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品之十七:依曼纽·福斯特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forwor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知道的“冷门”古典音乐家中,有两位都姓福斯特。除了捷克作曲家约瑟夫·福斯特(Josef Forster)以外,据我所知,还有一位生活在更早时代的作曲家,不过是奥地利人。两人之间除了姓氏相同,应该并无其他关系。
  依曼纽·阿劳依·福斯特(Emanuel Aloys Forster 1748-1823)1748年1月26日出生于希勒西亚(Silesia)地区。希勒西亚那时属于奥地利帝国,现在大部分领土都在波兰的疆界之内。
  关于这位福斯特的家庭和童年生活,现在几乎已经一无所知,只知道他父亲在奥地利的经济部门任行政工作,主要职务可能是经管王室的产业。资料已查不清楚福斯特童年的音乐教育是在哪儿接受的,据说,他几乎完全凭他那副敏锐的音乐耳朵,就创作了几部协奏曲和奏鸣曲。后来,又说他借到了一本C.P.E.巴赫的音乐著作,大概就是那本《论键盘乐器演奏的真正艺术》吧,动手把那本书抄了一遍,就通晓了基本的作曲理论。我想,这样的讲法似乎有点夸大其词、神乎其神,总而言之,是想要说明福斯特的音乐天才吧。
  从学校毕业之后,依曼纽·福斯特曾去他父亲的部门工作了几年,后来就应召参了军。在欧洲著名的“七年战争”(1756-1763)的最后两年,福斯特在普鲁士军乐团里担任双簧管乐手。但我算了一下,“七年战争”结束时,福斯特应该只有十五岁,那么他什么时候在他父亲部门工作?什么时候参军的呢?八十年代版的《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大辞典》则说得比较含糊,说他在1761到1766年间的某个时期在普鲁士军队服务,这样似乎比较可信。
  战争结束离开军队之后,依曼纽·福斯特在波希米亚北部的密特沃德(Mittelwalde)生活了一个时期,除了跟几个密友有来往外,很少与外界社会接触。他在那时还跟著名的管风琴家珀色旺(Johann Georg Pausewang)学习音乐。珀色旺教福斯特钢琴和作曲,使他熟悉了J.S.巴赫和C.P.E.巴赫的作品。有纪录表明,福斯特是在那一时期正式开始作曲的。1769年,他写了一部《G小调钢琴变奏曲》。1772年至1774年间,他写就了一些间奏曲和钢琴协奏曲。
  从1776年到1779年,依曼纽·福斯特在布拉格住过三年,但不很清楚他在布拉格的生活或工作情况。后来福斯特就回到维也纳,以作曲和教授音乐为生。他的太太是贵族出身。通过他太太的关系,福斯特跟上流社会发生了密切的联系,他的声望也因此而大振。他认识了海顿和莫扎特,通过卡尔·李希诺夫斯基王子,他又认识了贝多芬。福斯特的儿子曾是贝多芬的钢琴学生之一。贝多芬比福斯特年幼二十二岁,很欣赏福斯特的音乐天才,还曾介绍学生让他教作曲,其中包括俄国驻维也纳的大使安德雷·拉苏莫夫斯基伯爵(Andreas Rasumovsky,1752-1836),后来就是这位拉苏莫夫斯基伯爵,请贝多芬创作了那三首著名的《拉苏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作品59号)。拉苏莫夫斯基伯爵的宫廷里雇有一个私人四重奏乐团,依曼纽·福斯特的作品与贝多芬、海顿和莫扎特的作品一起,常常有机会在伯爵的宫廷音乐会上演奏,福斯特本人也常参与弦乐四重奏的演出活动。
  但是,到1802年前后,贝多芬和福斯特的友谊突然冷淡了下来,据说,起因是因为贝多芬在教福斯特儿子钢琴时用铁戒尺横着打那孩子的手指!
  依曼纽·福斯特于1823年11月12日在维也纳去世。他的一生从未在皇朝或者教廷担任过任何音乐职务,所以,在这点上,他跟莫扎特和贝多芬十分相似,是十八世纪维也纳的音乐家中最早的自由职业者之一。
  除了作曲,依曼纽·福斯特还写过如何演奏铜管乐方面的书籍,是当时学习铜管乐器演奏的必修课本,被学员们使用了几十年。福斯特的音樂作品不少,主要是钢琴奏鸣曲和室内乐作品。他至少写过四十八部弦乐四重奏和四部弦乐五重奏,还有一部六重奏和一部八重奏——这是维也纳最早以这种形式创作的作品。福斯特早期的作品,有明显的J.S.巴赫和C.P.E.巴赫的影响,但是他后期的钢琴奏鸣曲却很有想象力和独创精神。他的重奏曲富有戏剧性,十分刚健有力,已经有走出古典主义、向早期浪漫主义迈进的迹象。
  很可惜,福斯特的作品现在已经录制成唱片的真是少而又少。我只见到过一种,就是我现在手头所有的那一套两张的四首弦乐五重奏。
  Naxos旗下的NCA品牌,2004年出品,由Ensemble Les Adieux五重奏团演奏。
  这四部作品为:
  1)D小调幻想曲和奏鸣曲(作品2 5号)
  2)C小调五重奏(作品1 9号)
  3)A小调五重奏(作品2 0号)
  4)降E大调五重奏(作品2 6号)
  这四首曲子应该都写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也就是依曼纽·福斯特在维也纳教授音乐的时期。所以,跟十八世纪末期其他音乐家的作品风格相似,这些作品也都有很强的旋律性。
  我特别喜欢的是第一张唱片的第一首作品——《D小调幻想曲和奏鸣曲》。这首作品原来是为钢琴创作的,作品编号为25号。后来,可能福斯特觉得这部作品写得十分成功,很受欢迎,就把它改编成了弦乐五重奏,这样就会有更大的销路,但是这个弦乐五重奏却不知因为什么原因一直没有正式印刷出版。
  《D小调幻想曲和奏鸣曲》是一部规模相当庞大的室内乐作品,共有五个乐章,近四十分钟:第一部分是又可分成五个部分的“幻想曲”,长度近十三分钟;后面四个乐章则是一般的奏鸣曲形式,其中第一乐章“快板”就有近十二分钟长。
  与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室内乐作品相比,我觉得依曼纽·福斯特的这四首五重奏的风格是介于海顿、莫扎特后期作品和贝多芬早期作品之间的,他应该可算是一位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作曲家。
  单弦乐四重奏福斯特就写过四十八部,而且连贝多芬都受过这些作品的影响,不知道为什么至今还无人把它们找出来演奏并录制成唱片,让我们也见见这些被遗忘的珍宝!
其他文献
BBC音乐大奖揭晓  4月9日,一年一度的BBC音乐大奖在伦敦揭晓。大奖共分两大板块:一类是唱片大奖,囊括八个奖项;一类是评委会决出的人物奖,包括三项大奖。  虽然年度大奖毫无悬念地由一支英国的乐团和唱片品牌获得,但柏林爱乐乐团无疑成为最大的赢家,分别以与塞蒙·莱托合作的布鲁克纳《第九交响曲》和巴赫《马太受难曲》斩获两个奖项。加拿大籍的波兰裔女钢琴家雅尼纳·斐亚柯斯卡凭借一张肖邦作品集获得器乐大奖
期刊
“十年广展迎天下,四海乐器耀中华”,2013年广州国际乐器展迎来十周年庆典。四天展期,共迎来近五万名来自九十三个国家及地区的观众莅临参观。  广州国际乐器展由广东国际科技贸易展览公司(广东科展)主办,历经十载,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三大乐器展之一,成为在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年度盛会,并得到了国家轻工业乐器信息中心、全国乐器标准化中心、广州珠江钢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中华音乐协会、珠海吉他学会和深圳乐器
期刊
为期四天的2013年德国法兰克福乐器展于4月10在法兰克福会展中心开幕。法兰克福乐器展始于1980年,是排名世界第一的全球规模最大、最权威的乐器行业展会。  博兰斯勒钢琴作为唯一一个参加本届乐器展的德国钢琴制造集团,备受业界的关注。而在此次展会上,博兰斯勒重磅推出的“博兰斯勒-海斯勒品牌”震撼登场,吸引了无数业内人士及音乐爱好者的目光。“博兰斯勒-海斯勒”这一品牌的推出,填补了原先博兰斯勒品牌及海
期刊
在“我的冷门音乐CD陈列馆”系列中,曾写过一位据说是最早创作单簧管协奏曲的德国作曲家约翰·穆尔特(Johann Melchior Molter,1696-1765)。这次再来谈一位早期法国单簧管作曲家米歇尔·约斯特(Michèl Yost)。  关于约斯特,目前大家知道得极少。一则,他不是以作曲为主的音乐家,而是一位单簧管演奏家和教师,所以,一去世,他的作品便不再演奏,慢慢被人淡忘了;二则,他的寿
期刊
倘若让我,一名音乐爱好者,选择德国的十个城市走走,我怎么也不会选择卡尔斯鲁厄。  随便排排:波恩/贝多芬出生地;莱比锡/巴赫、“发掘”巴赫的门德尔松、布商大厦乐团、蔡元培;汉堡/泰勒曼、少年勃拉姆斯弹琴的夜店;然后柏林、慕尼黑、德累斯顿、科隆、拜罗伊特、杜塞尔多夫、魏玛、汉诺威,一气想到的已不止十个,这些音乐的重镇,都由大师血肉熔铸,都有音乐史上重大事件发生,处处引人入胜!  即便卡尔斯鲁厄周边,
期刊
《完全贝多芬》  钢琴、指挥: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演奏:西东合集管弦乐团  编号:478 3513 (DECCA)  “我相信作为一位音乐家,除非你了解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否则你不可能指挥或领悟他交响曲的主要精神。”巴伦博伊姆如是说。就他本人而言,与这三十二首奏鸣曲间的关系又岂是“了解”那么简单,在他作为钢琴家的艺术生涯中,始终与这些作品保持着亲密的关系,仅是录音和影像就已留下三套,每隔一段时间
期刊
● -方向真 ○ -杨燕迪  ● 您的音乐评论文字我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就有很深印象,心想哪天去北京拜访这位心仪的老学者,没想到您人在上海,竟还是六O后的青年教授。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您在西方音乐的研究、翻译、评论方面做了大量的著述。您的文字和讲座,显出了您对音乐的挚爱,您对音乐有着一种宗教式的情怀。那么音乐对您的人生起着怎样的作用?  ○ 所有艺术中最打动我的是音乐。文学、戏剧、绘画、电
期刊
2013年3月3日下午4点,我在拥有一千二百座的天津大剧院音乐厅,台上是天津交响乐团,被当地人亲切地称呼为“天交”,又有“天骄”之意。这个点对于音乐会的开场有点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下午4点一般是拜罗伊特音乐节上长度超过四小时的歌剧的开场时间,而天津的这场音乐会的曲目包括贝多芬和柴科夫斯基的《第五交响曲》,即使加上中场休息,总长不过一个半小时。剧院经理告诉我,这是他们正在采取的全新模式,把音乐会放在双
期刊
我为什么写《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以下是德彪西应巴黎喜歌剧院秘书长乔治·李谷的要求写的解释。  我读到《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剧本是在1893年。初次读到,深感激动,也许私下想到,此剧有可能改编成歌剧。尽管如此,到了这年年底,我才开始认真考虑。  我选择《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的原因:  我想谱写舞台音乐已有很久了,可是我想谱写的舞台音乐的形式是如此的不同寻常,经过多次尝试之后,我几乎放弃了。我以前
期刊
多年前的印象中,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校园里见到的他,还是一个笑容可掬、清秀阳光的大男孩。而如今,他已是这所世界著名高等音乐学府的青年教师、多项国际比赛大奖的获得者,并且已在世界各地展开巡演的职业钢琴家。一个午后,他如约在家乡上海与我们相会,喝着茶聊着天,谈笑风生。言谈举止间,俨然多了几分睿智与成熟,但不变的是他那喜爱说笑、饶有风趣的亲和力和谦逊好学、严谨执着的一贯作风。他就是不久前在上海举办过个人独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