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是为了“学”,“学”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师必须把指导学法摆在先于选择教法的位置加以考虑,真正使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使问题体现时代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乐学”。分步设置问题情境,分化难点让学生“易学”。开放设置问题情境,注重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让学生能够“活学”、“活用”。
关键词:情境教学 开放设置 “稚化”思维 建构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本文结合我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认识和心得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提升。每节课都要有数学活动,要为探究某个问题而设计,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①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探索规律。②怎样把学生探究过程选择适当的方式暴露出来,这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③要注意探究的过程、方法、结果。学生的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有直接的关系。④在数学活动中要讲究过程的调控,教师要帮助指导。⑤要把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如数学方法和情感经验)。活动的最后应落实到知识点上,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使活动能顺利进行,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整个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探究点。②不要过多否定学生的结论,应努力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得出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也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新课程赋予教师更大地权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和教学程序。例如你觉得课本的引入或问题的情境不符合学生的当地实际,你可以改变问题情境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你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正如专家所说的:“新课程标准中只规定初中三年的教学内容,至于怎么教,采用怎样的方法教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当然,你所采取的方法要更有利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下面就教师如何组织数学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独立解决问题及教学中注意事项,谈几点本人的做法。
1、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教师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借助趣味性材料(故事、谜语等)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例如在“平方根”教学中,引进关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希伯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在讲解方程和函数的应用的时候,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实际例子引入。
2、分步设置问题情境。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学习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剖成一个个有序的小问题,通过这些小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向大问题逼近,直至问题的解决。
3、开放设置问题情境。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态度与情感的培养,即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勇气;敢于改造、敢于发现,不墨守成规,不固守己见。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就是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通过探索、经历、交流来获取数学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做一做”、“试一试”、“议一议”、“猜一猜”的题目,让学生在“做中学”、“想中学”、“读中学”、“聊中学”,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地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认识到: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关键词:情境教学 开放设置 “稚化”思维 建构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了解社会对教师职业的新期待,进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新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学习的方法,关注教学环境的设计、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放在首位。本文结合我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认识和心得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理解、提升。每节课都要有数学活动,要为探究某个问题而设计,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做到这一点,①教师首先要明确活动的目标任务,在活动过程中尽可能探索规律。②怎样把学生探究过程选择适当的方式暴露出来,这是每位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③要注意探究的过程、方法、结果。学生的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与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有直接的关系。④在数学活动中要讲究过程的调控,教师要帮助指导。⑤要把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如数学方法和情感经验)。活动的最后应落实到知识点上,不能只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使活动能顺利进行,教师还需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整个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抓探究点。②不要过多否定学生的结论,应努力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得出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也应予以充分的肯定。
新课程赋予教师更大地权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和教学程序。例如你觉得课本的引入或问题的情境不符合学生的当地实际,你可以改变问题情境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你也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水平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正如专家所说的:“新课程标准中只规定初中三年的教学内容,至于怎么教,采用怎样的方法教可以由教师自己选择。”当然,你所采取的方法要更有利地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下面就教师如何组织数学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独立解决问题及教学中注意事项,谈几点本人的做法。
1、以趣味性材料来创设问题情境。对同一个问题,如果教师所提供、创造的问题情境不同,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情境,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借助趣味性材料(故事、谜语等)可以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从而积极地主动思考、寻找解决的方法。例如在“平方根”教学中,引进关于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希伯斯发现无理数的故事来创设情境。在讲解方程和函数的应用的时候,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关注的实际例子引入。
2、分步设置问题情境。所谓的教学设计,就是为不同的学生,起码是不同类型的学生,设计出符合他们需要的学习计划、学习方式与学习进度。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学习实际,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剖成一个个有序的小问题,通过这些小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向大问题逼近,直至问题的解决。
3、开放设置问题情境。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学生学习态度与情感的培养,即开放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探索真理的勇气;敢于改造、敢于发现,不墨守成规,不固守己见。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与交流协作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的任务是组织学生学习,教学设计就是要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从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从问题出发设计教学,关键之处在于把握学生固有认识与新现象、新事实的矛盾,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或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发现这一矛盾,这样才会引发真正有效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思。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应该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通过探索、经历、交流来获取数学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应多设计一些“做一做”、“试一试”、“议一议”、“猜一猜”的题目,让学生在“做中学”、“想中学”、“读中学”、“聊中学”,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地来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校教育的效率。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方式。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认识到: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