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曾想做一组文章,谈谈做文章的问题,就叫《文章四论》。一是文无定法:文章没有一定之法,比如天上之云,地上之水,千姿百态;文章就象行云流水。别人问我“文法”,我说我不懂文法。二是文成法立:行云流水看来飘逸不可捉摸,实际上有一定之规,万变不离其宗。
后两句我认为更重要。其三是声入心通:《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礼记》作“故长言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长言、嗟叹、咏歌,皆是声音。《虞书》:“诗言志,歌永言。”六字尤为概括。上文言诗,亦通于散文。于诗曰诗情,文曰文气。如曹丕《典论·论文》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古人做文章时,感情充沛;情感勃发故形之于声。作者当日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今天的读者要了解当时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来轨道,逆溯上去。作者当时之感既托在声音,今天凭借吟哦背诵,同声相应,来使感情再现。念古人的书,借以了解、体会古人的心情。
其四是得心应手:文章事业的圆成本有一个通例,就是“求之不必得,不求可自得。”古人论文往往标一“机”字,概念的诠表虽伤于含混,却也说明了一些道理。陆机《文赋》说:“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这是对文思的很好的描写。得于心,则应于手;与一切外物相遇,不可著意,著意则滞;不可绝缘,绝缘则离,那种况味正在不离不著之间。
这四篇文章我并没有作成,而且恐怕永远也作不成了。不过这是自己写文章的一点体会,也是研读古人作品的必由之路。创作和研究两者原本是相通的。
总之,文史哲三大类中还有好多问题,多年来仍没有解决。书虽然不少,但往往不能解决问题。作文艺批评,一在能体会,二在能超脱。必须身居局中,局中人知甘苦;又须身处局外,局外人有公论。《人间词话》论诗人之素养,以为“入乎其内,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我于论文艺批评亦云然。
(节选自《俞平伯散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年,有删减)
后两句我认为更重要。其三是声入心通:《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礼记》作“故长言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长言、嗟叹、咏歌,皆是声音。《虞书》:“诗言志,歌永言。”六字尤为概括。上文言诗,亦通于散文。于诗曰诗情,文曰文气。如曹丕《典论·论文》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古人做文章时,感情充沛;情感勃发故形之于声。作者当日由情思而声音,而文字;今天的读者要了解当时的作品,也只有遵循原来轨道,逆溯上去。作者当时之感既托在声音,今天凭借吟哦背诵,同声相应,来使感情再现。念古人的书,借以了解、体会古人的心情。
其四是得心应手:文章事业的圆成本有一个通例,就是“求之不必得,不求可自得。”古人论文往往标一“机”字,概念的诠表虽伤于含混,却也说明了一些道理。陆机《文赋》说:“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这是对文思的很好的描写。得于心,则应于手;与一切外物相遇,不可著意,著意则滞;不可绝缘,绝缘则离,那种况味正在不离不著之间。
这四篇文章我并没有作成,而且恐怕永远也作不成了。不过这是自己写文章的一点体会,也是研读古人作品的必由之路。创作和研究两者原本是相通的。
总之,文史哲三大类中还有好多问题,多年来仍没有解决。书虽然不少,但往往不能解决问题。作文艺批评,一在能体会,二在能超脱。必须身居局中,局中人知甘苦;又须身处局外,局外人有公论。《人间词话》论诗人之素养,以为“入乎其内,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我于论文艺批评亦云然。
(节选自《俞平伯散文》,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6年,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