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乌孜别克族作为中国众多跨境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民间舞蹈也极具特色,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本文囊括乌孜别克族舞蹈的三大流派,从舞蹈的风格特征、节奏特点、以及动作分析等多个角度作为切入点,立体的将散落在民间的乌孜别克族舞蹈展示于众,最终进一步分析乌孜别克族舞蹈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乌孜别克族;民间舞蹈;风格特征;流派分类
乌孜别克族舞蹈在每个区域其风格在形式和训练模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舞蹈节奏性强且轻快多变,富有棱角。其中“抖手”,“转手”,“晃手”,“弹指”在舞蹈中的运用也是乌孜别克族舞蹈的一大特色。乌孜别克族舞蹈从风格上分为“费尔干纳”“哈拉孜姆”以及“布哈拉”三大流派,以地域命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和整个舞蹈呈现的风格特征来区别的费尔干纳、哈拉孜姆、布哈拉这三大流派。本文将以乌孜别克族舞蹈流派的划分作为基准,分别介绍乌孜别克族民族民间舞蹈的各个流派及其典型动作,较为全面的分析乌孜别克族民族民间舞蹈三大流派的风格特点,以期对于乌孜别克族民间舞蹈研究进行有益补充。
一、费尔干纳流派
费尔干纳舞蹈主要流传于新疆伊犁、霍城、喀什、木垒、叶城、乌鲁木齐等地的乌孜别克族聚居区,舞蹈无论在个人表演里,还是在特定的组合中,都有严格的规定,舞蹈形式与动作也有准确的限定,身体姿势和表演方式也要求遵循传统及特定模式。也就是说,乌孜别克族的“费尔干纳舞蹈”,在形式分类以及元素划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舞蹈体系,具有高度的陈式化。
费尔干纳舞蹈节奏多为8/6、4/3、4/2拍为主,动作以复杂多样的手腕转动、手臂波动、脊柱弯曲以及羞涩却又活跃的风格为显著特征。流畅的手臂波动以及柔软的脊柱动作缔造了一个非常女性化的艺术。躯干稍微前倾,代表羞涩和谦逊。肩部和头部摆动强调配合音乐。舞者有时会在手腕上佩戴铃铛以增加动作的节奏感。其手指的抃動、手腕的转动、手臂的波动、肩部的摆动,以及眼神的巧妙配合,都是费尔干纳舞蹈中富有特色的表演风格。
二、哈拉孜姆流派
哈拉孜姆流派的舞蹈,主要流传于新疆叶城、莎车、喀什、木垒、乌鲁木齐等地的乌孜别克族聚居区。舞蹈多体现舞者柔软的腰肢及干净利落的肩部动作。其次,舞蹈中手部及腕部的运用也十分广泛,有着灵巧的腕部动作。由于乌孜别克人民在跳舞时多喜爱在手腕系铃铛,因此在组合中多出现抖手、折腕动作,如在行进时,舞者双手放于头部正上方交叉抖手。在抖手动作的同时变换队形。又如在哈拉孜姆的几个手位中,也频繁出现折腕动作。由此可以说明哈拉孜姆流派的舞蹈有着灵活的手腕动作。其次,轻快的步伐也是哈拉孜姆流派的又一个特点,在动作时,脚下多高半脚或跳走步,脚下频率快,动作轻,使舞者的动作显得十分轻巧且灵活,富有生气。正是由于上述的这些动作特点才形成了哈拉孜姆流派有别于其他两种流派的舞蹈姿态及风格特征。三个流派中哈拉孜姆舞蹈的特点极为显著,节奏多以8/6拍为主,动作多以手臂和躯干的抖动、频繁的转头为主,充满喜剧色彩。在哈拉孜姆舞蹈流派中,它所表现出的是一个正直的、直率的、勇敢的精神。它动作与风格所反映出的民族特征是放肆的勇敢、灵巧、强劲、活力、调皮、善感、幽默、抒情,多方位立体、有血有肉的人。
三、布哈拉流派
布哈拉流派的舞蹈,主要流传于新疆伊犁、木垒、乌鲁木齐等地的乌孜别克族聚居区,布哈拉流派在风格上与维吾尔族舞蹈风格十分相近,且多以旋转轻快灵巧以及腰部柔美特征而呈现,是波动起伏和干脆的、断断续续的动作的结合体。节奏多以8/6拍为主,气氛欢快热闹,表情夸张活泼,眼眉灵动多变,肢体舒展大方,体态端庄高雅,步伐坚定自信,充满活力与激情。在三个流派的舞蹈中难度系数最高,要求转身速度快、迅猛的落地以及深度的弯腰,在较强的稳定性中呈现明快的节奏,使动作充满生气。
布哈拉流派舞蹈中的跺步转,是最具有风格特点的技术性肢体语言,需要在较强的稳定性中呈现明快的节奏,单脚跺步的训练增强舞者下肢重心的稳定性,强调步伐干净轻快,展现出舞者灵巧利落的肢体;腰部旋转的动作训练增强舞者身体的柔软性以及使肢体得到技术性的扩展,体现出舞者柔美动人的腰部。布哈拉流派舞蹈中跺步旋转的呈现像刮起了一阵夺目的旋风,富有强烈的舞台感染力,此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舞者在组合中的富有生气并灵巧的体现,描写出乌兹别克斯坦女性肢体柔美以及性格热情开朗的同时,也象征少女对美好爱情的期许。
布哈拉流派的舞蹈整体充满欢快热闹的气氛,走步、错步、跺步、旋转、颤抖前肩等都为布哈拉流派中具有风格性的代表动作。整个布哈拉流派的组合以及作品更多的魅力在于面部的表情,眼眉之间的神态尤为动人,配合舒展大方的肢体语言更加具有感染力。上述的动作风格特点突出描写了布哈拉流派具有活泼热情又不失柔美的风格特征。面部表情夸张并且活泼,而简单却灵活的脚步动作使得舞者在舞台上快速移动。
结语
乌孜别克族舞蹈作为中华舞蹈文化的一部分,其特点较为鲜明,近些年也不断进入了普罗大众之眼。作为民族民间舞蹈的乌孜别克族舞蹈其优点是保留剧目经手口相传,得以完整保存;在群众舞蹈文化中乌孜别克族民族民间一直在延续着,有着不可忽视的生命力;新编创的作品也使人眼前一亮,使其在作为新疆众多少数民族舞蹈中脱颖而出。万变不离其宗,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一直都是舞蹈研究者们不断探讨的话题,作为跨境民族的乌孜别克族,其舞蹈如何在中国这个“场景”下发展,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立志于研究不断的深入研究,也是研究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唐淑娴.《新疆乌孜别克族的文化适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6
[2]许锐.《传承与变异 互动与创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3]扎西江措.《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思考》[J].音乐时空,2016。05
[4]戚泽.《对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3
[5]谢雯雯.《新疆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保护的意义》[J] 戏剧之家,2016.18
[6]李菡.《舞蹈,是民族的更是时代的》[N].新疆日报,201407.22
关键词:乌孜别克族;民间舞蹈;风格特征;流派分类
乌孜别克族舞蹈在每个区域其风格在形式和训练模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舞蹈节奏性强且轻快多变,富有棱角。其中“抖手”,“转手”,“晃手”,“弹指”在舞蹈中的运用也是乌孜别克族舞蹈的一大特色。乌孜别克族舞蹈从风格上分为“费尔干纳”“哈拉孜姆”以及“布哈拉”三大流派,以地域命名,以独特的舞蹈语汇和整个舞蹈呈现的风格特征来区别的费尔干纳、哈拉孜姆、布哈拉这三大流派。本文将以乌孜别克族舞蹈流派的划分作为基准,分别介绍乌孜别克族民族民间舞蹈的各个流派及其典型动作,较为全面的分析乌孜别克族民族民间舞蹈三大流派的风格特点,以期对于乌孜别克族民间舞蹈研究进行有益补充。
一、费尔干纳流派
费尔干纳舞蹈主要流传于新疆伊犁、霍城、喀什、木垒、叶城、乌鲁木齐等地的乌孜别克族聚居区,舞蹈无论在个人表演里,还是在特定的组合中,都有严格的规定,舞蹈形式与动作也有准确的限定,身体姿势和表演方式也要求遵循传统及特定模式。也就是说,乌孜别克族的“费尔干纳舞蹈”,在形式分类以及元素划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个特定的舞蹈体系,具有高度的陈式化。
费尔干纳舞蹈节奏多为8/6、4/3、4/2拍为主,动作以复杂多样的手腕转动、手臂波动、脊柱弯曲以及羞涩却又活跃的风格为显著特征。流畅的手臂波动以及柔软的脊柱动作缔造了一个非常女性化的艺术。躯干稍微前倾,代表羞涩和谦逊。肩部和头部摆动强调配合音乐。舞者有时会在手腕上佩戴铃铛以增加动作的节奏感。其手指的抃動、手腕的转动、手臂的波动、肩部的摆动,以及眼神的巧妙配合,都是费尔干纳舞蹈中富有特色的表演风格。
二、哈拉孜姆流派
哈拉孜姆流派的舞蹈,主要流传于新疆叶城、莎车、喀什、木垒、乌鲁木齐等地的乌孜别克族聚居区。舞蹈多体现舞者柔软的腰肢及干净利落的肩部动作。其次,舞蹈中手部及腕部的运用也十分广泛,有着灵巧的腕部动作。由于乌孜别克人民在跳舞时多喜爱在手腕系铃铛,因此在组合中多出现抖手、折腕动作,如在行进时,舞者双手放于头部正上方交叉抖手。在抖手动作的同时变换队形。又如在哈拉孜姆的几个手位中,也频繁出现折腕动作。由此可以说明哈拉孜姆流派的舞蹈有着灵活的手腕动作。其次,轻快的步伐也是哈拉孜姆流派的又一个特点,在动作时,脚下多高半脚或跳走步,脚下频率快,动作轻,使舞者的动作显得十分轻巧且灵活,富有生气。正是由于上述的这些动作特点才形成了哈拉孜姆流派有别于其他两种流派的舞蹈姿态及风格特征。三个流派中哈拉孜姆舞蹈的特点极为显著,节奏多以8/6拍为主,动作多以手臂和躯干的抖动、频繁的转头为主,充满喜剧色彩。在哈拉孜姆舞蹈流派中,它所表现出的是一个正直的、直率的、勇敢的精神。它动作与风格所反映出的民族特征是放肆的勇敢、灵巧、强劲、活力、调皮、善感、幽默、抒情,多方位立体、有血有肉的人。
三、布哈拉流派
布哈拉流派的舞蹈,主要流传于新疆伊犁、木垒、乌鲁木齐等地的乌孜别克族聚居区,布哈拉流派在风格上与维吾尔族舞蹈风格十分相近,且多以旋转轻快灵巧以及腰部柔美特征而呈现,是波动起伏和干脆的、断断续续的动作的结合体。节奏多以8/6拍为主,气氛欢快热闹,表情夸张活泼,眼眉灵动多变,肢体舒展大方,体态端庄高雅,步伐坚定自信,充满活力与激情。在三个流派的舞蹈中难度系数最高,要求转身速度快、迅猛的落地以及深度的弯腰,在较强的稳定性中呈现明快的节奏,使动作充满生气。
布哈拉流派舞蹈中的跺步转,是最具有风格特点的技术性肢体语言,需要在较强的稳定性中呈现明快的节奏,单脚跺步的训练增强舞者下肢重心的稳定性,强调步伐干净轻快,展现出舞者灵巧利落的肢体;腰部旋转的动作训练增强舞者身体的柔软性以及使肢体得到技术性的扩展,体现出舞者柔美动人的腰部。布哈拉流派舞蹈中跺步旋转的呈现像刮起了一阵夺目的旋风,富有强烈的舞台感染力,此动作舒展大方、刚柔相济,舞者在组合中的富有生气并灵巧的体现,描写出乌兹别克斯坦女性肢体柔美以及性格热情开朗的同时,也象征少女对美好爱情的期许。
布哈拉流派的舞蹈整体充满欢快热闹的气氛,走步、错步、跺步、旋转、颤抖前肩等都为布哈拉流派中具有风格性的代表动作。整个布哈拉流派的组合以及作品更多的魅力在于面部的表情,眼眉之间的神态尤为动人,配合舒展大方的肢体语言更加具有感染力。上述的动作风格特点突出描写了布哈拉流派具有活泼热情又不失柔美的风格特征。面部表情夸张并且活泼,而简单却灵活的脚步动作使得舞者在舞台上快速移动。
结语
乌孜别克族舞蹈作为中华舞蹈文化的一部分,其特点较为鲜明,近些年也不断进入了普罗大众之眼。作为民族民间舞蹈的乌孜别克族舞蹈其优点是保留剧目经手口相传,得以完整保存;在群众舞蹈文化中乌孜别克族民族民间一直在延续着,有着不可忽视的生命力;新编创的作品也使人眼前一亮,使其在作为新疆众多少数民族舞蹈中脱颖而出。万变不离其宗,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一直都是舞蹈研究者们不断探讨的话题,作为跨境民族的乌孜别克族,其舞蹈如何在中国这个“场景”下发展,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立志于研究不断的深入研究,也是研究者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唐淑娴.《新疆乌孜别克族的文化适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6
[2]许锐.《传承与变异 互动与创新》[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3]扎西江措.《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思考》[J].音乐时空,2016。05
[4]戚泽.《对当下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发展的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3
[5]谢雯雯.《新疆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与保护的意义》[J] 戏剧之家,2016.18
[6]李菡.《舞蹈,是民族的更是时代的》[N].新疆日报,2014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