考察瞻仰著名学者钱钟书、顾毓琇故居以及东林书院等文化故迹,参观徐州汉文化博物馆。
2.2 邀请学术专家来校做学术报告 为丰富团队教师专业知识,拓展学术视野,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课程组协助学院先后邀请北京大学廖可斌、中国人大朱万曙、复旦大学黄仁生、苏州大学杨海明、南京师范大学陈书录、南通大学周建忠等多位国内中国古代文学领域著名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并与团队教师座谈交流。专家们对教师的科研报告、研究课题等给予指导,并答疑解惑。学者们深厚的学术修养、精辟的学术观点令教师们受益匪浅。
3 凝练学术研究方向
以学术课题聚集教学团队,以教学团队实力开展科研攻关;通过课题研究培育优秀的教学团队,以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实力提升学术研究的水平与质量,这是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成功实践经验。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当初的实际状况是教师共同执教中国古代文学,但每人科研领域不同,研究方向各异,整个团队缺少科研聚集点,没有形成科研合力。如何整合教师学术研究的注目点,聚焦研究领域,确定团队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从而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开展切实有效的研究,推动团队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是团队一段时期思考的重点问题。经过认真探讨,大家形成了共识:即关注蓬勃兴起的地方(地域)文化建设工作,紧密联系地方(地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积极参与地方(地域)文化研究。
地方(地域)文化是全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与民族文化是个别与整体、部分与全局的关系。地方(地域)文化是当地人民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丰富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财富,它反映当地人民的文化心理和生命的价值追求,是地方文脉与历史的呈现。参与地方(地域)文化建设,研究地方(地域)文化,可以促使教师加深了解地方(地域)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准确把握和认识地方(地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拓展自身学术研究领域,增强科研的应用价值。而地方政府以及文化管理部门也希望高等院校能够积极介入地方文化建设及研究工作。為使参与地方(地域)文化建设与研究的工作持之以恒,行之有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3.1 积极申报地方(地域)文化研究项目
为规范有序地开展地方文化的整理与研究,现如今,地方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门大多将研究内容整合为课题或项目,请各单位或研究者申报。近年来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教师积极从事地方文化(地域)研究,他们查阅资料、研究史料、搜集遗闻、考察遗迹、走访名人等,对地方(地域)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并积极申报研究项目。至今,团队共获批有关地方(地域)文化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3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市、厅级项目。获省社科部门奖3项;市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教师出版研究地方(地域)文化专著4部,发表有关地方(地域)文化研究论文30余篇。部分教师参编地方文化书籍10余部。
3.2 参加地方文化活动
近年来,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教师先后多次参加省地域文化研讨会、中吴文化研究会、齐梁文化研究会、唐荆川研究会、孟河文化研究会等文化团体活动。协助学院主办“2017年省地域文化研究会高层论坛”、“第一届常州地方文化研讨会暨专家与媒体互动高峰论坛”等活动。团队学科带头人还担任市中吴文化研究会、市齐梁文化研究会、唐荆川研究会常务理事,市孟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将学术研究的视野投向地方(地域)文化,从新定位了教师科研方向,明确了学术研究目标,教师科研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打开了学术研究的新天地。它极大地调动了团队教师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了他们对地方(地域)文化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化广泛性、丰富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为团队注入了科研的活力以及进一步深化学术研究的动力,而团队的科研也获得了实在的学术价值,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将教学团队的学术研究与地方(地域)文化相联系,也使得研究的成果又反哺教学。近年来,学院聘请地方文化学者为学生开设地方文化选修课,团队教师也面向全校开设了有关地方文化的课程。团队还热心引导学工部门将地方文化引入学生专业竞赛活动。2018年6月,在由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国韵文学会、上海大学文学院等单位主办,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承办的“雅韵华章”——第二届古典诗词吟诵大会上,学院学生代表队以地方文化形式——“常州吟诵”表演古诗,荣获特等奖,受到与会专家学者好评。团队教师还积极参与将地方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用地方名人命名学校道路,增添了校园文化气息,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参考文献:
[1] 王瑾,路福平,贺华.学术交流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9):80.
责任编辑 祁秀春
关键词:教学团队建设;学术交流;地方文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18)06-0077-03
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及专业能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举措。
江苏理工学院在启动教学团队建设之前,已实施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优化教师队伍,整合教学资源,培育研究成果,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与质量。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学建设途径。它进一步促进了教师间学术交流,聚焦教师教科研方向,形成教学科研团队,为优秀教学团队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江苏理工学院“中国古代文学”课程2011年获批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点,自此,课程组围绕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指标内涵、质量要求等开展工作,用三年时间圆满完成规定的建设任务,2014年,顺利通过学校验收。
在建设精品课程过程中,课程组始终将课程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其中尤为关注师资队伍、学术交流、学术研究三项工作,并将此作为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关键环节予以强化。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既是课程建设的主体,也是教学团队建设的主体。没有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无从开展,教学团队也无以形成。高水平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团队建设,离不开有热情、有责任心、有优良教学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的教师。因此,无论是课程建设,还是教学团队建设,都必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为此,课程组主要实施两项举措以保证师资队伍质量。
1.1 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努力打造优质师资队伍
自2012年始,课程组制定了未来5年发展规划,计划平均每年引进1-2名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以完善和优化教师队伍。为此,除接待来校应聘者外,团队负责人尚远赴东北、西北地区高校招聘教师。至今,共引进4名教师,均为博士学历,其中2名为副教授。目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共有10名教师,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6名。具有博士学位者6名,硕士学位者3名。教师中50岁以上者1名,40岁以上者5名,30岁以上者4名。教师最后学历大多毕业于国家重点高校。团队教师来自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高校,学缘结构合理,知识结构互补,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2 外赴高层次学校学习、深造,努力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访问学者是培养高端人才的一种途径,通过与高水平导师接触,学习他們的学术思想和专业知识以及科研方法,从而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拓展教师学术视野,提升教师学术科研能力。因而各高校都非常重视访问学者的工作。在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工作中,学院及课程组鼓励教师积极赴高层次学校做访问学者,并要求教师在外学习期间多观摩高水平教学、多接触著名学者专家,以提高自身能力与素养,学有所获。近年来,团队先后有两位教师分别赴南京大学文学院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做访问学者。通过访问高水平专家学者,提升了教师的学术境界和科研能力,在访学期间,两位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9篇,其中2篇C刊,3篇核刊,出版专著一部。
2 积极开展学术交流
当今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高等学校的职责已由单一的培养人才丰富至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以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因此,高校办学不能“闭关锁国”,故步自封,必须既坚持自我特色,又博采众长,这其中学术交流工作就非常重要。它可以为高校间提供相互交流、彼此沟通的平台,有效地促进学校办学的进步和发展。通过学术交流,拓展师生眼界,促进人才的成长,提升学校的学习与研究氛围,有效地避免盲目性的闭门造车所导致的智力及物力浪费。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为使教师了解和掌握专业学术研究动态,开拓教师科研视野,提升教学团队学术研究水平,课程组制定了详尽而丰富的学术交流计划,其方式有二。
2.1 赴外地、外校参观学习,座谈交流
近年来,课程组教师先后赴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等高校参加学术会议,聆听高水平学术报告,与兄弟院校同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术前沿最新动态,以提高自身学术修养。课程组还组织教师赴南通大学文学院、常熟理工学院文学院等单位学习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经验,双方交流探索,取长补短。这两所院校建设优秀教学团队的共同做法和举措是以课题聚集教学团队,成员各有其研究项目,但分工又有合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学习兄弟院校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成功的经验,课程组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方向和目标,制定了更为切合自身实际的工作方案。
为使团队教师充分了解和认识学术前辈的文化成就,开拓学术视野,课程组组织教师先后考察瞻仰著名学者钱钟书、顾毓琇故居以及东林书院等文化故迹,参观徐州汉文化博物馆。
2.2 邀请学术专家来校做学术报告 为丰富团队教师专业知识,拓展学术视野,提升科研能力和水平,课程组协助学院先后邀请北京大学廖可斌、中国人大朱万曙、复旦大学黄仁生、苏州大学杨海明、南京师范大学陈书录、南通大学周建忠等多位国内中国古代文学领域著名学者来校做学术报告,并与团队教师座谈交流。专家们对教师的科研报告、研究课题等给予指导,并答疑解惑。学者们深厚的学术修养、精辟的学术观点令教师们受益匪浅。
3 凝练学术研究方向
以学术课题聚集教学团队,以教学团队实力开展科研攻关;通过课题研究培育优秀的教学团队,以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实力提升学术研究的水平与质量,这是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的成功实践经验。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当初的实际状况是教师共同执教中国古代文学,但每人科研领域不同,研究方向各异,整个团队缺少科研聚集点,没有形成科研合力。如何整合教师学术研究的注目点,聚焦研究领域,确定团队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从而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开展切实有效的研究,推动团队科研工作向纵深发展,是团队一段时期思考的重点问题。经过认真探讨,大家形成了共识:即关注蓬勃兴起的地方(地域)文化建设工作,紧密联系地方(地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积极参与地方(地域)文化研究。
地方(地域)文化是全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与民族文化是个别与整体、部分与全局的关系。地方(地域)文化是当地人民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丰富的文化成果和精神财富,它反映当地人民的文化心理和生命的价值追求,是地方文脉与历史的呈现。参与地方(地域)文化建设,研究地方(地域)文化,可以促使教师加深了解地方(地域)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准确把握和认识地方(地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同时,拓展自身学术研究领域,增强科研的应用价值。而地方政府以及文化管理部门也希望高等院校能够积极介入地方文化建设及研究工作。為使参与地方(地域)文化建设与研究的工作持之以恒,行之有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3.1 积极申报地方(地域)文化研究项目
为规范有序地开展地方文化的整理与研究,现如今,地方政府及文化管理部门大多将研究内容整合为课题或项目,请各单位或研究者申报。近年来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教师积极从事地方文化(地域)研究,他们查阅资料、研究史料、搜集遗闻、考察遗迹、走访名人等,对地方(地域)文化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并积极申报研究项目。至今,团队共获批有关地方(地域)文化研究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3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市、厅级项目。获省社科部门奖3项;市级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教师出版研究地方(地域)文化专著4部,发表有关地方(地域)文化研究论文30余篇。部分教师参编地方文化书籍10余部。
3.2 参加地方文化活动
近年来,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教师先后多次参加省地域文化研讨会、中吴文化研究会、齐梁文化研究会、唐荆川研究会、孟河文化研究会等文化团体活动。协助学院主办“2017年省地域文化研究会高层论坛”、“第一届常州地方文化研讨会暨专家与媒体互动高峰论坛”等活动。团队学科带头人还担任市中吴文化研究会、市齐梁文化研究会、唐荆川研究会常务理事,市孟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将学术研究的视野投向地方(地域)文化,从新定位了教师科研方向,明确了学术研究目标,教师科研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打开了学术研究的新天地。它极大地调动了团队教师科研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了他们对地方(地域)文化的了解,也对中国古代文化广泛性、丰富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为团队注入了科研的活力以及进一步深化学术研究的动力,而团队的科研也获得了实在的学术价值,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将教学团队的学术研究与地方(地域)文化相联系,也使得研究的成果又反哺教学。近年来,学院聘请地方文化学者为学生开设地方文化选修课,团队教师也面向全校开设了有关地方文化的课程。团队还热心引导学工部门将地方文化引入学生专业竞赛活动。2018年6月,在由中华诗词研究院、中国韵文学会、上海大学文学院等单位主办,上海大学诗礼文化研究院承办的“雅韵华章”——第二届古典诗词吟诵大会上,学院学生代表队以地方文化形式——“常州吟诵”表演古诗,荣获特等奖,受到与会专家学者好评。团队教师还积极参与将地方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用地方名人命名学校道路,增添了校园文化气息,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参考文献:
[1] 王瑾,路福平,贺华.学术交流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9):80.
责任编辑 祁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