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卓越质量的追求
大自然鬼斧神工,铸就了茅台独特的自然环境。勤劳的茅台人不断传承和坚守,形成了茅台酒独具特色的酿造工艺和质量品质,最终成就了茅台的辉煌。
在茅台成立之初,由于茅台酒酿造工艺非常独特,对酿造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茅台酒不能实现大规模快速生产。这样的处境,成为了当时横亘在急需扩大生产的茅台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一定要创新技术”这条坚定的信念在所有茅台人心中留下了烙印,茅台也自那时起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建设。经由茅台人的不懈努力,茅台酒的产量从1978年的1068吨发展到2003年的1万吨,实现了茅台酒年产万吨的梦想。茅台酒万吨梦圆,完成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夙愿,这是茅台发展的历史丰碑,也为茅台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在“十二五”期间,茅台还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厂地扩建,使得茅台酒厂成为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酿酒企业。
在保证“量”的同时,对“质”的高标准严要求也是茅台不变的传统。40年来,茅台始终坚守“崇本守道、坚守工艺、贮足陈酿、不卖新酒”的质量理念,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格把控茅台酒生产质量关口;扎实开展“质量月”创建工作,不断厚植质量理念,筑牢质量根基;创建茅台大师工作室,聘任首席质量官;弘扬工匠精神,不断建立健全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体系;从1994年全面开展国标认证工作,到2010年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计量检测、食品安全和有机加工等六大管理体系认证。通过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质量把控,贵州茅台酒及系列酒出厂合格率均为100%,并在2003年和2011年两次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奖”,卓有成效地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市场化营销的战略突破
在如今纷杂多变的竞争市场,茅台也深谙“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在通过对质和量的卓越追求,达到足够的内涵和品质之后,茅台开始了其营销之旅。
在建厂初期,茅台并不是一个可以自主营销的企业,而其实现自主经营经历了两个过程。1985年,贵州省政府办公厅下文通知,茅台酒的销售超计划部分的30%可以由企业自行销售,这是茅台酒走入市场经济的第一步。1992年12月,茅台酒厂全面实行自主经营。至此,茅台酒正式走向自主经营的发展之路。
在开始自主营销之后,茅台并没有想象中的一帆风顺,1998年便经历了一场大磨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这次金融风暴导致茅台销售业绩直线下滑,给本沉浸在因可以自主经营而暗自庆幸的茅台以“当头棒喝”。但市场情况已不允许茅台有任何的犹豫和等待,在这样的情况下,茅台及时转变销售观念,快速调整营销策略,主动深入市场、开拓市场,成立销售公司,招聘营销人员,组成营销团队,通过一系列积极主动的运作,扭转了销售颓势,销售业绩大幅度增长,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在2003年实行国酒专卖店制后,茅台酒销售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车道。
回顾茅台的营销战略,不难发现其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和完善的历程。无论是不斷深化品牌战略、文化战略、差异化战略,还是对产品进行新定位,分层次地明确消费群体,都体现了茅台在营销方面的多维度立体思维,使得其可以引领全国名酒进入上升周期。与此同时,茅台还不断深化工程、文化、感情、服务、个性、诚信、事件、网络、智慧这“九个营销理念”,推动茅台酒销售实现16年跨越发展。在此基础上茅台还坚持“以市场和顾客为中心”的“情怀打造”,在互联网兴起时代,不墨守成规,及时发展电商、个性化定制,大力拓展新的销售空间,开辟新的营销渠道。
而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着力打造多档次、多品牌、多规格的产品体系,是茅台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高、中、低端产品的全覆盖,使之成为了与高端洋酒竞争的锐利武器。对于年轻人、外国人等消费群体,茅台则开发生肖纪念酒、珍品茅台酒等一系列符合消费者个性化消费潮流的新产品,在重大历史事件期间,更是推出了“奥运纪念酒”“开国盛世茅台酒”“上海世博会纪念酒”等,使茅台的产品更为丰富。
本着以市场建设为根本、以渠道优化为驱动、以夯实基础为重点、以精细管理为抓手的方针,茅台不断优化和完善营销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经销商管理机制,加强经销商体系的经营指导,坚持完善市场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加强内控管理;不断提升营销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公司内部市场信息共享,为公司营销决策提供参考。市场化营销战略的实施,使茅台的营销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
大品牌的大担当
纵观古今,许多的民族企业都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茅台亦如此。
无论在哪个时期,茅台与人民军队结下的红色情缘是其他企业都难以比拟的。1988年,茅台酒厂组织慰问团队,赴云南老山边防前线慰问部队指导员,留下了“品国酒、壮国威、千里南疆老山行”的佳话,开启了茅台集团军企共建的时代征程。从那时起,每年建军节期间,茅台集团都会组织慰问团队,赴边关踏雪域,到边疆访海岛,慰问部队官兵。
在环境保护、反哺农业、赈灾救难、捐资助学等方面,茅台集团用实际行动证明,它是贵州乃至全国最具社会责任的企业之一。面对天灾,茅台在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四川雅安地震、云南鲁甸地震等多起自然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便向灾区捐款,累计超亿元。茅台集团更是多年间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先后出资设立残疾人保障基金、慈善基金、见义勇为基金、“心基金”等,援建百所“希望小学”“希望食堂”,连续7年开展“国酒茅台·国之栋梁”大型公益助学活动,累计捐资7.14亿元,共帮助全国14.28万名贫困学生圆梦大学。在扶农助农战贫困方面,茅台大力帮扶道真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为道真县累计投入约1.2亿元,减少贫困人口近3万人,实现脱贫达91.66%。同时投资20亿元参与茅台小城镇建设,出资100万元成立仁怀预防自然灾害基金,积极支持仁怀市“四在农家”建设。 科研的从无到有
茅台酒厂的科研机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从因陋就简到拥有多种现代化科研设备、科研手段和相当规模的科研机构,茅台在许多项目研究上都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硕果累累。
在1956年之前,科研对于茅台而言几乎是“零进展”,而在1956年,茅台意识到,科学技术实在不能忽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茅台集团的科研团队有了显著的发展,现今茅台集团科研技术团队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5人、省核心专家2人、省管专家2人、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4人、酿酒大师5人、国酒级品酒委员和特邀品酒委员14人、中国首席白酒品酒师7人、中国白酒大师3人、中国白酒工艺大师3人、贵州省省级白酒评委40余人。
茅台围绕着“酒”进行了许多高质量的研究,并且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从太空诱变育种,到茅台酒香气香味特征及功能组分研究;从全面深入探寻对茅台酒风格特征有主要贡献的风味物质,到开发大曲风味物质定性分析方法;从开发陶坛容量速测软件,到建立白酒中三萜物质角鲨烯的定量方法。茅台逐步建成了食品安全预警、研发、评估、监控四大平台联动的食品安全特色管理体系。
1978年,茅台与贵州省轻工科研所一起对茅台酒的香气成分和香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初步揭开了茅台酒香型的奥秘;1983年,低度茅台诞生,成功地解决了白酒降度后的原口感、风格难以保持的疑难课题,后来使白酒行业争相仿效; 2004年,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双波长测定高粱中支链淀粉的比例”被评为首届中国白酒科学技术大会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2007年,茅台研制出高粱、小麦中13种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并建立相关企业标准,通过专家评审,获得省级新技术鉴定。
企业的精神食粮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历史血脉和系统总结,是企业改革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抓手,是企业壮大的精神食粮和价值认同。茅台在长期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对文化设施不断加以完善,举行了众多精彩的文化活动,使得其文化理念更加凝聚人心。
企業文化设施,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设备和物质载体,茅台人历来重视企业文化设施建设。1994年,茅台开始建设“酒文化城”,建成有汉、唐、宋、元、明、清、现代7个展馆和文化街辅助建筑,收藏匾额、书画、文物作品5000多件,系统反映了茅台酒的发展历程;此外还建设了公司体育馆、图书室、阅览室、档案馆等文化活动设施,以丰富员工文娱活动,建成“一报两台三微五刊”等文化载体宣传茅台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活动是展现企业独有活力和魅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茅台企业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系统全面,一是大力开展传统节日活动、诗画文艺活动、公司重大节日活动等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二是拍摄各类与茅台文化活动息息相关的电视剧、电影、纪录片;三是出版了众多茅台文化丛书;四是开展茅台酒收藏、品鉴活动,加大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力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循环经济的出现,为茅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增长空间。2004年,茅台集团研究开发酒糟综合技术,设立贵州琨恩公司,专门从事酒糟的综合利用,在2013年,茅台循环经济产投公司成立,基本形成了以“生产茅台酒-生产中级酒和有机肥-生产有机原料-生产茅台酒”为循环的新经济模式。
环境作为企业发展的竞争力,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茅台集团大力实施“环境护企”战略,牢牢守住“发展、生态、安全”三条底线,累计投资4.25亿元开展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完成20台共计510吨锅炉“煤改气”工程,建成污水处理厂4个,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9万吨;1996年,投资100万元建成高浊度污水净化器,实现锅炉冲渣水循环利用,年节约用水400万吨;茅台公司还在茅台镇修建一个可供茅台镇和公司共同使用50年垃圾填埋场,并引进国际先进的 ISO14001环境管理模式,逐步将污染全过程控制纳入企业的环境管理中,开展节能降耗和减污增效工作,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和能源,不断提高环境绩效,把茅台打造成为花园式工厂。
40年来,茅台集团在不断加大内部环境保护的同时,积极参与周边环境及赤水河流域保护工作。1994年,茅台集团委托贵州省环保科研所进行赤水河生态环境的调研工作,确定了“国酒水源保护区”范围和相应保护措施,投资上亿元修建长约3公里多功能茅台河堤。2003年,茅台集团联合省环保局、省环科院组成专题调研组,对赤水河中段“国酒基地”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调研,取得良好成效。此外,从2014年起,茅台集团将连续十年每年出资5000万元用于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切实把赤水河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中。
大自然鬼斧神工,铸就了茅台独特的自然环境。勤劳的茅台人不断传承和坚守,形成了茅台酒独具特色的酿造工艺和质量品质,最终成就了茅台的辉煌。
在茅台成立之初,由于茅台酒酿造工艺非常独特,对酿造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茅台酒不能实现大规模快速生产。这样的处境,成为了当时横亘在急需扩大生产的茅台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一定要创新技术”这条坚定的信念在所有茅台人心中留下了烙印,茅台也自那时起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建设。经由茅台人的不懈努力,茅台酒的产量从1978年的1068吨发展到2003年的1万吨,实现了茅台酒年产万吨的梦想。茅台酒万吨梦圆,完成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夙愿,这是茅台发展的历史丰碑,也为茅台进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在“十二五”期间,茅台还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厂地扩建,使得茅台酒厂成为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的酿酒企业。
在保证“量”的同时,对“质”的高标准严要求也是茅台不变的传统。40年来,茅台始终坚守“崇本守道、坚守工艺、贮足陈酿、不卖新酒”的质量理念,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格把控茅台酒生产质量关口;扎实开展“质量月”创建工作,不断厚植质量理念,筑牢质量根基;创建茅台大师工作室,聘任首席质量官;弘扬工匠精神,不断建立健全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体系;从1994年全面开展国标认证工作,到2010年通过了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计量检测、食品安全和有机加工等六大管理体系认证。通过这一系列卓有成效的质量把控,贵州茅台酒及系列酒出厂合格率均为100%,并在2003年和2011年两次获得“全国质量管理奖”,卓有成效地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市场化营销的战略突破
在如今纷杂多变的竞争市场,茅台也深谙“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道理。在通过对质和量的卓越追求,达到足够的内涵和品质之后,茅台开始了其营销之旅。
在建厂初期,茅台并不是一个可以自主营销的企业,而其实现自主经营经历了两个过程。1985年,贵州省政府办公厅下文通知,茅台酒的销售超计划部分的30%可以由企业自行销售,这是茅台酒走入市场经济的第一步。1992年12月,茅台酒厂全面实行自主经营。至此,茅台酒正式走向自主经营的发展之路。
在开始自主营销之后,茅台并没有想象中的一帆风顺,1998年便经历了一场大磨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这次金融风暴导致茅台销售业绩直线下滑,给本沉浸在因可以自主经营而暗自庆幸的茅台以“当头棒喝”。但市场情况已不允许茅台有任何的犹豫和等待,在这样的情况下,茅台及时转变销售观念,快速调整营销策略,主动深入市场、开拓市场,成立销售公司,招聘营销人员,组成营销团队,通过一系列积极主动的运作,扭转了销售颓势,销售业绩大幅度增长,实现销售收入12亿元。在2003年实行国酒专卖店制后,茅台酒销售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车道。
回顾茅台的营销战略,不难发现其经历了一个逐渐成熟和完善的历程。无论是不斷深化品牌战略、文化战略、差异化战略,还是对产品进行新定位,分层次地明确消费群体,都体现了茅台在营销方面的多维度立体思维,使得其可以引领全国名酒进入上升周期。与此同时,茅台还不断深化工程、文化、感情、服务、个性、诚信、事件、网络、智慧这“九个营销理念”,推动茅台酒销售实现16年跨越发展。在此基础上茅台还坚持“以市场和顾客为中心”的“情怀打造”,在互联网兴起时代,不墨守成规,及时发展电商、个性化定制,大力拓展新的销售空间,开辟新的营销渠道。
而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着力打造多档次、多品牌、多规格的产品体系,是茅台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高、中、低端产品的全覆盖,使之成为了与高端洋酒竞争的锐利武器。对于年轻人、外国人等消费群体,茅台则开发生肖纪念酒、珍品茅台酒等一系列符合消费者个性化消费潮流的新产品,在重大历史事件期间,更是推出了“奥运纪念酒”“开国盛世茅台酒”“上海世博会纪念酒”等,使茅台的产品更为丰富。
本着以市场建设为根本、以渠道优化为驱动、以夯实基础为重点、以精细管理为抓手的方针,茅台不断优化和完善营销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经销商管理机制,加强经销商体系的经营指导,坚持完善市场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加强内控管理;不断提升营销人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公司内部市场信息共享,为公司营销决策提供参考。市场化营销战略的实施,使茅台的营销水平跃上了新的台阶。
大品牌的大担当
纵观古今,许多的民族企业都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茅台亦如此。
无论在哪个时期,茅台与人民军队结下的红色情缘是其他企业都难以比拟的。1988年,茅台酒厂组织慰问团队,赴云南老山边防前线慰问部队指导员,留下了“品国酒、壮国威、千里南疆老山行”的佳话,开启了茅台集团军企共建的时代征程。从那时起,每年建军节期间,茅台集团都会组织慰问团队,赴边关踏雪域,到边疆访海岛,慰问部队官兵。
在环境保护、反哺农业、赈灾救难、捐资助学等方面,茅台集团用实际行动证明,它是贵州乃至全国最具社会责任的企业之一。面对天灾,茅台在汶川特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四川雅安地震、云南鲁甸地震等多起自然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便向灾区捐款,累计超亿元。茅台集团更是多年间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先后出资设立残疾人保障基金、慈善基金、见义勇为基金、“心基金”等,援建百所“希望小学”“希望食堂”,连续7年开展“国酒茅台·国之栋梁”大型公益助学活动,累计捐资7.14亿元,共帮助全国14.28万名贫困学生圆梦大学。在扶农助农战贫困方面,茅台大力帮扶道真县打赢脱贫攻坚战,为道真县累计投入约1.2亿元,减少贫困人口近3万人,实现脱贫达91.66%。同时投资20亿元参与茅台小城镇建设,出资100万元成立仁怀预防自然灾害基金,积极支持仁怀市“四在农家”建设。 科研的从无到有
茅台酒厂的科研机构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从因陋就简到拥有多种现代化科研设备、科研手段和相当规模的科研机构,茅台在许多项目研究上都取得重大突破,研究硕果累累。
在1956年之前,科研对于茅台而言几乎是“零进展”,而在1956年,茅台意识到,科学技术实在不能忽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茅台集团的科研团队有了显著的发展,现今茅台集团科研技术团队有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5人、省核心专家2人、省管专家2人、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4人、酿酒大师5人、国酒级品酒委员和特邀品酒委员14人、中国首席白酒品酒师7人、中国白酒大师3人、中国白酒工艺大师3人、贵州省省级白酒评委40余人。
茅台围绕着“酒”进行了许多高质量的研究,并且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从太空诱变育种,到茅台酒香气香味特征及功能组分研究;从全面深入探寻对茅台酒风格特征有主要贡献的风味物质,到开发大曲风味物质定性分析方法;从开发陶坛容量速测软件,到建立白酒中三萜物质角鲨烯的定量方法。茅台逐步建成了食品安全预警、研发、评估、监控四大平台联动的食品安全特色管理体系。
1978年,茅台与贵州省轻工科研所一起对茅台酒的香气成分和香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初步揭开了茅台酒香型的奥秘;1983年,低度茅台诞生,成功地解决了白酒降度后的原口感、风格难以保持的疑难课题,后来使白酒行业争相仿效; 2004年,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双波长测定高粱中支链淀粉的比例”被评为首届中国白酒科学技术大会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2007年,茅台研制出高粱、小麦中13种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并建立相关企业标准,通过专家评审,获得省级新技术鉴定。
企业的精神食粮
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历史血脉和系统总结,是企业改革发展的有力支撑和重要抓手,是企业壮大的精神食粮和价值认同。茅台在长期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对文化设施不断加以完善,举行了众多精彩的文化活动,使得其文化理念更加凝聚人心。
企業文化设施,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硬性设备和物质载体,茅台人历来重视企业文化设施建设。1994年,茅台开始建设“酒文化城”,建成有汉、唐、宋、元、明、清、现代7个展馆和文化街辅助建筑,收藏匾额、书画、文物作品5000多件,系统反映了茅台酒的发展历程;此外还建设了公司体育馆、图书室、阅览室、档案馆等文化活动设施,以丰富员工文娱活动,建成“一报两台三微五刊”等文化载体宣传茅台文化内涵。
企业文化活动是展现企业独有活力和魅力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茅台企业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系统全面,一是大力开展传统节日活动、诗画文艺活动、公司重大节日活动等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二是拍摄各类与茅台文化活动息息相关的电视剧、电影、纪录片;三是出版了众多茅台文化丛书;四是开展茅台酒收藏、品鉴活动,加大对企业文化的宣传力度。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循环经济的出现,为茅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增长空间。2004年,茅台集团研究开发酒糟综合技术,设立贵州琨恩公司,专门从事酒糟的综合利用,在2013年,茅台循环经济产投公司成立,基本形成了以“生产茅台酒-生产中级酒和有机肥-生产有机原料-生产茅台酒”为循环的新经济模式。
环境作为企业发展的竞争力,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茅台集团大力实施“环境护企”战略,牢牢守住“发展、生态、安全”三条底线,累计投资4.25亿元开展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完成20台共计510吨锅炉“煤改气”工程,建成污水处理厂4个,污水日处理能力达1.9万吨;1996年,投资100万元建成高浊度污水净化器,实现锅炉冲渣水循环利用,年节约用水400万吨;茅台公司还在茅台镇修建一个可供茅台镇和公司共同使用50年垃圾填埋场,并引进国际先进的 ISO14001环境管理模式,逐步将污染全过程控制纳入企业的环境管理中,开展节能降耗和减污增效工作,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和能源,不断提高环境绩效,把茅台打造成为花园式工厂。
40年来,茅台集团在不断加大内部环境保护的同时,积极参与周边环境及赤水河流域保护工作。1994年,茅台集团委托贵州省环保科研所进行赤水河生态环境的调研工作,确定了“国酒水源保护区”范围和相应保护措施,投资上亿元修建长约3公里多功能茅台河堤。2003年,茅台集团联合省环保局、省环科院组成专题调研组,对赤水河中段“国酒基地”生态环境进行实地调研,取得良好成效。此外,从2014年起,茅台集团将连续十年每年出资5000万元用于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切实把赤水河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中。