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实验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普遍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创设情境,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充分发挥评价语言的激励作用。
关键词:教学 反思 问题
新课程实验已经六年有余,它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课堂教学上的深层次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合理创设情境问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学生真正地参与学习的问题等等。下面就结合自己听课中发现的问题,谈谈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合理创设情境。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数学现象,提出数学问题,并利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探究和学习,发展应用意识。由于对情境创设理解上的偏差,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缺乏合理性,出现了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情境有“生活昧”,而没有“数学味”。
②情境有活动,而没有体验。
③情境的表面化、形式化。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不是摆设,也不是为了赶时髦的点缀品。教师对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创设了情境后应该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应做到心中有数。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当地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要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从前,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6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2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远方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们选一选吗?(屏幕上出示两个渔夫的对话和一张六月份的日历)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
合理的情境创设应该使情境与学生的学习内容有直接的联系,便于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现象、数学问题,便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悟相应的数学原理,促成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那些舍近求远和隔靴搔痒的情境创设都是不可取的。
2、要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进入新一轮课改以来,合作学习成为中小学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听课中我们发现,在当前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下列一些倾向:①讲究形式主义,将课桌椅摆成一定的合作学习形式(如马蹄形、丁字形、波浪形等)就是合作学习。②不管什么科目、什么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讲究场面的热闹。③在合作学习形式上研究甚多,而对合作学习的有效价值和途径研究较少。这些倾向对于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
我们要牢记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因此,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像“小丽买了8个芒果,小英买了6个芒果,小丽比小英多买了几个芒果?”这样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这就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一方面就会使学生无法交流,一方面还会造成对好学生的“垄断”,这样绝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将会产生依赖情绪。
3、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学习。我们在听课时发现,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中有过半的学生没有机会发言,而个别学生却发言达10次。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抢着发言,有的学生却一言不发,甚至脸上连一点笑容都没有;有时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不认真倾听,而是各说各的。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什么是参与?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不是的!教学中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例如“十几减8”一课的教学,在游园活动的情境下出示例题:13-8。教师引导小朋友利用学具各自进行边操作边思考,寻找计算13-8的差是多少的方法,然后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积极参与,而且注重适时介入巧妙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如:“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算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和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没有听瞳的小朋友还有吗?能不能提点自己的疑问?”“谁再来解释一下?…有道理,有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由于教师采用了上述方式,适时的介入和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几乎人人举手发言,争着参与交流,学生不仅在交流中了解了算法的多样化,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化,培养了优化意识。
4、要充分发挥评价语言的激励作用。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否定学生,使学生缺乏自信心。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有的教师提出评价应以鼓励为主,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给以“好”、“很好”、“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教室里时时发出节奏整齐的掌声,送给学生小红花、小星星、小卡片如同商家在搞有奖竟猜活动,久而久之,学生变得很浮躁,他们还会在乎表扬吗?还会稀罕那些小红花、小星星、小卡片吗?评价应注意情感效应,对学生而言,不管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学生的互评,他们都渴望得到一定的认可,获得成功感,因此,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在课堂上要注重运用恰当的评价语言激励学生,把期待、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温和、肯切的语言送给每一位学生。如教学中,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适时评价:“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你很会学习。”“好!有创意!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学生即使对某问题答错了,教师也会把亲切地鼓励送给学生:“××同学虽然你答错了,但你是第一个站起来回答,多勇敢啊!”“××同学脑筋动得真快,可惜答错了,老师相信你再细心点就能答对了。”“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但这种结论是错误的。没关系,再想想。”“我想跟你握一下手。握手不是意味着我赞同你的观点,而是因为你为我们的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同学们想一想,要是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那多单调啊!”……教学中,教师不是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评价,而是出于对学生自主性的保护,出色地运用了平衡艺术,并用智慧性语言评价,真诚地呼唤起了课堂上更多的声音。
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上面提到的四个方面是需要老师们特别注意的,如何从“形式”走向“本原”,实现课改理念与有效教学的整合,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教学 反思 问题
新课程实验已经六年有余,它给实验区教学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课堂教学上的深层次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合理创设情境问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学生真正地参与学习的问题等等。下面就结合自己听课中发现的问题,谈谈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合理创设情境。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发现数学现象,提出数学问题,并利用已有的经验进行探究和学习,发展应用意识。由于对情境创设理解上的偏差,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的情境缺乏合理性,出现了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情境有“生活昧”,而没有“数学味”。
②情境有活动,而没有体验。
③情境的表面化、形式化。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为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情境不是摆设,也不是为了赶时髦的点缀品。教师对为什么要创设情境,创设了情境后应该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应做到心中有数。问题情境的创设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应根据当地的教学资源,将数学问题融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之中,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情境的创设要注意结合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以此拉近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问题情境要有一定的数学内涵,要有足够的数学信息,要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充满趣味的情境,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是这样创设教学情境的:从前,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6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2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远方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同时想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们选一选吗?(屏幕上出示两个渔夫的对话和一张六月份的日历)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
合理的情境创设应该使情境与学生的学习内容有直接的联系,便于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现象、数学问题,便于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感悟相应的数学原理,促成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那些舍近求远和隔靴搔痒的情境创设都是不可取的。
2、要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进入新一轮课改以来,合作学习成为中小学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听课中我们发现,在当前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下列一些倾向:①讲究形式主义,将课桌椅摆成一定的合作学习形式(如马蹄形、丁字形、波浪形等)就是合作学习。②不管什么科目、什么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讲究场面的热闹。③在合作学习形式上研究甚多,而对合作学习的有效价值和途径研究较少。这些倾向对于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
我们要牢记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在没有任何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因此,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像“小丽买了8个芒果,小英买了6个芒果,小丽比小英多买了几个芒果?”这样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独立思考、独立完成,这就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教学中,当提出一个问题后,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学习,一方面就会使学生无法交流,一方面还会造成对好学生的“垄断”,这样绝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将会产生依赖情绪。
3、要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学习。我们在听课时发现,一个班几十个学生中有过半的学生没有机会发言,而个别学生却发言达10次。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抢着发言,有的学生却一言不发,甚至脸上连一点笑容都没有;有时一个学生发言,其他学生不认真倾听,而是各说各的。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依然采用简单的问答式,一问一答,学生好像忙得不亦乐乎,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一些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但很少有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用提问的方式“灌”,直到让学生认同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答案。什么是参与?每一个学生都发言就是参与吗?不是的!教学中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例如“十几减8”一课的教学,在游园活动的情境下出示例题:13-8。教师引导小朋友利用学具各自进行边操作边思考,寻找计算13-8的差是多少的方法,然后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积极参与,而且注重适时介入巧妙地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如:“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算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和他的方法一样的有哪些同学?”“没有听瞳的小朋友还有吗?能不能提点自己的疑问?”“谁再来解释一下?…有道理,有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由于教师采用了上述方式,适时的介入和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学生几乎人人举手发言,争着参与交流,学生不仅在交流中了解了算法的多样化,还理解了算法的合理化,培养了优化意识。
4、要充分发挥评价语言的激励作用。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否定学生,使学生缺乏自信心。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有的教师提出评价应以鼓励为主,于是课堂上出现了“好”声一片,只要学生回答问题,教师一概给以“好”、“很好”、“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教室里时时发出节奏整齐的掌声,送给学生小红花、小星星、小卡片如同商家在搞有奖竟猜活动,久而久之,学生变得很浮躁,他们还会在乎表扬吗?还会稀罕那些小红花、小星星、小卡片吗?评价应注意情感效应,对学生而言,不管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学生的互评,他们都渴望得到一定的认可,获得成功感,因此,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在课堂上要注重运用恰当的评价语言激励学生,把期待、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温和、肯切的语言送给每一位学生。如教学中,当学生回答正确时,教师要适时评价:“你真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你很会学习。”“好!有创意!老师也从你的想法中长了见识。”……学生即使对某问题答错了,教师也会把亲切地鼓励送给学生:“××同学虽然你答错了,但你是第一个站起来回答,多勇敢啊!”“××同学脑筋动得真快,可惜答错了,老师相信你再细心点就能答对了。”“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但这种结论是错误的。没关系,再想想。”“我想跟你握一下手。握手不是意味着我赞同你的观点,而是因为你为我们的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同学们想一想,要是课堂上只有一种声音,那多单调啊!”……教学中,教师不是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评价,而是出于对学生自主性的保护,出色地运用了平衡艺术,并用智慧性语言评价,真诚地呼唤起了课堂上更多的声音。
当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上面提到的四个方面是需要老师们特别注意的,如何从“形式”走向“本原”,实现课改理念与有效教学的整合,这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