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途径是指美术课德育过程中,可以利用的渠道。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三条渠道进行过探索。一是利用中国古代美术遗产,通过对民族传统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遗产的艺术成就的介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通过美术的社会功能,向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三是通过美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进行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教育。
一、中国古代美术遗产内容极为丰富
这里仅以彩陶为例谈谈德育渗透。彩陶——是中华先祖在距今八、九千年前用石器作生产工具的时代,创造的工艺美术品。它有五千年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意识的起步,工艺美术的辉煌开端。为人类社会文明,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贡献。
1.半山彩陶壶(距今5100—3700年)造型设计的轮制痕迹。半山彩陶壶壶体很圆,下半部留有加工时旋转的痕迹,这说明壶体成形时,是在一个以轮轴为圆心能转动的工作台上完成的。史学界把这一工艺过程称作“轮制”。在用石器作生产工具的原始社会,这个“轮”可能很简单,但确能充分说明中华先祖,已经掌握了并利用轮轴转动产生的离心力原理,直接用于彩陶造型工艺设计。开创了人类第一社会形态解放生产力的光辉篇章。(11)
2.半坡尖底瓶(距今7000—5000年)造型设计——重心原理的应用。“尖底瓶的形状:口小、短颈、粗腹、底尖,中部有一对系绳用的环耳,是一种汲水工具。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这时因瓶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水中。水注满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恢复了平衡,瓶就直立起来。”便于提出水面。这说明中华远古居民已经掌握并利用重心原理进行彩陶的造型设计.
3.大地湾人头形器彩陶瓶造型设计的艺术美(距今7000—5000年)。彩陶瓶身为两头尖的圆柱形,瓶上部为圆雕人头像,顶上有圆孔(瓶口)。头像造型生动,发式刻划细致,前额垂着整齐的短发,头的左右和后部,均为披发。在瓜子形的脸庞上堆塑着清秀的五官,微鼓的鼻翼呈蒜头形,眼睛透雕成空洞,显得目光深遂有神。口微张,似正言语。瓶身表面打磨光滑,腹部施以浅红色陶衣,用黑色绘出三列由弧线三角纹与柳叶纹组成的图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仿佛是一位身着花袄的小姑娘——原始女神。这陶瓶既是件器物,也是件技艺高超的原始雕塑。从这位“小姑娘”的造型和装饰设计的艺术美,可充分说明,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华远祖对彩陶工艺设计的审美意识,已经从实用型过渡到审美型的艺术实践阶段。
4.马家窟彩陶盆(距今5100—3700年)装饰设计——涡旋纹。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以涡旋纹为主,尤以大涡旋四方连续满地纹最具气势,教材中的彩陶盆即是。这种纹饰仿佛大河奔腾卷起的漩涡。给人以千回百转,往复无穷之感,涡旋纹中的圆点,是大雨的雨点穿入漩涡。据考证涡旋纹的设计,是原始先民对大河流水卷起的漩涡的观察和描绘。这说明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的艺术观早在中国的原始社
会就确立了。
彩陶的色彩——化学原理的应用。彩陶的色彩构成红、白、黑三色和谐对比。彩陶在地下埋藏了数千年,为什么出土后仍然光彩夺目?据考证这是因为远古先民已经掌握了“氧化焰、还原焰和渗炭法”的化学原理。
彩陶的装饰设计——形式美法则的诞生,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意识的起步。通过彩陶的纹饰,说明中华先民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装饰造型设计。并且已经从摹绘自然的具象,发展到抽象的高级阶段。纹饰构成的点、面、线的大小、曲直、粗细,方位变化与组合,表现高度的均衡和对称美,达到多样统一的效果。中华原始社会审美意识创造的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的形式美法则,绵延了六、七千年,时至今日仍然是指导和评价艺术创作的最高美学法则。
二、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教育
欣赏——(油画)《父亲》罗中立。画家罗中立为表达自己对农民无比崇敬和无限同情的感情。创作了题名为《父亲》的油画意在揭示一个重要而又被忽视了的问题——农民问题。
首先是农民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毛主席的观点很明确。在他的著作中有这样的观点: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的革命。中国革命的特点是武装农民。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条路线的正确性被1949年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所证实。但是革命胜利以后很多年,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老解放区的农民,据调查有的仍然在贫困线以下生活着。国务院成立的“老”、“少”、“边”、“贫一办公室,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其次,就今天而言,中国农民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耕耘盼土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用占世界耕地总面积不到7%的土地,养活着占世界总人口22%的中国人,这是中国农民创造的世界奇迹。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为此油画取名《父亲》。
被称作《父亲》的老年农民,一副苍老而健壮的面孔上布满了皱纹,赤热的阳光从头顶上照射下来,晶萤的汗珠闪着光,从皱纹上滚了下来。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深沉的若有所思的凝视远方。一双大手捧着一个钉子锔子的粗瓷兰花碗,正把水送向千裂的嘴唇。右手食指上裂开的日子渗出了血,透过缠着的白布条露出一片阴红。左耳上边的头巾里倒插着一枝竹杆圆珠笔,以说明这位《父亲》是一位还能识几个字的现代农民。
作者用完美的艺术形式,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的再现了勤劳、善良、朴实的中国农民典型肖像。这是一幅内容与形式高度完美统一的优秀作品,伏在作者情感背后的政治意图——唤醒人们不要忘记我们的衣食父母——农民。
美术课的美育问题,是过去美术教学研究中的经常性课题。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有规律可寻的教学依据。可是对美术教学德育规律的研究是近几年的事,起步较晚。寓德育于美术教学之中的研究是美术学科教育科研领域里的崭新课题。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科研课题。我认为在第一线的教师首先要敢于探索,善于总结,加强研讨。努力寻找美术课的德育规律,全面落实大纲精神把美术学科的深化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一、中国古代美术遗产内容极为丰富
这里仅以彩陶为例谈谈德育渗透。彩陶——是中华先祖在距今八、九千年前用石器作生产工具的时代,创造的工艺美术品。它有五千年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意识的起步,工艺美术的辉煌开端。为人类社会文明,作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贡献。
1.半山彩陶壶(距今5100—3700年)造型设计的轮制痕迹。半山彩陶壶壶体很圆,下半部留有加工时旋转的痕迹,这说明壶体成形时,是在一个以轮轴为圆心能转动的工作台上完成的。史学界把这一工艺过程称作“轮制”。在用石器作生产工具的原始社会,这个“轮”可能很简单,但确能充分说明中华先祖,已经掌握了并利用轮轴转动产生的离心力原理,直接用于彩陶造型工艺设计。开创了人类第一社会形态解放生产力的光辉篇章。(11)
2.半坡尖底瓶(距今7000—5000年)造型设计——重心原理的应用。“尖底瓶的形状:口小、短颈、粗腹、底尖,中部有一对系绳用的环耳,是一种汲水工具。汲水时手提绳子将瓶置于水中,这时因瓶是空的,重心在瓶的中上部,瓶就倒置水中。水注满后,重心移到瓶的中下部,恢复了平衡,瓶就直立起来。”便于提出水面。这说明中华远古居民已经掌握并利用重心原理进行彩陶的造型设计.
3.大地湾人头形器彩陶瓶造型设计的艺术美(距今7000—5000年)。彩陶瓶身为两头尖的圆柱形,瓶上部为圆雕人头像,顶上有圆孔(瓶口)。头像造型生动,发式刻划细致,前额垂着整齐的短发,头的左右和后部,均为披发。在瓜子形的脸庞上堆塑着清秀的五官,微鼓的鼻翼呈蒜头形,眼睛透雕成空洞,显得目光深遂有神。口微张,似正言语。瓶身表面打磨光滑,腹部施以浅红色陶衣,用黑色绘出三列由弧线三角纹与柳叶纹组成的图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仿佛是一位身着花袄的小姑娘——原始女神。这陶瓶既是件器物,也是件技艺高超的原始雕塑。从这位“小姑娘”的造型和装饰设计的艺术美,可充分说明,早在六、七千年前,中华远祖对彩陶工艺设计的审美意识,已经从实用型过渡到审美型的艺术实践阶段。
4.马家窟彩陶盆(距今5100—3700年)装饰设计——涡旋纹。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纹饰以涡旋纹为主,尤以大涡旋四方连续满地纹最具气势,教材中的彩陶盆即是。这种纹饰仿佛大河奔腾卷起的漩涡。给人以千回百转,往复无穷之感,涡旋纹中的圆点,是大雨的雨点穿入漩涡。据考证涡旋纹的设计,是原始先民对大河流水卷起的漩涡的观察和描绘。这说明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的艺术观早在中国的原始社
会就确立了。
彩陶的色彩——化学原理的应用。彩陶的色彩构成红、白、黑三色和谐对比。彩陶在地下埋藏了数千年,为什么出土后仍然光彩夺目?据考证这是因为远古先民已经掌握了“氧化焰、还原焰和渗炭法”的化学原理。
彩陶的装饰设计——形式美法则的诞生,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意识的起步。通过彩陶的纹饰,说明中华先民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形式美的法则,进行装饰造型设计。并且已经从摹绘自然的具象,发展到抽象的高级阶段。纹饰构成的点、面、线的大小、曲直、粗细,方位变化与组合,表现高度的均衡和对称美,达到多样统一的效果。中华原始社会审美意识创造的变化与统一、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的形式美法则,绵延了六、七千年,时至今日仍然是指导和评价艺术创作的最高美学法则。
二、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艺术观的教育
欣赏——(油画)《父亲》罗中立。画家罗中立为表达自己对农民无比崇敬和无限同情的感情。创作了题名为《父亲》的油画意在揭示一个重要而又被忽视了的问题——农民问题。
首先是农民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毛主席的观点很明确。在他的著作中有这样的观点: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的革命。中国革命的特点是武装农民。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条路线的正确性被1949年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所证实。但是革命胜利以后很多年,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的老解放区的农民,据调查有的仍然在贫困线以下生活着。国务院成立的“老”、“少”、“边”、“贫一办公室,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
其次,就今天而言,中国农民用自己的汗水,浇灌着耕耘盼土地,面朝黄土背朝天。用占世界耕地总面积不到7%的土地,养活着占世界总人口22%的中国人,这是中国农民创造的世界奇迹。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为此油画取名《父亲》。
被称作《父亲》的老年农民,一副苍老而健壮的面孔上布满了皱纹,赤热的阳光从头顶上照射下来,晶萤的汗珠闪着光,从皱纹上滚了下来。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深沉的若有所思的凝视远方。一双大手捧着一个钉子锔子的粗瓷兰花碗,正把水送向千裂的嘴唇。右手食指上裂开的日子渗出了血,透过缠着的白布条露出一片阴红。左耳上边的头巾里倒插着一枝竹杆圆珠笔,以说明这位《父亲》是一位还能识几个字的现代农民。
作者用完美的艺术形式,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真实的再现了勤劳、善良、朴实的中国农民典型肖像。这是一幅内容与形式高度完美统一的优秀作品,伏在作者情感背后的政治意图——唤醒人们不要忘记我们的衣食父母——农民。
美术课的美育问题,是过去美术教学研究中的经常性课题。为美术教学提供了有规律可寻的教学依据。可是对美术教学德育规律的研究是近几年的事,起步较晚。寓德育于美术教学之中的研究是美术学科教育科研领域里的崭新课题。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科研课题。我认为在第一线的教师首先要敢于探索,善于总结,加强研讨。努力寻找美术课的德育规律,全面落实大纲精神把美术学科的深化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