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君豫剧艺术特色赏析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ylorgil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素君是我国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她创立的“王派”小生艺术,深深地影响着豫剧生行中的几代演员,是一个在豫剧界颇具影响力的艺术流派。本文以豫剧《必正与妙常》中潘必正(生)的唱段“秋江河下水悠悠”与豫剧《西厢记》中张君瑞(生)的唱段“自那日在花园凉亭相会”为例,赏析王素君的豫剧艺术特色。
  关键词:王素君;豫剧;艺术;特色;赏析
  一、引言
  王素君是我国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被广大观众称为豫剧的“小生泰斗”。王素君与豫剧名旦王秀兰、王敬先被誉为“汴京三王”。她创立的王派小生艺术,深深地影响着豫剧生行中的几代演员,是一个在豫剧界颇具威望和影响力的艺术流派。
  王素君能“反宾为主”,把配角唱成主演,靠的是她那潇洒自如、出神入化的表演水平。比如:《陈妙常》这出古典名剧,在川剧是以旦角为主演的。但是移植到豫剧之后,先是以“生”与“旦”并重,但后因王素君在豫剧《陈妙常》中的出色表演,使潘必正这个人物大放异彩。到河南省豫剧一团后,该剧也因王素君的精彩表演而以《必正与妙常》的剧名而贴演,成为以小生挑梁主演的“王派”经典剧目了。在这出戏中,王素君成功地塑造出了潘必正这个风流倜傥、脱俗俊雅的人物形象,王素君的举手投足给剧中人物以栩栩如生的感觉。王素君以文小生见长,曾经在舞台上塑造过许多令人难忘的角色,其中尤以《必正与妙常》中的潘必正最为人称道。下面就以豫剧《必正与妙常》中潘必正(生)的唱段“秋江河下水悠悠”与豫剧《西厢记》中张君瑞(生)的唱段“自那日在花园凉亭相会”为例,赏析王素君的豫剧艺术特色。
  二、豫剧《必正与妙常》中潘必正(生)唱段赏析
  豫剧《必正与妙常》,取材于明代传奇《玉簪记》,描写的是南宋的书生潘必正与陈妙常相恋的故事。潘必正临安应试落第后,不愿回乡,便投访在金陵女贞观做观主的姑母,暂时住在观中。有一天,陈妙常奏琴时遇见潘必正,潘必正见陈妙常长相艳丽,便向其调情,随后二人相恋。此事被姑母察觉,就督促潘必正再次赴考,并亲自送他登船起航。陈妙常遂后就雇用小船追到潘必正,二人见面后,互赠玉簪与鸳鸯扇坠为信物,互表依依不舍之情。后来,潘必正及第授官,与陈妙常结为夫妻。副本表现了潘必正与陈妙常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枷锁与道教清规的约束,大胆追求婚姻自由的叛逆精神。剧中人物刻画细腻,富有喜剧色彩,是豫剧生行名家王素君的优秀代表剧目之一。
  豫剧《必正与妙常》以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潘必正与陈妙常冲破封建藩篱,追求纯真爱情的故事。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豫剧小生之帝”、豫剧王派艺术创始人王素君先后联袂豫剧名旦王敬先、朱巧云、高玉秋等主演此剧。1986年,开封电视台将王素君、朱巧云主演的此剧拍摄为戏曲电视剧(分上、中、下集)。中央台、省台、市台及香港、台湾、新加坡等地播放了此剧。荧屏的热播、业内的赞许,观众的追捧曾一度将该剧推向新的艺术高峰,成为盛演不衰的叫座剧目,在豫剧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标志着豫剧王派艺术步入鼎盛时期。
  “秋江河下水悠悠”是豫剧《必正与妙常》当中的一个唱段,此唱段为单板式【豫西慢板】结构,是潘必正上场的第一段戏。虽然只有四句,却对人物做了全面而形象的概括。潘必正看着秋江河下的悠悠流水,飘萍与落叶,便触景生情,满目惆怅,所以,唱段的开头王素君就采用了【慢板】“秋江河下水悠悠,飘萍落叶有谁收。落第无颜回故里,不知何处可藏羞。”王素君以她那高超的舞台艺术水平,将一个落第的举子错综复杂的内心淋漓尽致地展现给观众,这个唱段深刻地揭示了潘正必应试落第后的满目惆怅的心态和忧心忡忡的心情。王素君运用的唱腔节奏舒缓而平稳,演唱的曲调委婉而缠绵,优美而感人。同时,王素君在原剧的基础上,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对豫剧唱段审美标准的不断提高,注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并且深入挖掘主题意蕴,带给观众以新的视听感受。王素君以其韵味独特的演唱风格,洒脱细腻的表演,特别是对人物心理世界淋漓尽致的表现和刻画,成功地塑造了潘必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王素君擅演文生,主要代表剧目有《小二姐做梦》、《王金豆借粮》、《西厢记》和《必正与妙常》。她的表演率真,唱腔甜润,扮相俊美,人物刻画细腻。作家姚雪垠曾赞扬她演戏“风流倜傥,雅而不俗”,周扬同志称她演的潘必正“可与越剧梁祝媲美”。是豫剧女小生中的一代领军人物,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和尊崇,被戏迷观众称作豫剧“小生之帝”。
  三、豫剧《西厢记》中张君瑞(生)唱段赏析
  豫剧《西厢记》是由河南著名剧作家王镇南与史树明根据元杂剧本合作改编的。1937年常香玉等在开封上演后,剧坛为之轰动,开封的《正义时报》曾连载了这部作品,一时家喻户晓,广泛流传,并被许多演员搬演学习。1946年,王素君也曾和王秀兰合作在开封一带演出过。这一唱段选自《拷红》,是根据《西厢记》重新整理的,也是1959年王素君调到河南省豫剧一团后和常香玉合作的第一出豫剧。
  “自那日在花园凉亭相会”这段是豫剧《西厢记》中张君瑞因老夫人赖婚而病倒书斋后的一段非常感人的豫剧唱段,此唱段深刻地揭示了张生的内心世界和他爱情失落的悲苦之声,唱段中有对凉亭相会的回忆,有对老夫人出尔反尔的责怪,更有对莺莺恋情的难舍难忘和对自己离乡背井、孤苦无依的感叹。此唱段真可谓是爱恨交织,困惑迷惘。此唱段由豫西【慢板】和豫西【流水连板】组合而成,速度缓慢、节奏平稳,凄苦哀怨,委婉缠绵,如泣如诉,娓娓动听,让观众听后可以引发对主人公深深的关爱和同情。此唱段的开头部分王素君就采用了豫西调的【慢板】开始演唱:“自那日在花园凉亭相会,为议定终身事(啊)扫兴而回。许婚姻赖婚姻夫人的不对,你不该把千金当做钓垂。实指望费心机凤鸾得配,哪”此时音乐又随着感情的变化而转入【流水连板】“料想恩变仇她口是心非。舍不了有情意莺莺贤妹,又是想又是气又是伤悲。怕只怕病难愈我命有危(呀)。背家乡离父母难以回归。孤单单病卧在(呀)书房以内,”此时演唱的旋律又以“慢一倍”的速度(咚0仓乙扎扎台)后,回到“原速”结束此唱段“又听得寺院内钟楼齐催。”从此唱段中我们可以感悟到王素君对于人物(张生)的遭遇及其当时的心理感受,都由如泣如诉的唱段表现得淋漓尽致,并且,她演唱的速度也强化地表达了张生的遭遇与爱情变化的心理特征,让广大观众很快与张生产生了共鸣。她充满了韵味的演唱风格和“豫西调”唱腔的完美结合与科学运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素君在演唱时注意【慢拍】的前两乐段,结构比较规整。从第三乐段开始,“实指望”用了“过板”的唱法,旋律迂回下行,强化了张君瑞此时的失落情绪,下句便巧妙地转入了【流水板】。“舍不了有情意莺莺贤妹”是“自那日在花园凉亭相会”中的核心唱句,也是最能揭示张君瑞此时内心世界的关键唱句,更是角色行为和感情生发的根本和点睛之笔。唱腔的节奏伸展了数十个小节,曲调哀怨缠绵,连续顿挫的颤音,一波三折,唱中连叹,仿佛让观众听到了张君瑞心里的哭泣之声,这是一句绝妙的豫剧音乐之创新与改革,也是最能体现王素君豫剧艺术风格的经典唱句。【连板】中没有长的过门音乐,使人物的情绪得以很好地延伸和保持,一直到“又听得寺院内钟鼓齐催”,人物的情绪随着余音绕梁的演唱在不断延伸,在不断继续,让观众能够用心体会到张生沉浸在无限的孤独和痛苦之中的感受之情。
  四、结语
  王素君以其韵味独特的豫剧演唱风格,深深地震撼着广大观众的心。她的唱腔节奏伸展、连绵起伏,曲调哀怨缠绵、优美感人。我们从豫剧《必正与妙常》中潘必正(生)的唱段“秋江河下水悠悠”与豫剧《西厢记》中张君瑞(生)的唱段“自那日在花园凉亭相会”的赏析中,可以深深地领悟到王素君豫剧演唱艺术的魅力,以及她为实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所做出的贡献。
其他文献
近年来,发生的诸如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吉林宝源丰禽业“6·3”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江苏省苏州昆山市中荣金属制品有限公司“8·2”
【内容摘要】笔者从自身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的摸索探究出发,结合所在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现象,提出了“精心设计问题”、“用心把握问题深浅”、“费心变换提问方式”的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巧设的三步曲。  【关 键 词】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 精心设计 把握深浅 变换方式  创设问题情境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
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和和创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听觉、表演、审美、创新等综合素质能力。在教学中,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创设良好音乐课堂氛围;要巧妙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备增加信息量;要善于评价,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  【关键词】:主体地位、创设环境、多媒体、评
摘要: 初中物理课程是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为载体,强调实验和科学方式,以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一门基础性课程。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 学生 创造力  初中物理课程是以科学探究为主线,以物理现象、概念和规律为载体,强调实验和科学方式,以培养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科学探究的
摘 要:初中历史课堂内容包罗万象,古今中外,涉猎面广。口头难以讲述清楚抽象的历史事件。学生是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评价者。学生的兴趣启迪是教学引导的最终目的。网络上有许许多多的有关旅游景点的视频资料,可以大胆放心地加以利用,事半而功倍。在历史课堂播放的短视频,当时,起到了今天的“抖音”“快手”的多媒体效果,人们热衷于视频和电影、电视剧。互联网视频资料,大大减轻了老师的教学压力,代替了老师的百分之九十的
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标中提出:“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信息素养日益成为信息社会公民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训练阶段,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在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为信息素养教育是关键。以下是我在新课改后教学活动中的一些认识及思考:  一、新课改后信息技术课程的着重点有所变化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化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它同农业、能源、材料、资源开发、国防建设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对实现我国“四化”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学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矗要想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中抓起,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起,引导学生突破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医疗技术的快速提升,人均寿命有了一定的延长。据权威部门推断,当2020年时,中国将会有2.55亿的六十周岁及以上人口,人口老龄化已经发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