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基于图像与文本的可互补性提出“文本图像化”这一概念,并就图像与诗歌、中职学生存在的契合点,分析了“文本图像化”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运用的现实意义。同时详细阐述了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巧妙借助涂鸦、简笔画、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多种图像媒介实施“文本图像化”教学手段,实现依文绘图,以图解文的目的。
关键词:文本图像化;诗歌教学;中职学生
一、 “文本图像化”的提出
汉字自诞生起,就与图像结下了不解之缘。甲骨文就是利用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来表达物体外形特征的“图像化”语言符号。例如甲骨文中的“日、月、山、水”等象形字,就是“图像化”的产物。但随着文字不断演变发展,词义的不断拓展或转变,文字渐渐丧失了图像的功能,成为抽象的音义符号。不可否认,文字图像功能的弱化,词义的丰富,虽有利文学的繁盛,但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认知障碍。
由于近代计算机图形学的高速发展,图像不断冲击文字,主导认知舞台,以其直观、简洁的特点带给读者异于文本的视觉审美享受。面对使人们认知获得无限扩张的“读图”时代,有人担忧语文教学运用图像会压缩文本想象空间,弱化学生解读文本能力,从而失去文本审美情趣。事实上,图与文是有明显差异的,文字符号具有抽象、间接等特征,但易受空间的局限,而图像符号则是具象且直接的,二者可以互补。所以这里提出“文本图像化”恰好是促成文学语言冲破自身局限,与图像聚合,将文本外化为图像,实现依文绘图,以图解文目的,并非以图摒文。
本文正是基于图与文的可互补性,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提出运用“文本图像化”这一概念,来辅助对诗歌文本的记忆与理解。
二、 实施“文本图像化”的现实意义
中职语文诗歌教学运用“文本图像化”这一手段具有现实意义,它不单是时代发展使然,更是由图像与诗歌、中职学生存在相契合的因素所决定的。
一是诗歌文本的“形象性”决定了它与图像的耦合具备充分条件。诗歌“形象性”集中表现为善于借助意象,营造意境,进行传情达意。意象其实是图像抽象化的表现形式,而图像则是意象的可视化呈现结果,这契合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意境统一的“诗画一律”的文论观点。诗与画的结合是中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二者互相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依照文本,发挥联想、想象,借助图像媒介将诗歌意象“显象”出来,以图解文,弱化诗歌理解难度。
二是中职学生的“职业性”决定了他们与图像存在密切联系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优势。在中职生涯当中他们要掌握大量与职业关联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大都与图像密不可分。例如工艺美术专业设有绘画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简笔画课程,计算机专业有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建筑与机械类专业要学习制图,财会类专业要学会将文字、数据以图表方式呈现等等。可以说中职学生具备了较强地看图、制图、绘图的能力,这为实施“文本图像化”奠定坚实基础,又能促进学科间知识的交融。
三是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实施“文本图像化”的重要意义。中职学生绝大多数是学习上的困难生,他们记忆力差,背诵诗歌效率低下,大都属于“劣质记忆”。有效运用“图像化”的手段来辅助记忆,可以大大提高背诵效率。近年大热的脑力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对“图像记忆法”的推崇就是最好的明证。再者中职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文本感悟能力较低,对待语言凝练、跳跃的诗歌,常一头雾水。而“文本图像化”的运用有助于激发联想想象,填补诗歌空白,化抽象为具象,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三、 “文本图像化”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文本图像化”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得以恰当运用,关键在于“化”字,即如何巧妙借助常见的图像媒介准确地将抽象的文本转化为简洁、直观的图像,以达到文本内容的“可视化”,使学生易于识记、理解诗歌内容。笔者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实践中巧妙结合了涂鸦、简笔画、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图像媒介将文本“图像化”,达到了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 巧用涂鸦
近年来,人们对待课本涂鸦褒贬不一,比如“杜甫很忙”“李白很酷”等。其实涂鸦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也是文明活力的表现,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课本涂鸦它既是学生逐趣的方式,也是对无聊课堂的无声挑衅。陶行知认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环境。”所以巧妙引导课本涂鸦,进行“文本图像化”教学,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笔者在工艺美术班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有一学生在课本上画游戏《王者荣耀》中的周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眼中周瑜这个人物形象,于是借机放胆让学生涂画出他们所理解的周瑜形象。结果答案五花八门,有调侃的、搞笑的、严肃的。对于学生负面的答案,笔者并没有加以否定,而是让大家比对诗歌文本语言,互相评点作品,找找谁画得最像。学生在涂鸦的玩乐中不知不觉抓住了文本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的外貌、神态等描写,准确地把握了周瑜的人物形象,为进一步理清苏轼为何凭吊周瑜奠定了基础。
(二) 巧用简笔画
簡笔画能把复杂的形象简单化,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在诗歌教学中充分运用简笔画,可以将抽象的文本语言化为直观可感的图像,大大降低诗歌的理解难度。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短短数行把寒秋、湘江、橘子洲、万山、层林、江、舸、鹰、鱼……诸般意象尽收笔下。
面对繁多的意象,学生较难理清其内在联系及其意境。在某次市级研讨课上一位涂老师教授本诗时,要求学生根据文本语言和自己的想象,画出符合文意的湘江秋景图简笔画。简笔画的巧妙运用,诗中各个意象和谐地统一在画中,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展现在眼前,学生“仿佛看到了”万山之壮美,湘水之清莹,生命之自由。
(三) 巧用流程图
流程图常用来表示某些工艺步骤动态变化的过程。比如建筑专业当中有施工流程图。它们通常由方框和箭头组成,每个方框中的文字代表一个步骤,箭头表示步骤的行进顺序。而且每个步骤又可细分出几个子步骤。流程图对时间、空间的表达具有文字无法取代的优势。
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段关于琵琶曲的音乐描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笔者和学生一起根据诗歌文本语言,借用流程图的形式画出琵琶女弹奏过程及曲调变化。以图解文,化繁为简,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显象”纸面,轻松化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背诵效率,降低了诗歌理解难度。
(四) 巧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教育家托尼·巴赞提出的一种可视化的图形思维工具,运用文字和图像结合的方式,由一个思考中心向外发散出众多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结构特征。其简单、高效,有利于训练人脑的发散思维,也有利于以图像的方式将零散的知识点形成可视化的知识链。目前广泛应用于学习、记忆、思考等方面。
以《登高》一诗为例,笔者引导学生以“登高”为思考中心,从作者、背景、手法、文体、文本、文化六个节点向外发散,绘出思维导图。将本诗所有碎片化的知识节点牵连起来涵盖在一张图中,形成简洁完整的知识网络,一目了然,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总而言之,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充分借助各种图像媒介,运用“文本图像化”教学手段,依文绘图,以图释文,“将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叙事的时间和图像的空间相结合,生成了新的阅读快感和意义能指。”使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借助具象的图像,体会出诗歌抽象的语言文本所传达的意蕴,从而更为轻松地达到识记、理解诗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烨鑫.文学图像化:图文缝合关系的重要维度[N].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1).
[2]王慧丽.“诗画一律”:中国传统图文关系论[J].大众文艺,2016(7).
[3]刘巍.关于“文学图像化”的几点思考[J].理论学刊,2010(7).
作者简介:
肖开星,福建省三明市,尤溪职业中专学校。
关键词:文本图像化;诗歌教学;中职学生
一、 “文本图像化”的提出
汉字自诞生起,就与图像结下了不解之缘。甲骨文就是利用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来表达物体外形特征的“图像化”语言符号。例如甲骨文中的“日、月、山、水”等象形字,就是“图像化”的产物。但随着文字不断演变发展,词义的不断拓展或转变,文字渐渐丧失了图像的功能,成为抽象的音义符号。不可否认,文字图像功能的弱化,词义的丰富,虽有利文学的繁盛,但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认知障碍。
由于近代计算机图形学的高速发展,图像不断冲击文字,主导认知舞台,以其直观、简洁的特点带给读者异于文本的视觉审美享受。面对使人们认知获得无限扩张的“读图”时代,有人担忧语文教学运用图像会压缩文本想象空间,弱化学生解读文本能力,从而失去文本审美情趣。事实上,图与文是有明显差异的,文字符号具有抽象、间接等特征,但易受空间的局限,而图像符号则是具象且直接的,二者可以互补。所以这里提出“文本图像化”恰好是促成文学语言冲破自身局限,与图像聚合,将文本外化为图像,实现依文绘图,以图解文目的,并非以图摒文。
本文正是基于图与文的可互补性,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提出运用“文本图像化”这一概念,来辅助对诗歌文本的记忆与理解。
二、 实施“文本图像化”的现实意义
中职语文诗歌教学运用“文本图像化”这一手段具有现实意义,它不单是时代发展使然,更是由图像与诗歌、中职学生存在相契合的因素所决定的。
一是诗歌文本的“形象性”决定了它与图像的耦合具备充分条件。诗歌“形象性”集中表现为善于借助意象,营造意境,进行传情达意。意象其实是图像抽象化的表现形式,而图像则是意象的可视化呈现结果,这契合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意境统一的“诗画一律”的文论观点。诗与画的结合是中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形式,二者互相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依照文本,发挥联想、想象,借助图像媒介将诗歌意象“显象”出来,以图解文,弱化诗歌理解难度。
二是中职学生的“职业性”决定了他们与图像存在密切联系的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优势。在中职生涯当中他们要掌握大量与职业关联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大都与图像密不可分。例如工艺美术专业设有绘画课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简笔画课程,计算机专业有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建筑与机械类专业要学习制图,财会类专业要学会将文字、数据以图表方式呈现等等。可以说中职学生具备了较强地看图、制图、绘图的能力,这为实施“文本图像化”奠定坚实基础,又能促进学科间知识的交融。
三是中职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实施“文本图像化”的重要意义。中职学生绝大多数是学习上的困难生,他们记忆力差,背诵诗歌效率低下,大都属于“劣质记忆”。有效运用“图像化”的手段来辅助记忆,可以大大提高背诵效率。近年大热的脑力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对“图像记忆法”的推崇就是最好的明证。再者中职学生语文基础知识薄弱,文本感悟能力较低,对待语言凝练、跳跃的诗歌,常一头雾水。而“文本图像化”的运用有助于激发联想想象,填补诗歌空白,化抽象为具象,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三、 “文本图像化”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文本图像化”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得以恰当运用,关键在于“化”字,即如何巧妙借助常见的图像媒介准确地将抽象的文本转化为简洁、直观的图像,以达到文本内容的“可视化”,使学生易于识记、理解诗歌内容。笔者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实践中巧妙结合了涂鸦、简笔画、流程图、思维导图等图像媒介将文本“图像化”,达到了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 巧用涂鸦
近年来,人们对待课本涂鸦褒贬不一,比如“杜甫很忙”“李白很酷”等。其实涂鸦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也是文明活力的表现,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课本涂鸦它既是学生逐趣的方式,也是对无聊课堂的无声挑衅。陶行知认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宽松的、开放的、积极的环境。”所以巧妙引导课本涂鸦,进行“文本图像化”教学,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笔者在工艺美术班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有一学生在课本上画游戏《王者荣耀》中的周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眼中周瑜这个人物形象,于是借机放胆让学生涂画出他们所理解的周瑜形象。结果答案五花八门,有调侃的、搞笑的、严肃的。对于学生负面的答案,笔者并没有加以否定,而是让大家比对诗歌文本语言,互相评点作品,找找谁画得最像。学生在涂鸦的玩乐中不知不觉抓住了文本中“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的外貌、神态等描写,准确地把握了周瑜的人物形象,为进一步理清苏轼为何凭吊周瑜奠定了基础。
(二) 巧用简笔画
簡笔画能把复杂的形象简单化,是学前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在诗歌教学中充分运用简笔画,可以将抽象的文本语言化为直观可感的图像,大大降低诗歌的理解难度。比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短短数行把寒秋、湘江、橘子洲、万山、层林、江、舸、鹰、鱼……诸般意象尽收笔下。
面对繁多的意象,学生较难理清其内在联系及其意境。在某次市级研讨课上一位涂老师教授本诗时,要求学生根据文本语言和自己的想象,画出符合文意的湘江秋景图简笔画。简笔画的巧妙运用,诗中各个意象和谐地统一在画中,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展现在眼前,学生“仿佛看到了”万山之壮美,湘水之清莹,生命之自由。
(三) 巧用流程图
流程图常用来表示某些工艺步骤动态变化的过程。比如建筑专业当中有施工流程图。它们通常由方框和箭头组成,每个方框中的文字代表一个步骤,箭头表示步骤的行进顺序。而且每个步骤又可细分出几个子步骤。流程图对时间、空间的表达具有文字无法取代的优势。
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段关于琵琶曲的音乐描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笔者和学生一起根据诗歌文本语言,借用流程图的形式画出琵琶女弹奏过程及曲调变化。以图解文,化繁为简,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显象”纸面,轻松化解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背诵效率,降低了诗歌理解难度。
(四) 巧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英国教育家托尼·巴赞提出的一种可视化的图形思维工具,运用文字和图像结合的方式,由一个思考中心向外发散出众多的关节点,呈现出放射性结构特征。其简单、高效,有利于训练人脑的发散思维,也有利于以图像的方式将零散的知识点形成可视化的知识链。目前广泛应用于学习、记忆、思考等方面。
以《登高》一诗为例,笔者引导学生以“登高”为思考中心,从作者、背景、手法、文体、文本、文化六个节点向外发散,绘出思维导图。将本诗所有碎片化的知识节点牵连起来涵盖在一张图中,形成简洁完整的知识网络,一目了然,方便学生理解、记忆。
总而言之,在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充分借助各种图像媒介,运用“文本图像化”教学手段,依文绘图,以图释文,“将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叙事的时间和图像的空间相结合,生成了新的阅读快感和意义能指。”使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借助具象的图像,体会出诗歌抽象的语言文本所传达的意蕴,从而更为轻松地达到识记、理解诗歌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烨鑫.文学图像化:图文缝合关系的重要维度[N].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4(1).
[2]王慧丽.“诗画一律”:中国传统图文关系论[J].大众文艺,2016(7).
[3]刘巍.关于“文学图像化”的几点思考[J].理论学刊,2010(7).
作者简介:
肖开星,福建省三明市,尤溪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